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迎晨旦的人來説,這個夜顯得有些漫長。因為他們心裏在期盼。可對於玉琬來説,這個夜卻顯得過於短暫。累極的十九皇子趴在她膝上睡著了,玉琬撫著他的頭發,透過黎明的曙光望著他因為消瘦而凸顯出來的顴骨,長歎口氣,終於下定決心將他搖醒。大家還要梳洗打扮,再睡下去就會來不及趕上新帝的登基大典。
“殿下,您醒醒。”
“嗯?”十九皇子惺忪睜眼,揉揉發酸的脖子,再捶幾下發麻的腿,自言自語地嘀咕:“我怎麽睡著了?”
玉琬看著他,笑容溫柔無比:“您快回去更衣吧!四殿下的登基大典要不了多久就要開始了,再過一會這裏人來人往的會很熱鬧,吵得很,到時您也會睡不著。”此言一語雙關,在宮內,主子與宮女如此親密,多少有些説不過去,容易招惹是非。雖然兩人所處的位置比較隱蔽,可畢竟這裏是人多眼雜的宮廷,天一亮,就是再隱蔽的地方也會被人撞見。天帝剛喪,這事要是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對兩人都是有害而無一利。
十九皇子也是通透之人,自然明白她是意有所指,當下也不再説什麽,從地上起來,活動活動四肢,張開雙臂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然後長吐口氣。回頭卻見玉琬一直淺笑望著他,自己卻未挪動半分。
“你不用活動一下嗎?”他問。
玉琬強笑搖頭,她在等待一波又一波的痙攣感過去,雙腿被十九皇子枕得太久,如果不是它在麻疼,她幾乎要認為它已經不屬於自己。
十九皇子終於看出了端倪,留意到玉琬蹩腳的姿勢,他立有所明。他輕輕一笑,複又在她麵前蹲下,嘴裏自責:“粗心大意了,對不起,我想,這是我幹的壞事。”
玉琬隻搖頭不言,她怕她張嘴之後説出來的不是話語,而是她辛苦忍耐的痛叫。
十九皇子雙手開始輕柔地為她撫捏,玉琬咬牙,心裏想著,不知道這算不算福禍相依……
晨曦漸露,東方吐白,旭日東升。
宮中有品有級的後妃世婦,以及新帝的妻妾,均依新的身份著品級禮服。對於先帝的後妃們來説,有兒有女的還稍好,可以有個依靠,隨兒子進入王府頤養天年。可對於那些天帝未曾寵幸,或寵幸之後未有子嗣留下的二品以下的宮妃來説,今天是她們參加的最後一場盛宴。大家都盛裝打扮,以求在這最後的時刻,綻放她們所擁有的美麗,盡管在此時,她們的美麗已經無人欣賞。大家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了新人身上,對於這些已經失去實際意義的“老人”,大家是不會投射過多精力的。
玉琬望著她們,想到了老祖宗,想到了仁王妃,想到了吳良娣……她有些惻然,同時又有些感慨:或者,真正想要得到幸福的女人根本就不應該立足於美女如雲的後宮。偌大的後宮隻為一個男人服務,自然會喜劇不多見,悲劇卻多如牛毛。
“咚咚咚!咚咚咚!隆——”
大鼓有節奏地響起,伴著長管的嘯聲,莊嚴隆重的樂音響徹整個廣場。高高的登基台矗立在遠處,一層層的鋪紅台階看得人眼花。天朝的人似乎喜歡用台階來象征王權的遙不可及與至可無上。金鑾殿是如此,登基台亦是如此。
舉目四望,滿朝的文武大臣,所有的皇親國威均正裝屹然。身披盔甲的侍衛環崗四周,手握長矛,腰懸刀劍,個個威武精神。女眷這邊的五顏六色最為顯眼,各色的美人打扮得富麗端莊,頗有幾分萬花齊放迷人眼的意境。
玉琬暗窺一切,正自入神之際,卻被遠處的異動驚醒。
飄飄的彩旗由遠及近,“參見吾帝,吾帝萬歲”之聲也由遠及近,一浪高過一浪,新帝所到之處,大家低首跪迎三呼。
