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大腸經穴,健康不請自來
1.商陽穴:位於食指尖端橈側指甲旁。每天早晚用手指捏弄食指的商陽穴,每次2~3分鍾即可。經常刺激此穴,可以強精壯陽,保持充沛的性熱情,推遲性衰老,防止**等病發生。
2.迎香穴:位於鼻翼旁開約1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按摩迎香穴不僅可防止鼻炎的複發,還可以預防傷風感冒,還有為鼻子美容的效果。用雙食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共揉動200下。搓揉的手法不可過於輕柔,以能忍受為宜。
3.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端凹陷中便是此穴。這個穴是一切外感病均可應用的穴位,具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每次可點按1分鍾。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按摩此穴容易造成流產,因此孕婦應禁用。
4.合穀穴:合穀穴是人體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它位於手背上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如果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病人突然暈倒。此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穀穴,持續2~3分鍾,暈厥一般可緩解。如果同時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腦回蘇的效果更好。
:
氣血在卯時(上午5點至7點)流注於大腸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大腸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胃足陽明之脈
:《靈樞·經脈》。
:胃屬於足陽明經脈。
: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此處有個承漿穴,沿著鼻子向上行,到左右側時匯合於鼻根部,旁行入眼睛內,再向下沿著鼻子外側,入上齒中,然後在嘴的兩邊環繞著嘴唇,接著返回往下,沿著發際到了額前。
它的頸部之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沿喉嚨,進入缺盆,通過膈肌,屬於胃,絡於脾。
它的胸腹部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乳中,向下挾臍兩旁,進入氣街。
它的腹內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裏,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外行者會合,並下行至髖關節前,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下向膝臏中,沿脛骨外側下行足背,進入中趾內側趾縫,出次趾末端。
它的小腿上的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它的足部支脈,有一個分支走到腳上的大拇指的外側端,接足太陰脾經。
如果一個人的胃經發生病變,就會出現全身發冷戰栗,就好像被涼水淋灑一樣以及頻頻呻吟,嗬欠連天、額部膚色黯黑,且病發時見到人和火光就會煩躁不安,聽到木器發出的聲音就非常恐懼,心跳加劇。
:
胃經穴位可治全身疾病
1.承泣穴:位於麵部對著黑眼球的下眼地方。經常按摩此穴,可以對老花眼、近視、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用兩手食指分按壓兩側的承泣穴,每次按壓1秒鍾,共按壓5~10次即可。
2.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撚四白穴,邊撚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鍾,每天按摩1~2次,對治愈麵癱大有裨益。
3.地倉穴: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0.5厘米處。按摩地倉穴可治三叉神經痛。用左手食指,按貼在穴位上,輕輕地慢慢地按揉,使之有酸脹感覺為宜,一次按摩約200下,一日3次,一周之後就會受到明顯的效果。
4.人迎穴:人迎穴位於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3厘米處。用手觸摸,會有脈搏跳動的感覺,這就是人迎穴。經常按摩人迎穴有助於降低血壓。挾住喉結兩側,用手指按壓於人迎穴區,輕緩加大壓力,使脖頸先緩慢向右側傾斜,然後再緩慢向左側傾斜,可反複按摩7~15次。每日按摩2~3次,堅持每日進行,血壓會逐漸地降低並保持穩定。
5.乳根穴:位於在**中央直下一肋間處。乳根穴是防治各種乳腺病的有效穴位。以右手拇指抵住左側乳根,微用力揉按5分鍾,以穴位有酸脹感為宜,然後以同法用左手拇指揉按右側乳根,每天1~2次。
6.豐隆穴:位於外膝眼至外踝尖之中點,脛、腓骨之間肌間處。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對脾、胃兩經均具有調節作用,每天堅持按壓1~3分鍾,可起到健脾化濕、滌痰降濁的作用。
7.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裏是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裏穴,不但能補脾健胃、助消化,而且還能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
:
氣血在辰時(上午7點至9點)流注於胃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胃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脾足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
:脾屬於足太陰經脈。
: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內側端開始,沿足內側赤白肉際(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上行,過內踝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過膝臏,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絡於胃,向上穿過橫膈,沿食管兩旁,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有一支脈,從胃部分出,上行穿過膈肌,流注於心中,經氣接手少陰心經。
