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歐洲,阿拉伯那些地方,那鴉片是做為一種神奇的藥物在使用的,隻有唐同心中明白,所以為了控製鴉片這種東西淬到大明境內,唐同在趕走了那些在印度的西洋人後,便把所有的鴉片種植集中在了一塊地方,其他地方上的全部的都銷毀了,同時在自己所管轄的境內,唐同規定,無論是誰如果私下裏挾帶這種東西,一律以死罪論處。
這時的人可不明白唐同為什麽要這樣做,還以為唐同是為了永遠的壟斷這一行業而采取的措施,唐同的勢力如此的大,那些大明的商人雖然知道這煙草鴉片之類的東西很賺錢,可也不敢去觸犯唐同所定下的規矩,由於海上與東南亞這些地方都在唐同的手中,到處都有唐同的軍隊,那些商人就算想不遵守唐同的規矩,其中所冒的風險也讓那些商人受不了,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隨便從大明往海外販運點什麽東西,利潤都是很不錯的,有很多東西的利潤遠在煙草與鴉片之上。
唐同的舉措,一方麵這些害人的東西盡可能的不傷害到大明的土地上,一方麵也為唐同帶來了壟斷的利益,唐同手下第二大的工業就是造船廠,雖然唐同手下現在有六個造船廠,但最大的還是在大明城,是一個工人數僅次於煙廠的工廠,看著那一艘艘巨大的還沒有完工的戰艦,長平公主在驚訝唐同手中實力強大時,也為大明的前途而更加的擔憂。
長平公主並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但是從這些巨大而數量眾多的戰艦來看,唐同手下要是想攻打京城話,除了京城的城牆之外,根本就沒有可以抵擋這些戰艦民眾多軍隊投到京城之下的地方,後來,長平公主又看了唐同手下的軍隊演習,那些陸地火炮的威力,讓長平公主明白,就算是京城的城牆再堅固一倍,也無法抵擋唐同他們的進攻,冷兵器在火炮的麵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而城牆再堅固,也終有被炸塌的時候。
年紀雖小卻聰慧的長平公主看出來了,這位唐王爺帶著自己參觀這些地方和軍事演習,根本就是要告訴自己,這裏不但在有許多的銀子支撐著戰爭的花費,還有著讓人難以抵擋的武器,這位唐王爺是要告訴自己,他們有著足夠的實力。
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唐同帶著長平公主去了不少的地方,所看到的,讓長平公主更是明白,這裏人的生活,比起大明來要好的多,雙方的談判一直處於扯皮的狀態,本來唐同還要帶著長平公主多走一些地方的,一件緊急的事情讓唐同不得不趕回大明城去。
話從建設蘇伊士運河說起,這一個地方原本是土耳其的勢力範圍,這時土耳其是一個實力很強的國家,所建立的奧斯曼王朝控製的地盤很大,在曆史上的這時候,便是那些西洋人也不願意輕易招惹他們,大明商人所組織的殖民隊伍,在最早的時候曾經有好幾支隊伍吃過土耳其人的虧,後來唐同手下為了在這裏建設蘇伊士運河,曾經與土耳其打過幾次戰鬥,在唐同手下強大的火炮與火槍麵前,土耳其人暫時的退卻了。
土耳其人這時的主要對手是那些西洋國家,主要的兵力也集中在歐洲那一個方向,在亞洲與非洲的交接處這一帶,土耳其人的兵力並不多,主要的是地方駐守部隊,雖然有一些情報表明土耳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在那幾次的戰鬥中,土耳其軍隊卻表現的不堪一擊,便是唐同也沒把這個奧斯曼王朝放在眼中,而土耳其因為那些西洋人對他們的虎視眈眈,沒敢在第一時間集中兵力來與唐同較量,再加上那幾次的戰鬥,唐同手下的武器強悍的也讓土耳其人不敢輕舉妄動,無論是海軍,騎兵,還是步軍,土耳其人當時的感覺是無論自己派多少人出去,都似乎是送死的份,所以土耳其人在謹慎之下,沒有派出大部隊,而是讓小股的軍隊不斷的前來試探唐同他們的實力,同時也幹擾著蘇伊士運河的建設。
西班牙,英國,荷蘭這些國家吃了唐同的虧後,為了奪回在印度洋的殖民利益,與土耳其人達成了一個共同對付唐同的協定,那些西洋國家也因為唐同的迅速強大,讓他們想起了三百所前的黃禍蒙古人,從唐同這樣迅速的擴張來看,這些西洋人也有理由相信,這個在南洋迅速崛起的唐王爺,是第二個黃禍,因為唐同強大的壓力,讓這些西洋人暫時放下彼此之間的矛盾,開始尋求一切可以打壓唐同的方法。