玉琬跪在尚宮列,前邊是惜姑姑,旁邊是甄兒。
待新帝的禦行經過,然後立上登基台,掌禮太監這才站在台階的中央高聲叫“起”。眾人謝恩,聲勢浩蕩,氣吞山河。
玉琬極目而望,四皇子,哦不!是順帝爺!他的臉色看不清楚,耀人眼球的是那抹在陽光下璨然的明黃。他的身旁站著新後,同樣看不清麵容,玉琬仔細瞪大了眼睛也隻能觀察到她所穿的禮服。那是專為天後特製的服飾,玉琬曾在老祖宗的寶貝箱裏見過。老祖宗的後服色澤豔麗的同時又氣派端莊,大袖真絲緞,外套雲肩廣袖托地對開長袍,全身貼著鳳紋繡片,手工綴珠飾。做工極其精巧,樣式極其精致。曾讓玉琬歎為觀止。她甚至記得老祖宗講起鳳袍時還説過一些話。她説,有時,人的一生,不為別的,能夠親眼見證並且曆經幾件大事,那也是人生之幸。不管怎麽説,人的一生浮浮沉沉幾十上百載,最終都免不了要塵歸塵,土歸土,比起無窮無盡不為任何事情駐足的時間,再長也短。
當玉琬還在回憶時,新帝焚香祭天,已經告祖完畢,馬上便是詔告天下的聖旨。
兩名宣旨太監上前,他們身後站著十來人,每人手裏捧著一份繪有龍騰的明黃。
“奉天承運,天帝詔曰:即日起,本朝以天朝順帝元年開始記曆。全朝百姓,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均為先帝守孝百日,並大赦天下……”
新帝先後發詔改號、守孝、大赦、立後宮品級宮妃,封兄策弟等等共一十八道聖旨。
先帝在位時,念及貴妃無嗣,故而早有意旨。依天朝宮規,她被加封為太後。順帝生母,已過世的柳氏追封為仁孝太後。
德妃與淑妃因有子,封太妃,即日起隨子出宮。
其它品級的宮人均依宮規安處。
現任天後是順帝的元配,右閣大臣之女,楊氏。聖旨先後又封有德妃、淑妃及其它品級的美人世婦共四十六人,正一品貴妃之位暫缺。
烈日漸漸高懸,因為一夜未眠,玉琬感覺自己有些頭暈眼花,正當她恍惚其神之際,便聽高高的登基台上,順帝爺高聲準備宣讀先帝最後的遺旨。
眾人皆伏地接旨,玉琬隨眾而動,心中極其惶然。
“殿下,您醒醒。”
“嗯?”十九皇子惺忪睜眼,揉揉發酸的脖子,再捶幾下發麻的腿,自言自語地嘀咕:“我怎麽睡著了?”
玉琬看著他,笑容溫柔無比:“您快回去更衣吧!四殿下的登基大典要不了多久就要開始了,再過一會這裏人來人往的會很熱鬧,吵得很,到時您也會睡不著。”此言一語雙關,在宮內,主子與宮女如此親密,多少有些説不過去,容易招惹是非。雖然兩人所處的位置比較隱蔽,可畢竟這裏是人多眼雜的宮廷,天一亮,就是再隱蔽的地方也會被人撞見。天帝剛喪,這事要是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對兩人都是有害而無一利。
十九皇子也是通透之人,自然明白她是意有所指,當下也不再説什麽,從地上起來,活動活動四肢,張開雙臂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然後長吐口氣。回頭卻見玉琬一直淺笑望著他,自己卻未挪動半分。
“你不用活動一下嗎?”他問。
玉琬強笑搖頭,她在等待一波又一波的痙攣感過去,雙腿被十九皇子枕得太久,如果不是它在麻疼,她幾乎要認為它已經不屬於自己。
十九皇子終於看出了端倪,留意到玉琬蹩腳的姿勢,他立有所明。他輕輕一笑,複又在她麵前蹲下,嘴裏自責:“粗心大意了,對不起,我想,這是我幹的壞事。”
玉琬隻搖頭不言,她怕她張嘴之後説出來的不是話語,而是她辛苦忍耐的痛叫。
十九皇子雙手開始輕柔地為她撫捏,玉琬咬牙,心裏想著,不知道這算不算福禍相依……
晨曦漸露,東方吐白,旭日東升。
