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高加戰爭


    如果要問1940年夏季國際事件中有影響力的是什麽的話,那麽標準答案或許是兩個,一個是德國入侵南斯拉夫,而另一個則是“高加戰爭”爆發。


    “高加戰爭”,這不僅是中國報紙對這場戰爭的稱呼,同時也是蘇聯官方對這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的稱呼,顯然,無論是中國方麵,還是蘇聯方麵,都量避免使這場戰爭帶上中蘇戰爭的色彩,中國方麵看來,這場圍繞著“驅逐入侵伊朗的蘇聯幹涉軍”的對蘇戰爭並不是針對蘇聯人民的,而隻是亞洲國家行使集體防衛權的自衛戰爭,隻要蘇聯幹涉軍撤出伊朗領土,那麽中***隊和亞洲各國聯軍就會立即“主動而迅速的結束衝突”,絕對不會繼續深入蘇聯領土,至於蘇聯方麵,則量淡化這場戰爭的全局色彩,避免使“某些國家”認為中國已經向蘇聯全麵開戰了,也正因此,無論是交戰的哪一方,都稱這場戰爭為“高加戰爭”。


    但是美國***不這麽看,美國的多數報紙都將這場“高加戰爭”稱之為“中蘇戰爭”,因為美國記者看來,這場戰爭的一方是蘇聯,而另一方就是中國,至於那些所謂的“亞洲盟軍”,根本就是陪襯角色,上不了台麵,真正主導這場戰爭走向的其實就是中國。


    也有少數美國報紙堅持“高加戰爭”的稱謂,因為從1940年8月19日戰爭以中國空軍突襲巴庫為開端算起的話,到現,1940年8月26日,戰爭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而戰場卻仍然局限伊朗境內、高加山脈南北這一小片地區,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高加戰爭”的稱謂為合適一些。


    為重要的是,“亞細亞解放陣線”發布公告,宣布了這場戰爭所要達到的目標,那就是“恢複伊朗的***與主權”、“驅逐蘇聯幹涉軍”,而隻要蘇聯政府主動撤退仍舊滯留伊朗境內的武裝部隊,並停止支持敵視伊朗合法政府的部落武裝,那麽“亞細亞解放陣線”就會立即停止攻擊,並從已經占領的高加地區的蘇聯領土撤軍。


    無論如何稱謂這場中國主導的對蘇戰爭,一個基本事實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從戰爭一開始,到現,蘇聯軍隊這場戰爭中的表現極為糟糕,可以說糟糕透頂。


    一般而言,陸軍強國眼裏,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那幾個中亞小國的陸軍戰鬥力是很虛弱的,但是,當“高加戰爭”爆發之後,這些國家的陸軍部隊卻高加山區進展迅速,幾乎一個星期的時間裏就向蘇聯國土縱深***了一百公裏,當地是山區,不便於裝甲部隊作戰,所以參戰的基本上都是步兵和空軍,而中國陸軍參戰部隊也以山地步兵為主,缺乏重型裝備,可是就是這樣一支亞洲聯軍,居然迅速擊敗當地的蘇聯守軍,並將前線***到了巴庫市郊,而且已經占領了第比利斯。


    蘇軍高加戰場的表現已經非常糟糕,可是如果再與伊朗戰場的蘇軍一比的話,那麽高加戰場的蘇軍至少還可以打幾次局部反攻,而伊朗戰場的蘇軍實際上已經被圍困德黑蘭、大不裏士等幾座城市裏了,進不能攻,退不能撤,全軍覆滅就眼前了。


    蘇聯軍隊這場“高加戰爭”中的糟糕表現讓世界各軍事強國看得目瞪口呆,雖然蘇聯政府極力強調伊朗戰場蘇軍的失利是因為中國裝甲部隊派遣了精銳的部隊參戰所致,而高加前線的失利則是當地的分離主義分子“叛變”的結果,但是問題於,歐美各國政府都堅持認為蘇聯軍隊的戰鬥力斯大林主持的肅反中遭到了嚴重削弱,所以才會敗得如此迅速,戰爭中,蘇聯軍隊所表現出的指揮不靈、後勤混亂等種種缺陷讓歐美各國深感震驚。


    雖然蘇聯士兵英勇頑強,但是他們的指揮官顯然缺乏足夠的而且合格的基本軍事素質,這並不奇怪,斯大林主持的肅反使蘇聯軍隊短短幾年時間裏就失去了大批合格的中高級指揮員,自從圖哈切夫斯基被以“叛徒”、“間諜”的名義槍斃之後,蘇聯軍隊就再也不是肅反運動中的避風港了,沒有哪個軍官可以肅反人員的審問下保持緘默,所以,當一個蘇聯的師長被逮捕之後,他手下的旅長、團長、營長也很快會成為“叛徒”、“間諜”而遭到逮捕和審問,並很快被處決。


    這些中高級指揮員的消失使蘇聯軍隊變成了實際上的“烏合之眾”,對付一下小國或許可以,但是應對像“高加戰爭”這樣烈度的高強度戰爭時就立刻表現出了烏合之眾的本色,蘇軍指揮不靈的背後實際上是士氣低落,這從第比利斯戰役就可以看出來,那場戰役結束之後,“亞解陣”宣布俘虜蘇軍十萬人,雖然對於這一數字,蘇聯政府堅決予以否認,但是歐美各國政府卻從中***方公布的戰地影象資料中看到了那一眼望不到邊的俘虜隊列。