唐同隻是一個仗著有著後世知識才能迅速崛起的人,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隻看到了這些國家不是他的對手,卻沒有看到這些國家合在一起的強大的實力,單一個土耳其人,還真不會讓唐同話眼中,雖然這個國家的實力之強,遠遠超過建奴人的實力,但在現在的唐同而言,根本就不是唐同的對手,如果不是離的太遠,唐同早就把土耳其給滅了或者是殖民了,如果不是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唐同根本就不會在那麽遠的地方駐紮軍隊。
土耳其人在與西洋國家達成暫時的和解後,便氣勢洶洶的集中了三十萬大軍要把蘇伊士這個地方給奪回來,以土耳其這時的國力,集合百萬大軍也是不成問題的,不過真正精銳的軍隊也就是三十到四十萬之間,再加上雖然與西洋國家達成了暫時的和解,土耳其人也不敢把軍隊全部調往蘇伊士之裏,能調集三十萬精銳大軍,已經土耳其的傾國之力。
為了防備西洋人,唐同已經陸續往蘇伊士運河之裏調集了一萬正規軍和三萬協從軍,有著事先構築好的軍事工事,這些人想要在一段時間內抵擋住三十的土耳其人還是不成不成問題的,當情報人員把土耳其大軍出動的情報傳送到蘇伊士運河城的時候,李定國,鄭成功他們正好帶著軍隊坐鎮鄭和新州城,本來是為了威壓印度的沙賈漢的,這一次卻成了蘇伊士城的及時援軍,不過李定國,鄭成功他們兩人在沒有唐同的命令下,是沒有權力調動數萬大軍的,所以在接到情報後,一方麵讓人把情報盡快送到唐同處,一方麵派人鼓動在非洲和印度的那些大明商人帶著手下的殖民軍前往蘇伊士運河。
李定國與鄭成功則帶著自己權限內可調動的軍隊先期趕往蘇伊士地區,那些大明的商人跟著唐同的軍隊償到了不少的戰爭好處,見又有大戰要打,不但不害怕,反而紛紛帶著手下殖民軍隊前往,便是鄭芝龍也生怕去晚了會沒了自己的好處,帶了三萬人趕往蘇伊士。
這些年,在大明商人的眼中,唐同手下的軍隊是無敵的,更何況這些商人所裝備的武器也不比西洋人差,隻是不如唐同手下的軍隊罷了,這些人從各處匯集到蘇伊士後,竟然高達二十萬人,雖然沒有打過正規的大仗,卻也是一個個殺過不少人,畢竟想要占據一塊地方作自己的殖民地時,不可能不遇到反抗的,這些下來,這些由大明商人組織起來的殖民軍隊,那也是見過不少的血的,而且,這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隊中,有不少是請過唐同手下退役的老兵來訓練過的,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戰鬥力,這也造成了這些大明商人能夠到處橫行的原因。
唐同接到情報時,在蘇伊士這裏早就展開了大戰,剛開始時隻有四萬人的守軍麵對著三十萬的土耳其精銳之師,確實是打的很艱苦,這也是唐同手下軍隊這些年來打的最艱苦的一次戰役,同時也是損失最在的一次,構築的軍事工事在土耳其人強大的攻勢下,一個個的慢慢丟失了,後來李定國與鄭成功帶著大約一萬軍隊過來後,這種情形才略微好了一些。
李定國他們這一次帶來了數百門陸地火炮,再上原來守軍的數百門火炮,如此多的火炮終於讓土耳其人的進攻受到阻礙,在第一支大明商人的殖民軍到達之前的幾天裏,讓土耳其人付出了近三萬人的傷亡,這個數字,讓原本以為可以輕易取得勝利的土耳其人再一次感受到了唐同手下軍隊的可怕,這種不是人的血肉之軀可以抵擋的武器,也讓土耳其的士兵的士氣落了下來,原本猛烈的攻擊也變弱了許多。
隨著後麵那源源不斷的援軍的到來,戰爭的太平很快向唐同他們這一方傾斜過來,以前這些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軍都是跟在唐同手下軍隊的後麵撿些便宜,所以一直以來沒有機會表現他們的戰鬥力,這一次,這些在殖民活動中變的殺人成性的殖民軍在這一場戰役中表現出了他們可怕的實力,這些隻能算是雜牌軍的隊伍,如同一群惡狼一般,在最後的反攻中幾乎讓這一次出征的土耳其軍隊全軍覆沒,隻有其中的一支土耳其騎兵逃出了生天。
