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予取予求
趙北這個“誤會”的解釋未免有些太過敷衍了,不把英國放眼裏,就算是沒有英國政府的授意,朱爾典也會抗爭到底的,至少要把英國的麵子給找回來。
“總統先生,我個人願意接受您的解釋,不過一個艦隊司令竟然挑釁英國的耐心,這未免太過無理,所以,我個人看來,這個魯平顯然不適合再擔任艦隊司令一職,我強烈建議您,立即撤消他的職務,將他調回國內,另選一名持重的、對英國持友好立場的人擔任艦隊司令。”
朱爾典立即順著這個杆子躥了上去,但是趙北卻隻是淡淡一笑,與英國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對於魯平這個人,趙北是非常滿意的,這個人不僅謀略好,而且願意為中樞背黑鍋,這樣一個人,不僅不能撤職,反而要重用。
“公使先生,您的心情我可以理解,英國政府的立場我也可以理解,但是現我不能撤換艦隊司令,一則臨陣換將不妥,二則魯平是我國海軍將領中少有的‘中間派’,他對英國的看法不偏不倚,沒有偏見。公使先生或許並不清楚,由於德國潛艇技術此次對日作戰中於我國海軍幫助甚大,因此,目前的海軍中普遍有一種親德國的情緒,如果這種時候因為撤換一名因為誤會而冒犯英國的海軍將領的話,恐怕會海軍中引起不滿情緒,到時候就連我也未必彈壓得住,那麽,公使先生這個撤換艦隊司令的建議恐怕就是為英國政府幫倒忙了。”
趙北的解釋似乎有些道理,朱爾典不得不認真的考慮了一下他的那個建議。
確實,根據英國和法國情報機構集到的情報,與奧斯曼帝國一樣,現的中**隊中普遍有一種同情德國的情緒,尤其是海軍表現得格外強烈,這一方麵是因為德國對中國數年的技術與資金援助,幫助中國發展了某些重工業項目,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協約國多少有些以眾欺寡的味道,自從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到目前為止,同盟國方麵參戰的隻有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國家,意大利被英法收買而背叛了盟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強扶弱”一向被視為美德,現,中國的海軍中,這種美德隨處可見。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現中國的那些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國民中,多數人都有親德情結,而這個親德情結正是眼前這位總統先生一手培植起來的,要說這個國家中誰親德,恐怕就數這位剛剛三十出頭的總統先生了。
如果說總統先生的親德情緒是出於利益的實際考慮的話,那麽,國民中的親德情緒卻基本上是出於對德國技術的狂熱崇拜,這種崇拜既然是狂熱的,那麽就別指望有多理智,即使總統先生想立即改弦張,恐怕也不是那麽容易,人的狂熱一旦被挑起,就不是那麽容易能夠被平息下去的,這需要時間,但是偏偏現英國沒有時間等待中國人冷靜下來了。
“總統先生,我看來,歐洲戰爭爆發的消息對於貴國國民的反英情緒有些火上澆油的作用,近我聽到一些傳聞,據說貴國的一些軍官常常俱樂部裏發表極端仇視英國和協約國的言論,而且常常得到附和,對此,我深感憂慮,作為一名駐華外交官,我確實不願意看到中國與英國走向對抗,我相信,總統先生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我強烈建議總統先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軍隊中的反英分子給予相應的處分,以避免使中英關係惡化,同時,對於貴國國民中的反英情緒,貴國政府似乎也應該進行適當的壓製,以保證中英兩國的利益。”
見朱爾典一本正經,趙北暗暗好笑,其實那些軍官俱樂部裏散布反英言論的軍官中有不少都是按照他的授意行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英國人的間諜獲悉,從而間接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為中英兩國之間關於治外法權和租界問題、華駐軍問題等一係列的外交談判製造輿論背景,迫使英國政府做出讓步。
用一句不太恰當的形容,這叫“欲將取之,必先與之”,予取予求之中,保證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大化。
同樣的道理,趙北之所以吩咐外務部研究與“高麗**國”建交事宜,也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大化,不過這個施壓對象卻不是英國政府,而是日本政府。