    事實已經很清楚了,中***隊的雷霆一擊麵前,亞洲聯軍的猛烈攻擊麵前,蘇聯的武裝力量已經被人扒光了後的一片遮羞布,赤條條的站了世界麵前,並德國、意大利的貪婪目光下瑟瑟發抖。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蘇聯政府不願意將這場戰爭稱之為“中蘇戰爭”了,蘇聯政府擔心的就是戰爭擴大化,終演變為中國與蘇聯的全麵戰爭,並進而招來德國的突然攻擊,蘇聯政府非常清楚,它與德國簽署的那份互不侵犯條約隻是一個心理安慰而已,如果國際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德國納粹隨時會撕毀條約的,畢竟,國家利益麵前是沒有道義的地位的,蘇聯前不久也剛剛撕毀了一份與盟國簽訂的同盟條約。


    蘇聯政府非常希望將這場“高加戰爭”局限於伊朗和高加戰場,那樣的話,或許可以避免使戰爭演變為中國與蘇聯之間的全麵戰爭,避免招來歐洲的惡狼,一個來自東方的猛虎已經夠蘇聯政府頭疼的了,它無法抵擋同時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猛烈進攻。


    無論如何,必須快結束這場危險的戰爭,蘇聯政府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尋求體麵結束戰爭的辦法,一方麵,蘇聯政府通過中立國政府向中國政府轉達停戰的意向,另一方麵,蘇聯政府也積極行動,準備迎擊“亞解陣”的下一輪猛烈攻勢,畢竟,蘇聯的國防力量不能成為國際笑柄,蘇聯高領袖已經下達了死命令,這個命令隻有一句話:絕對不許撤退!


    或許是蘇聯高領袖的這道死命令起到了一些作用,第比利斯戰役結束之後,高加前線就逐漸穩定下來,從表麵上看,蘇聯軍隊抵擋住了亞洲聯軍的第一***勢,穩住了陣腳,而亞洲聯軍方麵也似乎後勤供應上發生了問題,不得不停止前進,等待補給,但是如果認真的分析一下現的交戰雙方的戰場態勢的話,就不難發現,蘇軍的頹勢並沒有因為巴庫反擊戰的勝利而得到根本扭轉,由於第比利斯已經被亞洲聯軍攻占,他們隨時可以休整之後直撲北邊的格羅茲尼或者是克拉斯諾達爾,直接威脅伏爾加河下遊的工業重鎮羅斯托夫,如果亞洲聯軍采用這個戰略進攻路線的話,那麽巴庫能否守住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一旦羅斯托夫陷落敵手,整個北高加地區就已經實際上失去戰略價值了,巴庫的蘇軍要麽口袋紮緊之前北撤,要麽幹脆就巴庫全軍覆沒。


    由此可見,到目前為止,“高加戰爭”的主動權依舊不蘇聯手中,這個主動權依舊掌握中國和亞洲聯軍的手中,而下一步,亞洲聯軍會采取什麽戰略呢?這很值得探究。


    一方麵,中國已經宣布,將繼續加大對伊朗戰場的兵力投入,同時協助土庫曼蘇維埃共和國的“君憲派武裝”進攻該國首都,以奪取該國政權,另一方麵,亞解陣也宣布,將再增加高加戰場的盟軍力量,而不久之後,來自緬甸、印度、孟加拉、馬來亞、錫蘭、巴勒斯坦的軍隊也將出現高加戰場,屆時,參加這場對蘇戰爭的亞洲國家將達到二十個之多。


    麵對二十國聯軍的強大攻擊,蘇聯政府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要麽撤退巴庫的那數十萬蘇聯陸軍精銳,將他們北調羅斯托夫,以保衛羅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要麽從中亞軍區調集多兵力,全力防守巴庫防線,並適時北高加地區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反攻,將已經占領了蘇聯南部領土的外***隊全部趕出去,並可能的情況之下翻越高加山脈,營救那些被困伊朗北部的二十餘萬蘇聯陸軍。


    這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戰略選擇,如果從中亞軍區抽調部隊的話,那麽烏拉爾河防線就會遭到嚴重削弱,而中國駐中亞的陸軍部隊將很樂於看到這一幕,誰也不能保證中國陸軍不會趁機越過烏拉爾河防線,從裏海北岸攻擊古裏耶夫西邊的工業中心斯大林格勒。


    麵對這一艱難抉擇,蘇聯高領袖斯大林陷入了極度的憂慮中,他將自己關辦公室裏,一連許多天都不願意多說話,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打算做什麽,直到1940年8月27日下午,一位將軍被斯大林召到了辦公室裏,這位蘇聯將軍名叫朱可夫,就當天深夜,這位朱可夫將軍乘坐一架軍用飛機離開了莫斯科,去向不明。


    幾乎與此同時,一位名叫藍天蔚的中國將軍也乘坐飛機離開了迪化機場,航向正西,終目的地是哪裏,就連機場調度也不清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