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關於賊船的選擇
德國人這麽說,其用意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催促趙北快下定決心,加入同盟國集團,為同盟國集團分擔一些軍事壓力。
如果說前幾年德國拉攏中國的時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終拉攏美國的話,那麽現,對於德國政府而言,無論美國是否願意與德國結盟,隻要中國肯與德國結盟,那麽,德國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至少是部分的達到了,因為現的中國已不是過去的那個中國,現的這個遠東人口大國至少具備了“仆從國”的素質,與巴爾幹地區的那幾個小國一樣可以直接利用了。
隻要中國加入了同盟國集團,遠東地區的戰略格局就會為之一變,德國將遠東地區獲得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立足點,而且由於中國目前的陸軍實力較強,這個戰略立足點可以支撐較長時間,足以牽製協約國集團的遠東力量。
按照德**事部門以前製訂的相關戰略計劃,一旦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爆發戰爭,考慮到德國遠東地區的力量過於虛弱,那麽,德國將不得不執行“退縮政策”,把它的遠東陸海軍力量撤回歐洲或者非洲,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等德國擊敗了協約國集團,再來重奪回遠東利益。
但是這個戰略計劃是以德國遠東地區沒有戰略盟友為前提製訂出來的,可是現,隨著中國與德國關係的日益密切,尤其是這位“狂人總統”所表現出來的對德國的推崇情緒,讓德國的戰略家們看到了希望,改變以前的那個“保守戰略”的希望。
如果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那麽,德國將不必再擔心遠東地區同盟國力量的虛弱,中國的陸軍將成為同盟國戰略棋盤上的一顆重要棋子,雖然這支軍隊未必能夠擊敗英國的遠東盟友日本,但是隻要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存於這片遠東的廣袤土地上,那麽,德國將擁有充足的戰略空間實施它的全球戰略。
想象一下,中國正式與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後,遠東地區的戰略格局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吧:
擁有了中國陸軍的庇護,德國海軍將進一步加強遠東地區的活動能力,德國海軍實力遠不如英國海軍,德國海軍建立的目的也不是與英國海軍進行麵對麵的艦隊決戰,因為那種戰略並不現實,德國海軍也不可能依靠目前的力量很好的保護德國的海上運輸線,所以,一旦與英國的戰爭開始,德國海軍好的戰略不是尋機與英國皇家艦隊進行一對一的正麵較量,而是想辦法以多打少,一口一口的吃掉英國的海軍主力,但是這個戰略的實施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英國海軍必須將力量分散。
要想迫使英國海軍將力量分散,好的戰略是主動出擊,切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而這,正是德國海軍海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施這個戰略,德國海軍不僅建造了襲擊艦,而且也對潛水艇戰術進行了大膽的摸。
英國是殖民大國,殖民地遍布世界,也正因此,英國的艦隊需要保護的運輸線太多,如果德國海軍的一支分艦隊能夠以遠東和非洲為基地的話,那麽,印度洋航線和太平洋航線將完全暴露德國艦隊的炮口下,而英國海軍如果不想失去連接亞洲甚至是美洲的運輸線的話,它必須分出多的軍艦擺遠東,以監視德國艦隊,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改變了歐洲的海上軍事力量對比,也隻有這樣,德國海軍才有可能找到一口一口吃掉英國本土艦隊的機會。
遠東地區好的海軍基地隻有中國,這個國家的漫長海岸線到處都是可以躲藏軍艦的港口與河口,對於德國海軍的襲擊艦而言,這裏就是天然的隱蔽所。
