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大家談得正歡,同知王亨吉建議趁著馬元利大敗,順慶僅僅劉進忠率領數千人馬留守,
其中還有一半為順慶降軍,不如一鼓作氣,攻下順慶。
楊昭沉思片刻後說道:恩師,按照節氣,三月份插秧,雖然兵荒馬亂的,但這個不能偏廢。否則的話,鄉親們誤了節氣,何來秋天豐收?
恩師,各位大人,我認為打仗重要,農耕也同樣重要,大家想想,我們打仗是為什麽?是為我們有一個太平盛世,是為了我們有一個和平環境,是為了我們大家能夠平平安安生活。
而春收,插秧什麽的,就是我們平安的保證。大家想想,若不是這樣,即使攻破了順慶城,大家沒有吃的,餓死的人太多,這樣有什麽好處呢?
聽楊昭如此說,有人高聲叫好,也有人暗自搖頭,楊昭怎麽這個樣子,大敗馬元利,隻要聯絡各方,攻下順慶指日可待,怎麽可以放棄這樣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呢?
王亨吉顯得頗為不滿,站起來說道:軒輊啊,天予而不取,必然反受其累啊。現在馬元利大敗消息傳開,順慶城內賊軍必然人心惶惶,將軍率軍殺去,定然可以一舉奪取順慶這川北重地,獲得順慶這十多個縣的統治啊。
楊昭笑道:王大人,馬元利雖然大敗,但在順慶城中還有劉進忠率領的數千人馬。王大人,需知道那個劉進忠雖然原來是川籍將領,但在張獻忠第一次進川的時候,就已經跟從了張獻忠,可以說賊軍中一員驍將。
雖然說在大敗馬元利之後,在野戰中我軍不懼怕大西軍,但若是攻城作戰呢?麵對順慶城2丈高的城牆,我等豈能輕易攻取呢?
再說了,即便我軍將士可以蟻附其上,通過血戰奪取順慶城,但若是傷亡太大,張獻忠率軍反撲,如此奈何?
王亨吉張了張口,支吾半天,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楊昭看了看場中氣氛有點尷尬,笑道:各位,昨日大敗馬元利,如何謀取順慶城還需要從長計議,大家不要心急吧。
各位,想那個劉備就是非常心急的。剛剛從陶謙手中繼承了徐州,立馬率領部眾前往攻打汝南,如此過猶不及,反而被呂布等人抄了後路啊。
各位,在這亂世之中,需要建立根本,夯實根本啊。各位,打仗的事情就交給大家了,如何耕種,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就全靠大家了。
袁定忍耐不住,問道:大人,我軍不但兵強馬壯,而且火器犀利,火器連發,大人所部實乃百戰精銳。
以大人之能,攻取順慶那可是易於反掌啊。
楊昭笑了笑,說道:袁知縣,
你想過沒有?那個劉進忠從賊多年,乃百戰名將?聽聞馬元利被殺,必然有所準備啊。
除此之外,就是我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攻下順慶,但那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張獻忠從成都,張能奇從保寧夾擊我軍,如此我們怎麽辦呢?
想反擊,但幾乎筋疲力盡,彈盡糧絕。想扔掉順慶,又感到這是一個大城,棄之可惜啊。
如此,我等雖然占領順慶,看似獲得好處,實則不然。
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最好尋到一個絕佳的機會,突然發動反擊,奪得順慶,然後固守之啊。
聽楊昭如此說,袁定連連搖頭,怎麽楊昭如此偏執?竟然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奪下順慶城牆。
一個防區區長站起來說道:大人,話雖如此,但在這亂世之中,我蓬州三縣之地要負擔5千人馬兵糧,無論如何都是非常吃力啊。
大人,現在弘光帝已經在南京繼承大統,大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拘泥於這蓬州三縣之地啊。
楊昭歎息道:哎,你們隻需要負擔3千人馬的兵糧兵餉,其他的,這幾仗下來,繳獲甚多,無論如何在今年還是可以應付啊。
王亨吉歎息道:軒輊,雖然如此,但就是這3千人馬的兵糧兵餉,由於連年天災,大家負擔起來也甚為吃力啊。
軒輊,我大明不比大宋,那可以說薄稅賦的,在萬曆十四年,按照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三縣收上來的賦稅也不過10餘萬,這幾年下來,雖然朝廷加派三餉,但是連年天災,很多自耕農、佃農都吃不飽穿不暖,從哪裏上繳稅賦呢?
