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宮裏封鎖了劉仁告李雲天禦狀的事情,不過登聞鼓一響,那些消息靈敏的人士還是很快就得知了詳情,對此無不倍感震驚,誰能想象到此次事件的主角竟然是李雲天。
晚上,講武堂。
“國公爺,已經弄清楚了,敲響登聞鼓的人名叫劉仁,自稱是交趾的布商,應天府已經查驗了他的路引,路引是真的,狀告你以權謀私,欺壓良善,隻是不清楚他狀子裏寫了什麽。”
李雲天正皺著沒有看著手裏的一份公文時,一名穿著佩戴著上校軍銜的講武堂武官快步走了進來,沉聲向李雲天道。
這名上校名叫陳慕義,是陳凝凝的堂哥,當年李雲天在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跟著李雲天,深得李雲天的信賴,因此得以擔任李雲天身邊的衛隊隊長。
“北鎮撫司那邊有什麽消息?”李雲天聞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絲冷笑,這種雕蟲技簡直就上不了台麵,要想用這個把他整下來難於登天,隨後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問道。
“忠武伯那邊傳來消息,吳欣並沒有被關在北鎮撫司衙門的詔獄,而是在北鎮撫司的左千戶所裏,沒有皇上的諭令即便是忠武伯也沒法見到他。”陳慕義聞言沉聲回答,他口中的忠武伯指的是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司李滿山。
“哦?”李雲天不由得感到有些驚訝,眉頭微微地皺了起來,他本來想讓李滿山在審問吳欣時打探一些消息,沒想到李滿山竟然連吳欣的麵都沒有見到。
隨後,李雲天向陳慕義擺了一下手,陳慕義就躬身退了下去,隻剩下李雲天坐在那裏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良久,當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時李雲天這才回過神來,一名護衛進來給屋裏的火盆上添加了一些炭火後離開了。
李雲天望了一眼手頭的公文後起身來到了窗前,打開窗戶麵無表情地望向天空中的一輪彎月,一股清爽冰涼的寒風隨之從窗外吹來。
“爭貢!看來日本國內就要爆發一場大亂。”莫約一盞茶的工夫,李雲天關上窗戶重新回到案桌前,拿起麵前的公文看了看,嘴角流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份公文是浙江布政使司上奏給的朝廷,後來被內閣轉到了他這裏,通常與海外貿易有關的事情都會交給李雲天來處理。
浙江布政使司所奏的事情與寧波市舶司有關,來自日本的兩支朝貢隊伍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了一場衝突,最終導致在浙江寧波爆發了一場騷亂。
曆史上,直至明朝中期以前,日本國內朝野仍對大明以上國之禮相待,大明的朝貢貿易史稱勘合貿易。
所謂的勘合指的是大明發給海外諸國的朝貢憑證,一式兩份,一半為勘合,一半為底簿,是朝貢貿易的許可證。
其中,大明頒賜給日本的勘合百道,係由日字號勘合100道和本字號勘合100道,以及日字號勘合底簿冊和本字號勘合底簿冊組成。
日字號勘合100道、日字號與本字號勘合底簿各一冊存於明朝禮部;本字號底簿一冊置於福建布政司,而本字號勘合100道、日字號勘合底簿一冊則送至日本。
按照規定,由日本刀大明朝貢的船隻每船需帶勘合一道,與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對無誤後,始護送至京,再與置於禮部的底簿核對。
而由明朝派往日本的船隻,亦需帶禮部的日字號勘合與日本的日字號底簿核對無誤後,才準予入口貿易。
每逢大明朝廷改元時,即將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舊勘合和底簿收回。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終明一世大明一共頒賜給日本的勘合有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種。
隻有憑借這個憑證才有資格向大明朝貢,否則隻能落下被驅逐的命運,彰顯了大明恩服四方的威望。
這種朝貢貿易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卻有著極其繁瑣複雜的規章製度,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要走。
