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一個人的力量
既然日本人不願意跟莫理循打交道,那麽,莫理循就隻能與同車的其他人打交道了,這些人裏既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其中又以記者身份的居多,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此次105步兵師移防東三省是大聞,足以攪動遠東格局,報界關注此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現正與莫理循一起向火車站走去的一名同伴就是一個中國記者,學名邵振青,筆名飄萍,是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秀才出身,做過中學教員,革命之後浙江軍政府裏充任政府公報編輯,浙江軍政府撤消之後,他又去了上海,被《申報》聘為記者,前段日子奉命趕到北京,任北方分報館主筆,與莫理循一樣,昨天得知總統即將山海關為105步兵師餞行之後,便乘車趕到山海關,與莫理循車上相識,相談甚為投機,兩人車廂裏就成了朋友。
莫理循與邵振青都提著公文包,順著鐵路向火車站走去,一路走,兩人一路交談,這談話內容還是集中對總統先生的那個“憲政三步走”的演講上。
趙北曾說過,他的憲政理想是軍政、訓政、憲政,先實行軍政,接著是訓政,後才是憲政,這三步走力求穩紮穩打,絕不冒進,讚成這個主張的人不少,黎元洪、湯化龍等人均持相同看法。
但是邵振青卻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這個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政策過於保守了,與聯合陣線憲政派領袖宋教仁的看法類似,邵振青也認為一步到位實現完全的憲政有利於控製軍政強人,避免中樞出現一個強勢人物甚至是獨、裁者,所以,他是不同意這個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政策的。
對於邵振青的直率,莫理循非常欣賞,但是同時,他也對這個年輕記者社會閱曆的欠缺而感到遺憾。莫理循看來,這個東方國家目前基本上不可能一步到位建立完全的憲政製度,這不僅僅牽扯到國民素質問題,牽扯到國際政治角逐問題,麵對列強瓜分危局的情況下,這個國家需要的不是一幫憲政派政客,而是一位軍政強人,一位拿破侖式的軍政強人,當年,如果沒有拿破侖執政的擅權專政,法國恐怕早就被肢解了,哪裏還談得上以後的共和法蘭西。
現,中國所麵對的國際環境是如此的險惡危急,如果不能將國民團結起來,先將列強勢力驅逐出去,那麽,憲政理想恐怕永遠也不能實現,這一點,趙北早就看清楚了,而莫理循也是剛剛才領悟過來的。
是趙北的所作所為使莫理循領悟過來的,無論是趙北聯合陣線那個泛政治同盟裏的做法,還是他鄉村基層政權問題上的做法,都證明了一個道理:這位軍政強人正努力的將國民團結起來。
考慮到那個古怪的“鋤社”的功能,莫理循甚至有些懷疑趙北是否是打算對這個國家的基層政權組織結構進行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可能是“釜底抽薪”。
所以,莫理循才會對這位“遠東狂人”越來越感興趣,他隱隱覺得,如果他一直留中國的話,或許會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的到來,這不僅僅是一場社會的變革,甚至可能對國際戰略格局造成深遠影響。
一個人,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夠推動曆史麽?莫理循持樂觀的觀望立場。