宮中有品有級的後妃世婦,以及新帝的妻妾,均依新的身份著品級禮服。對於先帝的後妃們來説,有兒有女的還稍好,可以有個依靠,隨兒子進入王府頤養天年。可對於那些天帝未曾寵幸,或寵幸之後未有子嗣留下的二品以下的宮妃來説,今天是她們參加的最後一場盛宴。大家都盛裝打扮,以求在這最後的時刻,綻放她們所擁有的美麗,盡管在此時,她們的美麗已經無人欣賞。大家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了新人身上,對於這些已經失去實際意義的“老人”,大家是不會投射過多精力的。
玉琬望著她們,想到了老祖宗,想到了仁王妃,想到了吳良娣……她有些惻然,同時又有些感慨:或者,真正想要得到幸福的女人根本就不應該立足於美女如雲的後宮。偌大的後宮隻為一個男人服務,自然會喜劇不多見,悲劇卻多如牛毛。
“咚咚咚!咚咚咚!隆——”
大鼓有節奏地響起,伴著長管的嘯聲,莊嚴隆重的樂音響徹整個廣場。高高的登基台矗立在遠處,一層層的鋪紅台階看得人眼花。天朝的人似乎喜歡用台階來象征王權的遙不可及與至可無上。金鑾殿是如此,登基台亦是如此。
舉目四望,滿朝的文武大臣,所有的皇親國威均正裝屹然。身披盔甲的侍衛環崗四周,手握長矛,腰懸刀劍,個個威武精神。女眷這邊的五顏六色最為顯眼,各色的美人打扮得富麗端莊,頗有幾分萬花齊放迷人眼的意境。
玉琬暗窺一切,正自入神之際,卻被遠處的異動驚醒。
飄飄的彩旗由遠及近,“參見吾帝,吾帝萬歲”之聲也由遠及近,一浪高過一浪,新帝所到之處,大家低首跪迎三呼。
玉琬跪在尚宮列,前邊是惜姑姑,旁邊是甄兒。
待新帝的禦行經過,然後立上登基台,掌禮太監這才站在台階的中央高聲叫“起”。眾人謝恩,聲勢浩蕩,氣吞山河。
玉琬極目而望,四皇子,哦不!是順帝爺!他的臉色看不清楚,耀人眼球的是那抹在陽光下璨然的明黃。他的身旁站著新後,同樣看不清麵容,玉琬仔細瞪大了眼睛也隻能觀察到她所穿的禮服。那是專為天後特製的服飾,玉琬曾在老祖宗的寶貝箱裏見過。老祖宗的後服色澤豔麗的同時又氣派端莊,大袖真絲緞,外套雲肩廣袖托地對開長袍,全身貼著鳳紋繡片,手工綴珠飾。做工極其精巧,樣式極其精致。曾讓玉琬歎為觀止。她甚至記得老祖宗講起鳳袍時還説過一些話。她説,有時,人的一生,不為別的,能夠親眼見證並且曆經幾件大事,那也是人生之幸。不管怎麽説,人的一生浮浮沉沉幾十上百載,最終都免不了要塵歸塵,土歸土,比起無窮無盡不為任何事情駐足的時間,再長也短。
當玉琬還在回憶時,新帝焚香祭天,已經告祖完畢,馬上便是詔告天下的聖旨。
兩名宣旨太監上前,他們身後站著十來人,每人手裏捧著一份繪有龍騰的明黃。
“奉天承運,天帝詔曰:即日起,本朝以天朝順帝元年開始記曆。全朝百姓,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均為先帝守孝百日,並大赦天下……”
新帝先後發詔改號、守孝、大赦、立後宮品級宮妃,封兄策弟等等共一十八道聖旨。
先帝在位時,念及貴妃無嗣,故而早有意旨。依天朝宮規,她被加封為太後。順帝生母,已過世的柳氏追封為仁孝太後。
德妃與淑妃因有子,封太妃,即日起隨子出宮。
其它品級的宮人均依宮規安處。
現任天後是順帝的元配,右閣大臣之女,楊氏。聖旨先後又封有德妃、淑妃及其它品級的美人世婦共四十六人,正一品貴妃之位暫缺。
烈日漸漸高懸,因為一夜未眠,玉琬感覺自己有些頭暈眼花,正當她恍惚其神之際,便聽高高的登基台上,順帝爺高聲準備宣讀先帝最後的遺旨。
眾人皆伏地接旨,玉琬隨眾而動,心中極其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