而且,為了顯示大明作為天朝上國的恩典和魄力,明廷往往高於市價十倍乃至數十倍的價格收購貢使帶來的“貢品”,因此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爭相來大明朝貢,進而有了“萬國來朝”的盛況。
由於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的利益,因此導致大量假朝貢隊伍渾水摸魚,這個時候就需要來查驗隊伍的勘合。
永樂年間以來,隨著日本各地守護大明的崛起,室町幕府將軍所掌控的地盤已經隻限於京畿附近,不僅那些勢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就是那些有實力的中等守護大名也不再聽從將軍的指揮。
大名的稱呼來自於“名主”一詞,七世紀時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學習大唐的租庸調製,創立了“班田製”,可惜班田製沒能維持多久就被封建莊園製度所代替。
莊園製度的前期,貴族和富裕農民逐漸占有了土地,不過表麵上這些土地是國家所有他們隻是代理經營而已,要在委任書上署名,成為“名田”。
名田的主人是名主,分為由主要是富裕農形成的名主,以及由貴族和地方豪強形成的大名主,而大名就是大名主的簡稱。
所謂守護大名,是被那些被幕府封為守護職的大名。
可惜幕府由於實力有限,一直無法控製住這些名義上臣服的守護大名,而這些守護大名也無法掌控自己的領地,因為在他們下麵還有許多大大的豪族,隻是名義上聽指揮而已,其內政、軍事、治安都有很大的獨立性。
等到了戰國時代,日本國內戰爭日益頻繁,這種鬆散的上下級關係已經無法維持幕府的統治,於是那些守護大名逐漸演變為了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在建國初對領國內的領主一般都采取循序漸進政策進行控製,逐漸將其掌控,隻要那些領主表示服從統轄則對其領有的土地、財產實行保護,對其原來擁有的一切權利不予剝奪,以減少了戰國大名與領主之間的摩擦。
當然,這種對領主的保護政策隻不過是戰國大名們立國之初穩定局勢的權宜之計而已,等他們站穩腳跟後就著手削弱或剝奪領主的經濟和軍事實權,通過“家臣製”把領主原有的領地轉化為大名的直轄領地。
雖然這個時期領地的經營管理仍由領主們負責,但已成了大名恩賞始他們的封地。
戰國大名把領國內的原有領主納入家臣製之後便開始製訂家法,詳細地規定與家臣之間的關係和家臣必須遵循的法規,除那些特殊條款外基本上有以下五:
1,禁止領有土地的買賣和轉移;
,實行長子繼承法;
,婚姻和財產繼承,必須得到君主許可;
4,家臣不得相爭;
5,凡違法者,處以鋸、火烤、車裂、串刺、釜砍等酷刑,並株連一族一村。
宣德年間,幕府的實權已經旁落在實力強大的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守護大明手中,逐漸形成了以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為首的兩大利益團體,爭奪對幕府的控製權,使守護大名的勢力發生了分裂。
不僅如此,在守護大名各領國內地方領主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大,並幹預守護大名的繼承糾紛,導致守護大名的勢力也發生分裂。
宣德九年,為了獲取到明朝朝貢的巨額利潤,細川勝元以宣德勘合組成了對大明的貿易團隊,由細川元道率領五船七百餘人,於七月抵達寧波市舶司。
其實,細川元道此次朝貢已經違反了大明的定製,永樂二年規定日本十年一貢,船限兩艘,人限二百,違例則以寇論。
但是宣德元年因為日本入貢的人和船均超過限數,運來的刀也太多,因此重新規定貢船不過艘,人數不過三百,刀不過三千的禁製,不許其違禁,可但實際卻很難執行,畢竟日本需要這次貿易的利潤。
山名持豐在得知細川元道組織對大明的貿易團隊時,也立刻派出了一支船隊,持永樂勘合前往大明,由山名瑞顏率領,共三船五百餘人,晝夜兼程趕往寧波市舶司,比細川元道晚了兩天到達。
按理細川元道已經完成了朝貢貿易,山名持豐這次唯有無功而返,因為大明不可能與日本國進行兩次朝貢貿易。
可惜的是細川元道一時大意光顧著跟寧波的商人做私人生意,一時間沒來得及檢驗勘合,等到山名持豐趕到後才去辦這件事情,正好遇上了也來辦事的山名持豐,因此寧波市舶司一道驗證兩人的勘合。
很快,寧波市舶司就在檢驗時發現勘合有新舊之分,細川元道和山名持豐因此為了勘合的真偽而發生爭執。
如果這個時候寧波市舶司的官吏能夠秉公辦理此事的話,那麽也就不會引發後麵的衝突,因為按照規定細川元道所持的宣德勘合才有效。