所以,當邵振青毫不客氣的抨擊民國大總統憲政問題上的錯誤看法的時候,莫理循隻是靜靜的聽著,並沒有隨聲附和,但也沒有反駁,畢竟,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莫理循隻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隻要那位總統先生不聘請莫理循做總統府顧問,那麽,莫理循就沒有必要當著一個中國記者的麵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嘿,邵,你的話是你自己的看法?還是受到了別人的影響?”莫理循好不容易找到插嘴的機會,好奇的問了一句。
“部分是我自己的看法,部分則是受到了宋鈍初先生的影響。聽說宋先生的遺著很快就會公開出版,我打算將這些書全都買來,仔細研究一下。現的中國,論起對憲政製度的研究,沒有人比得上宋先生,即使是那位同盟會的領袖孫先生,也不及宋先生理論修養深。宋先生的去世,實是我國憲政事業一大損失,足令國人扼腕歎息。”邵振青歎了口氣。
莫理循“哦”了一聲,沒再追問下去。確實,宋教仁的遇刺可以看作是這個國家憲政道路上的一大挫折,但是即使他沒有遇刺身亡,這個國家短時間內也是無法實行完全的憲政製度的,這一點莫理循毫不懷疑,證據到處都是,這眼前的小火車站就是證據之一,一個工業落後、商業衰微的國家是沒有資格談憲政的,那是有錢人的遊戲,成為工業國之前,這個國家還是應該由一位負責任的軍政強人來領導較為合適,至少,他能給這個國家帶來秩序,而“秩序”正是國家經濟向上發展的必要前提,這個國家現需要的也是這個“秩序”。
“瞧,我們光顧著說話了,火車站到了,不過,我們好象是不能走進火車站裏的。”
莫理循停住腳步,抬起手指了指前方。
那裏,一座規模不大的火車站就眼前,鐵路上停滿了等待進站的火車,而進站的必經之路上站滿了全副武裝的士兵,瞧這架勢,徒步是走不進火車站的。
就莫理循和邵振青山海關到處打聽總統行轅的時候,民國大總統趙北卻站山海關的關城上,舉著望遠鏡向北方眺望。
鏡頭裏一片白光,此刻,總統先生的視野就集中那裏,那個地方可不一般,曆史上,那裏也曾留下過記載,對於中國曆史也造成過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深遠影響。
“那就是‘一片石’?難怪叫‘一片石’,那裏全是石頭,就是一片石灘,太陽一照,那裏就是一片白光。”
趙北舉著望遠鏡,這心裏是感慨良多。
“是啊,‘一片石’是古戰場,二百多年前,八旗兵就是那裏擊敗了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殿後部隊,然後入關竊踞中原的,當年我陪著蔣百裏等人去東三省督練公所赴任的時候,特意去那‘一片石’瞧了瞧,那地方一馬平川,對於騎兵來講有利,可惜史書上並未準確記載大順軍殿後部隊有多少騎兵,不然的話,今天咱們倒是可以這裏做一番兵棋推演。”
站趙北身邊的藍天蔚也是感慨不已,不僅他是如此,這場的軍官們一時之間都有些時光錯亂的感覺,仿佛回到了那二百年前的戰場上,耳邊響起的則是紅夷大炮的轟鳴與冷兵器的碰撞交鳴,有的時候,改變曆史的關鍵點往往隻是一個不引人注目的細節,如果不是那場明亡之後的關鍵一仗,如果不是滿清八旗入主中原,誰會知道山海關北側有一片不起眼的石灘叫“一片石”呢?
曆史就是這樣寫就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此次“戊申革命”也爆發於一個曆史上的關鍵點,這一個不起眼的點上,存著太多的“可能”、“假如”,也存著太多的轉折,曆史到底會向哪裏發展,或許決定性的因素往往隻是一群人,甚至隻是一個人。
一個人的力量,有的時候或許就是改變曆史的關鍵。
如果當年的李自成沒有輕率的出動主力進攻山海關,或許今天的中國就是另一個樣子,如果去年的安慶城裏沒有出現一個曆史的穿越者,那麽,現的中國仍將繼續八旗貴族的統治下痛苦的呻吟。
也隻有穿越者才能真正感慨曆史的無奈,趙北現很是感慨。
“秀豪,你說,如果咱們稍微改動一下原定進軍路線,讓105師兜個圈,出了山海關南站之後不直接去北站,而是繞到一片石,那裏走個通場,見證一下當年的戰場,然後再去北站上車開拔。這個主意如何?”
趙北結束了感慨,靈機一動,提出個想法。
“好主意!叫官兵們都看看,當年的八旗兵是從什麽地方殺進山海關的。現咱們終於把滿清朝廷推翻了,這一片石就是國防教育的課堂!”