日本早已將朝鮮視為殖民地,而且已朝鮮半島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到目前為止,日本朝鮮半島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已經膨脹到了無法舍棄的地步,日本國內經濟越是疲軟,對朝鮮半島的經濟壓榨就越是瘋狂,這種局麵之下,日本政府恐怕不會放棄朝鮮的利益。
所以,橫亙中日和談之前的主要障礙除了台灣島問題之外,就是朝鮮的地位問題了,趙北之所以老早的就拋出所謂“朝鮮地位未定論”,其目的就是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用朝鮮的利益交換中國的利益。
說得直白一些,這場中國與“高麗**國”建交的表演中,“高麗**國”就是一顆被趙北利用的棋子,一旦需要就拿出來擱棋盤上,將住日本政府的軍,而一旦不需要了,就會立刻被扔到一邊,等到下次需要再利用的時候才會擱回棋盤上,這個問題上,主動權既不掌握朝鮮人手裏,也不掌握日本人手裏,隻掌握趙北手裏。
趙北早就對朝鮮**派承諾過,一旦機會合適,就會與他們磋商關於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事情,而且五天之前,趙北就已經批了條子,隻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朝鮮**派拿到這個總統批條之後,並沒有立即去拜會外務部負責人,而是先拿著條子去了一趟上海,將這個總統批條當成了尚方寶劍,用來壓服那些內部的不同派別。
與當初的聯合陣線一樣,現的朝鮮**派也是成分複雜,五花八門的勢力都被糅合到了一起,雖然都承認安重根的“總統”身份,但是實際上內部的爭權奪利非常激烈,並形成了一個北方派和一個南方派,北方派的活動根據地天津,南方派的活動根據地上海,而且都以列強華租界為聯絡站,對於外來的朝鮮**派格外排斥,黨同伐異的傾向非常嚴重。
也正因此,北方派才會特意拿著趙北批的同意兩國外務部門就建交問題進行磋商的條子去了上海,利用這個尚方寶劍壓服南方派,以完成政令的統一,實際上他們也達到了目的,申桂直之所以能夠擔任任外務總長,正是這個政令統一的直接後果,現,朝鮮**派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勢力整合,就差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了,而兩國一旦建交,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中國境內組織流亡政府,並公開活動。
所以,當申桂直突然來到北京,要求立即與中國外務部舉行兩國建交磋商之後,趙北便讓督政處全權居中聯絡,不過他也特別叮囑過督政處,要“適可而止”,不要牽涉太深,以免到時候拔不出來。
但是要想通過這個建交表演來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就單靠申桂直和顏惠慶的表演是不夠的,這中間還必須有一個傳話人,一個負責跑龍套的,將兩國正進行建交談判的消息透露給日本政府,而且這個傳話人還必須是個值得日本政府信任的人,於是選來選去,趙北選中了朱爾典,本來他是打算專門找個時間給朱爾典演一場戲的,但是沒想到朱爾典現居然追到南苑空軍基地來了,而朱爾典前頭,申桂直也被顏惠慶鬼使神差的給送到了南苑,於是,這演戲的主角、配角和龍套都到齊了,隻要鑼聲一響,這場戲就可以唱了。
敲鑼的是趙北,他也沒做什麽特殊的布置,隻是叫人吩咐顏惠慶一句,等送朱爾典回城的時候,順便用同一輛車把那個“高麗**國外務總長”申桂直也一同送回去,叫朱爾典與申桂直麵對麵,而且要當著朱爾典的麵談起兩國建交談判的事情,讓朱爾典當一回電燈泡,做一次現代蔣幹。
這個謀劃非常平淡無奇,甚至是有些平庸,不過趙北並不擔心朱爾典不去當現代蔣幹,他很清楚英國政府殖民地問題上的立場,英國本身就是殖民強國,它絕對不會容忍有人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準則,中國如果與這個“高麗**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那就意味著中國已開始破壞現行的國際秩序,英國政府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它肯定會站日本一邊,但是考慮到日本此次東北亞戰爭中全麵處於下風,已無力繼續陸地戰場進行戰爭,因此,英國政府很可能會朝鮮半島問題上采取靈活的立場,而趙北需要的就是英國的這個“靈活立場”。
所以,是不是與“高麗**國”建交,這根本不是問題,根本問題於,英國政府和日本政府能不能接受一個“兩江非軍事區”。