可惜的是,山名持豐賄賂了在寧波市舶司坐鎮的太監,使得事態被急劇激化,進而一發不可收拾。
晚上,講武堂。
“國公爺,已經弄清楚了,敲響登聞鼓的人名叫劉仁,自稱是交趾的布商,應天府已經查驗了他的路引,路引是真的,狀告你以權謀私,欺壓良善,隻是不清楚他狀子裏寫了什麽。”
李雲天正皺著沒有看著手裏的一份公文時,一名穿著佩戴著上校軍銜的講武堂武官快步走了進來,沉聲向李雲天道。
這名上校名叫陳慕義,是陳凝凝的堂哥,當年李雲天在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跟著李雲天,深得李雲天的信賴,因此得以擔任李雲天身邊的衛隊隊長。
“北鎮撫司那邊有什麽消息?”李雲天聞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絲冷笑,這種雕蟲技簡直就上不了台麵,要想用這個把他整下來難於登天,隨後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問道。
“忠武伯那邊傳來消息,吳欣並沒有被關在北鎮撫司衙門的詔獄,而是在北鎮撫司的左千戶所裏,沒有皇上的諭令即便是忠武伯也沒法見到他。”陳慕義聞言沉聲回答,他口中的忠武伯指的是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司李滿山。
“哦?”李雲天不由得感到有些驚訝,眉頭微微地皺了起來,他本來想讓李滿山在審問吳欣時打探一些消息,沒想到李滿山竟然連吳欣的麵都沒有見到。
隨後,李雲天向陳慕義擺了一下手,陳慕義就躬身退了下去,隻剩下李雲天坐在那裏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良久,當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時李雲天這才回過神來,一名護衛進來給屋裏的火盆上添加了一些炭火後離開了。
李雲天望了一眼手頭的公文後起身來到了窗前,打開窗戶麵無表情地望向天空中的一輪彎月,一股清爽冰涼的寒風隨之從窗外吹來。
“爭貢!看來日本國內就要爆發一場大亂。”莫約一盞茶的工夫,李雲天關上窗戶重新回到案桌前,拿起麵前的公文看了看,嘴角流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份公文是浙江布政使司上奏給的朝廷,後來被內閣轉到了他這裏,通常與海外貿易有關的事情都會交給李雲天來處理。
浙江布政使司所奏的事情與寧波市舶司有關,來自日本的兩支朝貢隊伍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了一場衝突,最終導致在浙江寧波爆發了一場騷亂。
曆史上,直至明朝中期以前,日本國內朝野仍對大明以上國之禮相待,大明的朝貢貿易史稱勘合貿易。
所謂的勘合指的是大明發給海外諸國的朝貢憑證,一式兩份,一半為勘合,一半為底簿,是朝貢貿易的許可證。
其中,大明頒賜給日本的勘合百道,係由日字號勘合100道和本字號勘合100道,以及日字號勘合底簿冊和本字號勘合底簿冊組成。
日字號勘合100道、日字號與本字號勘合底簿各一冊存於明朝禮部;本字號底簿一冊置於福建布政司,而本字號勘合100道、日字號勘合底簿一冊則送至日本。
按照規定,由日本刀大明朝貢的船隻每船需帶勘合一道,與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對無誤後,始護送至京,再與置於禮部的底簿核對。
而由明朝派往日本的船隻,亦需帶禮部的日字號勘合與日本的日字號底簿核對無誤後,才準予入口貿易。
每逢大明朝廷改元時,即將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舊勘合和底簿收回。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終明一世大明一共頒賜給日本的勘合有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種。
隻有憑借這個憑證才有資格向大明朝貢,否則隻能落下被驅逐的命運,彰顯了大明恩服四方的威望。
這種朝貢貿易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卻有著極其繁瑣複雜的規章製度,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要走。
而且,為了顯示大明作為天朝上國的恩典和魄力,明廷往往高於市價十倍乃至數十倍的價格收購貢使帶來的“貢品”,因此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爭相來大明朝貢,進而有了“萬國來朝”的盛況。