一旁的蔡鍔聽了,搶藍天蔚前頭叫好,現這位陸軍部次長正頭疼這國防教育的事情,趙北的這個主意讓他眼前一亮。
藍天蔚也是連連點頭,說道:“好主意,好主意。此次105步兵師出關北征,就是去剿滅滿清複辟派的,讓他們到一片石走一走,好叫他們知道,這二百年來的沉淪與屈辱是從什麽地方開始的。依我之見,幹脆,咱們將閱兵儀式的地點也轉到一片石去,就那裏搭個檢閱台,總司令上頭檢閱部隊,再發表一番演講,叫官兵們都知道,這一次是為何而戰,這一次出關北征,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也是為了懲戒那些仍舊抱著滿漢畛域不放的頑固派,共和製度之下,講究民族之平等,但是,這並不代表中樞會對敵對勢力心慈手軟!國家不容分裂,主權不容褻瀆,國民利益必須維護,那些跳梁小醜必將被曆史淘汰。”
“秀豪說得不錯,就這麽安排!”
趙北微笑著點了點頭,將望遠鏡交給身邊的一名副官,帶著這幫高級軍官繼續關城上邊走邊談。
一名參謀匆匆奔上關城,向軍官們立正敬禮。
“報告總統!海軍天津分艦隊已駛抵山海關海麵,黎議長、湯議長他們都到了,副總統雖然不能過來,但是也托熊味根捎了一封信過來,現黎議長、湯議長他們已登上交通艇,正駛向山海關。”
“諸位,咱們今天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走,跟我去會會這些貴客,馬上就要召開聯合陣線第一屆全體黨員幹部大會,這可是大事,不能輕視,熊味根是黨務幹事長,咱們可不能怠慢了他們。”
趙北從副官手裏接過軍帽戴好,衛隊長秦四虎為他披上黑麵鬥篷,這幫左膀右臂的前呼後擁之下,趙大總統意氣風發的走下了關城。
既然日本人不願意跟莫理循打交道,那麽,莫理循就隻能與同車的其他人打交道了,這些人裏既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其中又以記者身份的居多,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此次105步兵師移防東三省是大聞,足以攪動遠東格局,報界關注此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現正與莫理循一起向火車站走去的一名同伴就是一個中國記者,學名邵振青,筆名飄萍,是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秀才出身,做過中學教員,革命之後浙江軍政府裏充任政府公報編輯,浙江軍政府撤消之後,他又去了上海,被《申報》聘為記者,前段日子奉命趕到北京,任北方分報館主筆,與莫理循一樣,昨天得知總統即將山海關為105步兵師餞行之後,便乘車趕到山海關,與莫理循車上相識,相談甚為投機,兩人車廂裏就成了朋友。
莫理循與邵振青都提著公文包,順著鐵路向火車站走去,一路走,兩人一路交談,這談話內容還是集中對總統先生的那個“憲政三步走”的演講上。
趙北曾說過,他的憲政理想是軍政、訓政、憲政,先實行軍政,接著是訓政,後才是憲政,這三步走力求穩紮穩打,絕不冒進,讚成這個主張的人不少,黎元洪、湯化龍等人均持相同看法。
但是邵振青卻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這個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政策過於保守了,與聯合陣線憲政派領袖宋教仁的看法類似,邵振青也認為一步到位實現完全的憲政有利於控製軍政強人,避免中樞出現一個強勢人物甚至是獨、裁者,所以,他是不同意這個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的政策的。
對於邵振青的直率,莫理循非常欣賞,但是同時,他也對這個年輕記者社會閱曆的欠缺而感到遺憾。莫理循看來,這個東方國家目前基本上不可能一步到位建立完全的憲政製度,這不僅僅牽扯到國民素質問題,牽扯到國際政治角逐問題,麵對列強瓜分危局的情況下,這個國家需要的不是一幫憲政派政客,而是一位軍政強人,一位拿破侖式的軍政強人,當年,如果沒有拿破侖執政的擅權專政,法國恐怕早就被肢解了,哪裏還談得上以後的共和法蘭西。
現,中國所麵對的國際環境是如此的險惡危急,如果不能將國民團結起來,先將列強勢力驅逐出去,那麽,憲政理想恐怕永遠也不能實現,這一點,趙北早就看清楚了,而莫理循也是剛剛才領悟過來的。
