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正定(下)
總司令到前線視察,身邊居然跟著一群金發碧眼的洋人,而且這些洋人全都是德國人,其中不少人還穿著軍裝,這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總司令與德國人的關係“密切”了,而且這也印證了英國政府的擔心,德國正逐步向中國南方的實力派軍事強人靠攏,或許,德國的遠東戰略已悄然改變,德國皇帝正將注意力從北洋集團轉移到聯合陣線一方,因為事實證明,至少軍事層麵,聯合陣線遠強於北洋集團,隻要給聯合陣線以強有力的支持,這個興軍政集團完全可以取代北洋統治這個國家。
看著那些從火車上走下來的德**人、政客、商人、冒險家,宋教仁和張孝準不由麵麵相覷,他們看來,趙北此行如此高調的率領一群純粹由德國人組成的所謂“戰地參觀團”視察前線,這簡直是向英國人示威,如果讓英國公使知道了正定火車站發生的這一幕的話,恐怕對中英“友誼”會造成嚴重傷害。
所以,宋教仁和張孝準都拿定主意,對此事保持緘默,無論北洋方麵還是英國公使方麵,他們都不會主動告之這個“戰地參觀團”的事情。
“原來閣下就是那位張閏農啊,久仰久仰。當初蔣百裏回國,說你去投奔北洋了,我當時就告訴過他,還有蔡鬆坡,你張閏農去北洋,那就是明珠暗投了,北洋軍就是驢糞蛋,麵子光而已,這次豫南決戰,北洋的皮算是被扒了下來,以後,人們就知道這北洋軍是什麽玩意了。”
與宋教仁寒暄片刻,趙北立刻就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了張孝準那邊,對於這位學貫東西的軍事人才,他一直存著收為己用的心思,而且前段日子還通過蔣方震、蔡鍔給他寫過信,雖然張孝準的回信總是強調那個所謂的“從一而終”,有些愚忠的味道,不過趙北還是沒放棄拉攏,這不,一見麵就給對方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閏農啊,你這一身才學不能浪費北洋那具封建僵屍上,現革命軍隊人才奇缺,你若加入革命軍,別的不敢保證,至少也能讓你總參謀部獨擋一麵。”
麵對總司令的拉攏,張孝準心中也是感慨,來的路上他已見識了什麽叫“革命軍隊”,對於這支朝氣蓬勃的型軍隊也很有好感,但是,他這次到正定前線來,並不是為了棄暗投明的,而是為了眼下的這個政局,也是為了這個衰微的國家。
“總司令抬愛,張某感激不。然則張某此來,並非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國民利益。”
張孝準話未說完,已被趙北打斷話茬。
趙北說道:“閏農,你不必說了,你的來意我已知道,不就是為了給北洋當說客,讓革命軍停止前進麽?可是實話跟你說,眼下我軍進軍神速,眼看著就要將中樞權力從那具北洋僵屍手裏奪到國民手裏,現正是一鼓作氣之時,怎可因為區區‘關外八旗’那幫跳梁小醜的蠢動而放棄這個政治革的強國起點呢?”
