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素問·上古天真論》。


    :心情要清靜安閑,不要心存雜念,以使精氣順暢。


    :


    “恬淡虛無”,強調是一種性格的培養,即要人淡去名利、聲色等種種的**。一個人沒有了太多的**和雜念,什麽升官、發財、名利、社會地位,皆看得很淡,這樣煩惱自然也就少了。如果說“恬淡虛無”是因,那麽“真氣從之”就是果、是效驗。拋棄雜念,寧靜淡泊,心神平靜,隻有這樣,人的真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


    :


    節製**,知足常樂


    孫思邈曾說過:“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這句話告訴我們,養成良好的品行,節製過多的**,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就會使自己的心情變得愉悅、心胸變得開闊。


    什麽是欲呢?平時所說的“欲”,一般是指對於財富、名利、色情的貪欲等,在這裏我們所說的欲,還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欲。古語說:“常人不可無欲,又複不可無爭。”可見,欲是人之常理。但是,**太過高,超越了現實,那就不是什麽好事了。所有的**都得到了滿足也未必是一種幸福————何況,人壓根兒就不可能有所有的**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因為,**的盡頭還是**。


    無論從身體方麵考慮,還是從心理方麵來說,我們都應該適當節製**。就是說,要控製自己的外在**,還要適時、恰當地節製過激、過多的七情之欲,隨時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況,把各種情誌活動和**控製在正常範圍內。


    俗話說,知足常樂。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對於什麽事情,我們都要看淡,這樣我們就會得到快樂。在平凡的生活中能體會快樂的人生,為什麽我們還要去做金錢和情緒的奴隸呢?


    :


    **太多還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壓力,超負荷的**會羈絆人前進的腳步,有的甚至會將其引向歧路。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精神充足而不外散,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


    :


    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控製、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內”針對外而言;“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人的內心無雜念,不受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又怎麽會生病呢?


    :


    調養精神的3個方法


    精神保健不僅直接涉及到健康、壽命,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視精神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調養精神主要從以下3個方麵入手:


    1.精神內守。就是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種少思、少欲、淡泊寧靜狀態的養生方法。我們可以在工作或學習之餘,閉目定誌,在一段時間裏處於心靜神清的狀態,也有益於身心健康。


    2.修德養性。逆境中不過於傷悲消沉,得意時不要大喜自傲。平時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釣魚、旅遊、音樂、養花、習練氣功等,以怡情養心。


    3.調和七情。人應當時常保持樂觀,避免產生不良情緒。此外,還要善於排除惱怒、悲哀、驚恐等不良情緒。可采用“以情勝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懼,神清而氣全。


    :


    我們所說的“精神內守”並不是老老實實呆在那裏、固守自己的思想,它強調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淡定。要知道,如果一個人整日精神內守,情誌得不到舒暢,隻會變得內向、自私、冷漠、抑鬱寡歡……長久下去還會搞出病來。


    百病生於氣


    :《素問·舉痛論》。


    :疾病的發生都是和氣的變化有關。


    :


    從廣義上講,中醫的“氣”可以囊括所有中醫學中的概念,有經絡之氣、髒腑之氣、天地之氣、六**邪氣、水穀之氣、元氣、清氣、宗氣、水氣、正氣等,幾乎可以用來說明所有的問題,包括有形的或是無形的。狹義上講的“百病生於氣”的“氣”,指的就是根據氣的充盈狀態和運行狀態而形成的幾種常見問題,如氣不足、氣有餘、氣不暢等。“百病生於氣”旨在說明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氣的運動變化的密切關係,不論七情、外感、內傷勞倦都可導致這種變化。


    :


    人活一口氣,養生先補氣


    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人體氣的運行有關。因此,要養生,必須注意補氣。


    補氣法適用於氣虛之人,不是氣虛,不能用這種方法。所謂氣虛,即氣不夠用,稍動即喘,經常感到疲倦乏力,少言懶語,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舌邊有齒痕,脈虛弱且無力。由於氣虛又有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故在養生時,還當分別對待。


    1.補肺氣。肺氣虛的主要表現是語言低微,呼吸微弱,易感冒,甚至咳聲無力。肺氣虛的人平時可多做深呼吸,以增強肺功能;要多吃補肺氣的藥物,如用西洋參3克煎水服,可補肺氣。


    2.補脾氣。脾氣虛主要表現為食後脘腹脹滿,矢氣(放屁)後則舒,四肢無力,大便多有不消化食物,有時脫肛或子宮下垂,脈虛。脾氣虛的人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大棗、蜂蜜、人參等滋補品。如果是在長夏季節,可適當用藿香、佩蘭等芳香藥物,以醒脾燥濕。


    3.補腎氣。腎氣虛指腎髒功能減弱。腎之陰陽俱虛,腎氣化生不足,主要表現為滑精早泄,尿後滴瀝不盡,小便次數多而清,腰膝酸軟,聽力減退,氣短,四肢不溫,脈細弱等。平時我們要保護腎氣的要領有3點:注意適度的運動、**和睡眠。適宜的運動能改善體質,活躍思維,強壯筋骨,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使腎氣得到鞏固;**要適度,不勉強,不放縱;充足的睡眠也是恢複精氣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緊張,家裏的煩心事再多,到了睡覺的時候也要按時休息。


    :


    很多女性朋友最愛生悶氣,其實生悶氣比發脾氣更有害身體。生悶氣的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肝鬱氣滯,生悶氣會使得氣在胸腹腔中形成中醫所謂“橫逆”的氣滯。婦女的小葉增生和乳癌很多是生悶氣的結果。因此,女性朋友要注意,為了自己的健康,遇事要保持平和心理,切不可生悶氣,實在有氣了也要把它發出來。


    怒傷肝,悲勝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怒氣能傷肝,悲能夠抑製怒。


    :


    怒為肝誌,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誌活動。“怒傷肝”,即大怒、過怒最易傷肝。當我們在過度憤怒時,破壞了身體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氣橫逆,陰血不藏。有些人生氣會臉紅脖子粗、頭痛;有些人暴怒後會導致高血壓、中風;更有甚者在盛怒之下一命嗚呼!“怒則氣上”,過於憤怒,肝失疏泄,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以致麵赤、氣逆、吐血、嘔血,甚至昏厥猝倒,變生百病。


    而“悲勝怒”,這個“勝”字,應該理解為“克服、戰勝”,而不能理解為“勝於、超過”的意思。“悲”有收斂情緒的作用,心中騰起之怒氣被“悲”所收斂,故悲勝怒。


    :


    養肝應戒怒


    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氣往上衝。大家可能都有過一些經驗,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憤怒事情,這個時候就會覺得血往上湧。所以如果有心腦血管方麵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發怒。


    《三國演義》裏麵有一個故事叫“三氣周瑜”。吳國大將軍周瑜才華橫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但他窮盡一生了沒有鬥過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經常生氣,他還常慨歎:“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積勞成疾。最後一次遇見諸葛亮時,被諸葛亮氣得血往上湧,一命嗚呼了。所以怒則傷肝、傷氣血,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氣的心態非常重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紅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紅敏並收藏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