是趙北的所作所為使莫理循領悟過來的,無論是趙北聯合陣線那個泛政治同盟裏的做法,還是他鄉村基層政權問題上的做法,都證明了一個道理:這位軍政強人正努力的將國民團結起來。
考慮到那個古怪的“鋤社”的功能,莫理循甚至有些懷疑趙北是否是打算對這個國家的基層政權組織結構進行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可能是“釜底抽薪”。
所以,莫理循才會對這位“遠東狂人”越來越感興趣,他隱隱覺得,如果他一直留中國的話,或許會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的到來,這不僅僅是一場社會的變革,甚至可能對國際戰略格局造成深遠影響。
一個人,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夠推動曆史麽?莫理循持樂觀的觀望立場。
所以,當邵振青毫不客氣的抨擊民國大總統憲政問題上的錯誤看法的時候,莫理循隻是靜靜的聽著,並沒有隨聲附和,但也沒有反駁,畢竟,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莫理循隻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隻要那位總統先生不聘請莫理循做總統府顧問,那麽,莫理循就沒有必要當著一個中國記者的麵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嘿,邵,你的話是你自己的看法?還是受到了別人的影響?”莫理循好不容易找到插嘴的機會,好奇的問了一句。
“部分是我自己的看法,部分則是受到了宋鈍初先生的影響。聽說宋先生的遺著很快就會公開出版,我打算將這些書全都買來,仔細研究一下。現的中國,論起對憲政製度的研究,沒有人比得上宋先生,即使是那位同盟會的領袖孫先生,也不及宋先生理論修養深。宋先生的去世,實是我國憲政事業一大損失,足令國人扼腕歎息。”邵振青歎了口氣。
莫理循“哦”了一聲,沒再追問下去。確實,宋教仁的遇刺可以看作是這個國家憲政道路上的一大挫折,但是即使他沒有遇刺身亡,這個國家短時間內也是無法實行完全的憲政製度的,這一點莫理循毫不懷疑,證據到處都是,這眼前的小火車站就是證據之一,一個工業落後、商業衰微的國家是沒有資格談憲政的,那是有錢人的遊戲,成為工業國之前,這個國家還是應該由一位負責任的軍政強人來領導較為合適,至少,他能給這個國家帶來秩序,而“秩序”正是國家經濟向上發展的必要前提,這個國家現需要的也是這個“秩序”。
“瞧,我們光顧著說話了,火車站到了,不過,我們好象是不能走進火車站裏的。”
莫理循停住腳步,抬起手指了指前方。
那裏,一座規模不大的火車站就眼前,鐵路上停滿了等待進站的火車,而進站的必經之路上站滿了全副武裝的士兵,瞧這架勢,徒步是走不進火車站的。
就莫理循和邵振青山海關到處打聽總統行轅的時候,民國大總統趙北卻站山海關的關城上,舉著望遠鏡向北方眺望。
鏡頭裏一片白光,此刻,總統先生的視野就集中那裏,那個地方可不一般,曆史上,那裏也曾留下過記載,對於中國曆史也造成過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深遠影響。
“那就是‘一片石’?難怪叫‘一片石’,那裏全是石頭,就是一片石灘,太陽一照,那裏就是一片白光。”
趙北舉著望遠鏡,這心裏是感慨良多。
“是啊,‘一片石’是古戰場,二百多年前,八旗兵就是那裏擊敗了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殿後部隊,然後入關竊踞中原的,當年我陪著蔣百裏等人去東三省督練公所赴任的時候,特意去那‘一片石’瞧了瞧,那地方一馬平川,對於騎兵來講有利,可惜史書上並未準確記載大順軍殿後部隊有多少騎兵,不然的話,今天咱們倒是可以這裏做一番兵棋推演。”
站趙北身邊的藍天蔚也是感慨不已,不僅他是如此,這場的軍官們一時之間都有些時光錯亂的感覺,仿佛回到了那二百年前的戰場上,耳邊響起的則是紅夷大炮的轟鳴與冷兵器的碰撞交鳴,有的時候,改變曆史的關鍵點往往隻是一個不引人注目的細節,如果不是那場明亡之後的關鍵一仗,如果不是滿清八旗入主中原,誰會知道山海關北側有一片不起眼的石灘叫“一片石”呢?