趙北的話讓張孝準吃了一驚,也讓一旁的宋教仁吃了一驚,兩人從總司令的話裏都聽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這仗,恐怕還得打下去,總司令顯然不擔心旗人的小動作,而且他也不擔心英國人的態度。
這也可以理解,這站台上那麽多的德國人就是總司令的倚仗,靠著德國的支持,總司令完全有信心短時間內入主中樞,執掌權力,做這泱泱華夏的主宰。
“可是英國公使……”宋教仁不甘心,試圖再進些逆耳之言,但他的話也被總司令打斷。
“鈍初,閏農,你們都是稀客,難得這烽火狼煙之地與你們見麵,我來為你們介紹一下這些德國友人,他們中有些是德國的政治家,有些是德國的軍事家,還有一些則是來中國促進兩國貿易的商人,這都是對我們的革命事業持讚賞立場的人。這位是德國旅華僑商總會的會長漢納根上校,他當年可是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的,算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見證者,對於中國的苦難處境很是同情,他也是此次德國戰地參觀團的團長,為了快結束這場由北洋方麵蓄意挑起的戰爭,他特意為我介紹了幾位很有戰術天分的德**事顧問……”
趙北將宋教仁和張孝準帶到那群德國人跟前,一一為雙方引見,宋教仁倒也罷了,他對這幫德國人可沒有什麽好感,雖然也很客氣的與對方寒暄幾句,不過心裏仍惦記著如何避免刺激英國政府的事情,至於張孝準,雖然心中也是憂慮,不過他很快轉移了注意力,因為他竟然意外的這群德**人裏見到了兩位熟人。
說是“熟人”未免有些誇張了些,其實那兩個德**人隻是與張孝準有過一麵之緣而已,張孝準甚至差不多都快忘了他們的名字了。
這兩個德**人都是德國陸軍退役軍官,一個叫布拉斯馬,一個叫勃賴霍夫,當年清廷為了練軍,曾從德國招募了許多退役軍官,而這兩個德國人也是應募而來,江寧武備學堂充任炮兵教習,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清廷見日本軍事強大,而日本也打算進一步對中國實施戰略上的滲透,雙方一拍即合,於是大量日本軍事教官來到中國,取代了德國人,不僅搶走了這些德**官的飯碗,而且也將清朝軍變成了日本陸軍的蹩腳模仿者,和其他德**官相比,布拉斯馬和勃賴霍夫較為幸運,他們的合同簽得較長,去年年底才到期,所以一直留中國,直到前不久,正式與共和軍總參謀部簽訂了合同,開始為共和軍服務,此次參加戰地參觀團,是來實地考察一下聯合陣線部隊的戰鬥力。
“張,聽說你北洋軍裏服務,你顯然選錯了服務的對象。”
“張,你德國考察過軍事,應該明白,式軍隊不會是北洋軍,也不會是那支所謂的軍,而是現你看到的這支革命軍。”
布拉斯馬和勃賴霍夫你一言我一語,他們的話讓張孝準有些不自,不過他確實也找不到什麽反駁的話,畢竟對方說得是實話,他確實選錯了服務的對象。
“既然你們認識,那麽我就不羅嗦了,我的車廂裏有茶有咖啡,你們完全可以車廂裏慢慢敘舊。”
趙北微笑著吩咐一名副官,將張孝準和那兩個德**官請上了車廂,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有的時候,正麵攻勢不如側翼包抄,或許,這兩個德國人的話可以刺激一下張孝準,讓他從對北洋的“愚忠”裏掙脫出來,選擇正確的服務對象。
稍後,趙北與宋教仁繼續與那群德國人東拉西扯,一名德國陸軍現役軍官引起了宋教仁的注意。
“這位是德國駐華公使館警衛隊長、步兵少校馮丁克曼,他是這個戰地參觀團的副團長,這段日子他休假,所以特意到前線來看看,為德國公使先生整理一份關於北洋軍戰鬥力的備忘錄。”
趙北說得拐彎抹角,可是宋教仁看來,這個德國陸軍少校隻怕不是因為休假期間閑極無聊才趕到前線“實地考察”,隻怕此人是德國駐華公使派過來的,而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拉攏趙北,並進一步將中國拉到德國一邊,為德國的遠東戰略服務。
“丁克曼先生,請問德國政府對目前中國的局勢有什麽看法?”宋教仁試探著問道。
德國少校捋了捋那副德國式小胡子,雖然依舊板著臉,但是這說出來的話卻沒有一點德國式的刻板,而是充滿了政治色彩的詭辯。
“據我所知,現德國政府並不十分關心中國的局勢,因為目前德國的關注重點還歐洲和近東,而且,即使是德國公使先生,他也沒有對目前的中國局勢發表過任何公開見解。不過,作為一名德**人,我個人看來,此次貴國南北之戰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曆史上的轉折點,北洋,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它的沒落已近眼前,沒有什麽能夠阻止北洋的覆滅,貴國如果想避免外交上的困境,或許現就應該明確你們的外交重點方向了。”
“那麽,閣下看來,我國目前的外交重點應該是什麽呢?”宋教仁問道。
“請恕我直言,貴國外交一直以來缺乏重點,也缺乏恒心與毅力,現代國際政治,講究的是政治與軍事的利益聯盟,也正因此,‘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先後建立,隨著軍事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不足以抵擋強大敵人的進攻,所以,‘集體防禦’才是所有睿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的正確選擇,這一點上,我很遺憾的看到,貴國作為一個領土大國以及一個人口大國,卻處於孤立無援的國際政治困境中。我看來,或許,尋找一位可靠的政治盟友和軍事盟友應該成為貴國下一步的外交重點。”
“您的意思是,中國需要與一個強國結盟?”
