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豎鋸老頭的建議下,為了不引起明廷的過度忌憚,所以在唐業治下的軍隊除了作為戰爭信號的幾種旗幟外,每一支部隊的旗幟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就能給明軍或者其他勢力一種錯覺:這三夷人不過是三個部落和其下屬更多小的勢力組成的一盤散沙……不足為慮!
很顯然,誤導性的信息加上三個人種完全不同的相貌語言,再加上下麵各種複雜獨立的旗號會對外界產生多麽大的誤導。
而這種誤導自然也會導致其他勢力對形勢的誤判――例如,如果唐業一開始對外界展示的便是一個統一的海外勢力,那麽明廷很有可能一開始便會將其拒之門外!而不會因為區區小利養虎為患。
而唐業偏偏是以三個“部落”的名義派遣了使團,這就給明廷了一堆錯誤的信息:不團結、內鬥、可互相牽製、外加很原始落後――否則怎麽會使用“部落”這個稱呼?要知道,現在即便是那些雲南交趾更南的雨林莽荒中的小國可是以國家來稱呼自己,而不是落後的部落!
這種種錯誤、示弱的信息加上對戰白蓮的好處顯然讓明廷麻痹大意,給了唐業一段發展時間,喪失了最佳的戰機。
如果不是如今朝廷黨政激烈,連累到了整個局勢的變化,可能等明廷反應過來,已經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到了那個時候,可就真的是一切晚矣!無力回天了!
即便是如今因為黨政中山東一係官員的失勢而發生了變化,之前數月將近半年的發展治下,唐業的整個勢力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進步!
除了在這一片地區的穩固統治和完善的基礎建設外,在至關重要的軍事力量方麵也是發生了極大的進步。
首當其衝的,便是整個軍事體製的改革!
在如今地盤處於大明帝國內部,家底尚且薄弱,外麵又有著大明、白蓮、女真甚至是未來的農民軍等潛在敵人的情況下,所謂的和平發展純屬找死。
這個時代可沒有聯合國保護小國。
更沒有核武器保駕護航。
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想擺擺譜,拿捏一下小勢力的大明朝和剛剛崛起,恨不得將天下橫掃,化作佛國淨土的白蓮教,以及剛剛完成統一沒多少年,從部落製躍升到國家體製後實力發生了一場大~躍進的女真人的包圍中,唐業不得不選擇盡可能發展軍事力量的路線。
在統帥體係上,唐業自知自己的斤兩。
所以自然不會親自指揮全盤――要知道這真實的戰場可不是鬧著玩的,像他這樣一個穿越前後都不懂兵法,更不是什麽專業人士去掌控大局的結果絕對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他在整個勢力的軍事機構上設立了一個“軍部”。
與自大三省六部製度開始以來,至今大明朝的兵部、女真人的兵部一樣。
隻不過在其中,唐業參考各種想法,設立了後世才開始出現普及的“參謀”體係,老頭、張學寧、張雷等人就都是參謀部的一員。
也許他們平時並沒有帶兵權利,但無論是戰爭開始前還是戰爭中,參謀部的意見都十分重要。
在主要戰場的協調方麵甚至權利更大過將軍。
參謀部之後便是督軍部。
本來莊士敦提出的意見是叫“監軍”,張雷的意見則是“政委”。
但這兩個名稱都被唐業否決――後者時代氣息太濃,前者則和明朝的太監太過相似,讓人不爽。
於是,便建立的督軍部。
職責當然是監督軍隊,特別是預防造反,當然,就目前來說……係統軍隊自然是不可能造反,隻是唐業有心建立大明移民占大多數的軍隊以對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產生的敵眾我寡的形勢。
因此,為了避免一些大明“子民”,腦子犯渾,回頭幫助大明的事情發生,所以這督軍部便就此建立了。
除此之外,整個軍隊分為了作戰部隊、邊防軍和民兵三大類。
其中作戰部隊和邊防軍並沒有太大差別,區別僅僅在於作戰部隊的集中駐紮、訓練,而邊防軍則分散為百人隊、甚至是一什的規模散布於邊境的烽火墩堡裏駐紮罷了。
真正的大規模戰爭下,二者實際上是統一指揮的。
而民兵則是唐業為了補充不足的兵力而拓展的武裝力量,平時以村為單位,混合以普通係統移民及大明移民。
武器比正規軍差的遠了,兵員素質、訓練經驗等都是遠遠不如。
但配合著要求嚴格的村防建設和簡單而實用的作戰條例,對付少量敵軍,守衛自己的村莊還是可以的。
這樣一來,便能極大的減輕正規軍乃至邊防軍在防衛本土上的壓力。
除了這大規模編製上的改變之外,每一支正規軍中的獨立指揮性也給了整個軍部下屬軍隊極大的自主性。
例如,這一支路過劉小江所在村莊的軍隊,隊伍首端打著的正是一麵寫著大大的“龐”字的青色大旗!