曆史就是這樣寫就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此次“戊申革命”也爆發於一個曆史上的關鍵點,這一個不起眼的點上,存著太多的“可能”、“假如”,也存著太多的轉折,曆史到底會向哪裏發展,或許決定性的因素往往隻是一群人,甚至隻是一個人。
一個人的力量,有的時候或許就是改變曆史的關鍵。
如果當年的李自成沒有輕率的出動主力進攻山海關,或許今天的中國就是另一個樣子,如果去年的安慶城裏沒有出現一個曆史的穿越者,那麽,現的中國仍將繼續八旗貴族的統治下痛苦的呻吟。
也隻有穿越者才能真正感慨曆史的無奈,趙北現很是感慨。
“秀豪,你說,如果咱們稍微改動一下原定進軍路線,讓105師兜個圈,出了山海關南站之後不直接去北站,而是繞到一片石,那裏走個通場,見證一下當年的戰場,然後再去北站上車開拔。這個主意如何?”
趙北結束了感慨,靈機一動,提出個想法。
“好主意!叫官兵們都看看,當年的八旗兵是從什麽地方殺進山海關的。現咱們終於把滿清朝廷推翻了,這一片石就是國防教育的課堂!”
一旁的蔡鍔聽了,搶藍天蔚前頭叫好,現這位陸軍部次長正頭疼這國防教育的事情,趙北的這個主意讓他眼前一亮。
藍天蔚也是連連點頭,說道:“好主意,好主意。此次105步兵師出關北征,就是去剿滅滿清複辟派的,讓他們到一片石走一走,好叫他們知道,這二百年來的沉淪與屈辱是從什麽地方開始的。依我之見,幹脆,咱們將閱兵儀式的地點也轉到一片石去,就那裏搭個檢閱台,總司令上頭檢閱部隊,再發表一番演講,叫官兵們都知道,這一次是為何而戰,這一次出關北征,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也是為了懲戒那些仍舊抱著滿漢畛域不放的頑固派,共和製度之下,講究民族之平等,但是,這並不代表中樞會對敵對勢力心慈手軟!國家不容分裂,主權不容褻瀆,國民利益必須維護,那些跳梁小醜必將被曆史淘汰。”
“秀豪說得不錯,就這麽安排!”
趙北微笑著點了點頭,將望遠鏡交給身邊的一名副官,帶著這幫高級軍官繼續關城上邊走邊談。
一名參謀匆匆奔上關城,向軍官們立正敬禮。
“報告總統!海軍天津分艦隊已駛抵山海關海麵,黎議長、湯議長他們都到了,副總統雖然不能過來,但是也托熊味根捎了一封信過來,現黎議長、湯議長他們已登上交通艇,正駛向山海關。”
“諸位,咱們今天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走,跟我去會會這些貴客,馬上就要召開聯合陣線第一屆全體黨員幹部大會,這可是大事,不能輕視,熊味根是黨務幹事長,咱們可不能怠慢了他們。”
趙北從副官手裏接過軍帽戴好,衛隊長秦四虎為他披上黑麵鬥篷,這幫左膀右臂的前呼後擁之下,趙大總統意氣風發的走下了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