宋教仁眉頭一擰,對方的話讓他警惕起來,他當然聽得出丁克曼話裏的真正意思,可是他明白,以目前中國這虛弱的國力,跟強國結盟基本上和“與虎謀皮”差不多,當年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清廷就幻想著與沙皇俄國結盟,但是結果卻是引狼入室,終導致了東三省現這種名歸中國實為日俄聯手控製的局麵,其中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而也正是這個原因,清廷與強國結盟這件事上一直搖擺不停,局勢緊張了就急著到處找“盟友”,局勢緩和了就“再議”,這種外交立場說好聽點叫“靈活”,說難聽點叫“沒有主見”,其實說到底還是一個國力的問題,有足夠的國力,強國自然看得上你,沒有足夠的國力,強國理都懶得理你,上次清廷與德國策劃的“中美德三國同盟”無疾而終,熱臉貼了冷屁股,這就是根本原因。
弱國與強國結盟,基本上隻會出現兩種情況之下:
第一種情況是弱國被強國吞並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該強國不好宣布吞並,於是隻好以所謂“聯盟條約”的形式規定弱國對強國的服從地位,當年的《柏林條約》就是這樣的情況,通過這一條約,奧匈帝國將兩個巴爾小國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但是根據條約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字、條款,這兩個小國確確實實是奧匈帝國的“盟友”。
第二種情況是弱國與強國同時麵臨著同一個敵人的威脅,而它們又沒有別的國家可以依靠,迫不得已采取這種強弱聯合的方式,以便共同對付敵人。
考慮到現的國際局勢,中國如果與某個強國結盟,那麽隻能屬於第二種情況,而且有可能與中國結盟的似乎隻有德國,雖然德國有同盟國集團撐腰,但是相比協約國集團,同盟國集團確實處於劣勢,所以,德國希望將中國也拉上它的戰車。
但是問題於,德國要對付的敵人是英國和整個協約國集團,這是一場豺狼與獵豹的廝殺,搞不好就是兩敗俱傷的下場,如果中國攙和進去,隻會被德國拖累,而不會為本國帶來任何長遠好處。
如果現中國與德國結盟,或許可以給中國帶來眼前的好處,比如說武器裝備的,比如說一些式工廠的建立和投資……但是從長遠來看,一旦中國卷入德國與英國之間的爭霸戰,隻會使中國的戰略劣勢加雪上加霜,別的不說,光是一個日本就夠中國頭疼的了,別說還有一個沙皇俄國也是協約國集團的成員,英國政府根本用不著自己動手,隻需要外交上聲援一下這兩個中國的惡鄰就可以了,單單一個日本就足夠對付中國,日俄聯手的話,這個國家恐怕就會真的就此沉淪下去了,那就是一個“遠東波蘭”的悲劇了。
對於弱國來說,外交不是兒戲,不能冒險。