指揮者正是《投名狀》中李連傑所扮演的清軍將領龐青雲!
為了盡可能的發揮每一支部隊的能力,唐業給與了下屬將領極大的權利,從兵種配置到軍官選擇……再到武器後勤幾乎都可以由將領自己調整。
龐青雲此人極喜近戰、偷襲、埋伏……也擅敢死隊般的攻堅。因而整個部隊被他配置為一千中國長戟兵、一千波斯殉教者和五百波斯長矛步兵、五百波斯弓箭兵的搭配,加上多出的100中國斥候輕騎便是他所有的配置兵力。
平時訓練,除了軍部定下的必訓科目外,其他加訓科目也由龐青雲親自操刀設計。
看過《投名狀》的人都知道,那段後世清廷和太平軍的戰爭的殘酷,從死傷數千萬人,減輕了清朝的負擔,讓其又熬過了幾十年就能說明其殘酷性了。
龐青雲雖然不是這場戰爭中如同曾國藩那般高級的將領,但其戰爭打法的硬朗、多變、乃至於詭詐凶狠卻給了人們極深的印象。
讓他去指揮日後可能幾十萬人的打戰場可能還需要曆練,但放在如今這個位置上可謂是綽綽有餘。
很顯然,誤導性的信息加上三個人種完全不同的相貌語言,再加上下麵各種複雜獨立的旗號會對外界產生多麽大的誤導。
而這種誤導自然也會導致其他勢力對形勢的誤判――例如,如果唐業一開始對外界展示的便是一個統一的海外勢力,那麽明廷很有可能一開始便會將其拒之門外!而不會因為區區小利養虎為患。
而唐業偏偏是以三個“部落”的名義派遣了使團,這就給明廷了一堆錯誤的信息:不團結、內鬥、可互相牽製、外加很原始落後――否則怎麽會使用“部落”這個稱呼?要知道,現在即便是那些雲南交趾更南的雨林莽荒中的小國可是以國家來稱呼自己,而不是落後的部落!
這種種錯誤、示弱的信息加上對戰白蓮的好處顯然讓明廷麻痹大意,給了唐業一段發展時間,喪失了最佳的戰機。
如果不是如今朝廷黨政激烈,連累到了整個局勢的變化,可能等明廷反應過來,已經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到了那個時候,可就真的是一切晚矣!無力回天了!
即便是如今因為黨政中山東一係官員的失勢而發生了變化,之前數月將近半年的發展治下,唐業的整個勢力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進步!
除了在這一片地區的穩固統治和完善的基礎建設外,在至關重要的軍事力量方麵也是發生了極大的進步。
首當其衝的,便是整個軍事體製的改革!
