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大家在一起敘說著別後的種種,酒過半酣,房令弘突然問房之貝道:“對了,三叔,你知道大伯的事嗎?聽說我們走後,他也被貶為春州銅陵尉——如今不知他情況如何。”
“別在我的麵前提到他!”房之貝咬牙吐出了幾個字,別的什麽人什麽事都可以平常心對待,唯對房遺直,房之貝永遠不能原諒,如果他當時不在爭奪財產之外給二哥房遺愛冠上“謀反”之罪,房家、李枳家乃至柴俊家會落得如此不堪嗎?不過細想起來,房之貝對房遺直的感情也不完全是恨,偶爾夜深人靜時分,他會想起自己兄弟三人兒時的許多往事,那時,房遺直是他和二哥的榜樣,父親總是說他知書達理,將來房家的一切都靠他來擔承,隻是他行事陰柔,遇事不像二哥那樣大模大樣,還有幾分小女人般的計較,細細想來,當日與高陽公主之爭,也是這種計較的放大。二哥和高陽公主被囚天牢之後,他也曾上書朝廷,自願請將梁國公之爵位讓給二哥,可是那時已經遲了,謀反之罪怎可以與爵位之爭等視?最後落得房氏一族除他而外,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還記得離開長安那天早晨,因為無人打掃,門前的青石地麵上覆蓋著厚厚一層落葉,原來光鮮的大門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塵埃。憑感覺,他知道大哥心裏也在流淚,在後悔,也想出來送送他夫婦和令弘兄弟,但他做出的這事,實在讓他無臉與兄弟相見,更愧對於九泉之下的父母。
房令弘沒有再說什麽,他對大伯的印象不太深,隻記得他看上去很儒雅,與祖父特像。他看著正在喝酒的房之貝——大伯與祖父相像是形似,三叔與祖父相像是神似——磊落而坦蕩,絕不會……房令弘從心底裏喜歡三叔,當日一家人在梁國公府上合住時,大伯對他兄弟二人特別冷淡,尤其是有人傳言自己是大伯的兒子,大伯更是避之若浼,唯恐搭上一句話就拈上什麽閑言,而三叔不會,無論外麵如何傳言,他都把他兄弟二人視為子侄,尤其是流放途中,三叔對同日失去父母的他和哥哥,更是關懷備至視為己出。他後悔提到房遺直的名字,也不怪三叔對大伯的不恥,房令弘長大後偶爾聽人說起,父母謀反一案,朝中上下對大伯的行徑都是不恥的。
馮子遊三兄弟進得園來,看見房先生和李枳三人皆淚流滿麵,相互疑惑地對視了一眼,馮君衡問:“你們這是怎麽了?莫不是府上怠慢諸位了?客人太多,有什麽照顧不周的,還望諸位諒解才是。”
李枳站起來,朝馮君衡拱手道:“馮刺史多慮了!”
“那……你們幾個?”馮子遊疑問道。
李枳指著房之貝對馮子遊說:“他是我姐夫,也是房令弘的叔叔。”
“啊!”馮家三兄弟張大了嘴,半晌,馮子遊才說,“居然有這等好事,看來,我們來潘州是來對了!”
馮君衡說:“快,上美酒好菜,我們好好慶祝一下!”
可下人們都不在園中,房之貝站起來說:“老爺別叫了,我去廚房一趟吧。”
“那怎麽行,馮壽……馮壽……”馮君衡揚聲叫著。馮壽從花園的圓拱門外跑了進來。
“老爺……”
“你去給我們弄點好酒好菜,速速地送過來。”
馮壽應聲而去。
馮子遊問房之貝道:“房先生,剛才濟空來看小元一的時候,你也在場,你可解得他說的那幾句話的意思?”