如果中國與德國結成軍事同盟的話,那麽,德國將把多的襲擊艦派往中國,中國陸軍的庇護下躲藏那大大小小的港汊中,並利用中國那豐富的煤炭資源保障襲擊艦的後勤補給,然後頻繁出擊,活躍太平洋上,那樣一來,馬來亞、加坡、澳大利亞甚至是印度洋上的印度、緬甸、錫蘭都將成德**艦炮口下瑟瑟發抖的獵物,而且,隻要戰術安排得當,亞洲德國分艦隊也能與非洲德國分艦隊配合出擊,從而封鎖紅海和那條對英國而言至關重要的蘇伊士運河。
考慮到非洲殖民地那些當地黑人仆從軍的虛弱戰鬥力,德國陸軍參謀部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戰略構想,那就是把二十萬中**隊調往非洲的德屬東非殖民地,如果必要的話,德國打算利用這支部隊橫掃英國東非的殖民地,一路向北,橫穿英屬烏幹達、英屬蘇丹,直接從陸地上遠征埃及!德國人甚至為這支構想中的龐大東方軍隊確定了番號,就叫“遠東非洲軍團”。
如果這個戰略得以實施的話,可以想象,受到同盟國輝煌軍事勝利的鼓舞下,那個奧斯曼帝國的親德派統治集團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屆時,同盟**隊中東地區勝利會師恐怕不僅僅隻是德國總參謀長的一個夢。
多麽美好的一幅戰略畫卷啊,但是要想畫出這幅畫,僅有一名出色的畫師是不夠的,還需要一支畫筆以及一張白紙,對於德國的戰略家而言,中國就是那張白紙,而現,德國人已經忍不住跳出來要拿走這張白紙了,而且,德國人也為此開出了價錢,那就是兩艘戰列艦。
為了兩艘戰列艦,而且還是已過時落伍的前無畏艦而加入同盟國集團,冒著與協約國集團全麵開戰的風險為德國戰略家的冒險而火中取栗……這個,這個,玩笑不是這麽開的,投機也不是這麽投機的。
作為一名曆史的穿越者,趙北很清楚同盟國與協約國力量的對比,同盟國的整體實力本來就不如協約國,而那個意大利是同盟國集團的叛徒,所以,他看來,即將到來的歐洲全麵軍事衝突中,同盟國仍舊會像曆史上的那樣戰敗,畢竟,現中國的力量還很虛弱,還不足以從根本上影響世界格局,即使加入德國一方,也不可能改變同盟國戰敗的命運,雖然趙北一向願意國際政治中進行有風險的投機,可是這種拿國運賭博的投機還是必須三思而後行的。
這方麵是有前車之鑒的,當然,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這個“前車之鑒”尚未發生。趙北所熟悉的那個時空位麵裏,奧斯曼帝國就是上錯了賊船,被德國給拉下了水,並終使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裏完全解體,如果不是因為世界局勢的劇烈變化,以及一幫愛國者的奉獻,奧斯曼帝國恐怕就會被英國、法國聯合希臘給瓜分了,那麽,後來的那個近代土耳其國家也就不會建立了。
讓人感慨的是,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來拉奧斯曼帝國下水的香餌也是一艘軍艦,德**艦,一幫德**官和水兵穿上奧斯曼帝**服,搖身一變,就成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然後扛著奧斯曼帝國的旗幟公海上襲擊協約國艦船,終使奧斯曼帝國也變成了協約國的敵人,並使這個古老的帝國戰後土崩瓦解,就此消失曆史長河中。
現,德國人居然“故計”重施,想用兩艘舊式戰列艦引誘中國上鉤,這算盤確實也打得精,隻可惜趙北是過來人,不會這麽容易上當,除非德國肯把它的那支“存艦隊”一股腦的打包送給中國,否則,中國不會被區區兩艘軍艦衝昏了頭腦。
當然,德國皇帝肯定不會同意將他辛苦打造的德國公海艦隊拱手送給一個隻有巡洋艦的國家,對於趙北而言,德國的艦隊已被曆史證明是擺設,但是德國皇帝現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一支遠洋艦隊如果不能用來爭奪製海權,那麽它就是“存艦隊”,就是擺設,用來進行戰略威懾可以,但是一旦真的爆發戰爭,靠得終究是國力,而不是一支隻能躲軍港裏的遠洋艦隊。
這個道理德國人不懂,但是趙北懂,所以,當漢納根上校說完了那句話後,趙北隻是將笑容僵了臉上,並沒有立刻做出答複,一方麵,他是思考如何回複德國人的“慷慨”,另一方麵,他也琢磨拒絕德國人之後會導致什麽樣的後果。