在如今地盤處於大明帝國內部,家底尚且薄弱,外麵又有著大明、白蓮、女真甚至是未來的農民軍等潛在敵人的情況下,所謂的和平發展純屬找死。
這個時代可沒有聯合國保護小國。
更沒有核武器保駕護航。
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想擺擺譜,拿捏一下小勢力的大明朝和剛剛崛起,恨不得將天下橫掃,化作佛國淨土的白蓮教,以及剛剛完成統一沒多少年,從部落製躍升到國家體製後實力發生了一場大~躍進的女真人的包圍中,唐業不得不選擇盡可能發展軍事力量的路線。
在統帥體係上,唐業自知自己的斤兩。
所以自然不會親自指揮全盤――要知道這真實的戰場可不是鬧著玩的,像他這樣一個穿越前後都不懂兵法,更不是什麽專業人士去掌控大局的結果絕對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他在整個勢力的軍事機構上設立了一個“軍部”。
與自大三省六部製度開始以來,至今大明朝的兵部、女真人的兵部一樣。
隻不過在其中,唐業參考各種想法,設立了後世才開始出現普及的“參謀”體係,老頭、張學寧、張雷等人就都是參謀部的一員。
也許他們平時並沒有帶兵權利,但無論是戰爭開始前還是戰爭中,參謀部的意見都十分重要。
在主要戰場的協調方麵甚至權利更大過將軍。
參謀部之後便是督軍部。
本來莊士敦提出的意見是叫“監軍”,張雷的意見則是“政委”。
但這兩個名稱都被唐業否決――後者時代氣息太濃,前者則和明朝的太監太過相似,讓人不爽。
於是,便建立的督軍部。
職責當然是監督軍隊,特別是預防造反,當然,就目前來說……係統軍隊自然是不可能造反,隻是唐業有心建立大明移民占大多數的軍隊以對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產生的敵眾我寡的形勢。
因此,為了避免一些大明“子民”,腦子犯渾,回頭幫助大明的事情發生,所以這督軍部便就此建立了。
除此之外,整個軍隊分為了作戰部隊、邊防軍和民兵三大類。
其中作戰部隊和邊防軍並沒有太大差別,區別僅僅在於作戰部隊的集中駐紮、訓練,而邊防軍則分散為百人隊、甚至是一什的規模散布於邊境的烽火墩堡裏駐紮罷了。
真正的大規模戰爭下,二者實際上是統一指揮的。
而民兵則是唐業為了補充不足的兵力而拓展的武裝力量,平時以村為單位,混合以普通係統移民及大明移民。
武器比正規軍差的遠了,兵員素質、訓練經驗等都是遠遠不如。
但配合著要求嚴格的村防建設和簡單而實用的作戰條例,對付少量敵軍,守衛自己的村莊還是可以的。
這樣一來,便能極大的減輕正規軍乃至邊防軍在防衛本土上的壓力。
除了這大規模編製上的改變之外,每一支正規軍中的獨立指揮性也給了整個軍部下屬軍隊極大的自主性。
例如,這一支路過劉小江所在村莊的軍隊,隊伍首端打著的正是一麵寫著大大的“龐”字的青色大旗!
指揮者正是《投名狀》中李連傑所扮演的清軍將領龐青雲!
為了盡可能的發揮每一支部隊的能力,唐業給與了下屬將領極大的權利,從兵種配置到軍官選擇……再到武器後勤幾乎都可以由將領自己調整。
龐青雲此人極喜近戰、偷襲、埋伏……也擅敢死隊般的攻堅。因而整個部隊被他配置為一千中國長戟兵、一千波斯殉教者和五百波斯長矛步兵、五百波斯弓箭兵的搭配,加上多出的100中國斥候輕騎便是他所有的配置兵力。
平時訓練,除了軍部定下的必訓科目外,其他加訓科目也由龐青雲親自操刀設計。
看過《投名狀》的人都知道,那段後世清廷和太平軍的戰爭的殘酷,從死傷數千萬人,減輕了清朝的負擔,讓其又熬過了幾十年就能說明其殘酷性了。
龐青雲雖然不是這場戰爭中如同曾國藩那般高級的將領,但其戰爭打法的硬朗、多變、乃至於詭詐凶狠卻給了人們極深的印象。
讓他去指揮日後可能幾十萬人的打戰場可能還需要曆練,但放在如今這個位置上可謂是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