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者,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靈樞·經脈》。


    :經脈用來決斷疾病的預後,處治許多疾病,調節虛實,因此不可不通。


    :


    經絡連通人體的五髒六腑,是氣血運行的通路,一旦這個通路堵了,人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就會生病。可以說,疾病產生的原因與經絡的失控有關,所以一切疾病都可以叫做經絡病。隻有經絡通了,我們的身體才能保持正常運轉。


    :


    經絡可以防治各種病痛


    經絡是人體的生命線,它維係人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是中醫治病之根本。因此,很多疾病的治療都可從經絡入手。


    一、治感冒。


    1.搓外耳:用拇指和食指搓揉外耳,要搓揉到發紅發熱,出現辣辣的感覺為止。在冬季如能經常搓揉外耳可以達到活血驅寒、防治感冒的目的。


    2.按太衝穴: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可通過按摩腳上的太衝穴可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方法: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鍾,之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跟內踝下方推按5分鍾,然後,再用大拇指按摩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的太衝穴,由下而上推按,雙腳各按摩5分鍾。按摩後,即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減輕。


    3.搓手:每天堅持搓手對改善易感冒的體質大有益處,且對咽痛、打噴嚏等感冒早期症狀有效。此法很簡單,兩手相互對搓,直到搓熱為止。搓法似雙掌搓花生米一樣,簡單而快捷。此法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身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故可預防感冒。


    二、治頭痛。


    1.指壓太陽穴: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兩眉梢後凹陷處),壓至脹痛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鍾,頭痛便可減輕。


    2.按摩風池穴: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頸後肌肉近發際處的風池穴,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緊一鬆按摩,以頸部感酸脹為度,左右手可以交替進行,這樣就可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效緩解頭痛。


    三、治咳嗽。


    1.按摩肺俞穴:肺俞穴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可借助他人幫助,於兩側的肺俞穴上按揉50次左右。此法具有益氣補肺,止咳化痰之功效,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


    2.按摩乳根穴:以拇指螺紋麵按摩位於胸部,當**直下,**根部的乳根穴30~50次。此法具有宣肺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咳嗽、胸悶、哮喘等疾病。


    四、治胃痛。


    1.按摩腹部:兩手交叉,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劃太極圖,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經常按摩腹部,不但能止痛消脹,而且還能增進食欲。


    2.按摩足三裏穴:胃痛時,用雙手拇指揉雙腿足三裏穴。足三裏穴在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3~5分鍾,胃痛可明顯減輕至消失。


    3.按摩內關穴:用拇指揉按位於腕橫紋上2寸,在掌長肌腱和撓側屈腕肌腱之間的內關穴,定位轉圈36次,雙手交替進行。此法可健胃行氣。


    五、治肩背痛。


    1.指壓風池穴:風池穴位於枕骨下兩側凹陷處。肩背疼痛時,可用雙手大拇指按壓或轉圈2分鍾。堅持按揉此穴對治療肩背痛有很好的療效。


    2.按摩小腸經:肩臂疼痛是小腸經常表現的症狀之一,我們可以稍微用力搓揉手臂外側的小腸經絡。路線:小腸經從小指外側向上走,沿著手臂外側的後緣,到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後向前沿著頸部向上走,到顴骨,再到耳朵。經常按摩可改善肩背不舒服的現象。


    六、治腰痛。


    1.點按委中穴:取坐位,以兩手中指指尖分別點按位於膝蓋裏側中央的委中穴,點按1~2分鍾,使被按部位出現酸、麻、脹的感覺。按摩此穴可治腰部疼痛或疲勞。


    2.指壓大腸俞:兩手虎口正叉腰,用兩手拇指指尖按壓在位於腰椎棘突下的大腸俞穴,用力向下按壓至有酸脹感後,再持續按壓2分鍾。按壓此穴可有效緩解慢性腰痛的症狀。


    :


    通過經絡進行按摩還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如沿胃經的麵部路線進行按摩,可以增強麵部滋養,起到美容作用。路線:從鼻尖上眼內角→下到麵部→口唇→從下麵頜→上耳前→上額際。經常按摩可以起到美麵、美目、美鼻及美唇的作用。


    肺手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


    :肺屬於手太陰經脈。


    :


    肺經開始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行到胸中,聯係到肺,再上行咽喉,橫行到胸部外的上方,又從腋下沿著上肢內側前緣下行,到腕部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過魚際,一直到拇指指端;還有一個分支到了食指端。


    如果一個人的肺經出現病變,就會出現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滿,小便頻數,肩背及上肢前邊外側發冷,麻木酸痛等症。


    :


    肺經上的穴位各個都是寶


    1.列缺穴:把兩隻手的虎**叉,然後按下來,食指終點的位置就是列缺穴。《四總穴歌》中說:“頭項尋列缺。”就是說列缺穴可以治頭和頸部的毛病,還可以治感冒、氣喘、咳嗽等,是清肺熱、補肺氣的,可以經常按摩。


    2.中府穴:它位於胸前壁外上方,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按摩時,我們用雙手拇指同時壓兩邊的中府穴,每次至少壓5下效果較好,每下壓3~5秒鍾,長期堅持有豐胸的功效。此外,常按摩此穴對咳嗽、哮喘、胸悶、胸膜炎、肩背痛、腹脹等症也有好處。


    4.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央稍偏橈側,肱二頭肌腱之橈側處。肺熱失眠者,可以按摩此穴,幫助泄除肺熱。此處按壓力度要大,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5.孔最穴:位於前臂橈側,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對咳嗽、哮喘、咯血、扁桃體炎、肘臂痛不能伸屈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是肺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6.太淵穴: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用指壓太淵穴對腕臂痛有特殊的功效,同時它還可治療哮喘、咳嗽、胸痛等症。


    7.魚際穴:位於第一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患有哮喘的病人平時用雙手交替按兩手上的魚際穴,再用右手大拇指與食指直接按摩位於第1胸椎處的華蓋穴,一天3次,每次20分鍾左右。—般堅持按摩1周,就可獲得良好效果。


    8.少商穴:位於拇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經常按摩少商穴可以調節肺的功能,促進肺清除燥熱,滋養潤澤。用指壓少商穴還可以治療打呃。指壓少商穴時,要用意念把上逆之氣往下引,至下複丹田,再由下吞咽口水,如此數次即可止住,壓時以有酸痛感為宜,持續1分鍾左右即可見效。


    :


    根據子午流注學說,當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時按摩最好,這時是早上3點至5點,人們正在熟睡,我們可以從同名經上找,在上午9點至11點足太陰脾經當令時進行按摩效果也不錯。


    大腸手陽明之脈


    :《靈樞·經脈》。


    :大腸屬於手陽明經脈。


    :


    手陽明大腸經起自食指橈側(緊挨著拇指一側)頂端,沿食指橈側向上,通過第一、二掌骨(食指拇指延伸到手掌的部分)之間,過兩筋(翹起拇指出現的兩條明顯的肌腱)之間凹陷處,沿上肢外側前緣,經肘上肩至肩關節前緣,斜向後行至第七頸椎棘突下,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絡肺髒,再向下貫穿隔膜至大腸,屬大腸。


    它有一分支,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麵頰,進入下齒槽,回過來夾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夾鼻孔兩旁(迎香)。


    如果一個人的大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幹,鼻出血,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等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紅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紅敏並收藏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