軒輊,給你透過底,去年正稅與朝廷三餉加起來,三縣收上來的稅賦也不到5萬兩白銀,為了接濟軍餉,老夫隻得讓各個鄉紳捐錢,從往年庫存的稅賦中索取,即便如此,也僅僅達到5萬之數啊。(明朝稅賦最高的達到2200萬兩白銀,而朝廷三餉相當於將財政收入翻一翻,若是加上三餉的話,年財政收入可以達到4200萬兩白銀。現在全國有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合計2010個),考慮到東北、新疆等地不在明朝實際統治範圍,再加上當時各個縣的麵積比現在大多了,如此明末時分全國大概有1600餘個縣,每個縣平均最高稅賦約為1.1萬兩白銀)
軒輊,今年蓬州還稍稍可以支撐軍隊糧餉的開支,明年後年呢?
楊昭笑道:各位,大家都知道,大西軍進入四川後,各地皇親國戚流離失所,
為數十萬之眾宗室的供養將不複存在,藩王、權貴、宦官、勳臣占有大量土地並且享受免稅政策現在在蓬州不存在。
現在稍稍存在的不過是地主豪強兼並土地又偷稅漏稅,地方行政官員胥吏營私舞弊而已。
各位,大家都是明眼人,僅僅節約這一部分餉銀,三個縣也在2萬兩之數啊。
各位,我蓬州三縣之地,一年真正歲入在7萬兩白銀之數,而不是加派三餉之後的5萬兩白銀,也不是正稅的3萬兩白銀。
各位,現在我蓬州成為孤島,過去需要解到順慶府、成都府的餉銀現在不需要了,去年解到順慶府、成都府餉銀可在4萬之數,再加上往年供奉蓬州駐軍的1萬兩白銀,如此有5萬兩白銀供養軍隊啊。
各位,在和平年代,供養1千人馬,每年需要3萬兩白銀,即使在正常年份,蓬州也可以供給2千人馬啊。
現在兵荒馬亂的,大家為了保命,要蓬州供奉3千兵馬糧餉,也不是太困難。
這可是楊昭從州府衙門裏麵拿出來的數據,大家雖然感到震驚,但每年餉銀如此,大家雖然瞠目結舌,但還是無能反駁。
眾人看楊昭如此說,都頗為緊張,但大明賦稅製度早已經混亂不堪,名存實亡,現在看楊昭如此說,眾人多歎息道:這個賦稅製度好是好,但是現在兵荒馬亂的,不便實行啊。
楊昭看著眾人道:各位,大錯特錯啊,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是什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根本上說打仗打的是錢糧。若是沒有錢糧,即使薑子牙在世,也不可能獲得戰場的勝利啊。
我就感覺奇怪了,在大明初期,成祖多次率領50萬以上兵馬巡視北疆,征討蒙古,那是何等雄壯。但自從建奴崛起後,最大的一仗不過是薩爾滸戰役10萬人馬的四路圍攻,不過是洪承疇率領的13萬人馬與清軍進行的鬆山之戰。
各位試想,若是如高祖成祖那樣,我大明在薩爾滸戰役、鬆山之戰中投入五十萬人馬,如此任**哈赤、皇太極多麽狡猾,力量相差懸殊,必然兵敗無疑啊。
聽楊昭如此說,眾人一片嘩然,良久眾人試想,也是這回事情啊,大家都說建奴非常殘暴,,但如果大明足夠強大,能投入高祖成祖那樣多兵馬,那麽敗之易爾。
看大家整的麵紅耳赤,楊昭笑道:各位,在明初之時,我大明才多少人?別的不說,當時我四川人數就非常赤地千裏,人數非常少。