現的那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尚未完成,德國技術專家和德國資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目前來講,美國對華投資也迅速增長,但是相比德國,美國對待協約國的問題上還是太過謹慎,美國不可能像德國一樣全力以赴的支持中國的工業化,畢竟,中國的工廠對於美國商人而言像是競爭者,而對於德國戰略家而言,中國的工廠越多,那麽中國的戰爭潛力也就越大,一旦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那麽,德國遠東的力量也將強。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趙北現的心情,一方麵不願意上德國的賊船,另一方麵現確實也離不開這艘德國賊船,現,他就好比是一個漂海麵上的人,一隻手扒著這艘德國賊船,另一隻手卻仍奮力的劃著水,眼睛則不停的海麵上掃來掃去,看著那幾艘距離遙遠的協約國賊船,渴望它們能夠駛得近一些,以便他有多的選擇,而不是隻能上這艘德國賊船。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為彷徨,也可以理解為遲疑,但是總的來講,趙北現的立場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至少現還不能得罪德國,但也不能讓德國“失望”。
趙北收斂笑容,與眾人登上艦橋,心不焉的參觀,但是心思卻仍放漢納根剛才的那段話上,他注意到兩個細節:
第一,這段話是由漢納根講的,而不是那位德國膠州總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德國人也很謹慎,現還不打算直接通過官方渠道探聽趙北的立場,因此,便由漢納根這個退役軍官來講,因為他與總統的關係很密切,是總統府的座上客。
第二,漢納根這段話並不是大聲說出來的,而是總統耳邊小聲說的,這似乎也可以看出德國人的謹慎,他們或許並不願意讓協約國知道德國現正加緊對中國的拉攏,因為英國人也試探中國的立場。
考慮到這兩個細節,趙北決定暫時不回複德國人的建議,現保持緘默,還是等德國人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後再來談論此事,用巧妙的辦法應付德國人,同時也通過特殊渠道與英國、法國政府繼續討價還價,看看歐洲列強肯不肯放棄日本。
由於要參加軍事演習,“威特斯巴赫”號必須跟著前頭的參演艦隊一同出發,離開青島,前往“戰區”觀摩演習,因此,趙北的參觀並沒有持續多久,當這艘戰列艦鳴響汽笛之後,他就與德國膠州總督去了軍官會議室,坐鎮觀摩軍事演習。
德國人這麽說,其用意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催促趙北快下定決心,加入同盟國集團,為同盟國集團分擔一些軍事壓力。
如果說前幾年德國拉攏中國的時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終拉攏美國的話,那麽現,對於德國政府而言,無論美國是否願意與德國結盟,隻要中國肯與德國結盟,那麽,德國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至少是部分的達到了,因為現的中國已不是過去的那個中國,現的這個遠東人口大國至少具備了“仆從國”的素質,與巴爾幹地區的那幾個小國一樣可以直接利用了。
隻要中國加入了同盟國集團,遠東地區的戰略格局就會為之一變,德國將遠東地區獲得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立足點,而且由於中國目前的陸軍實力較強,這個戰略立足點可以支撐較長時間,足以牽製協約國集團的遠東力量。
按照德**事部門以前製訂的相關戰略計劃,一旦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爆發戰爭,考慮到德國遠東地區的力量過於虛弱,那麽,德國將不得不執行“退縮政策”,把它的遠東陸海軍力量撤回歐洲或者非洲,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等德國擊敗了協約國集團,再來重奪回遠東利益。
但是這個戰略計劃是以德國遠東地區沒有戰略盟友為前提製訂出來的,可是現,隨著中國與德國關係的日益密切,尤其是這位“狂人總統”所表現出來的對德國的推崇情緒,讓德國的戰略家們看到了希望,改變以前的那個“保守戰略”的希望。
如果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那麽,德國將不必再擔心遠東地區同盟國力量的虛弱,中國的陸軍將成為同盟國戰略棋盤上的一顆重要棋子,雖然這支軍隊未必能夠擊敗英國的遠東盟友日本,但是隻要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存於這片遠東的廣袤土地上,那麽,德國將擁有充足的戰略空間實施它的全球戰略。