按照趙北的謀劃,這場對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將進入戰略調整期,一邊利用歐洲戰爭發展本國工商業,積累資本,一邊則對軍隊和裝備進行調整,所以,隻要日本軍隊能夠撤出中國領土,那麽就沒有必要繼續對日戰爭,而且國內的形勢也不允許戰爭長期化,這樣的戰略背景之下,朝鮮問題不大可能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那麽趙北將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他不會堅持讓日本交出整個朝鮮,隻要日本能夠接受一個“兩江非軍事區”,趙北就可以批準停戰協議。
這個“兩江非軍事區”就鴨綠江和圖們江以東地區,深入朝鮮內陸一百公裏或者五十公裏,這個範圍之內,日本軍隊不得駐紮,中**隊也不得駐紮,而應該成立一個國際組織,這一地區實施“托管”,組織朝鮮居民實施“自治”,而且這個托管“兩江非軍事區”的國際組織趙北也已經挑好了,就是那個已經解散的“遠東和平委員會”,趙北打算拉上美國、瑞典等中立國將這個國際組織恢複起來,一方麵是解決朝鮮“兩江非軍事區”的問題,一方麵也是打算利用這個組織蹚一蹚南洋的那趟渾水,不求畢其功於一役,隻要能夠將渾水攪得渾就可以了。
設立“兩江非軍事區”,趙北的借口是保護中國國境線的安全,這個借口無懈可擊,實際上,當年列強中國強占租借地的時候,也劃定了“中立區”,所用的借口也與此類似,現中國也照葫蘆畫瓢的提出類似要求,想必列強也無法反駁。
當然,這隻是趙北的謀劃,至於美國、瑞典有沒有興趣來蹚一蹚這遠東的渾水,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過考慮到曆史上美國就是國際仲裁組織的熱心者,那麽,美國參與的可能性確實是存的,畢竟,如果能夠不通過戰爭手段而使美國獲得國際優勢地位,這確實也是美國政客的理想。
這其中,英國的態度也很重要,隻要英國政府不反對“兩江非軍事區”,那麽趙北的戰略就能實施,如果英國政府對此持反對立場,那麽趙北就不得不另想其它辦法了。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趙北決定現就展開與“高麗**國”建交的談判,以利用這個談判向日本政府傳遞這樣一個信息:
如果日本政府拒絕劃定“兩江非軍事區”,那麽中國將完全甩開日本,單方麵承認一個**的朝鮮國家,那麽,日本也就別想再朝鮮半島過安生日子,當年的那場朝鮮反日大起義就是前車之鑒,日本政府必須妥協,否則,朝鮮半島將再次成為日本帝國的潰瘍。
日本政府會接受這樣的利益交換麽?對此,趙北並不是非常有信心,畢竟,現的日本已經沒有任何退路,要麽與中國決一死戰,要麽與中國談判妥協,舍此別無它途,相比沙皇俄國,現的日本真正是處於革命的前夜,如何抉擇,就看那幫日本政客和明治時代的元老了。
趙北這個“誤會”的解釋未免有些太過敷衍了,不把英國放眼裏,就算是沒有英國政府的授意,朱爾典也會抗爭到底的,至少要把英國的麵子給找回來。
“總統先生,我個人願意接受您的解釋,不過一個艦隊司令竟然挑釁英國的耐心,這未免太過無理,所以,我個人看來,這個魯平顯然不適合再擔任艦隊司令一職,我強烈建議您,立即撤消他的職務,將他調回國內,另選一名持重的、對英國持友好立場的人擔任艦隊司令。”
朱爾典立即順著這個杆子躥了上去,但是趙北卻隻是淡淡一笑,與英國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對於魯平這個人,趙北是非常滿意的,這個人不僅謀略好,而且願意為中樞背黑鍋,這樣一個人,不僅不能撤職,反而要重用。
“公使先生,您的心情我可以理解,英國政府的立場我也可以理解,但是現我不能撤換艦隊司令,一則臨陣換將不妥,二則魯平是我國海軍將領中少有的‘中間派’,他對英國的看法不偏不倚,沒有偏見。公使先生或許並不清楚,由於德國潛艇技術此次對日作戰中於我國海軍幫助甚大,因此,目前的海軍中普遍有一種親德國的情緒,如果這種時候因為撤換一名因為誤會而冒犯英國的海軍將領的話,恐怕會海軍中引起不滿情緒,到時候就連我也未必彈壓得住,那麽,公使先生這個撤換艦隊司令的建議恐怕就是為英國政府幫倒忙了。”
趙北的解釋似乎有些道理,朱爾典不得不認真的考慮了一下他的那個建議。
確實,根據英國和法國情報機構集到的情報,與奧斯曼帝國一樣,現的中**隊中普遍有一種同情德國的情緒,尤其是海軍表現得格外強烈,這一方麵是因為德國對中國數年的技術與資金援助,幫助中國發展了某些重工業項目,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協約國多少有些以眾欺寡的味道,自從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到目前為止,同盟國方麵參戰的隻有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國家,意大利被英法收買而背叛了盟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強扶弱”一向被視為美德,現,中國的海軍中,這種美德隨處可見。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現中國的那些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國民中,多數人都有親德情結,而這個親德情結正是眼前這位總統先生一手培植起來的,要說這個國家中誰親德,恐怕就數這位剛剛三十出頭的總統先生了。
