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黎明夜深邃
深邃的夜幕之,繁星點點如畫,或許便是有些這些繁星點綴,才讓這夜幕顯得加的深不可測。田行健仰頭望著深邃的夜幕,這個夜空似乎和那個夜晚的夜空沒有絲毫的區別,他腦海浮現起幾年前,他和阿牛被徐皓月救下之後的那個夜晚。那是個永遠讓他忘不了的夜晚,天堂寨的夜空是如此的深邃,就好像他看徐皓月那樣,隻覺得徐皓月和夜空一樣的深邃而不可測。
如今還是一樣,田行健全身魚鱗甲胄,紅色戰袍外,胯下一匹青驄馬,跟徐皓月身後。前麵的徐皓月一身白虎玄鐵甲,白袍白披風,胯下一匹白馬,他那不是很健壯的背影眼前晃動著,和幾年前一樣,似乎沒有什麽變化。但田行健卻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感覺,隻要看到徐皓月,他便會感到很安心,便會覺得什麽都不怕了。
“田行健!”徐皓月的厲喝聲打斷了田行健的思路,田行健急忙一夾胯下駿馬,策馬跟上幾步,抱拳道:“末將!”
徐皓月手馬鞭一揮,指著前麵火光映照的北門大聲說道:“讓兒郎們邊喊邊衝,就喊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把白幡旗打出來!”
巨大的白幡旗豎起,田行健身邊的兵卒們都是興奮的高呼起來,跟著便隨著白幡旗呐喊著衝了上去,邊衝邊喊道:“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
北門王子襄帶領的三千兵馬和石守信手下殿前軍萬餘兵馬廝殺正烈,石守信所部親信將校看到王子襄手持虎符印信而來,卻不見石守信,又見王子襄等人虎視眈眈,便覺得不對勁,便喝問起來。王子襄不想拖延時間,便厲喝:“抗命者斬!”當場斬殺了那將校,石守信手下兵馬登時大亂,和王子襄的白甲軍廝殺起來。
北門有兩萬殿前軍兵馬,大部分兵卒不明就裏,被石守信手下親信將校驅趕著和白甲軍廝殺,剩餘的隻是守城牆上不知所措。
北門儲藏了不少猛火油,廝殺之亂軍不小心點燃了猛火油,才燃起了衝天大火。
火光之,隻見一麵巨大的白幡旗出現當場,旗下一員大將身著白虎玄鐵甲領著兵馬勢若猛虎的直衝過來,北門的殿前軍都是大駭,不知誰喊了一句:“是白甲軍!是徐皓月!”
“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衝天的呐喊聲襲殺而至,北門的兵卒們惶惶不安起來,隻見湧來的都是穿著殿前軍兵甲的兵卒,隻見一名紅袍將軍手持黃綢聖旨厲聲喝道:“聖旨此!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
北門的殿前軍兵卒見狀,不禁魂飛魄散,黑暗隻道真是有平叛大軍到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剛才抗命不尊,才惹來了大軍,白幡旗所到之處紛紛跪地求饒。
馳到北門之下,殿前軍兵卒已經大半棄械跪地,隻剩下數名石守信的親信兵馬負隅頑抗,已經被白甲軍團團圍住,徐皓月縱馬上前冷然看著這些人厲聲喝道:“石守信、王審琦密謀造反,已經被拿下,快快棄械投降!否則與石守信、王審琦同罪!”
剩餘的數人都將、都校不少,眾人都是緊靠一起,眼望身旁都是密密層層的兵馬,知道敗亡即。石守信不再,群龍無,加上大部分兵卒隻聽到自己被劃為叛軍,便是士氣大沮,根本不想拚命廝殺,紛紛跪地求饒。
一名都將挺著兵刃顫聲道:“我等不知石守信謀反,投降能否免死?”
徐皓月看著那都將冷然道:“朝廷平叛隻問惡,不問從人,投降便可免死!”
那數人立時又有大半人棄械跪地求饒起來,隻剩下餘人兀自不肯投降,“我等不信石將軍會謀反!”“對,石將軍怎麽會謀反?”
田行健上前展示聖旨森然道:“聖旨此!再不降便是滿門抄斬的死罪!”
