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那天,晨曦微露,微風習習。
馮君衡從屋裏出來,伸了伸懶腰,深深地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然後穿過後院,踱步到後花園,見滿池青綠的荷葉在微風中不易覺察的拖曳著,將一股清香拂入鼻息,他頓覺身心舒暢起來。荷葉中,粉的白的花朵間或的挺立著,看上去格外的心怡。蓮池旁的水榭中央,置放著一張紅木雕花方桌,方桌四邊,放著八張同質的雕花圓肚凳子,臨水的欄杆旁,放著兩張小幾,幾上的青瓷花瓶中,插著幾枝剛采擷下來的荷花,花瓣上還掛著一些晶瑩的水珠,看上去嬌嫩可愛,馮君衡忍不住占出一聯:
七夕為生辰喜玉樹清荷處處帶來天上巧
未央慶足月羨好風送子人人占盡紅塵春
從後花園出來,他在前麵兩進院裏外轉了轉,見處處妥貼,又踱到廚房。廚房裏熱氣騰騰,蒸籠上飄出來的蒸汽,不但將廚房弄得雲遮霧繞,從瓦楞縫漫出的白霧,也低低地沿著瓦屋麵飄散開來,看上去像整個屋子都在蒸煮之中。他走進廚房,蒸汽中他根本看不清裏麵的人,隻聽見掌勺師及粗使仆人們忙碌著,灶堂前傳來繞火的劈啪聲,案板上傳來剁肉的嗒嗒聲以及冼菜的水缸邊清亮的水聲……
馮君衡忍不住在心頭讚了一句:“看來馮府上下都是些勤勉之人!”
從廚房裏出來,馮君衡迎麵遇到馮壽。馮壽看見馮君衡將一雙手背在身後,四平八穩地踱步,感覺到老爺的那份悠閑自在和受用,他說:“老爺好早,小的還說過一會兒到老爺房中去找老爺呢!”
“有事嗎?”
馮壽搖頭道:“現在沒什麽事,一會兒客人們來了,事就多了。”
“適才我去後花園看了,你找人在蓮池小榭處擺上瓜果糕點,等大老爺、二老爺一行來了,把他們讓進去賞荷花。”大老爺指的是大堂兄恩州刺史馮子遊,二老爺是高州刺史馮子華。
“是,老爺。”
“你去忙吧,我隨便走走,看看還有什麽需要安頓的。”
“是。”馮壽對老爺躬了躬身,向廚房走去。
“等等!”
馮壽回過頭來站定:“老爺還有什麽吩咐?”
“門口有對聯嗎?”馮君衡問的是宅院大門。
“門口的對聯是過端午的時候貼上去的。”
“哦,一會兒我去書房寫一幅,你忙過了拿去貼在大門口。”
“是,老爺。”
馮君衡來到前院,院子裏早已擺上了十幾張四方八仙桌,依著夫人的意思,鄰裏鄉親,無論平素是否時常往來、不管有禮無禮,隻要上了門,都是他們的客人。因此奴仆們在中院前院都擺上桌子,中院用來接待至親好友,前院用來招待鄰裏鄉親們。馮君衡繞過影壁牆,門房迎上來問道:“老爺要出門?需要備馬嗎?”
“哦,不,我隻在這裏看看。”馮君衡在門口站立著,門前打掃得幹幹淨淨,從大門到安榮巷口,青石路麵帶著一種喜慶的希冀,等待著客人們的到來。
馮君衡平常除了公務,很少在大門邊佇立,他也弄不清楚今天他為何來到大門口,更不知他來到門口是想關門呢還是在等著誰的到來,隻是,他覺得心中有一絲隱隱的不安,卻不知那不安因何而來。少頃,他搖了搖頭,回轉身來,門房連忙過來將門關上。馮君衡吩咐道:“注意聽著門外,有客人來,無論貧富,都不要怠慢了。”說完朝自己的書房走去。
馮君衡剛在書房坐下來,元璡、元珪就跑了進來。
馮君衡一看他倆,心裏就樂了,他說:“珪兒,你來研墨,璡兒,你來寫字,咱們寫一幅對聯掛大門口去。”
元珪忙站在書桌邊,拾起硯台上放著的墨棒,將一旁放著的半盅清水倒入硯台就要磨墨。馮君衡說:“珪兒,你先別忙,你告訴我這墨是什麽墨,硯是什麽硯?”
