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昭沉思片刻,說道:老師,你剛才談起一條鞭法,你說說,這一條鞭法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法令,如果推行的話,到底會如何?
聽楊昭如此說,現場一片嘩然,王亨吉清了清嗓子,說道:軒輊,諸位,大家都知道,我大明正賦主要是裏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三種稅賦方法。
其中裏甲正役就是我們口中的主要賦稅,主要按照戶口為基本單位,各家各戶按照丁糧多寡分為三等九則,作為編征賦稅與徭役的依據。
當然,在徭役之中,也會根據土地多寡進行征收,在差役中,根據各家各戶人數多寡進行攤牌啊。
但自太祖高皇帝以來,經過了數百年,特別是經年天災人禍不斷,有的鄉出現十室九空,如此造成稅賦收不上來,造成徭役沒有人啊。
在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率先實行一條鞭法,也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登記人口,然後將賦和役分別合並,再通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銀若幹;每丁審銀若幹;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並征收。
楊昭看著眾人,笑道:大家說說,現在天下大亂,要平定張獻忠之亂,又要將蠻清驅逐出去,看來這個戰爭不是一年兩年能夠結束的,你們說說,張居正首輔的一條鞭法如何?
大家閑聊閑聊一下。
眾人一聽,為了顯示自己才學,紛紛談起張居正及其被廢棄的一條鞭法。
但毫無疑問,眾人對一條鞭法還是頗為推崇的,認為推行一條鞭法大大改善財政。
看見大家基本形成意見後,楊昭說道:各位,張居正這個一條鞭法好是好,但有缺陷,大家想想,鄉民們出產的是什麽,那可是糧食,那些勞役,現在朝廷要上繳銀子,那要費周折,鄉民們可能吃虧。
如此觀之,這一條鞭法好雖然是好,但是什麽東西都要轉換為銀子,美中不足啊。
袁定笑道:大人,話雖如此,但如果不轉化為糧食,那麽官員俸祿朝廷難以發出來啊,你不知道,當時為了發朝廷俸祿,將藏在庫中的各種雜七雜八東西都拿出來發放了,有什麽胡椒粉,不一而足啊。
楊昭笑道:哦,原來如此。那隻說明朝廷不善於經濟,各地官員不善於經濟,大家說說,什麽時候糧價比較高,什麽時候糧價有比較低呢?
鄉紳武通笑道:大人,你可能認為讀書人都是讀死書的吧,當然在糧食豐收的時候糧價比較便宜,在秋天糧食比較便宜,在動亂時期,在冬天與夏天青黃不接的時期,糧食還未收的時候價格比較貴啊。
楊昭笑道:哦,武兄所言極是,政府既然收上來糧食,擔心糧食發黴什麽,那可以在風調雨順的時候大量收回糧食,在災荒年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平價賣出糧食,如此也可以調劑物價啊。
袁定歎息道:大人,這種方法雖然非常好,但是所獲得銀兩還是非常有限,如何供給官員俸祿,軍隊軍餉,如何獲得銀兩呢?
楊昭看了看眾人,突然笑道:哎,各位,這幾年跟隨恩師遊曆各地,涉獵甚多。
各位,大家知道北宋神宗年間賦稅達到多少,說出來嚇死大家,那可超過8000萬貫,相當於8000萬兩白銀。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稅入便回升至6000餘萬貫/年。
眾人一聽,大驚出色,大家都顯得頗為不信,看著王亨吉、看著袁定道:大人,是真的嗎?這樣高,需知道我大明一年賦稅才多少,最高的一年也才2200萬兩白銀,很多年份隻有一千六百萬兩白銀,即使加上三餉,最高也不過才4000萬兩白銀,兩者相差怎麽這麽大呢?
有的歎息道:現在朝廷征收三餉,一年下來,賦稅也沒有超過4000萬兩啊,這怎麽可能呢?
王亨吉清理了一下嗓子,笑著說道:各位,軒輊所言不假,前幾日我也看了一些古書,上麵講宋朝賦稅曾經達到8000萬兩白銀,各位其他的不說,單說說清明上河圖,大家可都知道,那繁榮,北京南京這兩個帝都都趕不上啊。
各位,如此看來,宋朝對民眾剝削非常重,如此才有梁山伯好漢啊,如此看來我大明皇帝對民眾還是非常仁愛的,各地稅賦非常低啊。
眾人恍然大悟,紛紛歎息不已。
看見眾人如此,楊昭哈哈大笑,然後說道:大人言之偏薄,宋朝歲入高,並非是對民眾剝削太重,我大明歲入較少,並非對民眾剝削較輕。
眾人大惑不解,一個個看著楊昭,顯得非常不理解。
楊昭笑著說道:各位,大家都是鄉紳,大家說說,在我大明,誰最有錢?