“那不過一和尚的瘋話,不信也罷!”馮君衡說,他預感到元一的命運與元璡、元珪有所不同,但卻不想過多的去想,不管怎麽奇特的孩子,也不過是一個孩子罷了,你教他什麽,他便學什麽,長大了便是什麽。
一聽是和尚之言,李枳來了勁:“馮爺可別不信,你知道當年一品宰相——也就是房先生的父親有一年帶著房先生的大哥上街遊逛,路遇一相師拈了一卦,卦師解其卦曰‘公知名當世,為時賢相,奈無嗣相繼何。’當時,房先生的大哥已經三歲了,正好側立在宰相大人身邊,聽了此言,大怒,令隨從將卦師亂棍趕走,卦師護著頭指著房先生的大哥說:‘絕房氏者此兒也。’宰相大人惆悵返家,從此對房先生的大哥著意培養,意在推翻卦師之說,可是……後來的事你們也看到了……”
“可有此事?”馮子華問房之貝道。
“父親在時,曾聽他老人家說過此事,”房之貝點頭道:“不過,那濟空倒也並非街市算卦的無名之輩,聽他之言,似有幾分玄機。”
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房之貝身上。
房之貝繼續說:“‘既墜紅塵,應勿以物喜,勿以物悲,中立而不倚,侍君而不驕,順達而不諛,勸諫而不犯,進言知有度,持權須無傲’據我的理解,是說小公子將來會近君之身,囑咐他不要以得失為計,伴君之側,要進退有度,不要做阿諛之臣。”
馮子遊奇怪道:“自我父親做為人質進京之後,馮氏一族決不會再對京城有什麽向往,咱們與京城毫無掛礙,他去京城做什麽?”
“這是濟空之言,也許他真能知道些我們這些俗人不能知曉的東西也未可知。”馮子華道。“隻是,他走時唱出的那一偈是什麽道理?”
房之貝解道:“五嶺之南騎二馬,潘州星孛降阿翁——”
馮子華打斷他的話道:“這你別說,這我們都知道,不就是在嶺南道有一馮姓家族嗎?說說後邊的吧。”
“好,就說後邊的,不過,”房之貝抱抱拳說:“這隻是我個人的理解,隻作笑談,不得當真!”
接著,房之貝回憶道:“第二句是‘十載生變苦死散,淨斷凡根但存忠。’”他皺了皺眉頭說:“這一句——恕我直言——意思是十年之後,馮府可能會遭遇不測,小公子會吃一些苦,不過,他心中存忠義,應無大礙。”
這時,馮壽帶著兩個丫環端著酒菜進了園子,馮君衡說:“算了算了,還是不說那些了虛無飄渺的字句。來,喝酒!”他拿起剛送上來的酒說:“這酒,是媛兒出生的時候埋下的,媛兒成婚時沒有用了,夫人也一直沒動,今天為元一置辦滿月酒席,就把它拿了出來,不過,酒宴上人太多,不可能每人一杯,隻好擱下了,這會才拿出來讓大家品品,來,來,滿上,滿上!”
幾杯酒過,馮子華對房之貝說:“房先生,那句什麽詩啊謁的不去細說,你說說那金環上的八個字,是不是說元一與佛家會有一段緣分呢?”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佛緣,隻是有的顯示得早,有的顯示的晚一些,”房先生想了想說:“所謂‘四相遷流’,說是的人生的生、住、異、滅,這樣說吧,一種現象的生起稱生,事物或現象形成後有其相對穩定性稱住,在相對穩定中又無時不處於變異稱異,現象的消滅稱滅。任何人或事或物或現象每一刹那都處於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之中;至於眾生無常,大家知道,人隻要活著,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行蘊’是指眾生的種種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也能修集種種福報,但終歸要變化以至於壞滅的;沒有一樣是恒常不滅的,因此眾生都是無常的。其實中含義,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
馮君衡聽得連連點頭,馮子遊說:“這些東西太深奧了,由著它慢慢去顯現吧,今天我們隻喝酒,來,杯中空了的滿上,杯中有酒的端起酒杯,來,祝賀元一長命百歲,一生平安!祝賀你們兄弟叔侄久別重逢!”