元珪一臉茫然地望了望父親,又望了望哥哥。元璡也對他搖搖頭。
馮君衡說:“你們啊,隻知道讀書,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你們連如何利其器都不知道,如何寫得出好字來?”
“房先生從來沒有講究過這些,也能寫出好字來呢?”元璡嘟囔著。
馮君衡在元璡頭上輕輕地敲了一下:“嗬嗬,這你們又不懂了,字寫到一定程度,便可不拘一格,所以又有一句說‘善書者不擇筆’,不過,你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那種程度。”
“那要到什麽時候呢?”
“無論做什麽都必須去磨練、鑽研,比如這字吧,如果你不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是寫不出好字的,至於這墨和硯台的製作,那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馮君衡拿起硯台,敲了敲,說:“你們看這硯台,看上去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敲擊它會發出玉德金聲,聽起來鏗鏘玲瓏,墨磨出來,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這是產於歙州上等歙硯。”
馮君衡取過墨棒,又說:“瞧這墨,叫青墨,是徽墨的一種,它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古有‘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還有那紙……”
“阿爹,你又賣弄開了?”一個約莫二十歲左右的美貌少婦走了進來,手中牽著一個三歲左右金包玉裹的男孩,她對孩子說:“小林兒,快來叫外公和大舅二舅。”
“外公、大舅、二舅!”那小林兒名叫承林,聽見母親吩咐,他聽話的叫了起來,接著朝外公跑了過來。
“嗬,是媛兒來了,去看你阿娘了嗎?”馮君衡抱起承林問。
“正說要去呢,卻聽見阿爹在教導弟弟們,於是我帶著承林就過來了。”馮媛說道。
馮媛嫁給潘州富商吳家已經差不多五年了,吳家雖富,但與嶺南大戶馮家相比,還是要略遜一色。自幼被父母寵愛的馮媛嫁入夫家後,公婆丈夫對她也疼愛有加,但她卻沒有半點嬌縱,平日裏幫著婆婆管理家事,處處謙讓順和,過門不到兩年,就生了兒子承林,樂得公婆合不上嘴來。
“承林,阿爹來了嗎?”馮君衡將承林抱在膝上。
“他和公公去南海做買賣去了,要過一程子才能回來,”馮媛代承林回道,又說“適才出門時,婆婆把送小弟弟的禮物帶了過來。”
“都是自家至親,送什麽禮啊,不過時常走動走動,倒是好的。”馮君衡說道。
“姐,你把小林子留在這裏,自己去看阿娘的小弟吧。”元璡朝承林伸出雙臂,“來,舅舅抱抱,怎麽不時常過來玩呢?”
“阿娘不送我來。”小承林的口齒特別清楚。
“你不會自己跑著來啊!”元珪說。
“二弟,不可以那樣教承林的!”馮媛笑吟吟的對元珪道。
元珪對姐姐抱歉的吐了吐舌頭,轉頭逗承林玩去了。
“阿爹,那我到阿娘房裏去了。”
見馮媛就要離開書房,小承林從馮君衡的膝上溜下來,扯著馮媛的衣角叫了起來:“阿娘說帶我去小舅舅啊!我要去看小舅舅!”
馮媛想了想,對父親說:“我還是帶承林去阿娘那裏吧,阿爹和弟弟們在這裏繼續說話。”
馮君衡點點頭,目送著馮媛母子走出書房,對元珪道:“阿爹剛才講到哪裏了?”