眾人為之氣奪,但還是猶疑不決,徐皓月目光一寒,手長劍一揮厲聲喝道:“全都殺了!”眾白甲軍立時一擁而上廝殺起來,片刻之後便將餘人悉數屠戮殆。
平定了北門之後,殿前軍兵卒被聚集起來,列隊回城內的軍營之去,田行健領兵撲救火頭,救治傷患。
徐皓月和王子襄站到北門城頭上,徐皓月對王子襄道:“北門明日是趙匡胤等人攻打的要地,便交給你守禦,給你五千白甲軍,稍後侍衛親軍也會調撥兵馬來一起助守,這裏便先交給你,我和田行健再到其餘各門巡看!”王子襄躬身領命,自帶領兵馬準備守城之事去了。
徐皓月和田行健到了東門的時候,此處周群倒是已經平定了王審琦的亂軍,周群上來便殺了王審琦的幾員親信大將,攻其不備之下,很快便攻下東門。
徐皓月同樣命周群守住東門,將投降的殿前軍驅趕回軍營去看守。其餘的南門和西門,殿前軍兵馬大部分都不是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兵馬,徐皓月和田行健倒是兵馬到了之後,出示了聖旨,沒有受到什麽抵抗,便將南門和西門收複。
徐皓月留下田行健鎮守西門,正逢韓通和曹彬、童虎頭、英吉等將趕到,徐皓月便命曹彬領南門的殿前軍鎮守南門。
此刻汴梁城內尚有三萬侍衛親軍,一萬八千餘名白甲軍,殿前軍被分為兩部,石守信、王審琦手下統帶的親信兵馬四萬餘人被收繳兵器之後,回到軍營內看守,尚有五萬殿前軍並非二將的直係兵馬。
徐皓月和韓通商議之後,曹彬領三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鎮守南門。田行健領五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鎮守西門。周群領五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守東門。徐皓月和王子襄領五千白甲軍,一萬侍衛親軍和一萬五千侍衛親軍鎮守北門。韓通領五千侍衛親軍鎮守宮。
諸事安排妥當之後,徐皓月又命童虎頭率領五千殿前軍城維持秩序,四處張榜,並派兵將出城各將領的家眷都就地看押起來。
經過一夜的紛亂,汴梁城黎明前寧靜了下來,官都雲集宮,符玉清範質、魏仁浦等人的陪伴之下,又聽聞各城門已經被徐皓月收複,京的亂軍已然被肅清,心稍安不少。但從官竊竊私語的神態可以看出,這些官員心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著,也不知道徐皓月能不能守住汴梁城,要是被趙匡胤的二十萬大軍打進城來,這些官都是害怕會死亂軍之。
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凡前麵幾個朝代迭,叛軍一旦攻入城內,都會燒殺搶掠一番,這是五代之屢見不鮮的慣例,也是統兵將領默許的,所以大多數官吏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著。
城內的姓也是如此,一個漫長難熬的夜晚,喊殺聲、腳步聲、馬嘶聲都沒有停過。姓們也不知道生了何事,都不敢出門查看,隻是躲家求老天爺保佑。
到得黎明之前,城內已然安穩了下來,天色蒙蒙開始亮,隻聽得各處街道上,有人敲著鑼鼓,一邊敲一邊喊道:“昨夜城內亂軍已經被平定,城內人等各安其事,不必驚慌!”
聽到鑼聲,姓們才紛紛打開門,出門查看究竟。富戶、商旅們也都鬆了口氣,派出家仆上街打探消息。汴梁城慢慢的又熱鬧了起來,隻見各處都張了皇榜,姓們紛紛圍上去看,其實他們之絕大多數人都不識字,卻偏偏要看個熱鬧,問個究竟。人群便有識字的人,大聲的把皇榜上的字念了出來,跟著又解釋了一番,姓們才明白過來,原來白甲軍並不是叛軍,反叛的是出城平叛的趙匡胤。
饒是汴梁城的姓們見慣了朝代迭,這時候也被弄糊塗,原本造反的不反了,平叛的原來才是要造反的,這種一八十的大轉折,讓人們一頭霧水。但姓們也不管那麽多,隻要自己的性命和家財能保得住,換誰做皇帝也都不打緊,況且這時候還是大周朝廷做主,姓們也都稍稍心安下來。
跟著便有司天監的官吏城內鬧市街口等處,搭起台子來,鳴鑼召集姓們過來。隻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道士站台上,司天監的官吏說此人是護國真人孫道長雲雲。孫庭運曾今淮南救治過疫症,名聲倒是也傳開來,姓們也都紛紛膜拜不止。
隻見孫庭運台上亮了幾手道術,像是祭拜了天地三君諸神,跟著便講起昨日的天現異象來,說什麽此時天子雖然年幼,但昨日天現異象,預示著有名將能臣匡扶,將來必成一代明君,結束亂世,安養姓雲雲。
眾姓之間司天監的官吏也都一旁紛紛附和,引經據典的傳說一番,便大多都信了,那時候的姓對這一類的鬼神之說甚為篤信,何況這是朝廷親封的護國真人說的話,不少人聽完後都是拜伏於地,山呼萬歲起來。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不一會兒已經傳遍了整個汴梁城,不少大戶人家還敲鑼打鼓的祭拜起天地來。
就此時,北門外數騎探馬疾奔回城而來,口高呼道:“叛亂大軍已至十裏之外!”