總司令到前線視察,身邊居然跟著一群金發碧眼的洋人,而且這些洋人全都是德國人,其中不少人還穿著軍裝,這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總司令與德國人的關係“密切”了,而且這也印證了英國政府的擔心,德國正逐步向中國南方的實力派軍事強人靠攏,或許,德國的遠東戰略已悄然改變,德國皇帝正將注意力從北洋集團轉移到聯合陣線一方,因為事實證明,至少軍事層麵,聯合陣線遠強於北洋集團,隻要給聯合陣線以強有力的支持,這個興軍政集團完全可以取代北洋統治這個國家。
看著那些從火車上走下來的德**人、政客、商人、冒險家,宋教仁和張孝準不由麵麵相覷,他們看來,趙北此行如此高調的率領一群純粹由德國人組成的所謂“戰地參觀團”視察前線,這簡直是向英國人示威,如果讓英國公使知道了正定火車站發生的這一幕的話,恐怕對中英“友誼”會造成嚴重傷害。
所以,宋教仁和張孝準都拿定主意,對此事保持緘默,無論北洋方麵還是英國公使方麵,他們都不會主動告之這個“戰地參觀團”的事情。
“原來閣下就是那位張閏農啊,久仰久仰。當初蔣百裏回國,說你去投奔北洋了,我當時就告訴過他,還有蔡鬆坡,你張閏農去北洋,那就是明珠暗投了,北洋軍就是驢糞蛋,麵子光而已,這次豫南決戰,北洋的皮算是被扒了下來,以後,人們就知道這北洋軍是什麽玩意了。”
與宋教仁寒暄片刻,趙北立刻就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了張孝準那邊,對於這位學貫東西的軍事人才,他一直存著收為己用的心思,而且前段日子還通過蔣方震、蔡鍔給他寫過信,雖然張孝準的回信總是強調那個所謂的“從一而終”,有些愚忠的味道,不過趙北還是沒放棄拉攏,這不,一見麵就給對方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閏農啊,你這一身才學不能浪費北洋那具封建僵屍上,現革命軍隊人才奇缺,你若加入革命軍,別的不敢保證,至少也能讓你總參謀部獨擋一麵。”
麵對總司令的拉攏,張孝準心中也是感慨,來的路上他已見識了什麽叫“革命軍隊”,對於這支朝氣蓬勃的型軍隊也很有好感,但是,他這次到正定前線來,並不是為了棄暗投明的,而是為了眼下的這個政局,也是為了這個衰微的國家。
“總司令抬愛,張某感激不。然則張某此來,並非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國民利益。”
張孝準話未說完,已被趙北打斷話茬。
趙北說道:“閏農,你不必說了,你的來意我已知道,不就是為了給北洋當說客,讓革命軍停止前進麽?可是實話跟你說,眼下我軍進軍神速,眼看著就要將中樞權力從那具北洋僵屍手裏奪到國民手裏,現正是一鼓作氣之時,怎可因為區區‘關外八旗’那幫跳梁小醜的蠢動而放棄這個政治革的強國起點呢?”
