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的氣血申時最旺,即下午15點至17點,這時如果能按摩一下,把氣血給疏通了,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腎足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腎屬於足少陰的經脈。
: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穀、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過胭窩內側,上大腿內後側,穿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聯絡**。
它有一直行經脈,從腎上行,通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另有一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髒,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如果一個人的腎經有異常,就會出現饑而不能食,麵色憔悴、黝黑無澤,咳唾帶血,喘息有聲,剛坐下來又想站起來,視物模糊不清,腹鳴如鼓,氣虛不足,且經常有恐懼感。
:
按摩腎經補好腎
1.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按摩此穴可治療眩暈、咽喉痛、失音、高血壓、失眠、小便不利、足心熱痛等病。取坐位,將足放於另一側腿上,一手拇指按於對側湧泉穴,由輕到重地揉按20~30次。
2.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的輸穴,為滋陰益腎的要穴。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太溪穴,也可以使用**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3.俞府穴:在人體的上胸部,人體正麵中線左右3指寬,鎖骨正下方。此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氣喘忽然發作時,先緩緩地吐氣,同時用力按壓俞府穴6秒鍾,重複做3次,即可達到效果。
4.水泉穴:在內踝正下緣之凹陷處。按摩水泉穴可治療女性痛經和月經不調。用拇指指端著力,持續或頓挫用力按摩水泉穴1分鍾左右。
5.照海穴:位於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經常按摩照海穴可有效治療失眠症狀。建議被失眠困擾的朋友們,如果在睡覺前點揉照海穴幾分鍾,就可以讓你美美地睡睡上一覺。
:
氣血在酉時(下午17點至19點)流注於腎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腎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靈樞·經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
:
心包經,從胸中開始,出來屬於心包絡,然後下行穿過隔肌,經過胸部到腹部絡於三焦。有一條支線,沿胸腔一直上行到達腋窩下,沿上臂內側進入肘關節,沿前臂內側繼續下行,進入手掌中,到達第四指末端。與三焦經相接。
如果一個人的心包經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胸肋支滿,心慌,麵紅,笑個不停,心煩,心痛等症狀。
:
按摩心包經穴位輔治心病
1.勞宮穴:位於掌心中,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時中指尖下。當血壓急劇上升時,隻要刺激位於手掌中央的勞宮穴,便會降低血壓,並有很好的效果。刺激方法為以大拇指從勞宮穴開始輕輕按壓,逐個按壓到每個指尖,左右交換按壓,按壓時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
2.天池穴:**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處。經常按摩此穴有寬胸理氣之功效,可治療心絞痛、胸痛、胸悶等病症。按摩時,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紋麵或指端適當的,輕緩柔和按摩兩側天池穴。
3.郤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當你心髒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用指尖用力按壓郤門穴,每隔3~5秒休息1~2秒,反複刺激3~5次即可。一邊按壓時手腕要一邊往內旋轉,這樣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4.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內關穴為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會,對心律不齊,冠心病心絞痛等心髒方麵疾病,常選用內關穴來治療。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內關穴上,左手食指壓在同側外關上,按摩10~15分鍾,之後再用右手按摩左側的穴位,每日2~3次,按摩以產生酸脹的感為度。
5.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近甲緣處。肝腎衰弱可按摩中衝穴。用另一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夾著中指按摩,用力輕揉,次數不限。堅持按摩能恢複肝腎機能。
:
氣血在戌時(下午19點至晚上21點)流注於心包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心包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三焦手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三焦屬於手少陽的經脈
:
手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末端開始,沿手臂達到腕關節,繼續上行沿前臂外側、上臂外側上行到肩關節,進入鎖骨上窩,散布於腹腔中部,從胸到腹聯係三焦。
