第138章赳赳武夫


    不管南方革命勢力願意不願意,袁世凱攫取革命果實的時機已經成熟,全國各個省份,到目前為止,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已經完全掌握革命派手裏,東三省、直隸、山東、安徽、江蘇被北洋勢力一口吞下,河南、江西屬於四戰之地,保皇勢力、立憲派、革命派這兩省展開拉鋸,實已無暇它顧,至於四川、廣東、山西、疆等省,則封疆大吏的主持下繼續維持著“中立”,現仍對革命或立憲持強烈敵視態度的就隻剩下陝甘總督升允和雲貴總督錫良,而升允自從第二軍潰散之後,手中已無可用之兵,自保尚且不足,又怎能調兵救援清廷?錫良也是嘴上叫得厲害,但真要讓他把兵派到北方勤王,得先問問湖南的共進會和湖北的共和軍答應不答應。


    這種局麵下,清廷隻剩下讓國一條路可走,這是明擺著的,之所以一直拖到現,不過是為了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多爭取些優待條件。


    雖然袁世凱早已是旗人嘴裏的“篡臣”,但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上卻是格外賣力,似乎是想靠著這個舉動挽回一些人心,所以,清室優待條件上南北雙方爭得麵紅耳赤,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北太“吝嗇”。


    清室提出的優待條件一共是十六條,被袁世凱削減了一半,成了八條:一,清帝遜位之後,尊號不變,仍稱“大清帝國皇帝”,政府以外國皇室之禮待之;二,遜帝每年宮廷用度為四百萬兩庫平銀,由政府撥給;三,清帝遜位之後,仍居紫禁城;四,清室遜位之後,其宗廟陵寢繼續奉祀,並由政府酌設衛兵,予以保護;五,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尚未奉梓大安,陵寢亦未完工,政府成立之後,應將陵寢修完,所需經費由政府撥給;六,遜清皇室之私產,由政府給予特別保護,各地皇莊、皇田亦不得沒收;七,原宮中役使人員一律保留,但今後不得再招募閹人;八,原北洋第一鎮改編而成的禁衛軍縮編為一協,四千人,作為皇家衛隊繼續保護紫禁城,隻配輕武器,不配大炮,所需軍餉彈藥,由政府撥給。


    這八條優待條件被人稱為“袁八條”,對於旗人貴胄來說,這個優待條件已是十分“苛刻”,所以一經提出,便罵聲一片,但這些旗人貴胄沒想到的是,共和軍總司令趙北提出的優待條件比“袁八條”苛刻。


    趙北提出的優待條件隻有兩條:第一,清室遜位之後,每年由共和政府撥給歲俸五十萬圓,用銀圓支付,而且多支付五年,五年之後停止撥給,由清室自謀生計,清室退位讓國之後,必須搬出紫禁城,廢帝居住京城,由共和政府派兵保護,沒有國會同意,不得離開居住地;第二,清室皇陵由共和政府派兵保護,但不再作為皇家禁地,而是開辟為公園,向遊人開放,並收取門票,門票收入一半上繳共和政府,另一半作為特別津貼,交與清室,支付五年後也收歸共和政府支配。


    這兩條被人稱為“趙二條”,條件之苛刻,態度之強硬,就連從中斡旋的洋人公使也為之咋舌,尤其是關於廢帝居住地的規定,簡直跟看管囚犯一般。而且趙北明確表態,對於遜清皇室,任何政治上的特殊對待都是不能容忍的,不僅禁衛軍要全部解散,而且紫禁城也必須騰出來,改建為博物院,為國民服務,至於尚未下葬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鑒於共和已成,中國已無帝王,因此,不宜再以帝王葬儀下葬,共和政府可以考慮東陵劃出兩塊空地作為墓地,至於下葬所需費用,則由清室自行解決,共和政府不予幹涉。


    “趙二條”一提出,不僅清廷大為震驚,就連袁世凱也頗感驚訝,特意派遣親信手持親筆信趕去武漢麵見趙北,要求通融,但為趙北婉辭拒絕,倒是那些一直悶悶不樂的南方和談代表被這個條件振作了精神,有共和軍後麵撐腰,他們清室優待條件上的立場就立刻強硬起來,無論袁世凱和列強方麵如何施壓,就是不肯輕易鬆口,並公然提出,若要南方代表答應“袁八條”,就必須將首都遷到福州或杭州,否則,不惟“袁八條”不會通過,就是“趙二條”也有商榷之必要。


    滿清遺老和北洋中人忿忿不平,揚言要提兵南下,飲馬長江,但共和軍立刻行動起來,沿著京漢線向北又推進了一段距離,共和軍的支援下,河南奮進會武裝一鼓作氣,拿下豫西重鎮洛陽,飲馬黃河,眺望潼關,北可渡河窺伺山西,西可入關進攻陝西,盤踞河南的少量北洋軍無法正麵對抗,隻能龜縮開封,一封又一封求援電報拍到天津,讓袁世凱夜不能寐。


    共和軍的策應下,陝西哥老會陝南發動起義,與川北起義軍並肩作戰,一舉光複陝南重鎮漢中,至此,湖北、陝西、四川的革命力量已連成一片,革命的紅旗讓人眼花繚亂,四川、陝西的滿清頑固勢力驚惶失措,一時風聲鶴唳,頗有樹倒猢猻散的架勢。


    就南方革命勢力摩拳擦掌,準備配合共和軍大舉北伐的時候,共和軍總司令趙北卻又發出通電,宣布共和軍停止前進,等待清廷的答複。


    這個真正意義上的後通牒不僅嚇壞了清廷,也同樣使袁世凱心驚肉跳,北洋軍現雖已擴充至十餘萬人,但都是兵,毫無作戰經驗,再加上軍火船尚未歸國,連武器都配不齊,還要看著北方,防著日本、俄國,又有什麽信心與南方勢力決一死戰?