趙北的話讓張孝準吃了一驚,也讓一旁的宋教仁吃了一驚,兩人從總司令的話裏都聽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這仗,恐怕還得打下去,總司令顯然不擔心旗人的小動作,而且他也不擔心英國人的態度。
這也可以理解,這站台上那麽多的德國人就是總司令的倚仗,靠著德國的支持,總司令完全有信心短時間內入主中樞,執掌權力,做這泱泱華夏的主宰。
“可是英國公使……”宋教仁不甘心,試圖再進些逆耳之言,但他的話也被總司令打斷。
“鈍初,閏農,你們都是稀客,難得這烽火狼煙之地與你們見麵,我來為你們介紹一下這些德國友人,他們中有些是德國的政治家,有些是德國的軍事家,還有一些則是來中國促進兩國貿易的商人,這都是對我們的革命事業持讚賞立場的人。這位是德國旅華僑商總會的會長漢納根上校,他當年可是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的,算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見證者,對於中國的苦難處境很是同情,他也是此次德國戰地參觀團的團長,為了快結束這場由北洋方麵蓄意挑起的戰爭,他特意為我介紹了幾位很有戰術天分的德**事顧問……”
趙北將宋教仁和張孝準帶到那群德國人跟前,一一為雙方引見,宋教仁倒也罷了,他對這幫德國人可沒有什麽好感,雖然也很客氣的與對方寒暄幾句,不過心裏仍惦記著如何避免刺激英國政府的事情,至於張孝準,雖然心中也是憂慮,不過他很快轉移了注意力,因為他竟然意外的這群德**人裏見到了兩位熟人。
說是“熟人”未免有些誇張了些,其實那兩個德**人隻是與張孝準有過一麵之緣而已,張孝準甚至差不多都快忘了他們的名字了。
這兩個德**人都是德國陸軍退役軍官,一個叫布拉斯馬,一個叫勃賴霍夫,當年清廷為了練軍,曾從德國招募了許多退役軍官,而這兩個德國人也是應募而來,江寧武備學堂充任炮兵教習,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清廷見日本軍事強大,而日本也打算進一步對中國實施戰略上的滲透,雙方一拍即合,於是大量日本軍事教官來到中國,取代了德國人,不僅搶走了這些德**官的飯碗,而且也將清朝軍變成了日本陸軍的蹩腳模仿者,和其他德**官相比,布拉斯馬和勃賴霍夫較為幸運,他們的合同簽得較長,去年年底才到期,所以一直留中國,直到前不久,正式與共和軍總參謀部簽訂了合同,開始為共和軍服務,此次參加戰地參觀團,是來實地考察一下聯合陣線部隊的戰鬥力。
“張,聽說你北洋軍裏服務,你顯然選錯了服務的對象。”
“張,你德國考察過軍事,應該明白,式軍隊不會是北洋軍,也不會是那支所謂的軍,而是現你看到的這支革命軍。”
布拉斯馬和勃賴霍夫你一言我一語,他們的話讓張孝準有些不自,不過他確實也找不到什麽反駁的話,畢竟對方說得是實話,他確實選錯了服務的對象。
“既然你們認識,那麽我就不羅嗦了,我的車廂裏有茶有咖啡,你們完全可以車廂裏慢慢敘舊。”
趙北微笑著吩咐一名副官,將張孝準和那兩個德**官請上了車廂,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有的時候,正麵攻勢不如側翼包抄,或許,這兩個德國人的話可以刺激一下張孝準,讓他從對北洋的“愚忠”裏掙脫出來,選擇正確的服務對象。
稍後,趙北與宋教仁繼續與那群德國人東拉西扯,一名德國陸軍現役軍官引起了宋教仁的注意。
“這位是德國駐華公使館警衛隊長、步兵少校馮丁克曼,他是這個戰地參觀團的副團長,這段日子他休假,所以特意到前線來看看,為德國公使先生整理一份關於北洋軍戰鬥力的備忘錄。”
趙北說得拐彎抹角,可是宋教仁看來,這個德國陸軍少校隻怕不是因為休假期間閑極無聊才趕到前線“實地考察”,隻怕此人是德國駐華公使派過來的,而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拉攏趙北,並進一步將中國拉到德國一邊,為德國的遠東戰略服務。
“丁克曼先生,請問德國政府對目前中國的局勢有什麽看法?”宋教仁試探著問道。
德國少校捋了捋那副德國式小胡子,雖然依舊板著臉,但是這說出來的話卻沒有一點德國式的刻板,而是充滿了政治色彩的詭辯。
“據我所知,現德國政府並不十分關心中國的局勢,因為目前德國的關注重點還歐洲和近東,而且,即使是德國公使先生,他也沒有對目前的中國局勢發表過任何公開見解。不過,作為一名德**人,我個人看來,此次貴國南北之戰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曆史上的轉折點,北洋,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它的沒落已近眼前,沒有什麽能夠阻止北洋的覆滅,貴國如果想避免外交上的困境,或許現就應該明確你們的外交重點方向了。”
“那麽,閣下看來,我國目前的外交重點應該是什麽呢?”宋教仁問道。
“請恕我直言,貴國外交一直以來缺乏重點,也缺乏恒心與毅力,現代國際政治,講究的是政治與軍事的利益聯盟,也正因此,‘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先後建立,隨著軍事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不足以抵擋強大敵人的進攻,所以,‘集體防禦’才是所有睿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的正確選擇,這一點上,我很遺憾的看到,貴國作為一個領土大國以及一個人口大國,卻處於孤立無援的國際政治困境中。我看來,或許,尋找一位可靠的政治盟友和軍事盟友應該成為貴國下一步的外交重點。”
“您的意思是,中國需要與一個強國結盟?”