想象一下,中國正式與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後,遠東地區的戰略格局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吧:
擁有了中國陸軍的庇護,德國海軍將進一步加強遠東地區的活動能力,德國海軍實力遠不如英國海軍,德國海軍建立的目的也不是與英國海軍進行麵對麵的艦隊決戰,因為那種戰略並不現實,德國海軍也不可能依靠目前的力量很好的保護德國的海上運輸線,所以,一旦與英國的戰爭開始,德國海軍好的戰略不是尋機與英國皇家艦隊進行一對一的正麵較量,而是想辦法以多打少,一口一口的吃掉英國的海軍主力,但是這個戰略的實施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英國海軍必須將力量分散。
要想迫使英國海軍將力量分散,好的戰略是主動出擊,切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而這,正是德國海軍海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施這個戰略,德國海軍不僅建造了襲擊艦,而且也對潛水艇戰術進行了大膽的摸。
英國是殖民大國,殖民地遍布世界,也正因此,英國的艦隊需要保護的運輸線太多,如果德國海軍的一支分艦隊能夠以遠東和非洲為基地的話,那麽,印度洋航線和太平洋航線將完全暴露德國艦隊的炮口下,而英國海軍如果不想失去連接亞洲甚至是美洲的運輸線的話,它必須分出多的軍艦擺遠東,以監視德國艦隊,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改變了歐洲的海上軍事力量對比,也隻有這樣,德國海軍才有可能找到一口一口吃掉英國本土艦隊的機會。
遠東地區好的海軍基地隻有中國,這個國家的漫長海岸線到處都是可以躲藏軍艦的港口與河口,對於德國海軍的襲擊艦而言,這裏就是天然的隱蔽所。
如果中國與德國結成軍事同盟的話,那麽,德國將把多的襲擊艦派往中國,中國陸軍的庇護下躲藏那大大小小的港汊中,並利用中國那豐富的煤炭資源保障襲擊艦的後勤補給,然後頻繁出擊,活躍太平洋上,那樣一來,馬來亞、加坡、澳大利亞甚至是印度洋上的印度、緬甸、錫蘭都將成德**艦炮口下瑟瑟發抖的獵物,而且,隻要戰術安排得當,亞洲德國分艦隊也能與非洲德國分艦隊配合出擊,從而封鎖紅海和那條對英國而言至關重要的蘇伊士運河。
考慮到非洲殖民地那些當地黑人仆從軍的虛弱戰鬥力,德國陸軍參謀部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戰略構想,那就是把二十萬中**隊調往非洲的德屬東非殖民地,如果必要的話,德國打算利用這支部隊橫掃英國東非的殖民地,一路向北,橫穿英屬烏幹達、英屬蘇丹,直接從陸地上遠征埃及!德國人甚至為這支構想中的龐大東方軍隊確定了番號,就叫“遠東非洲軍團”。
如果這個戰略得以實施的話,可以想象,受到同盟國輝煌軍事勝利的鼓舞下,那個奧斯曼帝國的親德派統治集團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屆時,同盟**隊中東地區勝利會師恐怕不僅僅隻是德國總參謀長的一個夢。
多麽美好的一幅戰略畫卷啊,但是要想畫出這幅畫,僅有一名出色的畫師是不夠的,還需要一支畫筆以及一張白紙,對於德國的戰略家而言,中國就是那張白紙,而現,德國人已經忍不住跳出來要拿走這張白紙了,而且,德國人也為此開出了價錢,那就是兩艘戰列艦。
為了兩艘戰列艦,而且還是已過時落伍的前無畏艦而加入同盟國集團,冒著與協約國集團全麵開戰的風險為德國戰略家的冒險而火中取栗……這個,這個,玩笑不是這麽開的,投機也不是這麽投機的。
作為一名曆史的穿越者,趙北很清楚同盟國與協約國力量的對比,同盟國的整體實力本來就不如協約國,而那個意大利是同盟國集團的叛徒,所以,他看來,即將到來的歐洲全麵軍事衝突中,同盟國仍舊會像曆史上的那樣戰敗,畢竟,現中國的力量還很虛弱,還不足以從根本上影響世界格局,即使加入德國一方,也不可能改變同盟國戰敗的命運,雖然趙北一向願意國際政治中進行有風險的投機,可是這種拿國運賭博的投機還是必須三思而後行的。
這方麵是有前車之鑒的,當然,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這個“前車之鑒”尚未發生。趙北所熟悉的那個時空位麵裏,奧斯曼帝國就是上錯了賊船,被德國給拉下了水,並終使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裏完全解體,如果不是因為世界局勢的劇烈變化,以及一幫愛國者的奉獻,奧斯曼帝國恐怕就會被英國、法國聯合希臘給瓜分了,那麽,後來的那個近代土耳其國家也就不會建立了。