大家也許感到奇怪,明初國家破碎,全國竟然能夠輕鬆的征集到五十萬大軍進入漠北,大敗蒙古,經過大明列祖列宗統治了270餘年,十萬大軍兵敗,我大明就到了亡國的邊緣,咄咄怪事啊。
是人數變少了,我大明沒有可戰之民,非也。在這兩百餘年間,我大明民眾那可是數倍增長。
是朝廷不想平息邊亂,非也。為了平息邊患,自萬曆年間,朝廷加收遼餉,一心想平複遼東兵患,思宗登記以來,夙夜勤政,不敢懈怠。即便如此,為何邊患不止,內亂不已,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朝廷沒有錢糧,沒有錢糧,國家打不起仗啊。
各位,幾百年下來,我國民間財富倍增,而國家打不起仗。為了打仗,稍稍加收三餉,如此惹得全國動亂不堪,究其根源,那是我們的財稅製度啊。
王亨吉、袁定等官員聽楊昭如此說,無不點頭稱是。而眾人一聽,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則感到非常稀奇,一個個豎起耳朵,希望從楊昭處獲得答案。楊昭笑道:大家都知道,丁戶等於國力,人口增加,國家實力無不增強,但我大明自立國以來,幾百年下來,稅賦不增反降,如此說來,我大明稅賦政策失敗,要拯救大明,拯救漢人江山,我等無論如何也要檢討大明稅賦製度啊。聽楊昭說得如此輕巧,王亨吉連連搖頭道:軒輊,話雖如此,但這幾十年下來,各地天災不斷,糧食歉收,民眾收入已經菲薄。
再加上朝廷征收三餉,基本上餉銀征收一倍,如此普通民眾早已經苦不堪言,現在你要蓬州供養3千兵馬,真是難上加難啊。
其中還有一半為順慶降軍,不如一鼓作氣,攻下順慶。
楊昭沉思片刻後說道:恩師,按照節氣,三月份插秧,雖然兵荒馬亂的,但這個不能偏廢。否則的話,鄉親們誤了節氣,何來秋天豐收?
恩師,各位大人,我認為打仗重要,農耕也同樣重要,大家想想,我們打仗是為什麽?是為我們有一個太平盛世,是為了我們有一個和平環境,是為了我們大家能夠平平安安生活。
而春收,插秧什麽的,就是我們平安的保證。大家想想,若不是這樣,即使攻破了順慶城,大家沒有吃的,餓死的人太多,這樣有什麽好處呢?
聽楊昭如此說,有人高聲叫好,也有人暗自搖頭,楊昭怎麽這個樣子,大敗馬元利,隻要聯絡各方,攻下順慶指日可待,怎麽可以放棄這樣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呢?
王亨吉顯得頗為不滿,站起來說道:軒輊啊,天予而不取,必然反受其累啊。現在馬元利大敗消息傳開,順慶城內賊軍必然人心惶惶,將軍率軍殺去,定然可以一舉奪取順慶這川北重地,獲得順慶這十多個縣的統治啊。
楊昭笑道:王大人,馬元利雖然大敗,但在順慶城中還有劉進忠率領的數千人馬。王大人,需知道那個劉進忠雖然原來是川籍將領,但在張獻忠第一次進川的時候,就已經跟從了張獻忠,可以說賊軍中一員驍將。
雖然說在大敗馬元利之後,在野戰中我軍不懼怕大西軍,但若是攻城作戰呢?麵對順慶城2丈高的城牆,我等豈能輕易攻取呢?
再說了,即便我軍將士可以蟻附其上,通過血戰奪取順慶城,但若是傷亡太大,張獻忠率軍反撲,如此奈何?