它的一個支脈,從胸上行,出於缺盆,上走頸外側,從耳下繞到耳後,經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麵頰,直達眼眶下部。
它的另一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麵部,到達外眼角。
如果一個人的三焦經發現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後疼痛,咽喉腫痛,目外眥痛,麵頰腫痛,肩、臂、肘外側疼痛,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
:
按摩三焦經穴治大病
1.陽池穴: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陽池穴是一個“萬能穴位”,經常按摩此穴,不僅可以消除腕關節疼痛,還可以治療女性朋友的手腳冰冷症,調節內髒器官的正常功能,對感冒、氣喘、胃腸病、腎髒功能失調等疾病均有助益。
2.外關穴:位手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的兩骨之間,與內關穴相對應。用一手的拇指尖按於另一手的內關穴上,其食指或中指則按於外關穴,向內對按20~30次。外關穴和內關穴互相對著按壓,可以治心腦血管的毛病,可治頭痛、頭暈、失眠、焦慮等病。
3.支溝穴:在手背腕橫紋上四橫指處。經常按摩支溝穴可治療便秘。每日早晨於排便前進行,用拇指分別按摩指壓雙側支溝穴,由輕到重,按摩指壓處有酸麻脹痛感,按摩片刻後即感腸蠕動加強而產生便意,並順利排便。若按壓1次效果不佳,可繼續進行直到排便。
4.翳風穴: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用雙手中指指腹同時按壓兩耳後方的翳風穴數次,之後再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數次,以感覺酸脹為度。經常按摩此穴,可緩解耳聾、耳鳴、牙痛等症狀。
5.角孫穴:位於耳尖直上入發際處。經常按摩角孫穴具有醒腦安神、開竅鎮痛、聰耳明目的功效。適用於頭痛、頭暈、睡眠等。將雙手拇指分別放在同側角孫穴上,其餘四指附在頭頂兩側,適當用力揉按1分鍾左右即可。
6.絲竹空穴:位於眉梢外端凹陷中。按摩此穴可治療偏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等。用兩手拇指尖或食指尖點按絲竹空穴3~5分鍾。
:
氣血在亥時流注於三焦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三焦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膽足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膽屬於足少陽的經脈。
:
膽經起於外眼角,上行至額角,下至耳後,沿頸部下行到肩上,交出手少陽三焦經後入缺盆。
它的一個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走耳前,到外眼角後。
另一支脈,由外眼角分出,下行大迎穴,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行過頰車穴至頸部,會合於缺盆,由此下行胸中,過膈肌絡於肝、屬於膽,沿脅裏出氣街(腹股內動脈處)繞**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
腎足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腎屬於足少陰的經脈。
: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穀、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過胭窩內側,上大腿內後側,穿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聯絡**。
它有一直行經脈,從腎上行,通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另有一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髒,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如果一個人的腎經有異常,就會出現饑而不能食,麵色憔悴、黝黑無澤,咳唾帶血,喘息有聲,剛坐下來又想站起來,視物模糊不清,腹鳴如鼓,氣虛不足,且經常有恐懼感。
:
按摩腎經補好腎
1.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按摩此穴可治療眩暈、咽喉痛、失音、高血壓、失眠、小便不利、足心熱痛等病。取坐位,將足放於另一側腿上,一手拇指按於對側湧泉穴,由輕到重地揉按20~30次。
2.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的輸穴,為滋陰益腎的要穴。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太溪穴,也可以使用**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3.俞府穴:在人體的上胸部,人體正麵中線左右3指寬,鎖骨正下方。此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氣喘忽然發作時,先緩緩地吐氣,同時用力按壓俞府穴6秒鍾,重複做3次,即可達到效果。
4.水泉穴:在內踝正下緣之凹陷處。按摩水泉穴可治療女性痛經和月經不調。用拇指指端著力,持續或頓挫用力按摩水泉穴1分鍾左右。
5.照海穴:位於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經常按摩照海穴可有效治療失眠症狀。建議被失眠困擾的朋友們,如果在睡覺前點揉照海穴幾分鍾,就可以讓你美美地睡睡上一覺。
:
氣血在酉時(下午17點至19點)流注於腎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腎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靈樞·經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
:
心包經,從胸中開始,出來屬於心包絡,然後下行穿過隔肌,經過胸部到腹部絡於三焦。有一條支線,沿胸腔一直上行到達腋窩下,沿上臂內側進入肘關節,沿前臂內側繼續下行,進入手掌中,到達第四指末端。與三焦經相接。
