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寧波市舶司的最高官員是從五品的提舉,不過從永樂帝開始宮裏就派遣一名宦官專任提督寧波市舶司市舶太監一職,開始時隻是參與市舶事務,後來逐漸開始主持市舶事務。


    明代的皇帝為了掌控國家的經濟利益,避免經濟大權被文官集團控製,因此派宦官到那些部門任職,主要有市舶司、鹽稅司、采辦、織造和燒造等等。


    大明立國後,按前朝舊製在廣東、浙江和福建設立了三處口岸對外通商,以市舶司管轄。


    永樂後,宦官擔任市舶太監就成為樂定製,除了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外,還能請旨節製、提督沿海軍隊以應對突發事變。


    不僅如此,明代的皇莊設有觀倉太監,就連草場亦由宦官管理,即便是歸戶部管轄的漕倉,也在宣德年間派宦官監督。


    曆史上,宣德後司禮監開始派遣宦官監督、核查各地的稅務,到萬曆年間時宦官出任稅官達到了**,直接控製了各地的稅收。


    由於身負皇命,因此宦官稅使所到之處無不建造官衙和收羅爪牙,肆虐地方,成為了當地的一害。


    地方官對此事敢怒不敢言,因此那些稅使除了主管主管地方上的稅務外,還幹預地方事務,並且監視地方官員日常言行向朝廷密報,使得地方官們人人自危,對此是噤若寒蟬,無人敢招惹那些宦官。


    故而,山名瑞顏為了不被排擠出這次朝貢,因此想到了從寧波市舶司的市舶太監入手去解決所麵臨的麻煩,進而收到了奇效。


    到底,山名瑞顏手裏有大明頒發的勘合,雖然是永樂年間的勘合但那也是大明頒發給日本進行朝貢貿易的憑證,足以證明山名瑞顏是日本國官方的官吏,因此隻要市舶太監肯通融的話就能渾水摸魚地達成這次朝貢。


    至於山名瑞顏為何如此想要進行這次朝貢貿易,是因為日本南北朝戰爭結束後經濟和秩序開始恢複,枯竭的財政以及皇室與大名對奢侈品需求的急劇增長。


    因此,日本在永樂元年遣使者赴大明,想要與大明之間進行通商,而當時隻能進行朝貢貿易,也就是日本向大明“納貢”。


    雖是納貢,但並不是無償把物品給大明,通過納貢日本不僅可以得到超過貢品價值的賞賜,而且還可以隨貢船攜帶貨物到大明進行貿易,豐厚的回報讓日本的大名們為了向大明的朝貢權明爭暗鬥,紛亂不斷。


    隨著幕府將軍權威的減弱,無法再控製那些手握重兵的守護大名,最終導致了爭貢事件的爆發。


    其實早在上一次對大明的朝貢中,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這兩個日本國內最強大的大名就聯合起來排擠幕府的將軍,共同組成了赴大名的朝貢團,取得了幕府所保管的永樂勘合和宣德勘合,從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山名瑞顏這次能順利地買通寧波市舶司的市舶太監,多虧了他身邊的幫手河邊白光,這件事情由河邊白芒一手操辦並順利達成。


    其實,河邊白光在上次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壓製幕府將軍聯合組團的朝貢之行中就已經立了大功。


    當時按照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的約定,細川勝元三艘貢船,山名持豐兩艘貢船,由細川勝元的人出任正使率船隊趕赴大明。


    不過,山名持豐貢船比細川勝元少一艘,因此在聯合朝貢船隊啟程前暗自讓河邊白光帶領一船搶先一步來到大明。


    河邊白光於宣德四年十一月來到北京城,雖然沒有日本國的國書,但是其世故圓滑,深諳人情世故,因此以重金賄賂司禮監負責朝貢事宜的太監,進而得以憑借日本國貢使者團副使的身份參加宣德五年正月宣德帝舉行的大祀慶成宴,並獲得了宣德帝的破例賞賜,收獲頗豐,這使得山名持豐對其甚是器重。


    根據官方所掌握的資料,河邊白光原名宋芒,浙江人氏。


    永樂二十九年,日本的朝貢船隊抵達寧波時,宋芒的父親受隨船日本商人代購商品,可是直到貢使團回國其父也未能按價交貨,因此不得已以宋芒抵債。


    宋芒抵達日本後成為了山名持豐的家臣,改名河邊白光。


    當河邊白光離開北京城率所乘貿易船來到寧波與日本貢使會合時被其叔父認出,見其一身倭人裝束,以為其投靠了倭寇,因此就去官府報官,免得受到牽連。


    官府隨即扣住了河邊白光,查實其身份後上報給了浙江布政使司,浙江布政使司隨後又上報給了朝廷,想要治其罪責。


    宣德帝得知此事後特意下了一道詔令,河邊白光既為日本貢使使者,治其罪恐招日本抗議,致生他隙,因此下令禮部警告其不得再充任日本使臣後放其回日本。


    由於河邊白光對市舶司的日常運作很了解,知道裏麵的不少官吏都非常貪婪,因此建議山名瑞顏用錢收買了市舶太監。


    結果,寧波市舶司的市舶太監在收到山名瑞顏的賄賂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山名瑞顏的貢船船隊看成是與拿著宣德勘合的細川元道一起的日本國貢船,而且不僅先讓山名瑞顏的船隊驗收貨,還多驗數額。