王亨吉張了張口,支吾半天,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楊昭看了看場中氣氛有點尷尬,笑道:各位,昨日大敗馬元利,如何謀取順慶城還需要從長計議,大家不要心急吧。
各位,想那個劉備就是非常心急的。剛剛從陶謙手中繼承了徐州,立馬率領部眾前往攻打汝南,如此過猶不及,反而被呂布等人抄了後路啊。
各位,在這亂世之中,需要建立根本,夯實根本啊。各位,打仗的事情就交給大家了,如何耕種,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就全靠大家了。
袁定忍耐不住,問道:大人,我軍不但兵強馬壯,而且火器犀利,火器連發,大人所部實乃百戰精銳。
以大人之能,攻取順慶那可是易於反掌啊。
楊昭笑了笑,說道:袁知縣,
你想過沒有?那個劉進忠從賊多年,乃百戰名將?聽聞馬元利被殺,必然有所準備啊。
除此之外,就是我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攻下順慶,但那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張獻忠從成都,張能奇從保寧夾擊我軍,如此我們怎麽辦呢?
想反擊,但幾乎筋疲力盡,彈盡糧絕。想扔掉順慶,又感到這是一個大城,棄之可惜啊。
如此,我等雖然占領順慶,看似獲得好處,實則不然。
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最好尋到一個絕佳的機會,突然發動反擊,奪得順慶,然後固守之啊。
聽楊昭如此說,袁定連連搖頭,怎麽楊昭如此偏執?竟然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奪下順慶城牆。
一個防區區長站起來說道:大人,話雖如此,但在這亂世之中,我蓬州三縣之地要負擔5千人馬兵糧,無論如何都是非常吃力啊。
大人,現在弘光帝已經在南京繼承大統,大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拘泥於這蓬州三縣之地啊。
楊昭歎息道:哎,你們隻需要負擔3千人馬的兵糧兵餉,其他的,這幾仗下來,繳獲甚多,無論如何在今年還是可以應付啊。
王亨吉歎息道:軒輊,雖然如此,但就是這3千人馬的兵糧兵餉,由於連年天災,大家負擔起來也甚為吃力啊。
軒輊,我大明不比大宋,那可以說薄稅賦的,在萬曆十四年,按照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三縣收上來的賦稅也不過10餘萬,這幾年下來,雖然朝廷加派三餉,但是連年天災,很多自耕農、佃農都吃不飽穿不暖,從哪裏上繳稅賦呢?
軒輊,給你透過底,去年正稅與朝廷三餉加起來,三縣收上來的稅賦也不到5萬兩白銀,為了接濟軍餉,老夫隻得讓各個鄉紳捐錢,從往年庫存的稅賦中索取,即便如此,也僅僅達到5萬之數啊。(明朝稅賦最高的達到2200萬兩白銀,而朝廷三餉相當於將財政收入翻一翻,若是加上三餉的話,年財政收入可以達到4200萬兩白銀。現在全國有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合計2010個),考慮到東北、新疆等地不在明朝實際統治範圍,再加上當時各個縣的麵積比現在大多了,如此明末時分全國大概有1600餘個縣,每個縣平均最高稅賦約為1.1萬兩白銀)
軒輊,今年蓬州還稍稍可以支撐軍隊糧餉的開支,明年後年呢?
