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佐是建文二年的進士,擔任過監察禦史、順天府尹、貴州按察使和通政使等職。


    在任命顧佐為右都禦史後,宣德帝擔心他無法威服都察院那些心高氣傲的禦史,因此不僅命他徹查劉觀貪贓枉法一事,還給了他考察都察院監察禦史的大權,法辦犯案者和撤換不稱職者,並可舉薦官員送吏部補選監察禦史的空缺。


    在劉觀離京巡視河道期間,顧佐大力清查其違法亂紀之事,很快就查到了不少證據,與此同時,監察禦史張循理等人趁機上奏章彈劾劉觀,並列舉了劉觀之子劉輻貪贓枉法的事項。


    宣德帝為此是勃然大怒,派出錦衣衛逮捕了在外巡視河道的劉觀,押解回京後拿出顧佐查明的證據和禦史彈劾他的奏章當麵斥責,隨後將他打入了北鎮撫司的詔獄。


    本來,宣德帝打算對劉觀處以極刑,以儆效尤,不過由於楊士奇、楊榮和蹇義等重臣求情,最終免其一死,讓劉輻滴戌遼東並命劉觀隨同前往。


    宣德六年,顧佐相繼廢黜了嚴日豈、楊居正等二十名監察禦史,把他們貶到遼東各衛為吏,還有八名禦史被降職,三名禦史被罷免,舉薦進士鄧榮、國子生程富、在京候選的知縣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餘人候補嚴日豈、楊居正等人的空缺。


    對於顧佐舉薦的官員,宣德帝讓其先在都察院曆練三個月,如果足以勝任監察禦史就他們。


    楊居正等六人不服,向宣德帝上書辯訴,認為顧佐陷害忠良,好大喜功,這使得宣德帝大怒,將那些被貶為吏的人一並發去戍邊。


    隨後,宣德帝將顧佐升為左都禦史,再度賜給他敕書,令其約束都察院禦史言行,並糾察罷黜貪婪驕縱的官員,使得顧佐在朝中權威日盛。


    雖然顧佐得到了宣德帝的信任,但同時也成為了朝堂上的眾矢之的,相繼被不少官員彈劾,如果不是宣德帝對其信賴有加的話恐怕此時早已經鋃鐺入獄。


    尤其令顧佐頭疼的是都察院內部越來越緊張的氛圍,他本想盡快掌控住都察院的局勢,因此以雷霆手段撤換了嚴日豈、楊居正等人,可惜結果卻適得其反,反而激化了他與監察禦史之間的矛盾,以至於都察院人心惶惶,無心政務。


    現在,都察院裏的禦史們涇渭分明地分成三大派,一派是顧佐舉薦補缺的禦史,一派是出身內閣閣員門人的禦史,還有一派是出身六部堂官門人的禦史,其中以六部堂官門人出身的禦史人數最多,勢力也最大。


    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被顧佐嚴查被撤換的嚴日豈、楊居正等人皆為朝堂上六部堂官的門人,而謝恒等內閣閣員門人出身的禦史卻安然無恙,穩坐釣魚台。


    或許是為了避嫌,謝恒等人近來在都察院裏異常低調,並沒有參與到都察院的恩怨糾葛中,現在都察院裏主要是顧佐舉薦補缺的禦史與六部堂官門人出身的禦史相互間的爭鬥。


    實話,謝恒等人雖然屬於中間派,但對顧佐舉薦進來的那些禦史並沒有什麽好感,畢竟謝恒等人都是正兒八經的兩榜進士,因此心中根本看不上那些舉人出身的禦史,認為他們沒有資格擔任禦史。


    今天圍聚在院子裏準備彈劾顧佐的就是六部堂官門人出身的禦史,近些天來又有幾名禦史被顧佐扔進了詔獄,他們現在可謂是人人自危,為了自保必須要跟顧佐硬扛到底,拚個魚死網破。


    正如馬安先前所的那樣,都察院禦史每年的炭敬和冰敬是朝官中最為豐厚的,而且除了炭敬和冰敬外還有不少外財,顧佐真的要查下去的話恐怕他們誰也跑不了,自然要殊死一搏。


    表麵上看起來,督察院裏發生的事情是顧佐與禦史們之間的糾葛,實際上則是內閣與六部的一次鬥法。


    六部已經在都察院吃了一個大虧,一下子被顧佐整下去三十多名關係密切的禦史,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瞪著顧佐繼續打壓六部堂官門人出身的禦史,故而自然要醞釀反擊。