大明人可能什麽都缺,但就是不會缺少人,大明的人打仗也不是不厲害,而是大明軍隊的腐敗讓軍隊失去了戰鬥力,這一次在蘇伊士的會戰,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軍在人數上不比土耳其的軍隊少,在武器裝備上,都是前裝火繩槍和先進一些的遂發槍,比起土耳其人來說,武器上還要略微好上一些,這些人從大明出來當殖民軍,一個個都是亡命之徒,在殖民活動中殺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在組織紀律上不如正規的軍隊,但李定國他們的調配下,早期依托軍事工事,占盡了優勢,到後麵,土耳其人想撤退時,在勝利的鼓舞下,士氣如虹的這些殖民軍生怕這些土耳其人跑了,使自己少了一份好處,一個個衝殺的勇猛無比。
這一次,土耳其人真正的招來了一群黃禍,這些殖民軍殺紅了眼,趁著這一次的大勝,開始在奧斯曼王朝的土地上肆虐,以前有不少殖民軍在殖民活動中吃了土耳其人的虧,這一次更是要報仇雪恨,所過之處,那是什麽東西也不會土耳其人留下了,再加上一些原本處於觀望態度的殖民軍在後來也加入了搶掠的活動中,人數越來越多,讓土耳其人真正的恐懼起來,不斷的調兵遣將,想要撲滅這些殖民軍,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唐同接到土耳其人大舉進攻蘇伊士的情報時,心下裏吃了一驚,那蘇伊士運河可是花了唐同不少的心血的,這要是丟了,損失可就大了,當下把南洋印度這些地方的兵力幾乎抽調空了,共集合十二萬大軍急急向蘇伊士這裏趕來,等到達的時候,正是土耳其軍隊全軍覆沒的時候,看著這些大明商人所組織起來的殖民軍,唐同也不由的吃了一驚。
唐同沒有想到自己一直不斷引導的殖民隊伍,現在竟然已經擁有了如此強大的實力,這些人集合起來,竟然有著顛覆一個國家的實力,不能不說,大明人實在是多,也不能不說,這些大明商人現在實在是有錢,一個個能裝備起一支實力不錯的軍隊來。
說起來,這些年來,這些大明商人不但在貿易中賺到了大量的銀子,在殖民活動中,更是搶到大量的財物,所有在海外進行貿易與殖民的大明商人手中的錢加起來,其實比唐同的還多,裝備這些軍隊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若不是最先進的武器掌握在唐同的手中,唐同手下的軍隊隻怕並不比這些商人的實力總和來的大。
因為這一次的戰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著這些殖民隊伍取得勝利的,所以唐同發下話去,所有參加了這一次戰役的殖民隊伍,在土耳其的土耳其的地盤上所獲得的東西全部歸他們自己所有,而那些沒有參加這一次戰役的殖民隊伍,仍舊按以前的規矩收取分成,也就是唐同這一道命令,讓那些殖民隊伍在土耳其的土地上肆虐開了,有了唐同所帶領的十多萬軍隊在後壓陣,這些殺紅眼搶紅眼的殖民軍哪裏還會怕了土耳其有軍隊。
唐同自然不能這樣輕易的放過這個奧斯曼王朝,這個奧斯曼王朝在這個時期有大約一千五百萬左右的人口,都城在伊斯坦布爾,易卜拉辛一世剛剛繼位不久,曆史上這個時期,也是奧斯曼王朝由盛轉衷的轉折點,各地不斷的叛亂讓奧斯曼王朝日漸走向衰弱,不過奧斯曼王朝的運氣要比大明好的多,雖然外有歐洲列強的虎視眈眈,但國內的叛亂規模都不是很大,沒有消耗掉國家的元氣,另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奧斯曼王朝內部雖然權爭不斷,但沒有象大明的官僚們這麽腐敗,使得奧斯曼王朝得以比大明多延續了近二百年的時間。
唐同帶著李定國一路上所要攻打的是土耳其人的那些大城市,那些小城市根本就不用唐同他們動手,那些殖民軍象蝗蟲一樣,所過之處,沒有一個小城能夠抵擋上一天的,同時,土耳其境內的那些叛亂隊伍見唐同他們來勢洶洶,一個個很乖巧的投靠了唐同,充當了唐同的向導,唐同對於這些人當然是很大方的承諾,也使得這些投靠唐同的更加的賣力。
土耳其人本來最強大的是海軍和西帕希騎兵,但此時的土耳其海軍已經不如歐洲人的,更加不如唐同的海軍,而西帕希騎兵本來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但在唐同的火槍和火炮麵前,卻變成了不堪一擊,要知道建奴人的騎兵可是這時天下最強的,建奴人尚且敗在了唐同的手中,何況這些西帕希騎兵,十五至十六世紀時,西帕希騎兵曾經是那些歐洲人的惡夢,但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火槍的興起與改進,讓西帕希騎兵逐漸走向了沒落。