如果一個人的心包經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胸肋支滿,心慌,麵紅,笑個不停,心煩,心痛等症狀。
:
按摩心包經穴位輔治心病
1.勞宮穴:位於掌心中,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時中指尖下。當血壓急劇上升時,隻要刺激位於手掌中央的勞宮穴,便會降低血壓,並有很好的效果。刺激方法為以大拇指從勞宮穴開始輕輕按壓,逐個按壓到每個指尖,左右交換按壓,按壓時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
2.天池穴:**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處。經常按摩此穴有寬胸理氣之功效,可治療心絞痛、胸痛、胸悶等病症。按摩時,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紋麵或指端適當的,輕緩柔和按摩兩側天池穴。
3.郤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當你心髒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用指尖用力按壓郤門穴,每隔3~5秒休息1~2秒,反複刺激3~5次即可。一邊按壓時手腕要一邊往內旋轉,這樣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4.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內關穴為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會,對心律不齊,冠心病心絞痛等心髒方麵疾病,常選用內關穴來治療。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內關穴上,左手食指壓在同側外關上,按摩10~15分鍾,之後再用右手按摩左側的穴位,每日2~3次,按摩以產生酸脹的感為度。
5.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近甲緣處。肝腎衰弱可按摩中衝穴。用另一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夾著中指按摩,用力輕揉,次數不限。堅持按摩能恢複肝腎機能。
:
氣血在戌時(下午19點至晚上21點)流注於心包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心包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三焦手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三焦屬於手少陽的經脈
:
手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末端開始,沿手臂達到腕關節,繼續上行沿前臂外側、上臂外側上行到肩關節,進入鎖骨上窩,散布於腹腔中部,從胸到腹聯係三焦。
它的一個支脈,從胸上行,出於缺盆,上走頸外側,從耳下繞到耳後,經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麵頰,直達眼眶下部。
它的另一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麵部,到達外眼角。
如果一個人的三焦經發現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後疼痛,咽喉腫痛,目外眥痛,麵頰腫痛,肩、臂、肘外側疼痛,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
:
按摩三焦經穴治大病
1.陽池穴: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陽池穴是一個“萬能穴位”,經常按摩此穴,不僅可以消除腕關節疼痛,還可以治療女性朋友的手腳冰冷症,調節內髒器官的正常功能,對感冒、氣喘、胃腸病、腎髒功能失調等疾病均有助益。
2.外關穴:位手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的兩骨之間,與內關穴相對應。用一手的拇指尖按於另一手的內關穴上,其食指或中指則按於外關穴,向內對按20~30次。外關穴和內關穴互相對著按壓,可以治心腦血管的毛病,可治頭痛、頭暈、失眠、焦慮等病。
3.支溝穴:在手背腕橫紋上四橫指處。經常按摩支溝穴可治療便秘。每日早晨於排便前進行,用拇指分別按摩指壓雙側支溝穴,由輕到重,按摩指壓處有酸麻脹痛感,按摩片刻後即感腸蠕動加強而產生便意,並順利排便。若按壓1次效果不佳,可繼續進行直到排便。
4.翳風穴: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用雙手中指指腹同時按壓兩耳後方的翳風穴數次,之後再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數次,以感覺酸脹為度。經常按摩此穴,可緩解耳聾、耳鳴、牙痛等症狀。
5.角孫穴:位於耳尖直上入發際處。經常按摩角孫穴具有醒腦安神、開竅鎮痛、聰耳明目的功效。適用於頭痛、頭暈、睡眠等。將雙手拇指分別放在同側角孫穴上,其餘四指附在頭頂兩側,適當用力揉按1分鍾左右即可。
6.絲竹空穴:位於眉梢外端凹陷中。按摩此穴可治療偏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等。用兩手拇指尖或食指尖點按絲竹空穴3~5分鍾。
:
氣血在亥時流注於三焦經,此時氣血最旺,這時按摩三焦經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膽足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膽屬於足少陽的經脈。
:
膽經起於外眼角,上行至額角,下至耳後,沿頸部下行到肩上,交出手少陽三焦經後入缺盆。
它的一個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走耳前,到外眼角後。
另一支脈,由外眼角分出,下行大迎穴,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行過頰車穴至頸部,會合於缺盆,由此下行胸中,過膈肌絡於肝、屬於膽,沿脅裏出氣街(腹股內動脈處)繞**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