    可以,李雲天此時回來的正是時候,一旦那些六部堂官門人出身的禦史聯名彈劾顧佐以權謀私、黨同伐異,那麽都察院不僅成為了外界的笑話,而且將顏麵無存。


    尤為重要的是,這勢必引發內閣和六部的再一次爭鬥,都察院的事務也將為此陷入停頓,兩京刷卷、巡按地方等事務將不得不停止,影響巨大。


    其實,內閣和六部之間關係的惡化昨天在太和殿上就已經有所體現,當李雲天提出籌建水師的時候,內閣首輔楊士奇表示支持,而禮部尚書兼掌戶部事務的胡瀅卻表示反對。


    通常來,內閣和六部之間雖然有隙,但麵對朝堂上的勳貴時卻一致對外,以捍衛文官集團的利益。


    李雲天當時還以為楊士奇是從長遠考慮再加上是自己恩師的緣故,這才支持水師的籌建,可現在看來好像並不是那麽一回事兒。


    在經曆了今天都察院的事情後,李雲天敏銳的意識到楊士奇在太和殿上同意水師的籌建事宜並不簡單,既是對自己這個得意門生的支持,同時也是給六部一個打擊。


    歸根結底,李雲天是正統的兩榜進士,故而支持李雲天籌建水師並沒有損害文官的利益,恰恰相反的是,如果李雲天能統帥大明水師的話對於文官們來將是無上的榮耀。


    自從大明立國起,勳貴集團就一直壓著文官集團,如今李雲天能以文馭武,也著實令文官們揚眉吐氣,以後必將成為青史上的一則美談。


    嚴格意義上來,籌建水師一事已經因為李雲天的特殊身份已經演變成為了文官內部兩大派係的爭鬥,戶部庫房的銀子無論是給李雲天籌建水師還是撥給地方修橋鋪路、賑災濟民都是文官集團內部的事務。


    否則的話,楊士奇絕對不會開口支持籌建水師一事,雖從長遠來看著確實是好事,但無疑助長了勳貴們的權勢,進而損害了文官集團的利益。


    不過,由於李雲天當時並不想就籌建水師一事鬧出什麽波瀾,及時介入了進去,主動包攬了籌建水師的費用,這才使得內閣與六部之間的一次衝突得以幸免,使得外界看起來是軍閣在與六部爭奪經費。


    “哪位大人在衙門裏?”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李雲天立刻就意識到都察院現在所麵臨局勢的錯綜複雜,裏麵不僅有內閣和六部的較量,還有新舊禦史們的恩怨,因此他沉吟了一下,問向了謝恒,準備找人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


    雖李雲天現在是宣德帝眼前的紅人,又有著鎮武候之尊,但他畢竟隻是左僉都禦史,上麵還有左右都禦史和左右副都禦使四位都察院的堂官,他要是表現強勢的話可就屬於越俎代庖了。


    “右都禦史王大人和左副都禦史陳大人今天在衙門裏當值,左都禦史顧大人進宮候旨,右副都禦史張大人外出公務。”謝恒想了想,有條不紊地回答。


    都察院現在的四位堂官分別是左都禦史顧佐、右都禦史王宇誠、左副都禦史陳天勳和右副都禦史張雲海。


    其中,右都禦史王宇誠和左副都禦史陳天勳是李雲天的老熟人,也是他在都察院的老上級。


    王宇誠是都察院有名的中間派,與內閣和六部都沒有什麽瓜葛,性情溫和,韜光養晦,是人們眼中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


    去年,宣德帝為了讓顧佐調入都察院,把王宇誠調去了南京擔任南京都察院的左都禦史。


    在外界看來,南京都察院是養老的地方,可就在人們以為王宇誠要失寵的時候,今年年初宣德帝又把他調回京城繼續擔任京師都察院的右都禦史,希望他能緩和以都察院那些對顧佐不滿的監察禦史的情緒。


    至於陳天勳,李雲天與他打交道的時間就更早了,當年李雲天被巡按江西的崔輝陷害時,就是身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的陳天勳領著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前去三堂會審,進而還了李雲天一個清白。


    陳天勳兩年前被宣德帝擢升為左副都禦史,他與楊士奇私交甚密,可謂是內閣陣營中最重要的一員朝廷重臣。


    對李雲天來,陳天勳對都察院現在局勢的態度至關重要,畢竟他可以影響到內閣在此事上的立場。


    由於顧佐和張雲海都是從外地調回的京城,因此李雲天以前所沒有打過交道,李雲天來都察院任職的時候顧佐在貴州擔任按察使,等顧佐調回京城擔任通政使時他又去了交趾。


    張雲海兩年前在浙江布政使司擔任左參政,陳天勳升任左副都禦使後他接任了右副都禦史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張雲海在擔任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以前是吏部的郎中,與吏部的官員私交甚密,他此次能脫穎而出將右副都禦史一職攬入懷中也與他吏部出身的背景有關,可謂是六部在都察院的一員幹將。


    正是因為張雲海與吏部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故而他才會被宣德帝調出了京城,以免其在都察院裏掣肘顧佐行事,這使得六部幾乎失去了在都察院的話語權,對顧佐在都察院整頓吏治無能為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