到了十七世紀初,土耳其人的勢力由盛開始轉衰,西帕希騎兵再也不能對歐洲人產生威脅,現在在唐同手下的軍隊麵前,西帕希騎兵更加是沒了用武之地,而唐同帶過來的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配備了火槍後,更是成了這些西帕希騎兵的惡夢,想逃都不容易逃得掉。
麵對著唐同來勢洶洶的攻勢,土耳其人是後悔莫及,不得不向那些原本的敵人歐洲人求援,這一次,那些歐洲人到是很團結,由各國組成的十萬大軍進入了土耳其的土地上,唐同接到這一消息後,便沒有再繼續攻打下去,而是下令開始撤軍,這裏離得唐同的大本營南洋太遠了,在武器的補給上很方便,這時候與歐洲列國對抗上,實在不是什麽好事。
奧斯曼王朝雖然有著一千五百萬左右的人口,以唐同的實力並不用擔心吞不下,但是加上幾個歐洲國家,唐同則是實力不夠了,而且這裏離歐洲太近,在補給上來說,那些西洋人占據了天時地利,打起來對唐同來說是一聲太大的消耗戰,對於唐同的發展很不利。
在唐同下令撤退後,那些由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隊伍也迅速的跟著撤退了,他們這一次肆虐了半個土耳其人的地盤,掠走的土耳其人口高達二百多萬人,對於土耳其的打擊可謂是極大的了,唐同在撤走時,還留下了三千人與土耳其人的叛軍隊伍混合在一起,讓這些人繼續在土耳其的地盤上打遊擊。
那些西洋人組成的聯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追擊唐同他們,反而趁機向奧斯曼王朝敲起竹杠來,讓土耳其人更加是雪上加霜,唐同的大軍在撤退到蘇伊士運河城之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構築軍事工事,把這裏完全變成了一個軍事要塞,等那些西洋人聯軍到達時,這裏已經成了一個讓那些西洋人無從下手的,而且唐同手下的武器本就比西洋人的來的先進,十萬人的西洋聯軍隊伍想要攻破十萬唐同手下的士兵把守的地方,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對於這些西洋聯軍來說,終究是不能真正的齊心協力的,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誰也不會把自己國家的軍隊送上去找死,雖然後麵西洋人又來了十多萬的的援軍,加上想要報仇雪恨的奧斯曼王朝又調集了五十萬的大軍,可這仗終究是沒能打起來,西洋人不願意損失了自己國家的實力,那奧斯曼王朝卻是被唐同打怕了,根本就不敢率先發動攻擊。
西洋人曾經打算包圍著這個蘇伊士運河城,消耗掉城中的糧食補給,不過後來發現,他們奈何不了唐同手下的海軍,那些海軍的炮火,根本就不是他們西洋人能夠抵擋的住的,幾次想攔截這些裝著補給的戰艦,結果反而是被這些戰艦轟炸的毫無還手之力。
這些西洋聯軍和土耳其人的大軍集合在蘇伊士運河城外,給了那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一個機會,這些人趁著土耳其境內其他地方兵力空虛,竟然又連結起來,再一次跑到土耳其的境內肆虐,奧斯曼王朝剩下的軍隊基本上都在蘇伊士運河城外,臨時征召的士兵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哪裏是這些殖民軍的對手,等奧斯曼王朝支持不住,想調回在蘇伊士運河城外的軍隊時,已經是過去了幾個月的時間。
而這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則是收獲極大,不說又搶到了大量的財物,光人口又擄走了三百多萬人,而這個時候,唐同新征召的十萬新兵已經訓練出來了,早在唐同收到土耳其人進攻蘇伊士時,唐同就下令征召了十來萬新兵,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已經可以上戰場了。