如果說總統先生的親德情緒是出於利益的實際考慮的話,那麽,國民中的親德情緒卻基本上是出於對德國技術的狂熱崇拜,這種崇拜既然是狂熱的,那麽就別指望有多理智,即使總統先生想立即改弦張,恐怕也不是那麽容易,人的狂熱一旦被挑起,就不是那麽容易能夠被平息下去的,這需要時間,但是偏偏現英國沒有時間等待中國人冷靜下來了。
“總統先生,我看來,歐洲戰爭爆發的消息對於貴國國民的反英情緒有些火上澆油的作用,近我聽到一些傳聞,據說貴國的一些軍官常常俱樂部裏發表極端仇視英國和協約國的言論,而且常常得到附和,對此,我深感憂慮,作為一名駐華外交官,我確實不願意看到中國與英國走向對抗,我相信,總統先生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我強烈建議總統先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軍隊中的反英分子給予相應的處分,以避免使中英關係惡化,同時,對於貴國國民中的反英情緒,貴國政府似乎也應該進行適當的壓製,以保證中英兩國的利益。”
見朱爾典一本正經,趙北暗暗好笑,其實那些軍官俱樂部裏散布反英言論的軍官中有不少都是按照他的授意行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英國人的間諜獲悉,從而間接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為中英兩國之間關於治外法權和租界問題、華駐軍問題等一係列的外交談判製造輿論背景,迫使英國政府做出讓步。
用一句不太恰當的形容,這叫“欲將取之,必先與之”,予取予求之中,保證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大化。
同樣的道理,趙北之所以吩咐外務部研究與“高麗**國”建交事宜,也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大化,不過這個施壓對象卻不是英國政府,而是日本政府。
日本早已將朝鮮視為殖民地,而且已朝鮮半島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到目前為止,日本朝鮮半島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已經膨脹到了無法舍棄的地步,日本國內經濟越是疲軟,對朝鮮半島的經濟壓榨就越是瘋狂,這種局麵之下,日本政府恐怕不會放棄朝鮮的利益。
所以,橫亙中日和談之前的主要障礙除了台灣島問題之外,就是朝鮮的地位問題了,趙北之所以老早的就拋出所謂“朝鮮地位未定論”,其目的就是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用朝鮮的利益交換中國的利益。
說得直白一些,這場中國與“高麗**國”建交的表演中,“高麗**國”就是一顆被趙北利用的棋子,一旦需要就拿出來擱棋盤上,將住日本政府的軍,而一旦不需要了,就會立刻被扔到一邊,等到下次需要再利用的時候才會擱回棋盤上,這個問題上,主動權既不掌握朝鮮人手裏,也不掌握日本人手裏,隻掌握趙北手裏。
趙北早就對朝鮮**派承諾過,一旦機會合適,就會與他們磋商關於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事情,而且五天之前,趙北就已經批了條子,隻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朝鮮**派拿到這個總統批條之後,並沒有立即去拜會外務部負責人,而是先拿著條子去了一趟上海,將這個總統批條當成了尚方寶劍,用來壓服那些內部的不同派別。
與當初的聯合陣線一樣,現的朝鮮**派也是成分複雜,五花八門的勢力都被糅合到了一起,雖然都承認安重根的“總統”身份,但是實際上內部的爭權奪利非常激烈,並形成了一個北方派和一個南方派,北方派的活動根據地天津,南方派的活動根據地上海,而且都以列強華租界為聯絡站,對於外來的朝鮮**派格外排斥,黨同伐異的傾向非常嚴重。
也正因此,北方派才會特意拿著趙北批的同意兩國外務部門就建交問題進行磋商的條子去了上海,利用這個尚方寶劍壓服南方派,以完成政令的統一,實際上他們也達到了目的,申桂直之所以能夠擔任任外務總長,正是這個政令統一的直接後果,現,朝鮮**派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勢力整合,就差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了,而兩國一旦建交,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中國境內組織流亡政府,並公開活動。