“阿爹剛才講到青墨。”
“哦……今天時間不多,關於紙筆,以後有時間再講吧!珪兒,研墨吧,”說著,他站起來從身後的書櫃上取來一張大紅紙,“璡兒,來,把紙鋪開,用鎮紙壓好。”
元璡、元珪忙碌起來。準備停當後,馮君衡將適才在蓮池小榭中吟出的那一聯念了出來,元璡提起筆來,煞有介事的書寫著:
七夕為生辰喜玉樹清荷處處帶來天上巧
未央是足月羨好風送子人人占卻紅塵春
元璡寫畢,馮君衡取在手中端詳了一下,滿意的點點頭:“不錯,很好!”
“橫批是什麽?”元璡手裏還拿著筆。
“橫批?我怎麽沒有想到呢?璡兒,你來個橫批?”
元璡若有所思的望著父親,然後說:“‘合家同慶’好不好?”
“合家同慶”雖然不是很好,但還算應景,馮君衡笑道:“那就依了璡兒,來個合家同慶吧!”
這時,馮壽走了進來,對馮君衡道:“老爺,大老爺到了,依老爺吩咐,小的把他們領到蓮池水榭處坐下了。”
“哦,這麽早?”馮君衡朝元璡、元珪看了一眼,說:“璡兒、珪兒,你們倆隨壽哥將這副對聯掛在大門口,然後再到後花園來拜見大伯。”
“是,阿爹!”兩個孩子跟著馮壽出了書房。馮君衡聽他倆向馮壽打聽著:“梧哥哥來了沒有?”梧哥哥是馮子遊的兒子,名叫馮梧,是這小哥倆崇拜的偶像。馮梧與馮媛同年,文治武功都小有造詣,如今在恩州已經成為馮子遊的左右手。
“這兩個孩子!現在的梧哥哥哪裏還有時間陪他倆玩?孩子大了,是要學些齊家治國的本事了,如果璡兒真要出去遊學,就讓他去吧!”馮君衡自忖著朝蓮池水榭走去。
馮君衡從屋裏出來,伸了伸懶腰,深深地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然後穿過後院,踱步到後花園,見滿池青綠的荷葉在微風中不易覺察的拖曳著,將一股清香拂入鼻息,他頓覺身心舒暢起來。荷葉中,粉的白的花朵間或的挺立著,看上去格外的心怡。蓮池旁的水榭中央,置放著一張紅木雕花方桌,方桌四邊,放著八張同質的雕花圓肚凳子,臨水的欄杆旁,放著兩張小幾,幾上的青瓷花瓶中,插著幾枝剛采擷下來的荷花,花瓣上還掛著一些晶瑩的水珠,看上去嬌嫩可愛,馮君衡忍不住占出一聯:
七夕為生辰喜玉樹清荷處處帶來天上巧
未央慶足月羨好風送子人人占盡紅塵春
從後花園出來,他在前麵兩進院裏外轉了轉,見處處妥貼,又踱到廚房。廚房裏熱氣騰騰,蒸籠上飄出來的蒸汽,不但將廚房弄得雲遮霧繞,從瓦楞縫漫出的白霧,也低低地沿著瓦屋麵飄散開來,看上去像整個屋子都在蒸煮之中。他走進廚房,蒸汽中他根本看不清裏麵的人,隻聽見掌勺師及粗使仆人們忙碌著,灶堂前傳來繞火的劈啪聲,案板上傳來剁肉的嗒嗒聲以及冼菜的水缸邊清亮的水聲……
馮君衡忍不住在心頭讚了一句:“看來馮府上下都是些勤勉之人!”
從廚房裏出來,馮君衡迎麵遇到馮壽。馮壽看見馮君衡將一雙手背在身後,四平八穩地踱步,感覺到老爺的那份悠閑自在和受用,他說:“老爺好早,小的還說過一會兒到老爺房中去找老爺呢!”
“有事嗎?”