那些西洋人看到唐同的援軍到來後,知道再圍困這個地方已經不是什麽好事情了,於是,這些西洋國家開始一個個的打起各自小算盤。(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在歐洲,阿拉伯那些地方,那鴉片是做為一種神奇的藥物在使用的,隻有唐同心中明白,所以為了控製鴉片這種東西淬到大明境內,唐同在趕走了那些在印度的西洋人後,便把所有的鴉片種植集中在了一塊地方,其他地方上的全部的都銷毀了,同時在自己所管轄的境內,唐同規定,無論是誰如果私下裏挾帶這種東西,一律以死罪論處。
這時的人可不明白唐同為什麽要這樣做,還以為唐同是為了永遠的壟斷這一行業而采取的措施,唐同的勢力如此的大,那些大明的商人雖然知道這煙草鴉片之類的東西很賺錢,可也不敢去觸犯唐同所定下的規矩,由於海上與東南亞這些地方都在唐同的手中,到處都有唐同的軍隊,那些商人就算想不遵守唐同的規矩,其中所冒的風險也讓那些商人受不了,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隨便從大明往海外販運點什麽東西,利潤都是很不錯的,有很多東西的利潤遠在煙草與鴉片之上。
唐同的舉措,一方麵這些害人的東西盡可能的不傷害到大明的土地上,一方麵也為唐同帶來了壟斷的利益,唐同手下第二大的工業就是造船廠,雖然唐同手下現在有六個造船廠,但最大的還是在大明城,是一個工人數僅次於煙廠的工廠,看著那一艘艘巨大的還沒有完工的戰艦,長平公主在驚訝唐同手中實力強大時,也為大明的前途而更加的擔憂。
長平公主並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但是從這些巨大而數量眾多的戰艦來看,唐同手下要是想攻打京城話,除了京城的城牆之外,根本就沒有可以抵擋這些戰艦民眾多軍隊投到京城之下的地方,後來,長平公主又看了唐同手下的軍隊演習,那些陸地火炮的威力,讓長平公主明白,就算是京城的城牆再堅固一倍,也無法抵擋唐同他們的進攻,冷兵器在火炮的麵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而城牆再堅固,也終有被炸塌的時候。
年紀雖小卻聰慧的長平公主看出來了,這位唐王爺帶著自己參觀這些地方和軍事演習,根本就是要告訴自己,這裏不但在有許多的銀子支撐著戰爭的花費,還有著讓人難以抵擋的武器,這位唐王爺是要告訴自己,他們有著足夠的實力。
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唐同帶著長平公主去了不少的地方,所看到的,讓長平公主更是明白,這裏人的生活,比起大明來要好的多,雙方的談判一直處於扯皮的狀態,本來唐同還要帶著長平公主多走一些地方的,一件緊急的事情讓唐同不得不趕回大明城去。
話從建設蘇伊士運河說起,這一個地方原本是土耳其的勢力範圍,這時土耳其是一個實力很強的國家,所建立的奧斯曼王朝控製的地盤很大,在曆史上的這時候,便是那些西洋人也不願意輕易招惹他們,大明商人所組織的殖民隊伍,在最早的時候曾經有好幾支隊伍吃過土耳其人的虧,後來唐同手下為了在這裏建設蘇伊士運河,曾經與土耳其打過幾次戰鬥,在唐同手下強大的火炮與火槍麵前,土耳其人暫時的退卻了。
土耳其人這時的主要對手是那些西洋國家,主要的兵力也集中在歐洲那一個方向,在亞洲與非洲的交接處這一帶,土耳其人的兵力並不多,主要的是地方駐守部隊,雖然有一些情報表明土耳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在那幾次的戰鬥中,土耳其軍隊卻表現的不堪一擊,便是唐同也沒把這個奧斯曼王朝放在眼中,而土耳其因為那些西洋人對他們的虎視眈眈,沒敢在第一時間集中兵力來與唐同較量,再加上那幾次的戰鬥,唐同手下的武器強悍的也讓土耳其人不敢輕舉妄動,無論是海軍,騎兵,還是步軍,土耳其人當時的感覺是無論自己派多少人出去,都似乎是送死的份,所以土耳其人在謹慎之下,沒有派出大部隊,而是讓小股的軍隊不斷的前來試探唐同他們的實力,同時也幹擾著蘇伊士運河的建設。
西班牙,英國,荷蘭這些國家吃了唐同的虧後,為了奪回在印度洋的殖民利益,與土耳其人達成了一個共同對付唐同的協定,那些西洋國家也因為唐同的迅速強大,讓他們想起了三百所前的黃禍蒙古人,從唐同這樣迅速的擴張來看,這些西洋人也有理由相信,這個在南洋迅速崛起的唐王爺,是第二個黃禍,因為唐同強大的壓力,讓這些西洋人暫時放下彼此之間的矛盾,開始尋求一切可以打壓唐同的方法。