……
深邃的夜幕之,繁星點點如畫,或許便是有些這些繁星點綴,才讓這夜幕顯得加的深不可測。田行健仰頭望著深邃的夜幕,這個夜空似乎和那個夜晚的夜空沒有絲毫的區別,他腦海浮現起幾年前,他和阿牛被徐皓月救下之後的那個夜晚。那是個永遠讓他忘不了的夜晚,天堂寨的夜空是如此的深邃,就好像他看徐皓月那樣,隻覺得徐皓月和夜空一樣的深邃而不可測。
如今還是一樣,田行健全身魚鱗甲胄,紅色戰袍外,胯下一匹青驄馬,跟徐皓月身後。前麵的徐皓月一身白虎玄鐵甲,白袍白披風,胯下一匹白馬,他那不是很健壯的背影眼前晃動著,和幾年前一樣,似乎沒有什麽變化。但田行健卻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感覺,隻要看到徐皓月,他便會感到很安心,便會覺得什麽都不怕了。
“田行健!”徐皓月的厲喝聲打斷了田行健的思路,田行健急忙一夾胯下駿馬,策馬跟上幾步,抱拳道:“末將!”
徐皓月手馬鞭一揮,指著前麵火光映照的北門大聲說道:“讓兒郎們邊喊邊衝,就喊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把白幡旗打出來!”
巨大的白幡旗豎起,田行健身邊的兵卒們都是興奮的高呼起來,跟著便隨著白幡旗呐喊著衝了上去,邊衝邊喊道:“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
北門王子襄帶領的三千兵馬和石守信手下殿前軍萬餘兵馬廝殺正烈,石守信所部親信將校看到王子襄手持虎符印信而來,卻不見石守信,又見王子襄等人虎視眈眈,便覺得不對勁,便喝問起來。王子襄不想拖延時間,便厲喝:“抗命者斬!”當場斬殺了那將校,石守信手下兵馬登時大亂,和王子襄的白甲軍廝殺起來。
北門有兩萬殿前軍兵馬,大部分兵卒不明就裏,被石守信手下親信將校驅趕著和白甲軍廝殺,剩餘的隻是守城牆上不知所措。
北門儲藏了不少猛火油,廝殺之亂軍不小心點燃了猛火油,才燃起了衝天大火。
火光之,隻見一麵巨大的白幡旗出現當場,旗下一員大將身著白虎玄鐵甲領著兵馬勢若猛虎的直衝過來,北門的殿前軍都是大駭,不知誰喊了一句:“是白甲軍!是徐皓月!”
“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衝天的呐喊聲襲殺而至,北門的兵卒們惶惶不安起來,隻見湧來的都是穿著殿前軍兵甲的兵卒,隻見一名紅袍將軍手持黃綢聖旨厲聲喝道:“聖旨此!朝廷平亂大軍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殺!”
北門的殿前軍兵卒見狀,不禁魂飛魄散,黑暗隻道真是有平叛大軍到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剛才抗命不尊,才惹來了大軍,白幡旗所到之處紛紛跪地求饒。
馳到北門之下,殿前軍兵卒已經大半棄械跪地,隻剩下數名石守信的親信兵馬負隅頑抗,已經被白甲軍團團圍住,徐皓月縱馬上前冷然看著這些人厲聲喝道:“石守信、王審琦密謀造反,已經被拿下,快快棄械投降!否則與石守信、王審琦同罪!”
剩餘的數人都將、都校不少,眾人都是緊靠一起,眼望身旁都是密密層層的兵馬,知道敗亡即。石守信不再,群龍無,加上大部分兵卒隻聽到自己被劃為叛軍,便是士氣大沮,根本不想拚命廝殺,紛紛跪地求饒。
一名都將挺著兵刃顫聲道:“我等不知石守信謀反,投降能否免死?”
徐皓月看著那都將冷然道:“朝廷平叛隻問惡,不問從人,投降便可免死!”
那數人立時又有大半人棄械跪地求饒起來,隻剩下餘人兀自不肯投降,“我等不信石將軍會謀反!”“對,石將軍怎麽會謀反?”
田行健上前展示聖旨森然道:“聖旨此!再不降便是滿門抄斬的死罪!”
