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麵我們提到的悲勝怒外,養肝還應盡量戒怒。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情來懲罰自己。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凡事看開一點,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事情看得開,一切都會雲淡風輕笑開顏!
平時要修養身心,開闊心胸,通過其他途徑把怒氣發出來;可以多聽一些悠揚和節奏舒緩的音樂,讓優美的樂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鬆情緒;運動也是發泄怒氣的有效途徑,但要適度。
:
由於老年人肝血漸衰,性易急躁,因此有的老年朋友在家裏或社會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其實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損傷身體。因此老年朋友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喜傷心,恐勝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大喜則傷心,要以恐懼來抑製喜。
:
喜為心誌。也就是說,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是心情開朗、精神愉悅的一種表現形式,能使氣血調和,食欲增加。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過度的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反而會傷心。
喜會傷心,而恐勝喜。“範進中舉”中就是用“恐勝喜”、利用範進對他嶽父的驚恐心裏來治療他因過喜而出現的“人來瘋”,以使他的神誌清醒。
:
遇事莫過喜
心主神明,心是情誌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導致精神異常、思維混亂,還很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範進中舉》中的範進考舉人總是考不中,到五十多歲還考不中,屢考屢敗。最後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卻突然接到通知考中舉人了。這時候他是大喜過望,結果沒想到,大喜之後就瘋了。
此外,《說嶽》中之牛皋活捉了金兀術,因過喜而喪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壽的筵席上,滿朝武,滿堂兒孫齊來拜壽,連皇帝也前來祝賀。他想起瓦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獨他還活著,並享受這種殊榮,過喜大笑,三聲殞命。這些都說明了過喜的危害性。
因此,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特別高興的事時,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常的心態平衡。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靈活運用,不要機械照搬,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
:
一般來說,患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發作期或恢複期以及心髒內有血栓者,更不宜過喜。此類人群情緒過於激動,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易使心力衰竭,極易導致生命危險。
思傷脾,怒勝思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思慮會傷脾,要以怒氣抑製思慮。
:
一個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慮問題,考慮得太多往往不思飲食,或者飲食不和,就會影響到脾胃。中醫認為,思為脾誌,怒為肝誌,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誌“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誌“思”引起的疾病。即用激怒的方法,使憂思之情感得到緩解。
:
培養做事果斷的作風可克製憂慮
在生活中,“思傷脾”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人們在生活中遭遇到負麵事件的困擾,思前想後而無法解脫,就有可能吃不下、睡不香;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往往會為工作中的某些難點而陷入過度的思慮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來加以調節,也很有可能造成“思傷脾”,影響脾胃功能,並導致失眠等。
對於患得患失、思慮過多的人,還應該克服小家子氣,學會果斷處事,雷厲風行,不要婆婆媽媽,孬裏孬氣。沒有必要擔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擔心的,就要放下心來。要主動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虛下心來隨緣行事,積極學習。沒有必要為一些小事而胡思亂想,不要認為沒完沒了地胡亂思想是好習慣,其實它是自心難以自製的不良習氣,應當加以克服。
:
過度的思慮,會使人的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機體為了適應這種“緊急狀態”,腎上腺會釋放大量激素。緊張一旦超過機體承受的限度,體內分泌過多的激素,就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危害,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心髒病、高血壓以及精神功能障礙等疾患的發生。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一定要避免過度的思慮。
憂傷肺,喜勝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過度憂傷會傷害肺髒,但喜樂的情緒能夠製住憂傷。
:
人如果悲哀太過,則肺氣抑鬱,甚至耗氣傷陰,引起胸悶氣短、飲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疲乏等疾病。長期處於悲哀的人,還會早衰。憂為肺誌,喜為心誌,因火能克金,而肺屬金,心屬火,所以可用心之誌“喜”來治療由肺之誌“憂”引起的各種疾患。
:
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助於化解憂愁
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適,就暗自哭泣流淚,最後憂傷而死。宋代著名詩人陸遊與他表妹唐婉的故事,也說明了憂鬱過度能殺人的道理。過憂還會導致抑鬱症、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不孕症、**、癌症、消渴、脫發、頭發早白、失眠、神經衰弱、精神病、神經官能症等多種疾患。
當一個人憂愁的時候,要保持心態開朗、開闊胸襟。我們可以學會良性心理暗示,這樣就能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讓心態變得越來越好。
“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看過《武林外傳》的應該能記得這段話,本來煩躁的情緒在念過這句後就停止了衝動的行為。“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們一定能成功!”這些句子經常在員工自我培訓時使用,並付諸於工作和生活,使用正向的語言激勵來改變目標可能帶來的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這些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在壓力情境下,隻要善於運用積極、肯定、明確的詞語暗示自己,就能取得積極暗示的效果,讓自己不在憂心忡忡。
:
在日常生活中,當憂鬱悲傷時,不妨去想一些令自己快樂幸福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看電影戲劇等,以排解心中憂愁。
恐傷腎,思勝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過度恐懼會傷腎,而思慮可以抑製恐懼。
:
恐,又稱為驚恐。確切地說,驚與恐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驚是指受到突然的、意外的、較強烈的刺激,常為自己所不知之事;恐則是指恐懼過度,常為自己已知之事。但因驚後每可致恐,恐者也每遇事易驚,所以常將兩者相提並論。
腎在誌為恐。過恐最易傷腎,可致腎氣耗損,精氣下陷,升降失調,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墮胎早產等。恐為腎誌,思為脾誌,因土能克水,而腎屬水,脾屬土,所以可用脾之誌“思”來治療各種由腎之誌“恐”引起的疾患。
:
對付恐懼的策略
當一個人過分恐懼的時候,應該這樣做:
1.要提高對過恐危害的認識。恐懼是一種本能反應,產生恐懼反應的目的是告訴機體盡快對所遭遇的威脅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擺脫、逃避這種傷害。所以恐懼本身不能解決問題,即使恐懼程度再重,若不采取進一步措施的話,仍將受到傷害。
2.使用暗示療法。《古今醫案按·諸蟲》記載:有一個人因酒醉後誤飲了生有小紅蟲的水而恐懼不安,懷疑自己生了病。吳球將紅線剪斷如蛆狀,用巴豆兩粒,同飯搗爛,加入紅線做成丸,令病人於暗室內服下。藥後病人大便於盛有水的便盆裏,見到紅線在水中蕩漾如蛆,病人以為蟲已驅下,諸病也豁然治愈。這便是醫生運用了暗示療法,巧妙地解除了引起病人恐懼的因素,而使疾病得愈。
平時要修養身心,開闊心胸,通過其他途徑把怒氣發出來;可以多聽一些悠揚和節奏舒緩的音樂,讓優美的樂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鬆情緒;運動也是發泄怒氣的有效途徑,但要適度。
:
由於老年人肝血漸衰,性易急躁,因此有的老年朋友在家裏或社會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其實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損傷身體。因此老年朋友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喜傷心,恐勝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大喜則傷心,要以恐懼來抑製喜。
:
喜為心誌。也就是說,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是心情開朗、精神愉悅的一種表現形式,能使氣血調和,食欲增加。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過度的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反而會傷心。
喜會傷心,而恐勝喜。“範進中舉”中就是用“恐勝喜”、利用範進對他嶽父的驚恐心裏來治療他因過喜而出現的“人來瘋”,以使他的神誌清醒。
:
遇事莫過喜
心主神明,心是情誌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導致精神異常、思維混亂,還很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範進中舉》中的範進考舉人總是考不中,到五十多歲還考不中,屢考屢敗。最後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卻突然接到通知考中舉人了。這時候他是大喜過望,結果沒想到,大喜之後就瘋了。
此外,《說嶽》中之牛皋活捉了金兀術,因過喜而喪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壽的筵席上,滿朝武,滿堂兒孫齊來拜壽,連皇帝也前來祝賀。他想起瓦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獨他還活著,並享受這種殊榮,過喜大笑,三聲殞命。這些都說明了過喜的危害性。
因此,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特別高興的事時,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常的心態平衡。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靈活運用,不要機械照搬,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
:
一般來說,患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發作期或恢複期以及心髒內有血栓者,更不宜過喜。此類人群情緒過於激動,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易使心力衰竭,極易導致生命危險。
思傷脾,怒勝思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思慮會傷脾,要以怒氣抑製思慮。
:
一個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慮問題,考慮得太多往往不思飲食,或者飲食不和,就會影響到脾胃。中醫認為,思為脾誌,怒為肝誌,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誌“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誌“思”引起的疾病。即用激怒的方法,使憂思之情感得到緩解。
:
培養做事果斷的作風可克製憂慮
在生活中,“思傷脾”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人們在生活中遭遇到負麵事件的困擾,思前想後而無法解脫,就有可能吃不下、睡不香;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往往會為工作中的某些難點而陷入過度的思慮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來加以調節,也很有可能造成“思傷脾”,影響脾胃功能,並導致失眠等。
對於患得患失、思慮過多的人,還應該克服小家子氣,學會果斷處事,雷厲風行,不要婆婆媽媽,孬裏孬氣。沒有必要擔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擔心的,就要放下心來。要主動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虛下心來隨緣行事,積極學習。沒有必要為一些小事而胡思亂想,不要認為沒完沒了地胡亂思想是好習慣,其實它是自心難以自製的不良習氣,應當加以克服。
:
過度的思慮,會使人的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機體為了適應這種“緊急狀態”,腎上腺會釋放大量激素。緊張一旦超過機體承受的限度,體內分泌過多的激素,就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危害,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心髒病、高血壓以及精神功能障礙等疾患的發生。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一定要避免過度的思慮。
憂傷肺,喜勝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過度憂傷會傷害肺髒,但喜樂的情緒能夠製住憂傷。
:
人如果悲哀太過,則肺氣抑鬱,甚至耗氣傷陰,引起胸悶氣短、飲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疲乏等疾病。長期處於悲哀的人,還會早衰。憂為肺誌,喜為心誌,因火能克金,而肺屬金,心屬火,所以可用心之誌“喜”來治療由肺之誌“憂”引起的各種疾患。
:
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助於化解憂愁
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適,就暗自哭泣流淚,最後憂傷而死。宋代著名詩人陸遊與他表妹唐婉的故事,也說明了憂鬱過度能殺人的道理。過憂還會導致抑鬱症、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不孕症、**、癌症、消渴、脫發、頭發早白、失眠、神經衰弱、精神病、神經官能症等多種疾患。
當一個人憂愁的時候,要保持心態開朗、開闊胸襟。我們可以學會良性心理暗示,這樣就能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讓心態變得越來越好。
“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看過《武林外傳》的應該能記得這段話,本來煩躁的情緒在念過這句後就停止了衝動的行為。“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們一定能成功!”這些句子經常在員工自我培訓時使用,並付諸於工作和生活,使用正向的語言激勵來改變目標可能帶來的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這些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在壓力情境下,隻要善於運用積極、肯定、明確的詞語暗示自己,就能取得積極暗示的效果,讓自己不在憂心忡忡。
:
在日常生活中,當憂鬱悲傷時,不妨去想一些令自己快樂幸福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看電影戲劇等,以排解心中憂愁。
恐傷腎,思勝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過度恐懼會傷腎,而思慮可以抑製恐懼。
:
恐,又稱為驚恐。確切地說,驚與恐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驚是指受到突然的、意外的、較強烈的刺激,常為自己所不知之事;恐則是指恐懼過度,常為自己已知之事。但因驚後每可致恐,恐者也每遇事易驚,所以常將兩者相提並論。
腎在誌為恐。過恐最易傷腎,可致腎氣耗損,精氣下陷,升降失調,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墮胎早產等。恐為腎誌,思為脾誌,因土能克水,而腎屬水,脾屬土,所以可用脾之誌“思”來治療各種由腎之誌“恐”引起的疾患。
:
對付恐懼的策略
當一個人過分恐懼的時候,應該這樣做:
1.要提高對過恐危害的認識。恐懼是一種本能反應,產生恐懼反應的目的是告訴機體盡快對所遭遇的威脅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擺脫、逃避這種傷害。所以恐懼本身不能解決問題,即使恐懼程度再重,若不采取進一步措施的話,仍將受到傷害。
2.使用暗示療法。《古今醫案按·諸蟲》記載:有一個人因酒醉後誤飲了生有小紅蟲的水而恐懼不安,懷疑自己生了病。吳球將紅線剪斷如蛆狀,用巴豆兩粒,同飯搗爛,加入紅線做成丸,令病人於暗室內服下。藥後病人大便於盛有水的便盆裏,見到紅線在水中蕩漾如蛆,病人以為蟲已驅下,諸病也豁然治愈。這便是醫生運用了暗示療法,巧妙地解除了引起病人恐懼的因素,而使疾病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