讓人感慨的是,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來拉奧斯曼帝國下水的香餌也是一艘軍艦,德**艦,一幫德**官和水兵穿上奧斯曼帝**服,搖身一變,就成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然後扛著奧斯曼帝國的旗幟公海上襲擊協約國艦船,終使奧斯曼帝國也變成了協約國的敵人,並使這個古老的帝國戰後土崩瓦解,就此消失曆史長河中。
現,德國人居然“故計”重施,想用兩艘舊式戰列艦引誘中國上鉤,這算盤確實也打得精,隻可惜趙北是過來人,不會這麽容易上當,除非德國肯把它的那支“存艦隊”一股腦的打包送給中國,否則,中國不會被區區兩艘軍艦衝昏了頭腦。
當然,德國皇帝肯定不會同意將他辛苦打造的德國公海艦隊拱手送給一個隻有巡洋艦的國家,對於趙北而言,德國的艦隊已被曆史證明是擺設,但是德國皇帝現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一支遠洋艦隊如果不能用來爭奪製海權,那麽它就是“存艦隊”,就是擺設,用來進行戰略威懾可以,但是一旦真的爆發戰爭,靠得終究是國力,而不是一支隻能躲軍港裏的遠洋艦隊。
這個道理德國人不懂,但是趙北懂,所以,當漢納根上校說完了那句話後,趙北隻是將笑容僵了臉上,並沒有立刻做出答複,一方麵,他是思考如何回複德國人的“慷慨”,另一方麵,他也琢磨拒絕德國人之後會導致什麽樣的後果。
現的那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尚未完成,德國技術專家和德國資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目前來講,美國對華投資也迅速增長,但是相比德國,美國對待協約國的問題上還是太過謹慎,美國不可能像德國一樣全力以赴的支持中國的工業化,畢竟,中國的工廠對於美國商人而言像是競爭者,而對於德國戰略家而言,中國的工廠越多,那麽中國的戰爭潛力也就越大,一旦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那麽,德國遠東的力量也將強。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趙北現的心情,一方麵不願意上德國的賊船,另一方麵現確實也離不開這艘德國賊船,現,他就好比是一個漂海麵上的人,一隻手扒著這艘德國賊船,另一隻手卻仍奮力的劃著水,眼睛則不停的海麵上掃來掃去,看著那幾艘距離遙遠的協約國賊船,渴望它們能夠駛得近一些,以便他有多的選擇,而不是隻能上這艘德國賊船。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為彷徨,也可以理解為遲疑,但是總的來講,趙北現的立場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至少現還不能得罪德國,但也不能讓德國“失望”。
趙北收斂笑容,與眾人登上艦橋,心不焉的參觀,但是心思卻仍放漢納根剛才的那段話上,他注意到兩個細節:
第一,這段話是由漢納根講的,而不是那位德國膠州總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德國人也很謹慎,現還不打算直接通過官方渠道探聽趙北的立場,因此,便由漢納根這個退役軍官來講,因為他與總統的關係很密切,是總統府的座上客。
第二,漢納根這段話並不是大聲說出來的,而是總統耳邊小聲說的,這似乎也可以看出德國人的謹慎,他們或許並不願意讓協約國知道德國現正加緊對中國的拉攏,因為英國人也試探中國的立場。
考慮到這兩個細節,趙北決定暫時不回複德國人的建議,現保持緘默,還是等德國人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後再來談論此事,用巧妙的辦法應付德國人,同時也通過特殊渠道與英國、法國政府繼續討價還價,看看歐洲列強肯不肯放棄日本。
由於要參加軍事演習,“威特斯巴赫”號必須跟著前頭的參演艦隊一同出發,離開青島,前往“戰區”觀摩演習,因此,趙北的參觀並沒有持續多久,當這艘戰列艦鳴響汽笛之後,他就與德國膠州總督去了軍官會議室,坐鎮觀摩軍事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