馮壽搖頭道:“現在沒什麽事,一會兒客人們來了,事就多了。”
“適才我去後花園看了,你找人在蓮池小榭處擺上瓜果糕點,等大老爺、二老爺一行來了,把他們讓進去賞荷花。”大老爺指的是大堂兄恩州刺史馮子遊,二老爺是高州刺史馮子華。
“是,老爺。”
“你去忙吧,我隨便走走,看看還有什麽需要安頓的。”
“是。”馮壽對老爺躬了躬身,向廚房走去。
“等等!”
馮壽回過頭來站定:“老爺還有什麽吩咐?”
“門口有對聯嗎?”馮君衡問的是宅院大門。
“門口的對聯是過端午的時候貼上去的。”
“哦,一會兒我去書房寫一幅,你忙過了拿去貼在大門口。”
“是,老爺。”
馮君衡來到前院,院子裏早已擺上了十幾張四方八仙桌,依著夫人的意思,鄰裏鄉親,無論平素是否時常往來、不管有禮無禮,隻要上了門,都是他們的客人。因此奴仆們在中院前院都擺上桌子,中院用來接待至親好友,前院用來招待鄰裏鄉親們。馮君衡繞過影壁牆,門房迎上來問道:“老爺要出門?需要備馬嗎?”
“哦,不,我隻在這裏看看。”馮君衡在門口站立著,門前打掃得幹幹淨淨,從大門到安榮巷口,青石路麵帶著一種喜慶的希冀,等待著客人們的到來。
馮君衡平常除了公務,很少在大門邊佇立,他也弄不清楚今天他為何來到大門口,更不知他來到門口是想關門呢還是在等著誰的到來,隻是,他覺得心中有一絲隱隱的不安,卻不知那不安因何而來。少頃,他搖了搖頭,回轉身來,門房連忙過來將門關上。馮君衡吩咐道:“注意聽著門外,有客人來,無論貧富,都不要怠慢了。”說完朝自己的書房走去。
馮君衡剛在書房坐下來,元璡、元珪就跑了進來。
馮君衡一看他倆,心裏就樂了,他說:“珪兒,你來研墨,璡兒,你來寫字,咱們寫一幅對聯掛大門口去。”
元珪忙站在書桌邊,拾起硯台上放著的墨棒,將一旁放著的半盅清水倒入硯台就要磨墨。馮君衡說:“珪兒,你先別忙,你告訴我這墨是什麽墨,硯是什麽硯?”
元珪一臉茫然地望了望父親,又望了望哥哥。元璡也對他搖搖頭。
馮君衡說:“你們啊,隻知道讀書,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你們連如何利其器都不知道,如何寫得出好字來?”
“房先生從來沒有講究過這些,也能寫出好字來呢?”元璡嘟囔著。
馮君衡在元璡頭上輕輕地敲了一下:“嗬嗬,這你們又不懂了,字寫到一定程度,便可不拘一格,所以又有一句說‘善書者不擇筆’,不過,你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那種程度。”
“那要到什麽時候呢?”
