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華見大家坐在一起並無多話,提議圍著池塘觀賞荷花。於是大家起身走出水榭,在荷池邊的碎石小道散起步來。
馮君衡家的花園不過十丈見方大小,但卻被他營造得荷池石山,亭台鴉軒,名花異卉一應俱全,是一個曲徑幽深的極佳所在。不過這一行人並沒有觀看院內景致,馮子華與柴俊、李枳、房令弘走在前麵,他很少說話,大都在聽柴俊、李枳講他們在嶺南所遇到的種種不幸以及以後的種種打算,看他們說話的那份流利和從容,那些話不知在多少場合多少人麵前講述過。
馮君衡與馮子遊落在後麵。
馮君衡說:“子遊兄,以愚弟之見,最好還是不予這般人等過從甚密,子遊兄想想,以天後武氏的女人之心,對流放於此地的皇室宗親能放心嗎?聽人說,早在高宗皇帝登基之時,還是皇後的武氏就不時地派員在流放地暗中監視流人們的行蹤,凡有異動之人,皆不得善終。”
“對這個事,愚兄倒有另一種見解,那天後不惜連自己的兒子都賜死他鄉,心之狠毒,絕非人類。我馮氏一族乃嶺南大戶,俚族人等皆尊愚兄為首酋,朝中對此事定有所聞,為防止馮氏強大起來,翦除馮氏隻是遲早的問題,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那些皇族宗親結為同盟……”馮子遊說。馮子遊所說的天後賜死之子,指的章懷太子李賢,武氏的第二個兒子。李賢在胞兄李弘死後繼立為皇太子,後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前,為防備廢太子在外有所圖謀,武氏派酷吏丘神勣赴巴州將李賢拘禁,李賢被逼自盡於巴州流所。
“子遊兄此言差矣!”馮君衡道:“幾時見過胳膊扭過大腿的?那高陽公主的身份比咱們尊貴許多吧,不也被當朝逼得用一根繩子懸於梁上,不但送了自己的小命,皇室宗親、房氏一族連座的不下上千人,連她兩個幼小的孩子也被流放嶺南——原來我還以為她的孩子經受不住嶺南的蠻風瘴雨,沒想到那房令弘竟然還活得好好的——子遊兄,咱們是不是可以離這些人遠一點,咱不害他們,不時暗中接濟接濟也是可以的,我最擔心的是馮氏一族……”
“君衡,你放心吧,愚兄自有分寸!再說,有什麽事愚兄自會擔著的!”馮子遊知道馮君衡的話有道理。可是他這一生也沒怕過誰,永徽年間,高宗皇帝召他入京時,他竟然隨身帶著滿滿一船的金銀,招搖之勢令高宗皇帝也十分驚震,及至京城,高宗派禦史許瓘前往了解他所帶的金寶情況,許瓘到了驛站,傲慢地令馮子遊出見。馮子遊不但不出見,反率子弟數十人敲擊銅鼓,將許瓘扣留,然後向高宗帝申奏其怠慢之罪。高宗得知後,速遣禦史楊璟前往查究。楊璟奉命來到驛站,謙恭地與馮子遊交結,查問許瓘之罪……不過那時年少氣盛,換在現在,他定然不會那樣處理與朝臣的關係了。但就算再給他五十年,他仍然改不了他那豪俠的氣。
“子遊兄誤會了小弟的意思,我不是怕事,隻是不想惹事。”馮君衡說,馮君衡擔心馮子遊豪俠而不忌憚,稍不注意,必會招惹飛來橫禍,以至滿門抄斬。他說:“想必子遊兄聽說過嶺南道都督路元睿以及左右十餘人被昆侖人殺害的事吧?小弟擔心朝廷抓不住正主,來找咱馮家的麻煩。”
“君衡,你想的太多了!”馮子遊拍拍馮君衡的肩說,“路元睿之死是他咎由自取,這些年來,他聽任都督府下的官吏貪婪無厭,侵漁商船。有商賈將他府上的官吏告到道禦史那裏,那道禦史畏於路元睿的蠻橫,將此案交與路元睿自己來審理,那路元睿不懲官屬,反將告狀之胡商囚禁治罪,這才激怒了一旁聽審的群胡,被一猛士用袖中藏劍刺死,他不知眾怒難犯,不死他死誰?。”
“如今凶手可曾歸案?”