宋教仁眉頭一擰,對方的話讓他警惕起來,他當然聽得出丁克曼話裏的真正意思,可是他明白,以目前中國這虛弱的國力,跟強國結盟基本上和“與虎謀皮”差不多,當年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清廷就幻想著與沙皇俄國結盟,但是結果卻是引狼入室,終導致了東三省現這種名歸中國實為日俄聯手控製的局麵,其中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而也正是這個原因,清廷與強國結盟這件事上一直搖擺不停,局勢緊張了就急著到處找“盟友”,局勢緩和了就“再議”,這種外交立場說好聽點叫“靈活”,說難聽點叫“沒有主見”,其實說到底還是一個國力的問題,有足夠的國力,強國自然看得上你,沒有足夠的國力,強國理都懶得理你,上次清廷與德國策劃的“中美德三國同盟”無疾而終,熱臉貼了冷屁股,這就是根本原因。
弱國與強國結盟,基本上隻會出現兩種情況之下:
第一種情況是弱國被強國吞並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該強國不好宣布吞並,於是隻好以所謂“聯盟條約”的形式規定弱國對強國的服從地位,當年的《柏林條約》就是這樣的情況,通過這一條約,奧匈帝國將兩個巴爾小國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但是根據條約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字、條款,這兩個小國確確實實是奧匈帝國的“盟友”。
第二種情況是弱國與強國同時麵臨著同一個敵人的威脅,而它們又沒有別的國家可以依靠,迫不得已采取這種強弱聯合的方式,以便共同對付敵人。
考慮到現的國際局勢,中國如果與某個強國結盟,那麽隻能屬於第二種情況,而且有可能與中國結盟的似乎隻有德國,雖然德國有同盟國集團撐腰,但是相比協約國集團,同盟國集團確實處於劣勢,所以,德國希望將中國也拉上它的戰車。
但是問題於,德國要對付的敵人是英國和整個協約國集團,這是一場豺狼與獵豹的廝殺,搞不好就是兩敗俱傷的下場,如果中國攙和進去,隻會被德國拖累,而不會為本國帶來任何長遠好處。
如果現中國與德國結盟,或許可以給中國帶來眼前的好處,比如說武器裝備的,比如說一些式工廠的建立和投資……但是從長遠來看,一旦中國卷入德國與英國之間的爭霸戰,隻會使中國的戰略劣勢加雪上加霜,別的不說,光是一個日本就夠中國頭疼的了,別說還有一個沙皇俄國也是協約國集團的成員,英國政府根本用不著自己動手,隻需要外交上聲援一下這兩個中國的惡鄰就可以了,單單一個日本就足夠對付中國,日俄聯手的話,這個國家恐怕就會真的就此沉淪下去了,那就是一個“遠東波蘭”的悲劇了。
對於弱國來說,外交不是兒戲,不能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