所以,當申桂直突然來到北京,要求立即與中國外務部舉行兩國建交磋商之後,趙北便讓督政處全權居中聯絡,不過他也特別叮囑過督政處,要“適可而止”,不要牽涉太深,以免到時候拔不出來。
但是要想通過這個建交表演來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就單靠申桂直和顏惠慶的表演是不夠的,這中間還必須有一個傳話人,一個負責跑龍套的,將兩國正進行建交談判的消息透露給日本政府,而且這個傳話人還必須是個值得日本政府信任的人,於是選來選去,趙北選中了朱爾典,本來他是打算專門找個時間給朱爾典演一場戲的,但是沒想到朱爾典現居然追到南苑空軍基地來了,而朱爾典前頭,申桂直也被顏惠慶鬼使神差的給送到了南苑,於是,這演戲的主角、配角和龍套都到齊了,隻要鑼聲一響,這場戲就可以唱了。
敲鑼的是趙北,他也沒做什麽特殊的布置,隻是叫人吩咐顏惠慶一句,等送朱爾典回城的時候,順便用同一輛車把那個“高麗**國外務總長”申桂直也一同送回去,叫朱爾典與申桂直麵對麵,而且要當著朱爾典的麵談起兩國建交談判的事情,讓朱爾典當一回電燈泡,做一次現代蔣幹。
這個謀劃非常平淡無奇,甚至是有些平庸,不過趙北並不擔心朱爾典不去當現代蔣幹,他很清楚英國政府殖民地問題上的立場,英國本身就是殖民強國,它絕對不會容忍有人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準則,中國如果與這個“高麗**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那就意味著中國已開始破壞現行的國際秩序,英國政府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它肯定會站日本一邊,但是考慮到日本此次東北亞戰爭中全麵處於下風,已無力繼續陸地戰場進行戰爭,因此,英國政府很可能會朝鮮半島問題上采取靈活的立場,而趙北需要的就是英國的這個“靈活立場”。
所以,是不是與“高麗**國”建交,這根本不是問題,根本問題於,英國政府和日本政府能不能接受一個“兩江非軍事區”。
按照趙北的謀劃,這場對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將進入戰略調整期,一邊利用歐洲戰爭發展本國工商業,積累資本,一邊則對軍隊和裝備進行調整,所以,隻要日本軍隊能夠撤出中國領土,那麽就沒有必要繼續對日戰爭,而且國內的形勢也不允許戰爭長期化,這樣的戰略背景之下,朝鮮問題不大可能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那麽趙北將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他不會堅持讓日本交出整個朝鮮,隻要日本能夠接受一個“兩江非軍事區”,趙北就可以批準停戰協議。
這個“兩江非軍事區”就鴨綠江和圖們江以東地區,深入朝鮮內陸一百公裏或者五十公裏,這個範圍之內,日本軍隊不得駐紮,中**隊也不得駐紮,而應該成立一個國際組織,這一地區實施“托管”,組織朝鮮居民實施“自治”,而且這個托管“兩江非軍事區”的國際組織趙北也已經挑好了,就是那個已經解散的“遠東和平委員會”,趙北打算拉上美國、瑞典等中立國將這個國際組織恢複起來,一方麵是解決朝鮮“兩江非軍事區”的問題,一方麵也是打算利用這個組織蹚一蹚南洋的那趟渾水,不求畢其功於一役,隻要能夠將渾水攪得渾就可以了。
設立“兩江非軍事區”,趙北的借口是保護中國國境線的安全,這個借口無懈可擊,實際上,當年列強中國強占租借地的時候,也劃定了“中立區”,所用的借口也與此類似,現中國也照葫蘆畫瓢的提出類似要求,想必列強也無法反駁。
當然,這隻是趙北的謀劃,至於美國、瑞典有沒有興趣來蹚一蹚這遠東的渾水,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過考慮到曆史上美國就是國際仲裁組織的熱心者,那麽,美國參與的可能性確實是存的,畢竟,如果能夠不通過戰爭手段而使美國獲得國際優勢地位,這確實也是美國政客的理想。
這其中,英國的態度也很重要,隻要英國政府不反對“兩江非軍事區”,那麽趙北的戰略就能實施,如果英國政府對此持反對立場,那麽趙北就不得不另想其它辦法了。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趙北決定現就展開與“高麗**國”建交的談判,以利用這個談判向日本政府傳遞這樣一個信息:
如果日本政府拒絕劃定“兩江非軍事區”,那麽中國將完全甩開日本,單方麵承認一個**的朝鮮國家,那麽,日本也就別想再朝鮮半島過安生日子,當年的那場朝鮮反日大起義就是前車之鑒,日本政府必須妥協,否則,朝鮮半島將再次成為日本帝國的潰瘍。
日本政府會接受這樣的利益交換麽?對此,趙北並不是非常有信心,畢竟,現的日本已經沒有任何退路,要麽與中國決一死戰,要麽與中國談判妥協,舍此別無它途,相比沙皇俄國,現的日本真正是處於革命的前夜,如何抉擇,就看那幫日本政客和明治時代的元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