“沒有,聽說一群胡人皆登舟入海,揚長而去。”
“如果道禦史要將馮氏一族問成替羊罪,誰能奈何!”馮君衡的擔心不無道理,朝廷若追究下來,道禦史總得想法推卸責任吧。
“你說歐陽舉?有愚兄在,他敢嗎?他就是敢馮氏一族也不可能替罪;有愚兄在,李枳一幹人也不可能有危害朝廷的舉措!須知,在咱們馮氏子孫的血管裏,流淌的是忠君效唐的血液。”馮子遊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大有登高一呼,萬山響應之勢。這一點馮子遊說的不錯,不論在嶺南還是在長安,誰人不知當年若不是馮家兄弟的祖父馮盎拒不聽反唐自立之說,帶二十州投效大唐?要是他反唐自立,是否還有今天的大唐盛世誰也不知。
馮君衡沉默了。
這時,房之貝房先生從對麵走起來,看到馮子華一行,側身站立了下來,認出馮子華後,他對馮子華鞠了鞠身子:“馮二老爺!”
自從將房之貝介紹到潘州,馮子華雖與君衡時有往來,但他卻再也沒有見過房之貝,也沒聽君衡提起過,今日見房之貝仍在這裏,不免有些詫異。見房先生和自己打招呼,馮子華對他施了一禮道:“房先生,還在刺史府做西席?”?”
“是,二老爺!”房之貝恭敬地回答。
“元璡、元珪呢”
“今日府裏宴席,孩子們放假了。”
“元璡、元珪不甚頑皮吧?”馮子華客氣地問道。
“兩個孩子都聰明伶俐,學什麽一看就會,假以時日,進身科考,說不定還能奪得魁首呢。”房之貝不卑不亢,語氣上客氣中不著痕跡地帶著幾分感激之情。他當日從流所逃出,身無分文,一路乞討來高州尋找自己的兩個年幼侄兒,所謂人窮誌短,行至高州後已與乞丐一般無二,一次行乞中與馮子華相遇,馮子華見他雖然落泊,但骨子裏仍含著一股儒雅之氣,便將他帶回府中,交談之間,發現衣衫襤褸的房先生竟然滿腹經綸,大有經國濟世之才,問他來曆,他隻說他姓房名之貝。馮子華也不便再多問。正好馮君衡托他為元璡請啟蒙老師,便將這房之貝推薦給了馮君衡。
“那是先生教導得好!”馮子華知道房先生的才華,讚道。
在房之貝與馮子華說話的時候,站立在一旁的房令弘目不轉睛的盯著房之貝。房之貝見這後生盯著自己,心中有些奇怪,他朝房令弘瞅了過去,眼角掃到了房令弘身後的李枳,他怔了怔,又多看了幾眼:咦,怎麽是他?這麽多年了,他竟然……房之貝不知李枳的境況,不敢冒然上前相認,他發現那個男子一直盯著自己不轉眼,心中有些惶惑,忙低下頭側過身,客氣了幾句,為馮子華一行讓出路來。
馮子遊與馮君衡跟了上來,見房之貝在此,馮君衡問:“先生也在此消遣?”