“無論做什麽都必須去磨練、鑽研,比如這字吧,如果你不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是寫不出好字的,至於這墨和硯台的製作,那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馮君衡拿起硯台,敲了敲,說:“你們看這硯台,看上去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敲擊它會發出玉德金聲,聽起來鏗鏘玲瓏,墨磨出來,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這是產於歙州上等歙硯。”
馮君衡取過墨棒,又說:“瞧這墨,叫青墨,是徽墨的一種,它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古有‘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還有那紙……”
“阿爹,你又賣弄開了?”一個約莫二十歲左右的美貌少婦走了進來,手中牽著一個三歲左右金包玉裹的男孩,她對孩子說:“小林兒,快來叫外公和大舅二舅。”
“外公、大舅、二舅!”那小林兒名叫承林,聽見母親吩咐,他聽話的叫了起來,接著朝外公跑了過來。
“嗬,是媛兒來了,去看你阿娘了嗎?”馮君衡抱起承林問。
“正說要去呢,卻聽見阿爹在教導弟弟們,於是我帶著承林就過來了。”馮媛說道。
馮媛嫁給潘州富商吳家已經差不多五年了,吳家雖富,但與嶺南大戶馮家相比,還是要略遜一色。自幼被父母寵愛的馮媛嫁入夫家後,公婆丈夫對她也疼愛有加,但她卻沒有半點嬌縱,平日裏幫著婆婆管理家事,處處謙讓順和,過門不到兩年,就生了兒子承林,樂得公婆合不上嘴來。
“承林,阿爹來了嗎?”馮君衡將承林抱在膝上。
“他和公公去南海做買賣去了,要過一程子才能回來,”馮媛代承林回道,又說“適才出門時,婆婆把送小弟弟的禮物帶了過來。”
“都是自家至親,送什麽禮啊,不過時常走動走動,倒是好的。”馮君衡說道。
“姐,你把小林子留在這裏,自己去看阿娘的小弟吧。”元璡朝承林伸出雙臂,“來,舅舅抱抱,怎麽不時常過來玩呢?”
“阿娘不送我來。”小承林的口齒特別清楚。
“你不會自己跑著來啊!”元珪說。
“二弟,不可以那樣教承林的!”馮媛笑吟吟的對元珪道。
元珪對姐姐抱歉的吐了吐舌頭,轉頭逗承林玩去了。
“阿爹,那我到阿娘房裏去了。”
見馮媛就要離開書房,小承林從馮君衡的膝上溜下來,扯著馮媛的衣角叫了起來:“阿娘說帶我去小舅舅啊!我要去看小舅舅!”
馮媛想了想,對父親說:“我還是帶承林去阿娘那裏吧,阿爹和弟弟們在這裏繼續說話。”
馮君衡點點頭,目送著馮媛母子走出書房,對元珪道:“阿爹剛才講到哪裏了?”
“阿爹剛才講到青墨。”
“哦……今天時間不多,關於紙筆,以後有時間再講吧!珪兒,研墨吧,”說著,他站起來從身後的書櫃上取來一張大紅紙,“璡兒,來,把紙鋪開,用鎮紙壓好。”
元璡、元珪忙碌起來。準備停當後,馮君衡將適才在蓮池小榭中吟出的那一聯念了出來,元璡提起筆來,煞有介事的書寫著:
七夕為生辰喜玉樹清荷處處帶來天上巧
未央是足月羨好風送子人人占卻紅塵春
元璡寫畢,馮君衡取在手中端詳了一下,滿意的點點頭:“不錯,很好!”
“橫批是什麽?”元璡手裏還拿著筆。
“橫批?我怎麽沒有想到呢?璡兒,你來個橫批?”
元璡若有所思的望著父親,然後說:“‘合家同慶’好不好?”
“合家同慶”雖然不是很好,但還算應景,馮君衡笑道:“那就依了璡兒,來個合家同慶吧!”
這時,馮壽走了進來,對馮君衡道:“老爺,大老爺到了,依老爺吩咐,小的把他們領到蓮池水榭處坐下了。”
“哦,這麽早?”馮君衡朝元璡、元珪看了一眼,說:“璡兒、珪兒,你們倆隨壽哥將這副對聯掛在大門口,然後再到後花園來拜見大伯。”
“是,阿爹!”兩個孩子跟著馮壽出了書房。馮君衡聽他倆向馮壽打聽著:“梧哥哥來了沒有?”梧哥哥是馮子遊的兒子,名叫馮梧,是這小哥倆崇拜的偶像。馮梧與馮媛同年,文治武功都小有造詣,如今在恩州已經成為馮子遊的左右手。
“這兩個孩子!現在的梧哥哥哪裏還有時間陪他倆玩?孩子大了,是要學些齊家治國的本事了,如果璡兒真要出去遊學,就讓他去吧!”馮君衡自忖著朝蓮池水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