由於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的利益,因此導致大量假朝貢隊伍渾水摸魚,這個時候就需要來查驗隊伍的勘合。
永樂年間以來,隨著日本各地守護大明的崛起,室町幕府將軍所掌控的地盤已經隻限於京畿附近,不僅那些勢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就是那些有實力的中等守護大名也不再聽從將軍的指揮。
大名的稱呼來自於“名主”一詞,七世紀時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學習大唐的租庸調製,創立了“班田製”,可惜班田製沒能維持多久就被封建莊園製度所代替。
莊園製度的前期,貴族和富裕農民逐漸占有了土地,不過表麵上這些土地是國家所有他們隻是代理經營而已,要在委任書上署名,成為“名田”。
名田的主人是名主,分為由主要是富裕農形成的名主,以及由貴族和地方豪強形成的大名主,而大名就是大名主的簡稱。
所謂守護大名,是被那些被幕府封為守護職的大名。
可惜幕府由於實力有限,一直無法控製住這些名義上臣服的守護大名,而這些守護大名也無法掌控自己的領地,因為在他們下麵還有許多大大的豪族,隻是名義上聽指揮而已,其內政、軍事、治安都有很大的獨立性。
等到了戰國時代,日本國內戰爭日益頻繁,這種鬆散的上下級關係已經無法維持幕府的統治,於是那些守護大名逐漸演變為了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在建國初對領國內的領主一般都采取循序漸進政策進行控製,逐漸將其掌控,隻要那些領主表示服從統轄則對其領有的土地、財產實行保護,對其原來擁有的一切權利不予剝奪,以減少了戰國大名與領主之間的摩擦。
當然,這種對領主的保護政策隻不過是戰國大名們立國之初穩定局勢的權宜之計而已,等他們站穩腳跟後就著手削弱或剝奪領主的經濟和軍事實權,通過“家臣製”把領主原有的領地轉化為大名的直轄領地。
雖然這個時期領地的經營管理仍由領主們負責,但已成了大名恩賞始他們的封地。
戰國大名把領國內的原有領主納入家臣製之後便開始製訂家法,詳細地規定與家臣之間的關係和家臣必須遵循的法規,除那些特殊條款外基本上有以下五:
1,禁止領有土地的買賣和轉移;
,實行長子繼承法;
,婚姻和財產繼承,必須得到君主許可;
4,家臣不得相爭;
5,凡違法者,處以鋸、火烤、車裂、串刺、釜砍等酷刑,並株連一族一村。
宣德年間,幕府的實權已經旁落在實力強大的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守護大明手中,逐漸形成了以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為首的兩大利益團體,爭奪對幕府的控製權,使守護大名的勢力發生了分裂。
不僅如此,在守護大名各領國內地方領主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大,並幹預守護大名的繼承糾紛,導致守護大名的勢力也發生分裂。
宣德九年,為了獲取到明朝朝貢的巨額利潤,細川勝元以宣德勘合組成了對大明的貿易團隊,由細川元道率領五船七百餘人,於七月抵達寧波市舶司。
其實,細川元道此次朝貢已經違反了大明的定製,永樂二年規定日本十年一貢,船限兩艘,人限二百,違例則以寇論。
但是宣德元年因為日本入貢的人和船均超過限數,運來的刀也太多,因此重新規定貢船不過艘,人數不過三百,刀不過三千的禁製,不許其違禁,可但實際卻很難執行,畢竟日本需要這次貿易的利潤。
山名持豐在得知細川元道組織對大明的貿易團隊時,也立刻派出了一支船隊,持永樂勘合前往大明,由山名瑞顏率領,共三船五百餘人,晝夜兼程趕往寧波市舶司,比細川元道晚了兩天到達。
按理細川元道已經完成了朝貢貿易,山名持豐這次唯有無功而返,因為大明不可能與日本國進行兩次朝貢貿易。
可惜的是細川元道一時大意光顧著跟寧波的商人做私人生意,一時間沒來得及檢驗勘合,等到山名持豐趕到後才去辦這件事情,正好遇上了也來辦事的山名持豐,因此寧波市舶司一道驗證兩人的勘合。
很快,寧波市舶司就在檢驗時發現勘合有新舊之分,細川元道和山名持豐因此為了勘合的真偽而發生爭執。
如果這個時候寧波市舶司的官吏能夠秉公辦理此事的話,那麽也就不會引發後麵的衝突,因為按照規定細川元道所持的宣德勘合才有效。
可惜的是,山名持豐賄賂了在寧波市舶司坐鎮的太監,使得事態被急劇激化,進而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