毫無疑問,大家都說是皇帝,皇帝富有四海,當然非常有錢哦。
楊昭搖搖頭,說道:各位,所言有失偏頗,皇帝富有四海,但不一定有錢。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吧,是出了名的勤政,但聽聞他雖然勤政,還一直未錢發愁,可以說挖東牆補西牆,到時候竟然被李自成攻進北京,你們說說,我們崇禎爺有錢嗎?
崇禎勤政,相對於萬曆十年不上朝早已經隨著邸報傳遍全國,聽楊昭如此說,眾人顯得一片迷茫,看著楊昭道:大人,話雖如此,崇禎爺可是被天災人禍逼死的,但你說說,到底誰有錢?
楊昭笑道:武通兄,你常在鄉裏走動,你說說,我們縣誰最有錢?
眾人大笑,良久袁定笑道:大人,你是本地人士,怎麽不知道呢?我們蓬州最有錢的是王百萬啊,王百萬世代經商,可是城裏最大的綢緞老板。
大家都知道,我們順慶的綢緞那可是蜀錦中的上品,王百萬在各地收集綢緞,然後賣到外地,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哦。
大人,有人說王百萬有蓬州建了兩個地窖,地窖裏麵可有幾十個大箱子,聽人說光白銀就有幾十萬兩啊。
看袁定如此說,大家仿佛打開話茬子,一個接一個說過不停,有人說建運山古城的時候,王百萬在古城內建了一個四合院,就是用來放銀子的。
看大家沒玩沒了的說過不停,楊昭笑道:各位,這非常明白了,在我們蓬州,最富有的是王百萬,在我們大明,最富有的可能是李百萬張百萬,不論怎麽說,都是商人。
眾人看楊昭如此說,恍然大悟,都紛紛說道:是啊,這麽淺顯的道理大家怎麽沒有搞明白呢?在我大明,最富有的是商人。
聽楊昭如此說,現場一片嘩然,王亨吉清了清嗓子,說道:軒輊,諸位,大家都知道,我大明正賦主要是裏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三種稅賦方法。
其中裏甲正役就是我們口中的主要賦稅,主要按照戶口為基本單位,各家各戶按照丁糧多寡分為三等九則,作為編征賦稅與徭役的依據。
當然,在徭役之中,也會根據土地多寡進行征收,在差役中,根據各家各戶人數多寡進行攤牌啊。
但自太祖高皇帝以來,經過了數百年,特別是經年天災人禍不斷,有的鄉出現十室九空,如此造成稅賦收不上來,造成徭役沒有人啊。
在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率先實行一條鞭法,也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登記人口,然後將賦和役分別合並,再通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銀若幹;每丁審銀若幹;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並征收。
楊昭看著眾人,笑道:大家說說,現在天下大亂,要平定張獻忠之亂,又要將蠻清驅逐出去,看來這個戰爭不是一年兩年能夠結束的,你們說說,張居正首輔的一條鞭法如何?
大家閑聊閑聊一下。
眾人一聽,為了顯示自己才學,紛紛談起張居正及其被廢棄的一條鞭法。
但毫無疑問,眾人對一條鞭法還是頗為推崇的,認為推行一條鞭法大大改善財政。
看見大家基本形成意見後,楊昭說道:各位,張居正這個一條鞭法好是好,但有缺陷,大家想想,鄉民們出產的是什麽,那可是糧食,那些勞役,現在朝廷要上繳銀子,那要費周折,鄉民們可能吃虧。
如此觀之,這一條鞭法好雖然是好,但是什麽東西都要轉換為銀子,美中不足啊。
袁定笑道:大人,話雖如此,但如果不轉化為糧食,那麽官員俸祿朝廷難以發出來啊,你不知道,當時為了發朝廷俸祿,將藏在庫中的各種雜七雜八東西都拿出來發放了,有什麽胡椒粉,不一而足啊。
楊昭笑道:哦,原來如此。那隻說明朝廷不善於經濟,各地官員不善於經濟,大家說說,什麽時候糧價比較高,什麽時候糧價有比較低呢?