“早晨聽元璡說後花園蓮池的荷花就要凋殘了,便想來此坐坐,沒想到打擾了老爺一行了,還望老爺們恕罪。”
“那元璡呢裏?”馮君衡心裏懸著一線,怕李枳三人的身份被房先生識破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他尋元珪去了。”房之貝道。
馮君衡點點頭。馮子遊催促一行人繼續往前,大家緩步前行,將房之貝丟在碎石小路邊。轉過北麵回廊,來池心的涼亭裏坐下來。大家天南地北的聊開了,隻有房令弘沒有說話,一雙眼睛不時朝還在池邊的房之貝望去。
馮君衡家的花園不過十丈見方大小,但卻被他營造得荷池石山,亭台鴉軒,名花異卉一應俱全,是一個曲徑幽深的極佳所在。不過這一行人並沒有觀看院內景致,馮子華與柴俊、李枳、房令弘走在前麵,他很少說話,大都在聽柴俊、李枳講他們在嶺南所遇到的種種不幸以及以後的種種打算,看他們說話的那份流利和從容,那些話不知在多少場合多少人麵前講述過。
馮君衡與馮子遊落在後麵。
馮君衡說:“子遊兄,以愚弟之見,最好還是不予這般人等過從甚密,子遊兄想想,以天後武氏的女人之心,對流放於此地的皇室宗親能放心嗎?聽人說,早在高宗皇帝登基之時,還是皇後的武氏就不時地派員在流放地暗中監視流人們的行蹤,凡有異動之人,皆不得善終。”
“對這個事,愚兄倒有另一種見解,那天後不惜連自己的兒子都賜死他鄉,心之狠毒,絕非人類。我馮氏一族乃嶺南大戶,俚族人等皆尊愚兄為首酋,朝中對此事定有所聞,為防止馮氏強大起來,翦除馮氏隻是遲早的問題,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那些皇族宗親結為同盟……”馮子遊說。馮子遊所說的天後賜死之子,指的章懷太子李賢,武氏的第二個兒子。李賢在胞兄李弘死後繼立為皇太子,後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前,為防備廢太子在外有所圖謀,武氏派酷吏丘神勣赴巴州將李賢拘禁,李賢被逼自盡於巴州流所。
“子遊兄此言差矣!”馮君衡道:“幾時見過胳膊扭過大腿的?那高陽公主的身份比咱們尊貴許多吧,不也被當朝逼得用一根繩子懸於梁上,不但送了自己的小命,皇室宗親、房氏一族連座的不下上千人,連她兩個幼小的孩子也被流放嶺南——原來我還以為她的孩子經受不住嶺南的蠻風瘴雨,沒想到那房令弘竟然還活得好好的——子遊兄,咱們是不是可以離這些人遠一點,咱不害他們,不時暗中接濟接濟也是可以的,我最擔心的是馮氏一族……”
“君衡,你放心吧,愚兄自有分寸!再說,有什麽事愚兄自會擔著的!”馮子遊知道馮君衡的話有道理。可是他這一生也沒怕過誰,永徽年間,高宗皇帝召他入京時,他竟然隨身帶著滿滿一船的金銀,招搖之勢令高宗皇帝也十分驚震,及至京城,高宗派禦史許瓘前往了解他所帶的金寶情況,許瓘到了驛站,傲慢地令馮子遊出見。馮子遊不但不出見,反率子弟數十人敲擊銅鼓,將許瓘扣留,然後向高宗帝申奏其怠慢之罪。高宗得知後,速遣禦史楊璟前往查究。楊璟奉命來到驛站,謙恭地與馮子遊交結,查問許瓘之罪……不過那時年少氣盛,換在現在,他定然不會那樣處理與朝臣的關係了。但就算再給他五十年,他仍然改不了他那豪俠的氣。
“子遊兄誤會了小弟的意思,我不是怕事,隻是不想惹事。”馮君衡說,馮君衡擔心馮子遊豪俠而不忌憚,稍不注意,必會招惹飛來橫禍,以至滿門抄斬。他說:“想必子遊兄聽說過嶺南道都督路元睿以及左右十餘人被昆侖人殺害的事吧?小弟擔心朝廷抓不住正主,來找咱馮家的麻煩。”
“君衡,你想的太多了!”馮子遊拍拍馮君衡的肩說,“路元睿之死是他咎由自取,這些年來,他聽任都督府下的官吏貪婪無厭,侵漁商船。有商賈將他府上的官吏告到道禦史那裏,那道禦史畏於路元睿的蠻橫,將此案交與路元睿自己來審理,那路元睿不懲官屬,反將告狀之胡商囚禁治罪,這才激怒了一旁聽審的群胡,被一猛士用袖中藏劍刺死,他不知眾怒難犯,不死他死誰?。”
“如今凶手可曾歸案?”