眾人為之氣奪,但還是猶疑不決,徐皓月目光一寒,手長劍一揮厲聲喝道:“全都殺了!”眾白甲軍立時一擁而上廝殺起來,片刻之後便將餘人悉數屠戮殆。
平定了北門之後,殿前軍兵卒被聚集起來,列隊回城內的軍營之去,田行健領兵撲救火頭,救治傷患。
徐皓月和王子襄站到北門城頭上,徐皓月對王子襄道:“北門明日是趙匡胤等人攻打的要地,便交給你守禦,給你五千白甲軍,稍後侍衛親軍也會調撥兵馬來一起助守,這裏便先交給你,我和田行健再到其餘各門巡看!”王子襄躬身領命,自帶領兵馬準備守城之事去了。
徐皓月和田行健到了東門的時候,此處周群倒是已經平定了王審琦的亂軍,周群上來便殺了王審琦的幾員親信大將,攻其不備之下,很快便攻下東門。
徐皓月同樣命周群守住東門,將投降的殿前軍驅趕回軍營去看守。其餘的南門和西門,殿前軍兵馬大部分都不是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兵馬,徐皓月和田行健倒是兵馬到了之後,出示了聖旨,沒有受到什麽抵抗,便將南門和西門收複。
徐皓月留下田行健鎮守西門,正逢韓通和曹彬、童虎頭、英吉等將趕到,徐皓月便命曹彬領南門的殿前軍鎮守南門。
此刻汴梁城內尚有三萬侍衛親軍,一萬八千餘名白甲軍,殿前軍被分為兩部,石守信、王審琦手下統帶的親信兵馬四萬餘人被收繳兵器之後,回到軍營內看守,尚有五萬殿前軍並非二將的直係兵馬。
徐皓月和韓通商議之後,曹彬領三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鎮守南門。田行健領五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鎮守西門。周群領五千白甲軍,五千侍衛親軍和一萬殿前軍守東門。徐皓月和王子襄領五千白甲軍,一萬侍衛親軍和一萬五千侍衛親軍鎮守北門。韓通領五千侍衛親軍鎮守宮。
諸事安排妥當之後,徐皓月又命童虎頭率領五千殿前軍城維持秩序,四處張榜,並派兵將出城各將領的家眷都就地看押起來。
經過一夜的紛亂,汴梁城黎明前寧靜了下來,官都雲集宮,符玉清範質、魏仁浦等人的陪伴之下,又聽聞各城門已經被徐皓月收複,京的亂軍已然被肅清,心稍安不少。但從官竊竊私語的神態可以看出,這些官員心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著,也不知道徐皓月能不能守住汴梁城,要是被趙匡胤的二十萬大軍打進城來,這些官都是害怕會死亂軍之。
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凡前麵幾個朝代迭,叛軍一旦攻入城內,都會燒殺搶掠一番,這是五代之屢見不鮮的慣例,也是統兵將領默許的,所以大多數官吏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著。
城內的姓也是如此,一個漫長難熬的夜晚,喊殺聲、腳步聲、馬嘶聲都沒有停過。姓們也不知道生了何事,都不敢出門查看,隻是躲家求老天爺保佑。
到得黎明之前,城內已然安穩了下來,天色蒙蒙開始亮,隻聽得各處街道上,有人敲著鑼鼓,一邊敲一邊喊道:“昨夜城內亂軍已經被平定,城內人等各安其事,不必驚慌!”
聽到鑼聲,姓們才紛紛打開門,出門查看究竟。富戶、商旅們也都鬆了口氣,派出家仆上街打探消息。汴梁城慢慢的又熱鬧了起來,隻見各處都張了皇榜,姓們紛紛圍上去看,其實他們之絕大多數人都不識字,卻偏偏要看個熱鬧,問個究竟。人群便有識字的人,大聲的把皇榜上的字念了出來,跟著又解釋了一番,姓們才明白過來,原來白甲軍並不是叛軍,反叛的是出城平叛的趙匡胤。
饒是汴梁城的姓們見慣了朝代迭,這時候也被弄糊塗,原本造反的不反了,平叛的原來才是要造反的,這種一八十的大轉折,讓人們一頭霧水。但姓們也不管那麽多,隻要自己的性命和家財能保得住,換誰做皇帝也都不打緊,況且這時候還是大周朝廷做主,姓們也都稍稍心安下來。
跟著便有司天監的官吏城內鬧市街口等處,搭起台子來,鳴鑼召集姓們過來。隻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道士站台上,司天監的官吏說此人是護國真人孫道長雲雲。孫庭運曾今淮南救治過疫症,名聲倒是也傳開來,姓們也都紛紛膜拜不止。
隻見孫庭運台上亮了幾手道術,像是祭拜了天地三君諸神,跟著便講起昨日的天現異象來,說什麽此時天子雖然年幼,但昨日天現異象,預示著有名將能臣匡扶,將來必成一代明君,結束亂世,安養姓雲雲。
眾姓之間司天監的官吏也都一旁紛紛附和,引經據典的傳說一番,便大多都信了,那時候的姓對這一類的鬼神之說甚為篤信,何況這是朝廷親封的護國真人說的話,不少人聽完後都是拜伏於地,山呼萬歲起來。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不一會兒已經傳遍了整個汴梁城,不少大戶人家還敲鑼打鼓的祭拜起天地來。
就此時,北門外數騎探馬疾奔回城而來,口高呼道:“叛亂大軍已至十裏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