“對對,平安就好!平安就好!”馮君衡真誠地說道。大家舉起杯來暢飲起來,直喝得酒香與荷香混在一起,將滿塘的荷莖熏得微微地彎曲下來,將盈盈的荷葉醉成了一座綠色的宮殿。
大家在一起敘說著別後的種種,酒過半酣,房令弘突然問房之貝道:“對了,三叔,你知道大伯的事嗎?聽說我們走後,他也被貶為春州銅陵尉——如今不知他情況如何。”
“別在我的麵前提到他!”房之貝咬牙吐出了幾個字,別的什麽人什麽事都可以平常心對待,唯對房遺直,房之貝永遠不能原諒,如果他當時不在爭奪財產之外給二哥房遺愛冠上“謀反”之罪,房家、李枳家乃至柴俊家會落得如此不堪嗎?不過細想起來,房之貝對房遺直的感情也不完全是恨,偶爾夜深人靜時分,他會想起自己兄弟三人兒時的許多往事,那時,房遺直是他和二哥的榜樣,父親總是說他知書達理,將來房家的一切都靠他來擔承,隻是他行事陰柔,遇事不像二哥那樣大模大樣,還有幾分小女人般的計較,細細想來,當日與高陽公主之爭,也是這種計較的放大。二哥和高陽公主被囚天牢之後,他也曾上書朝廷,自願請將梁國公之爵位讓給二哥,可是那時已經遲了,謀反之罪怎可以與爵位之爭等視?最後落得房氏一族除他而外,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還記得離開長安那天早晨,因為無人打掃,門前的青石地麵上覆蓋著厚厚一層落葉,原來光鮮的大門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塵埃。憑感覺,他知道大哥心裏也在流淚,在後悔,也想出來送送他夫婦和令弘兄弟,但他做出的這事,實在讓他無臉與兄弟相見,更愧對於九泉之下的父母。
房令弘沒有再說什麽,他對大伯的印象不太深,隻記得他看上去很儒雅,與祖父特像。他看著正在喝酒的房之貝——大伯與祖父相像是形似,三叔與祖父相像是神似——磊落而坦蕩,絕不會……房令弘從心底裏喜歡三叔,當日一家人在梁國公府上合住時,大伯對他兄弟二人特別冷淡,尤其是有人傳言自己是大伯的兒子,大伯更是避之若浼,唯恐搭上一句話就拈上什麽閑言,而三叔不會,無論外麵如何傳言,他都把他兄弟二人視為子侄,尤其是流放途中,三叔對同日失去父母的他和哥哥,更是關懷備至視為己出。他後悔提到房遺直的名字,也不怪三叔對大伯的不恥,房令弘長大後偶爾聽人說起,父母謀反一案,朝中上下對大伯的行徑都是不恥的。
馮子遊三兄弟進得園來,看見房先生和李枳三人皆淚流滿麵,相互疑惑地對視了一眼,馮君衡問:“你們這是怎麽了?莫不是府上怠慢諸位了?客人太多,有什麽照顧不周的,還望諸位諒解才是。”
李枳站起來,朝馮君衡拱手道:“馮刺史多慮了!”
“那……你們幾個?”馮子遊疑問道。
李枳指著房之貝對馮子遊說:“他是我姐夫,也是房令弘的叔叔。”
“啊!”馮家三兄弟張大了嘴,半晌,馮子遊才說,“居然有這等好事,看來,我們來潘州是來對了!”
馮君衡說:“快,上美酒好菜,我們好好慶祝一下!”
可下人們都不在園中,房之貝站起來說:“老爺別叫了,我去廚房一趟吧。”
“那怎麽行,馮壽……馮壽……”馮君衡揚聲叫著。馮壽從花園的圓拱門外跑了進來。
“老爺……”
“你去給我們弄點好酒好菜,速速地送過來。”
馮壽應聲而去。
馮子遊問房之貝道:“房先生,剛才濟空來看小元一的時候,你也在場,你可解得他說的那幾句話的意思?”