唐同隻是一個仗著有著後世知識才能迅速崛起的人,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隻看到了這些國家不是他的對手,卻沒有看到這些國家合在一起的強大的實力,單一個土耳其人,還真不會讓唐同話眼中,雖然這個國家的實力之強,遠遠超過建奴人的實力,但在現在的唐同而言,根本就不是唐同的對手,如果不是離的太遠,唐同早就把土耳其給滅了或者是殖民了,如果不是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唐同根本就不會在那麽遠的地方駐紮軍隊。
土耳其人在與西洋國家達成暫時的和解後,便氣勢洶洶的集中了三十萬大軍要把蘇伊士這個地方給奪回來,以土耳其這時的國力,集合百萬大軍也是不成問題的,不過真正精銳的軍隊也就是三十到四十萬之間,再加上雖然與西洋國家達成了暫時的和解,土耳其人也不敢把軍隊全部調往蘇伊士之裏,能調集三十萬精銳大軍,已經土耳其的傾國之力。
為了防備西洋人,唐同已經陸續往蘇伊士運河之裏調集了一萬正規軍和三萬協從軍,有著事先構築好的軍事工事,這些人想要在一段時間內抵擋住三十的土耳其人還是不成不成問題的,當情報人員把土耳其大軍出動的情報傳送到蘇伊士運河城的時候,李定國,鄭成功他們正好帶著軍隊坐鎮鄭和新州城,本來是為了威壓印度的沙賈漢的,這一次卻成了蘇伊士城的及時援軍,不過李定國,鄭成功他們兩人在沒有唐同的命令下,是沒有權力調動數萬大軍的,所以在接到情報後,一方麵讓人把情報盡快送到唐同處,一方麵派人鼓動在非洲和印度的那些大明商人帶著手下的殖民軍前往蘇伊士運河。
李定國與鄭成功則帶著自己權限內可調動的軍隊先期趕往蘇伊士地區,那些大明的商人跟著唐同的軍隊償到了不少的戰爭好處,見又有大戰要打,不但不害怕,反而紛紛帶著手下殖民軍隊前往,便是鄭芝龍也生怕去晚了會沒了自己的好處,帶了三萬人趕往蘇伊士。
這些年,在大明商人的眼中,唐同手下的軍隊是無敵的,更何況這些商人所裝備的武器也不比西洋人差,隻是不如唐同手下的軍隊罷了,這些人從各處匯集到蘇伊士後,竟然高達二十萬人,雖然沒有打過正規的大仗,卻也是一個個殺過不少人,畢竟想要占據一塊地方作自己的殖民地時,不可能不遇到反抗的,這些下來,這些由大明商人組織起來的殖民軍隊,那也是見過不少的血的,而且,這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隊中,有不少是請過唐同手下退役的老兵來訓練過的,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戰鬥力,這也造成了這些大明商人能夠到處橫行的原因。
唐同接到情報時,在蘇伊士這裏早就展開了大戰,剛開始時隻有四萬人的守軍麵對著三十萬的土耳其精銳之師,確實是打的很艱苦,這也是唐同手下軍隊這些年來打的最艱苦的一次戰役,同時也是損失最在的一次,構築的軍事工事在土耳其人強大的攻勢下,一個個的慢慢丟失了,後來李定國與鄭成功帶著大約一萬軍隊過來後,這種情形才略微好了一些。
李定國他們這一次帶來了數百門陸地火炮,再上原來守軍的數百門火炮,如此多的火炮終於讓土耳其人的進攻受到阻礙,在第一支大明商人的殖民軍到達之前的幾天裏,讓土耳其人付出了近三萬人的傷亡,這個數字,讓原本以為可以輕易取得勝利的土耳其人再一次感受到了唐同手下軍隊的可怕,這種不是人的血肉之軀可以抵擋的武器,也讓土耳其的士兵的士氣落了下來,原本猛烈的攻擊也變弱了許多。
隨著後麵那源源不斷的援軍的到來,戰爭的太平很快向唐同他們這一方傾斜過來,以前這些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軍都是跟在唐同手下軍隊的後麵撿些便宜,所以一直以來沒有機會表現他們的戰鬥力,這一次,這些在殖民活動中變的殺人成性的殖民軍在這一場戰役中表現出了他們可怕的實力,這些隻能算是雜牌軍的隊伍,如同一群惡狼一般,在最後的反攻中幾乎讓這一次出征的土耳其軍隊全軍覆沒,隻有其中的一支土耳其騎兵逃出了生天。