楊昭笑道:各位,大家都知道,大西軍進入四川後,各地皇親國戚流離失所,
為數十萬之眾宗室的供養將不複存在,藩王、權貴、宦官、勳臣占有大量土地並且享受免稅政策現在在蓬州不存在。
現在稍稍存在的不過是地主豪強兼並土地又偷稅漏稅,地方行政官員胥吏營私舞弊而已。
各位,大家都是明眼人,僅僅節約這一部分餉銀,三個縣也在2萬兩之數啊。
各位,我蓬州三縣之地,一年真正歲入在7萬兩白銀之數,而不是加派三餉之後的5萬兩白銀,也不是正稅的3萬兩白銀。
各位,現在我蓬州成為孤島,過去需要解到順慶府、成都府的餉銀現在不需要了,去年解到順慶府、成都府餉銀可在4萬之數,再加上往年供奉蓬州駐軍的1萬兩白銀,如此有5萬兩白銀供養軍隊啊。
各位,在和平年代,供養1千人馬,每年需要3萬兩白銀,即使在正常年份,蓬州也可以供給2千人馬啊。
現在兵荒馬亂的,大家為了保命,要蓬州供奉3千兵馬糧餉,也不是太困難。
這可是楊昭從州府衙門裏麵拿出來的數據,大家雖然感到震驚,但每年餉銀如此,大家雖然瞠目結舌,但還是無能反駁。
眾人看楊昭如此說,都頗為緊張,但大明賦稅製度早已經混亂不堪,名存實亡,現在看楊昭如此說,眾人多歎息道:這個賦稅製度好是好,但是現在兵荒馬亂的,不便實行啊。
楊昭看著眾人道:各位,大錯特錯啊,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是什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根本上說打仗打的是錢糧。若是沒有錢糧,即使薑子牙在世,也不可能獲得戰場的勝利啊。
我就感覺奇怪了,在大明初期,成祖多次率領50萬以上兵馬巡視北疆,征討蒙古,那是何等雄壯。但自從建奴崛起後,最大的一仗不過是薩爾滸戰役10萬人馬的四路圍攻,不過是洪承疇率領的13萬人馬與清軍進行的鬆山之戰。
各位試想,若是如高祖成祖那樣,我大明在薩爾滸戰役、鬆山之戰中投入五十萬人馬,如此任**哈赤、皇太極多麽狡猾,力量相差懸殊,必然兵敗無疑啊。
聽楊昭如此說,眾人一片嘩然,良久眾人試想,也是這回事情啊,大家都說建奴非常殘暴,,但如果大明足夠強大,能投入高祖成祖那樣多兵馬,那麽敗之易爾。
看大家整的麵紅耳赤,楊昭笑道:各位,在明初之時,我大明才多少人?別的不說,當時我四川人數就非常赤地千裏,人數非常少。
大家也許感到奇怪,明初國家破碎,全國竟然能夠輕鬆的征集到五十萬大軍進入漠北,大敗蒙古,經過大明列祖列宗統治了270餘年,十萬大軍兵敗,我大明就到了亡國的邊緣,咄咄怪事啊。
是人數變少了,我大明沒有可戰之民,非也。在這兩百餘年間,我大明民眾那可是數倍增長。
是朝廷不想平息邊亂,非也。為了平息邊患,自萬曆年間,朝廷加收遼餉,一心想平複遼東兵患,思宗登記以來,夙夜勤政,不敢懈怠。即便如此,為何邊患不止,內亂不已,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朝廷沒有錢糧,沒有錢糧,國家打不起仗啊。
各位,幾百年下來,我國民間財富倍增,而國家打不起仗。為了打仗,稍稍加收三餉,如此惹得全國動亂不堪,究其根源,那是我們的財稅製度啊。
王亨吉、袁定等官員聽楊昭如此說,無不點頭稱是。而眾人一聽,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則感到非常稀奇,一個個豎起耳朵,希望從楊昭處獲得答案。楊昭笑道:大家都知道,丁戶等於國力,人口增加,國家實力無不增強,但我大明自立國以來,幾百年下來,稅賦不增反降,如此說來,我大明稅賦政策失敗,要拯救大明,拯救漢人江山,我等無論如何也要檢討大明稅賦製度啊。聽楊昭說得如此輕巧,王亨吉連連搖頭道:軒輊,話雖如此,但這幾十年下來,各地天災不斷,糧食歉收,民眾收入已經菲薄。
再加上朝廷征收三餉,基本上餉銀征收一倍,如此普通民眾早已經苦不堪言,現在你要蓬州供養3千兵馬,真是難上加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