鄉紳武通笑道:大人,你可能認為讀書人都是讀死書的吧,當然在糧食豐收的時候糧價比較便宜,在秋天糧食比較便宜,在動亂時期,在冬天與夏天青黃不接的時期,糧食還未收的時候價格比較貴啊。
楊昭笑道:哦,武兄所言極是,政府既然收上來糧食,擔心糧食發黴什麽,那可以在風調雨順的時候大量收回糧食,在災荒年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平價賣出糧食,如此也可以調劑物價啊。
袁定歎息道:大人,這種方法雖然非常好,但是所獲得銀兩還是非常有限,如何供給官員俸祿,軍隊軍餉,如何獲得銀兩呢?
楊昭看了看眾人,突然笑道:哎,各位,這幾年跟隨恩師遊曆各地,涉獵甚多。
各位,大家知道北宋神宗年間賦稅達到多少,說出來嚇死大家,那可超過8000萬貫,相當於8000萬兩白銀。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稅入便回升至6000餘萬貫/年。
眾人一聽,大驚出色,大家都顯得頗為不信,看著王亨吉、看著袁定道:大人,是真的嗎?這樣高,需知道我大明一年賦稅才多少,最高的一年也才2200萬兩白銀,很多年份隻有一千六百萬兩白銀,即使加上三餉,最高也不過才4000萬兩白銀,兩者相差怎麽這麽大呢?
有的歎息道:現在朝廷征收三餉,一年下來,賦稅也沒有超過4000萬兩啊,這怎麽可能呢?
王亨吉清理了一下嗓子,笑著說道:各位,軒輊所言不假,前幾日我也看了一些古書,上麵講宋朝賦稅曾經達到8000萬兩白銀,各位其他的不說,單說說清明上河圖,大家可都知道,那繁榮,北京南京這兩個帝都都趕不上啊。
各位,如此看來,宋朝對民眾剝削非常重,如此才有梁山伯好漢啊,如此看來我大明皇帝對民眾還是非常仁愛的,各地稅賦非常低啊。
眾人恍然大悟,紛紛歎息不已。
看見眾人如此,楊昭哈哈大笑,然後說道:大人言之偏薄,宋朝歲入高,並非是對民眾剝削太重,我大明歲入較少,並非對民眾剝削較輕。
眾人大惑不解,一個個看著楊昭,顯得非常不理解。
楊昭笑著說道:各位,大家都是鄉紳,大家說說,在我大明,誰最有錢?
毫無疑問,大家都說是皇帝,皇帝富有四海,當然非常有錢哦。
楊昭搖搖頭,說道:各位,所言有失偏頗,皇帝富有四海,但不一定有錢。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吧,是出了名的勤政,但聽聞他雖然勤政,還一直未錢發愁,可以說挖東牆補西牆,到時候竟然被李自成攻進北京,你們說說,我們崇禎爺有錢嗎?
崇禎勤政,相對於萬曆十年不上朝早已經隨著邸報傳遍全國,聽楊昭如此說,眾人顯得一片迷茫,看著楊昭道:大人,話雖如此,崇禎爺可是被天災人禍逼死的,但你說說,到底誰有錢?
楊昭笑道:武通兄,你常在鄉裏走動,你說說,我們縣誰最有錢?
眾人大笑,良久袁定笑道:大人,你是本地人士,怎麽不知道呢?我們蓬州最有錢的是王百萬啊,王百萬世代經商,可是城裏最大的綢緞老板。
大家都知道,我們順慶的綢緞那可是蜀錦中的上品,王百萬在各地收集綢緞,然後賣到外地,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哦。
大人,有人說王百萬有蓬州建了兩個地窖,地窖裏麵可有幾十個大箱子,聽人說光白銀就有幾十萬兩啊。
看袁定如此說,大家仿佛打開話茬子,一個接一個說過不停,有人說建運山古城的時候,王百萬在古城內建了一個四合院,就是用來放銀子的。
看大家沒玩沒了的說過不停,楊昭笑道:各位,這非常明白了,在我們蓬州,最富有的是王百萬,在我們大明,最富有的可能是李百萬張百萬,不論怎麽說,都是商人。
眾人看楊昭如此說,恍然大悟,都紛紛說道:是啊,這麽淺顯的道理大家怎麽沒有搞明白呢?在我大明,最富有的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