大明人可能什麽都缺,但就是不會缺少人,大明的人打仗也不是不厲害,而是大明軍隊的腐敗讓軍隊失去了戰鬥力,這一次在蘇伊士的會戰,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軍在人數上不比土耳其的軍隊少,在武器裝備上,都是前裝火繩槍和先進一些的遂發槍,比起土耳其人來說,武器上還要略微好上一些,這些人從大明出來當殖民軍,一個個都是亡命之徒,在殖民活動中殺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在組織紀律上不如正規的軍隊,但李定國他們的調配下,早期依托軍事工事,占盡了優勢,到後麵,土耳其人想撤退時,在勝利的鼓舞下,士氣如虹的這些殖民軍生怕這些土耳其人跑了,使自己少了一份好處,一個個衝殺的勇猛無比。
這一次,土耳其人真正的招來了一群黃禍,這些殖民軍殺紅了眼,趁著這一次的大勝,開始在奧斯曼王朝的土地上肆虐,以前有不少殖民軍在殖民活動中吃了土耳其人的虧,這一次更是要報仇雪恨,所過之處,那是什麽東西也不會土耳其人留下了,再加上一些原本處於觀望態度的殖民軍在後來也加入了搶掠的活動中,人數越來越多,讓土耳其人真正的恐懼起來,不斷的調兵遣將,想要撲滅這些殖民軍,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唐同接到土耳其人大舉進攻蘇伊士的情報時,心下裏吃了一驚,那蘇伊士運河可是花了唐同不少的心血的,這要是丟了,損失可就大了,當下把南洋印度這些地方的兵力幾乎抽調空了,共集合十二萬大軍急急向蘇伊士這裏趕來,等到達的時候,正是土耳其軍隊全軍覆沒的時候,看著這些大明商人所組織起來的殖民軍,唐同也不由的吃了一驚。
唐同沒有想到自己一直不斷引導的殖民隊伍,現在竟然已經擁有了如此強大的實力,這些人集合起來,竟然有著顛覆一個國家的實力,不能不說,大明人實在是多,也不能不說,這些大明商人現在實在是有錢,一個個能裝備起一支實力不錯的軍隊來。
說起來,這些年來,這些大明商人不但在貿易中賺到了大量的銀子,在殖民活動中,更是搶到大量的財物,所有在海外進行貿易與殖民的大明商人手中的錢加起來,其實比唐同的還多,裝備這些軍隊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若不是最先進的武器掌握在唐同的手中,唐同手下的軍隊隻怕並不比這些商人的實力總和來的大。
因為這一次的戰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著這些殖民隊伍取得勝利的,所以唐同發下話去,所有參加了這一次戰役的殖民隊伍,在土耳其的土耳其的地盤上所獲得的東西全部歸他們自己所有,而那些沒有參加這一次戰役的殖民隊伍,仍舊按以前的規矩收取分成,也就是唐同這一道命令,讓那些殖民隊伍在土耳其的土地上肆虐開了,有了唐同所帶領的十多萬軍隊在後壓陣,這些殺紅眼搶紅眼的殖民軍哪裏還會怕了土耳其有軍隊。
唐同自然不能這樣輕易的放過這個奧斯曼王朝,這個奧斯曼王朝在這個時期有大約一千五百萬左右的人口,都城在伊斯坦布爾,易卜拉辛一世剛剛繼位不久,曆史上這個時期,也是奧斯曼王朝由盛轉衷的轉折點,各地不斷的叛亂讓奧斯曼王朝日漸走向衰弱,不過奧斯曼王朝的運氣要比大明好的多,雖然外有歐洲列強的虎視眈眈,但國內的叛亂規模都不是很大,沒有消耗掉國家的元氣,另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奧斯曼王朝內部雖然權爭不斷,但沒有象大明的官僚們這麽腐敗,使得奧斯曼王朝得以比大明多延續了近二百年的時間。
唐同帶著李定國一路上所要攻打的是土耳其人的那些大城市,那些小城市根本就不用唐同他們動手,那些殖民軍象蝗蟲一樣,所過之處,沒有一個小城能夠抵擋上一天的,同時,土耳其境內的那些叛亂隊伍見唐同他們來勢洶洶,一個個很乖巧的投靠了唐同,充當了唐同的向導,唐同對於這些人當然是很大方的承諾,也使得這些投靠唐同的更加的賣力。
土耳其人本來最強大的是海軍和西帕希騎兵,但此時的土耳其海軍已經不如歐洲人的,更加不如唐同的海軍,而西帕希騎兵本來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但在唐同的火槍和火炮麵前,卻變成了不堪一擊,要知道建奴人的騎兵可是這時天下最強的,建奴人尚且敗在了唐同的手中,何況這些西帕希騎兵,十五至十六世紀時,西帕希騎兵曾經是那些歐洲人的惡夢,但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火槍的興起與改進,讓西帕希騎兵逐漸走向了沒落。