“那不過一和尚的瘋話,不信也罷!”馮君衡說,他預感到元一的命運與元璡、元珪有所不同,但卻不想過多的去想,不管怎麽奇特的孩子,也不過是一個孩子罷了,你教他什麽,他便學什麽,長大了便是什麽。
一聽是和尚之言,李枳來了勁:“馮爺可別不信,你知道當年一品宰相——也就是房先生的父親有一年帶著房先生的大哥上街遊逛,路遇一相師拈了一卦,卦師解其卦曰‘公知名當世,為時賢相,奈無嗣相繼何。’當時,房先生的大哥已經三歲了,正好側立在宰相大人身邊,聽了此言,大怒,令隨從將卦師亂棍趕走,卦師護著頭指著房先生的大哥說:‘絕房氏者此兒也。’宰相大人惆悵返家,從此對房先生的大哥著意培養,意在推翻卦師之說,可是……後來的事你們也看到了……”
“可有此事?”馮子華問房之貝道。
“父親在時,曾聽他老人家說過此事,”房之貝點頭道:“不過,那濟空倒也並非街市算卦的無名之輩,聽他之言,似有幾分玄機。”
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房之貝身上。
房之貝繼續說:“‘既墜紅塵,應勿以物喜,勿以物悲,中立而不倚,侍君而不驕,順達而不諛,勸諫而不犯,進言知有度,持權須無傲’據我的理解,是說小公子將來會近君之身,囑咐他不要以得失為計,伴君之側,要進退有度,不要做阿諛之臣。”
馮子遊奇怪道:“自我父親做為人質進京之後,馮氏一族決不會再對京城有什麽向往,咱們與京城毫無掛礙,他去京城做什麽?”
“這是濟空之言,也許他真能知道些我們這些俗人不能知曉的東西也未可知。”馮子華道。“隻是,他走時唱出的那一偈是什麽道理?”
房之貝解道:“五嶺之南騎二馬,潘州星孛降阿翁——”
馮子華打斷他的話道:“這你別說,這我們都知道,不就是在嶺南道有一馮姓家族嗎?說說後邊的吧。”
“好,就說後邊的,不過,”房之貝抱抱拳說:“這隻是我個人的理解,隻作笑談,不得當真!”
接著,房之貝回憶道:“第二句是‘十載生變苦死散,淨斷凡根但存忠。’”他皺了皺眉頭說:“這一句——恕我直言——意思是十年之後,馮府可能會遭遇不測,小公子會吃一些苦,不過,他心中存忠義,應無大礙。”
這時,馮壽帶著兩個丫環端著酒菜進了園子,馮君衡說:“算了算了,還是不說那些了虛無飄渺的字句。來,喝酒!”他拿起剛送上來的酒說:“這酒,是媛兒出生的時候埋下的,媛兒成婚時沒有用了,夫人也一直沒動,今天為元一置辦滿月酒席,就把它拿了出來,不過,酒宴上人太多,不可能每人一杯,隻好擱下了,這會才拿出來讓大家品品,來,來,滿上,滿上!”
幾杯酒過,馮子華對房之貝說:“房先生,那句什麽詩啊謁的不去細說,你說說那金環上的八個字,是不是說元一與佛家會有一段緣分呢?”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佛緣,隻是有的顯示得早,有的顯示的晚一些,”房先生想了想說:“所謂‘四相遷流’,說是的人生的生、住、異、滅,這樣說吧,一種現象的生起稱生,事物或現象形成後有其相對穩定性稱住,在相對穩定中又無時不處於變異稱異,現象的消滅稱滅。任何人或事或物或現象每一刹那都處於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之中;至於眾生無常,大家知道,人隻要活著,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行蘊’是指眾生的種種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也能修集種種福報,但終歸要變化以至於壞滅的;沒有一樣是恒常不滅的,因此眾生都是無常的。其實中含義,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
馮君衡聽得連連點頭,馮子遊說:“這些東西太深奧了,由著它慢慢去顯現吧,今天我們隻喝酒,來,杯中空了的滿上,杯中有酒的端起酒杯,來,祝賀元一長命百歲,一生平安!祝賀你們兄弟叔侄久別重逢!”
“對對,平安就好!平安就好!”馮君衡真誠地說道。大家舉起杯來暢飲起來,直喝得酒香與荷香混在一起,將滿塘的荷莖熏得微微地彎曲下來,將盈盈的荷葉醉成了一座綠色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