如果一個人的脾經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舌根強直、食則嘔吐、胃脘疼痛、腹內發脹、時時噯氣等症狀。在排大便或放屁後,就會感到脘腹輕快,就好像病愈了一樣。此外,還會出現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
按脾經,身體輕
1.三陰交:位於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處。取坐位,左小腿置於右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麵按揉三陰交穴1~3分鍾,再以右手拇指按揉左腿的三陰交穴l~3分鍾,至有酸脹感為度。經常按摩三陰交穴,能夠起到健脾胃、補肝腎、調經止帶的效果。
2.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每天經常按摩此穴,對胃痛、食欲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
3.陰陵泉穴:屈膝,在小腿內側,脛骨內髁下緣凹陷處便是此穴。按摩此穴可健脾利濕,調補肝腎。對治療腹痛,腹脹,小便不利,遺尿,遺精,月經不調等病症,有很好的療效。用拇指螺紋麵著力,按於陰陵泉穴上,持續用力按壓1分鍾左右。
4.商丘穴: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該穴正好對應於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下身的各種炎症,如**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為宜,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兩腳交替進行。
5.血海穴:位於膝臏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隆起處。經常按摩對治療慢性膽囊炎,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有很好的幫助。下肢伸直,借助他人幫助,用一手拇指螺紋麵著力,附著在其對側下肢的血海穴上,以腕關節和拇指掌指關節輕輕的擺動或小幅度的環旋轉動,使著力部分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輕柔緩和揉動1分鍾左右即可。
6.大橫穴: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之交會穴,其位置在臍中旁開4寸處。每天堅持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按壓大橫穴100次左右,可以排除腸道內的油脂,降低血脂。
:
按摩脾經在巳時最好,即上午9點至11點,此時人體的陽氣正處於上升期,這時疏通脾經就能起到很好的平衡陰陽的作用。
心手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心屬於手少陰經脈。
:
心經起於心,走出以後,從屬心係;向下穿過了膈肌絡小腸;其中有個分支從心係上分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又往下淺出腋下,沿著上肢內側後緣,經過肘繼續向下行,沿著內側到了小指,叫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按摩大腸經穴,健康不請自來
1.商陽穴:位於食指尖端橈側指甲旁。每天早晚用手指捏弄食指的商陽穴,每次2~3分鍾即可。經常刺激此穴,可以強精壯陽,保持充沛的性熱情,推遲性衰老,防止**等病發生。
2.迎香穴:位於鼻翼旁開約1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按摩迎香穴不僅可防止鼻炎的複發,還可以預防傷風感冒,還有為鼻子美容的效果。用雙食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共揉動200下。搓揉的手法不可過於輕柔,以能忍受為宜。
3.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端凹陷中便是此穴。這個穴是一切外感病均可應用的穴位,具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每次可點按1分鍾。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按摩此穴容易造成流產,因此孕婦應禁用。
4.合穀穴:合穀穴是人體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它位於手背上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如果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病人突然暈倒。此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穀穴,持續2~3分鍾,暈厥一般可緩解。如果同時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腦回蘇的效果更好。
:
氣血在卯時(上午5點至7點)流注於大腸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大腸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胃足陽明之脈
:《靈樞·經脈》。
:胃屬於足陽明經脈。
: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此處有個承漿穴,沿著鼻子向上行,到左右側時匯合於鼻根部,旁行入眼睛內,再向下沿著鼻子外側,入上齒中,然後在嘴的兩邊環繞著嘴唇,接著返回往下,沿著發際到了額前。
它的頸部之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沿喉嚨,進入缺盆,通過膈肌,屬於胃,絡於脾。
它的胸腹部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乳中,向下挾臍兩旁,進入氣街。
它的腹內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裏,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外行者會合,並下行至髖關節前,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下向膝臏中,沿脛骨外側下行足背,進入中趾內側趾縫,出次趾末端。
它的小腿上的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它的足部支脈,有一個分支走到腳上的大拇指的外側端,接足太陰脾經。