    事到如今,袁世凱再也顧不上做什麽“忠臣”了,兩鎮北洋軍往長辛店一駐,擺下一副進攻的架勢,騎兵京城以北來回巡弋,堵住清室逃往草原之路,又派使者跟著英國公使朱爾典跑到紫禁城,連嚇帶騙,硬是逼著淚人似的隆裕太後清室退位詔書上叩下了國璽,隨即發布上諭,命令各省封疆大吏響應共和國體。


    公元1909年2月19日,清廷正式頒布退位詔書,各國公使和南方代表的監督下,隆裕太後和三歲的小皇帝溥儀由內務府大臣和近侍陪同,後一次太和殿接受了眾臣跪拜,隨後乘上四人抬的小轎,太監們的簇擁下由西華門離開大內,前往醇王府暫居,離開宮門時,他們攜帶的大量騾車和行李全部被共和軍的軍代表扣留,再三交涉無效之後,前清廢帝和太後等人隻好孑然一身的離開了這座曾經屬於他們的皇宮,隨後,一個由各方代表、文化界人士、琉璃廠古董商組成的文物保護委員會進駐紫禁城,立即開始了文物清點工作。


    這些場麵,都被共和軍派來的一支攝影隊記錄了電影膠卷上,使得後人得以目睹這一帝製終結的偉大曆史時刻,而共和軍的那麵鐵血共和旗也幾乎一直飄揚鏡頭中,讓人印象深刻。當後世的中國人記錄片上目睹這一偉大時刻的時候,都對總司令的高瞻遠矚讚歎不已,自從秦始皇以來,騎全體國人頭上的帝製覆滅了,帝王時代終於謝幕,所有人都可以親眼目睹那一偉大時刻。


    清朝滅亡了,共和臨時政府隨即宣告成立,光複各省代表的擁戴下,袁世凱如願以償的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共和軍總司令趙北第一個發出賀電,投桃報李,袁大總統正式發布委任狀,任命趙北為“川鄂湘滇黔藏六省鹽政督辦”,全權管理西南六省鹽政,並正式委任其為湖北都督,統管湖北一切軍民政務。


    隨後,光複各省也紛紛發出賀電,各國公使、領事也以個人名義發來賀電,但尚無任何一個國家正式對這個生的共和中華進行外交承認。


    當然,作為一個統治這個國家二百餘年的沒落王朝,它的貴族集團必然不甘心失去權力,王朝不單單是由皇帝統治,同時也由這個貴族集團協助統治,皇帝甘心退位讓國,並不代表其他人願意,就滿清廢帝被逐出皇宮的當天深夜,一場兵變理所當然的爆發了。


    奉命駐紮南苑等待解除武裝並就地解散的滿清禁衛軍借口遣散費被北洋集團吞沒,於清室被逐當天深夜發動兵變,擁戴良弼為總統官,小恭王溥偉、肅王善耆為左右翼長,隨即於南苑誓師,進攻京城,試圖將清室廢帝救出,但這支叛軍途中遭遇北洋軍精銳部隊伏擊,一戰即潰,旗兵們還沒有望見京城的城門就已星散,良弼、溥偉、善耆等人化裝潛逃,日本駐華公使館的協助下攜帶家眷逃往天津租界,隨後由租界乘日本商船離開天津,前往朝鮮。


    南苑兵變隻是滿清頑固勢力的一次小反撲,不願意失去權力的不僅僅隻有京城裏的王爺、宗室,地方的封疆大吏也不甘心將權力拱手讓出。


    就清室退位讓國詔書發布的次日,陝甘總督升允、雲貴總督錫良、山西巡撫寶棻、疆巡撫聯魁聯名發出通電,宣布不承認袁世凱的地位,同時組建“保皇勤王軍”,正式向共和政府宣戰,稍後,四川總督趙爾巽也宣布參加勤王軍。


    與此同時,日本、俄國增兵數萬,沿著中東鐵路擺開,並揚言占領重要城市,以保護兩國商人的“合法權益”,隻是由於美國、英國的極力反對,才沒有付諸行動。


    一時之間山河變色,狼煙四起,麵對危局,北洋派、革命派、立憲派捐棄前嫌、黨同伐異,天津組建“討伐司令部”,編組三支討伐大軍,統稱“建**”,北路建**為第一軍,由北洋大將段祺瑞為總司令,負責進攻山西,南路建**為第三軍,由同盟會幹部黃興為總司令、光複會幹部熊成基為副總司令,負責進攻雲南,西路建**為第二軍,由共和軍總司令趙北指揮,合河南奮進會、湖南共進會部隊,三路齊出,分別從湖北、陝西、貴州進攻四川。


    與此同時,從日本歸國的留學生紛紛潛回家鄉,策動會黨武裝和軍部隊,響應建**的軍事行動,唐繼堯、尹昌衡、孫傳芳、劉存厚、趙恒惕,顧品珍……這些青年抱著不同的目的和主張,投身於這個時代,投身於不同的革命陣營,將這場戰爭演繹得加精彩。


    1909年2月26日,得到從草原過來的蒙古馬隊增援後,寶棻指揮山西清軍由娘子關出擊,撲向直隸重鎮正定,中途與西進的北洋軍遭遇,隨即被擊潰,清軍退回山西,此戰史稱“正定之戰”。


    此戰為標誌,“建國戰爭”正式爆發。


    “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造警鍾鳴……”嘹亮的軍歌聲中,鐵流滾滾,軍旗獵獵。


    或許,一個民族的生、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戰火的洗禮?


    或許,和平的盾牌需要戰爭鐵錘的鍛造?


    無論人們願不願意承認,這個時代本就是一個赳赳武夫的時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