“沒有,聽說一群胡人皆登舟入海,揚長而去。”
“如果道禦史要將馮氏一族問成替羊罪,誰能奈何!”馮君衡的擔心不無道理,朝廷若追究下來,道禦史總得想法推卸責任吧。
“你說歐陽舉?有愚兄在,他敢嗎?他就是敢馮氏一族也不可能替罪;有愚兄在,李枳一幹人也不可能有危害朝廷的舉措!須知,在咱們馮氏子孫的血管裏,流淌的是忠君效唐的血液。”馮子遊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大有登高一呼,萬山響應之勢。這一點馮子遊說的不錯,不論在嶺南還是在長安,誰人不知當年若不是馮家兄弟的祖父馮盎拒不聽反唐自立之說,帶二十州投效大唐?要是他反唐自立,是否還有今天的大唐盛世誰也不知。
馮君衡沉默了。
這時,房之貝房先生從對麵走起來,看到馮子華一行,側身站立了下來,認出馮子華後,他對馮子華鞠了鞠身子:“馮二老爺!”
自從將房之貝介紹到潘州,馮子華雖與君衡時有往來,但他卻再也沒有見過房之貝,也沒聽君衡提起過,今日見房之貝仍在這裏,不免有些詫異。見房先生和自己打招呼,馮子華對他施了一禮道:“房先生,還在刺史府做西席?”?”
“是,二老爺!”房之貝恭敬地回答。
“元璡、元珪呢”
“今日府裏宴席,孩子們放假了。”
“元璡、元珪不甚頑皮吧?”馮子華客氣地問道。
“兩個孩子都聰明伶俐,學什麽一看就會,假以時日,進身科考,說不定還能奪得魁首呢。”房之貝不卑不亢,語氣上客氣中不著痕跡地帶著幾分感激之情。他當日從流所逃出,身無分文,一路乞討來高州尋找自己的兩個年幼侄兒,所謂人窮誌短,行至高州後已與乞丐一般無二,一次行乞中與馮子華相遇,馮子華見他雖然落泊,但骨子裏仍含著一股儒雅之氣,便將他帶回府中,交談之間,發現衣衫襤褸的房先生竟然滿腹經綸,大有經國濟世之才,問他來曆,他隻說他姓房名之貝。馮子華也不便再多問。正好馮君衡托他為元璡請啟蒙老師,便將這房之貝推薦給了馮君衡。
“那是先生教導得好!”馮子華知道房先生的才華,讚道。
在房之貝與馮子華說話的時候,站立在一旁的房令弘目不轉睛的盯著房之貝。房之貝見這後生盯著自己,心中有些奇怪,他朝房令弘瞅了過去,眼角掃到了房令弘身後的李枳,他怔了怔,又多看了幾眼:咦,怎麽是他?這麽多年了,他竟然……房之貝不知李枳的境況,不敢冒然上前相認,他發現那個男子一直盯著自己不轉眼,心中有些惶惑,忙低下頭側過身,客氣了幾句,為馮子華一行讓出路來。
馮子遊與馮君衡跟了上來,見房之貝在此,馮君衡問:“先生也在此消遣?”
“早晨聽元璡說後花園蓮池的荷花就要凋殘了,便想來此坐坐,沒想到打擾了老爺一行了,還望老爺們恕罪。”
“那元璡呢裏?”馮君衡心裏懸著一線,怕李枳三人的身份被房先生識破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他尋元珪去了。”房之貝道。
馮君衡點點頭。馮子遊催促一行人繼續往前,大家緩步前行,將房之貝丟在碎石小路邊。轉過北麵回廊,來池心的涼亭裏坐下來。大家天南地北的聊開了,隻有房令弘沒有說話,一雙眼睛不時朝還在池邊的房之貝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