    不僅如此,由於市舶太監沒有從細川元道那裏收到好處,因此指使那些收了山名瑞顏賄賂的市舶司官員處處為難細川元道,故意減少細川元道貢品的數量或者壓低其貢品的品質,使得細川元道有苦難言但又無可奈何,受了一肚子的悶氣。


    本來,如果市舶司的官吏能在隨後的事情時堅持一下原則的話,事情也不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接下來寧波市舶司的官吏在嘉賓堂舉行歡迎細川元道和山名瑞顏的宴會下,又犯下了一個大錯,進而燃了這次日本貢使爭貢事件的導火索。


    宴會上,持有永樂勘合的山名瑞顏被市舶司的官員安排坐在了首席,而持有宣德勘合的細川元道則被安排坐在了次席。


    市舶司官員的這一安排徹底激怒了細川元道使團,本來他們與山名瑞顏使團的人在日本國內就是敵對勢力,相互間時常爆發戰爭,關係可謂十分糟糕,再加上山下瑞顏使團人員的冷嘲熱諷,這使得原本就滿肚子火氣的細川元道使團成員勃然大怒,很快就與山下瑞顏使團的人拳腳相向打成了一團。


    市舶司的官吏見雙方鬥毆,於是出動了士卒,好不容易才將其分開,一場好好的宴會攪得不歡而散。


    由於細川元道使團中的人有不少是海盜,也就是大明所稱的倭寇,因此宴會後對受到的遭遇忿忿不平,而細川元道更是大為光火,於是惱怒之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率領著手下的人打開了市舶司的東庫,拿回了按規定收繳保存的武器,進而氣勢洶洶地攻進了山名瑞顏使團的駐地。


    山名瑞顏使團的人因為手裏沒有武器所以立刻在纏鬥中處於了下風,作為使團的貢使山名瑞顏自然成為了主要攻擊的目標,很快就被細川元道的人給殺了。


    市舶司的官員見雙方爆發了衝突,山名瑞顏的人被細川元道的人追得落荒而逃,抱頭鼠竄,因此連忙給山名瑞顏的人提供兵器用以反抗。


    可惜的是,細川元道使團人多勢眾,山名瑞顏使團的人無法與之抗衡,唯有落荒而逃,在聞訊趕來的衛所士兵保護下逃離了寧波市舶司,在十裏外的青田湖躲避。


    細川元道使團的人隨之放火焚毀了接待使團的嘉賓堂,然後沿靈橋門外北行經東渡門至和義門外,燒了停在此處的山名瑞顏貢船船隊的船船隻。


    雖然燒了山名瑞顏貢船船隊,但細川元道等人還不解氣,繼續追殺被明軍護送離開的河邊白光等山名瑞顏貢使使團的成員,從餘姚江岸一直追殺到了紹興城下,麵對城門緊閉的紹興城大罵了一通後返回寧波。


    此時此刻,細川元道已經無法控製情緒亢奮的手下,在那些海盜的率領下貢使使團的人一路上燒殺擄掠如入無人之境,沿途殺掠,到了寧波後有在繁華街區劫掠了一番,然後搶了停在岸邊的船隻返回日本。


    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指揮袁璉、百戶劉恩和百戶胡源先後在與細川元道使團的人交戰中戰死。


    在細川元道貢使使團逃回日本的途中,有一艘船因為遇風漂到了朝鮮王國的海麵,登陸後被朝鮮軍隊斬殺了三十餘人,生擒了二十餘人,悉數交給了大明,然後被明軍押送回了浙江審問。


    浙江巡按禦史和鎮守太監得知細川元道貢使使團與山名瑞顏貢使使團爆發衝突並且大肆劫掠後,下令將躲在紹興城的河邊白光等人關進大牢裏等待審問。


    不過非常可惜,河邊白光好像預知了危險,因此提前一步帶著心腹手下離開了紹興城,進而沒有被趕來逮捕他們的官軍抓住,得以安然返回日本國。


    等從朝鮮王國押送回來的細川元道貢使使團的人與山名瑞顏貢使使團的人對簿公堂後,兩個使團遣貢先後以及勘合真偽等問題一一暴露了出來,進而形成了寧波市舶司爭貢事件。


    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已經將雙方使團人員和寧波市舶司涉案的官員等人的罪名上報朝廷,等待著朝廷最終的判決,李雲天麵前的這份公文就是上報朝廷的文書,按照流程他要先就此事拿一個主意,然後在廷議的時候講給參與廷議的眾臣。


    曆史上,爭貢事件發生後大明立即裁撤了浙江和福建二市舶司,斷了日本的朝貢之路,進而加劇了倭患。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望著手裏的公文,李雲天微微皺著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嘴角流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


    隨後,他懶洋洋地伸了一個懶腰,穿上掛在衣架上的軍大衣後抬步走出了房門,有些事情現在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