到了十七世紀初,土耳其人的勢力由盛開始轉衰,西帕希騎兵再也不能對歐洲人產生威脅,現在在唐同手下的軍隊麵前,西帕希騎兵更加是沒了用武之地,而唐同帶過來的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配備了火槍後,更是成了這些西帕希騎兵的惡夢,想逃都不容易逃得掉。
麵對著唐同來勢洶洶的攻勢,土耳其人是後悔莫及,不得不向那些原本的敵人歐洲人求援,這一次,那些歐洲人到是很團結,由各國組成的十萬大軍進入了土耳其的土地上,唐同接到這一消息後,便沒有再繼續攻打下去,而是下令開始撤軍,這裏離得唐同的大本營南洋太遠了,在武器的補給上很方便,這時候與歐洲列國對抗上,實在不是什麽好事。
奧斯曼王朝雖然有著一千五百萬左右的人口,以唐同的實力並不用擔心吞不下,但是加上幾個歐洲國家,唐同則是實力不夠了,而且這裏離歐洲太近,在補給上來說,那些西洋人占據了天時地利,打起來對唐同來說是一聲太大的消耗戰,對於唐同的發展很不利。
在唐同下令撤退後,那些由大明商人組織的殖民隊伍也迅速的跟著撤退了,他們這一次肆虐了半個土耳其人的地盤,掠走的土耳其人口高達二百多萬人,對於土耳其的打擊可謂是極大的了,唐同在撤走時,還留下了三千人與土耳其人的叛軍隊伍混合在一起,讓這些人繼續在土耳其的地盤上打遊擊。
那些西洋人組成的聯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追擊唐同他們,反而趁機向奧斯曼王朝敲起竹杠來,讓土耳其人更加是雪上加霜,唐同的大軍在撤退到蘇伊士運河城之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構築軍事工事,把這裏完全變成了一個軍事要塞,等那些西洋人聯軍到達時,這裏已經成了一個讓那些西洋人無從下手的,而且唐同手下的武器本就比西洋人的來的先進,十萬人的西洋聯軍隊伍想要攻破十萬唐同手下的士兵把守的地方,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對於這些西洋聯軍來說,終究是不能真正的齊心協力的,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誰也不會把自己國家的軍隊送上去找死,雖然後麵西洋人又來了十多萬的的援軍,加上想要報仇雪恨的奧斯曼王朝又調集了五十萬的大軍,可這仗終究是沒能打起來,西洋人不願意損失了自己國家的實力,那奧斯曼王朝卻是被唐同打怕了,根本就不敢率先發動攻擊。
西洋人曾經打算包圍著這個蘇伊士運河城,消耗掉城中的糧食補給,不過後來發現,他們奈何不了唐同手下的海軍,那些海軍的炮火,根本就不是他們西洋人能夠抵擋的住的,幾次想攔截這些裝著補給的戰艦,結果反而是被這些戰艦轟炸的毫無還手之力。
這些西洋聯軍和土耳其人的大軍集合在蘇伊士運河城外,給了那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一個機會,這些人趁著土耳其境內其他地方兵力空虛,竟然又連結起來,再一次跑到土耳其的境內肆虐,奧斯曼王朝剩下的軍隊基本上都在蘇伊士運河城外,臨時征召的士兵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哪裏是這些殖民軍的對手,等奧斯曼王朝支持不住,想調回在蘇伊士運河城外的軍隊時,已經是過去了幾個月的時間。
而這些大明商人的殖民軍則是收獲極大,不說又搶到了大量的財物,光人口又擄走了三百多萬人,而這個時候,唐同新征召的十萬新兵已經訓練出來了,早在唐同收到土耳其人進攻蘇伊士時,唐同就下令征召了十來萬新兵,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已經可以上戰場了。
那些西洋人看到唐同的援軍到來後,知道再圍困這個地方已經不是什麽好事情了,於是,這些西洋國家開始一個個的打起各自小算盤。(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