如果一個人的胃經發生病變,就會出現全身發冷戰栗,就好像被涼水淋灑一樣以及頻頻呻吟,嗬欠連天、額部膚色黯黑,且病發時見到人和火光就會煩躁不安,聽到木器發出的聲音就非常恐懼,心跳加劇。
:
胃經穴位可治全身疾病
1.承泣穴:位於麵部對著黑眼球的下眼地方。經常按摩此穴,可以對老花眼、近視、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用兩手食指分按壓兩側的承泣穴,每次按壓1秒鍾,共按壓5~10次即可。
2.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撚四白穴,邊撚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鍾,每天按摩1~2次,對治愈麵癱大有裨益。
3.地倉穴: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0.5厘米處。按摩地倉穴可治三叉神經痛。用左手食指,按貼在穴位上,輕輕地慢慢地按揉,使之有酸脹感覺為宜,一次按摩約200下,一日3次,一周之後就會受到明顯的效果。
4.人迎穴:人迎穴位於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3厘米處。用手觸摸,會有脈搏跳動的感覺,這就是人迎穴。經常按摩人迎穴有助於降低血壓。挾住喉結兩側,用手指按壓於人迎穴區,輕緩加大壓力,使脖頸先緩慢向右側傾斜,然後再緩慢向左側傾斜,可反複按摩7~15次。每日按摩2~3次,堅持每日進行,血壓會逐漸地降低並保持穩定。
5.乳根穴:位於在**中央直下一肋間處。乳根穴是防治各種乳腺病的有效穴位。以右手拇指抵住左側乳根,微用力揉按5分鍾,以穴位有酸脹感為宜,然後以同法用左手拇指揉按右側乳根,每天1~2次。
6.豐隆穴:位於外膝眼至外踝尖之中點,脛、腓骨之間肌間處。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對脾、胃兩經均具有調節作用,每天堅持按壓1~3分鍾,可起到健脾化濕、滌痰降濁的作用。
7.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裏是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裏穴,不但能補脾健胃、助消化,而且還能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
:
氣血在辰時(上午7點至9點)流注於胃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胃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脾足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
:脾屬於足太陰經脈。
: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內側端開始,沿足內側赤白肉際(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上行,過內踝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過膝臏,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絡於胃,向上穿過橫膈,沿食管兩旁,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有一支脈,從胃部分出,上行穿過膈肌,流注於心中,經氣接手少陰心經。
如果一個人的脾經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舌根強直、食則嘔吐、胃脘疼痛、腹內發脹、時時噯氣等症狀。在排大便或放屁後,就會感到脘腹輕快,就好像病愈了一樣。此外,還會出現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
按脾經,身體輕
1.三陰交:位於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處。取坐位,左小腿置於右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麵按揉三陰交穴1~3分鍾,再以右手拇指按揉左腿的三陰交穴l~3分鍾,至有酸脹感為度。經常按摩三陰交穴,能夠起到健脾胃、補肝腎、調經止帶的效果。
2.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每天經常按摩此穴,對胃痛、食欲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
3.陰陵泉穴:屈膝,在小腿內側,脛骨內髁下緣凹陷處便是此穴。按摩此穴可健脾利濕,調補肝腎。對治療腹痛,腹脹,小便不利,遺尿,遺精,月經不調等病症,有很好的療效。用拇指螺紋麵著力,按於陰陵泉穴上,持續用力按壓1分鍾左右。
4.商丘穴: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該穴正好對應於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下身的各種炎症,如**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為宜,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兩腳交替進行。
5.血海穴:位於膝臏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隆起處。經常按摩對治療慢性膽囊炎,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有很好的幫助。下肢伸直,借助他人幫助,用一手拇指螺紋麵著力,附著在其對側下肢的血海穴上,以腕關節和拇指掌指關節輕輕的擺動或小幅度的環旋轉動,使著力部分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輕柔緩和揉動1分鍾左右即可。
6.大橫穴: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之交會穴,其位置在臍中旁開4寸處。每天堅持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按壓大橫穴100次左右,可以排除腸道內的油脂,降低血脂。
:
按摩脾經在巳時最好,即上午9點至11點,此時人體的陽氣正處於上升期,這時疏通脾經就能起到很好的平衡陰陽的作用。
心手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心屬於手少陰經脈。
:
心經起於心,走出以後,從屬心係;向下穿過了膈肌絡小腸;其中有個分支從心係上分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又往下淺出腋下,沿著上肢內側後緣,經過肘繼續向下行,沿著內側到了小指,叫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