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將軍所言不假。”直到此刻劉瀾才發現臧霸一直侍立在原地,非常抱歉,道:“怠慢臧將軍了,還請臧將軍落座少歇。”直等他落座之後,才又說道:“袁軍攻克臨淄,必定要短暫休整,絕不敢再度貿然進攻,而這便是宣高的機會,正可趁此時機揮師入北海,助孔太守守城,到時待徐州徹底平定,劉某便會攜大軍第一時間趕往青州支援宣高!”
“使君是要……”臧霸話一出口就大感後悔,如此機密的事情劉瀾又豈會向自己透露分毫,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其並沒有絲毫隱瞞,這就逼的他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援要麽死。
“宣高啊,實不相瞞這次聚兵我主要的目的是前往廣陵解決笮融,所以徐州是盡落袁氏之手,還是我等絕地反擊就在藏將軍一念之間!”
“這……”劉瀾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甚至都為他選擇好了路,他還能有其他想法嗎?半晌尷尬一笑,道:“這件事可否容臧某思慮數日?”
劉瀾見他神色有異,知道他心中難下決斷,語重心長的說道:“臧將軍,有句老話說得好,宜早不宜遲,且行軍打仗更講究一個兵貴神速,若到時消息傳到了青州袁軍耳中,恐怕臧將軍傷亡必定難以估計!”
“這個臧某自然清楚。”
“但臧將軍卻有一點不清楚,若在臧將軍思量這數日間,北海被攻破的話,到時臧將軍前去青州又該如何?”
臧霸心中一驚,隨即看向劉瀾道:“難不成使君想要臧某立時給出答案?”
“我不會逼你。”
臧霸冷笑一聲,劉瀾雖然說不會逼,但口氣卻是讓他立時做出決斷。隻要他拒絕,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看向他。道:“既然如此,那使君便等臧某的消息吧。遲則一兩日,晚則三四日,臧某必定會給使君一個答複。”
“好,那我便再次恭候臧將軍的好消息了。”
“那末將便告退了。”臧霸說完便即拱手告退,臨到帳門前,回首看向劉瀾,道:“難道使君便如此信任臧某?若臧某隻是表麵答應,待使君前往廣陵之後在反戈一擊。到時使君又該如何?”
“哈哈。”
“若非臧將軍說,瀾也未必會想這些。”劉瀾突然肅容,道:“剛才劉某已經對臧將軍說了,現在是時候選邊站了,一旦將軍選邊站到劉某這邊,那臧將軍最好還是將家人安置在徐州,劉某也好妥善照理不是!”
臧霸並沒有再說話,怒衝衝掀簾而去,望著他的背影,劉瀾說道:“非是劉某不信任臧將軍。個中情由還望臧將軍體諒則個!”
臧霸回首灑然一笑,道:“使君不必過多解釋,這些我能明白!”
一路上。臧霸都在想著劉瀾說的話,青州刺史,手中依然掌握著三萬部眾,並且青州大小事宜盡歸自己所管,這樣誘人的條件,如此氣魄,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有。雖然在青州立足困難,但想要闖出一番天地並不困難,而且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同意,那麽頂到頭。最多隻不過是一個琅邪相,但現在劉瀾委任他為青州刺史。這樣的條件,他有些心動了,但卻又有些氣憤,他最反感的便是被威脅,可他心中又清楚,劉瀾敢給他青州,主要一點就是青州殘敗,不足以為根基,到時他依然需要徐州的錢糧支持,再加上家人被控製,雙重保險之下劉瀾自然對他去青州後的忠誠十分放心,但他的顧慮是多餘的,以當今天下的形勢,他臧霸不足以與任何人爭雄,隻能依附,但其他勢力會像劉瀾這樣給他如此自由的發揮空間嗎?會像他一樣交給一州之地大展拳腳嗎,顯然是絕無可能的,這世間恐怕也隻有他才會有有這樣的氣魄了。
再加上臧霸本來就是泰山郡人(屬兗州),到時離鄉更近,名聲自然能傳到鄉裏,如此不正是光宗耀祖嗎?使世人盡知我臧霸,此乃大丈夫之所為!
臧霸的眼中出現了光彩,這一刻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在青州闖出一番天地,使天下人盡知他臧霸的聲名!
~~~~~~~~~~~~~~~~
次日,劉瀾營帳。
劉瀾指著矮幾前的羊皮紙對身邊陪侍的徐庶,說:“這是甄儼取青州攻冀州的方略,元直說說你的想法吧!”
“主公分析的已經十分透徹了,元直也不讚成攻冀州的戰略。”徐庶思慮半晌,字句斟酌的道:“最初主公棄幽州而選擇了萬裏徐州,如今又棄冀州,卻不知主公這回又欲向何方出擊?”
“此事我也想了許久。”劉瀾緩緩從懷中掏出一張帛布地圖來,展開放在矮幾前,手指按在地圖之上,道:“若是我們攻這裏,不知會有幾成勝算?”
徐庶看著劉瀾手中摁著的兗州地圖,心中一緊,張了張嘴,卻什麽也沒有說出,而對於徐庶霎那如同彩虹一般,五顏六色的神情好似未見,雖然奪取兗州,進軍中原乃是陶謙的戰略思想之一,但相對於取冀州,劉瀾卻更希望能夠去爭兗州。
徐庶心中閃過無數念頭,對於取兗州他不是沒想過,隻是難度太大,所以他必須要勸劉瀾摒棄這樣的念頭:“如今兗州蝗災肆虐,又兼曹操與呂布兵禍連連,若是主公再去攪這趟渾水的話,恐怕非乃上上之策!”
兗州的破敗簡直駭人聽聞,因為蝗災使得多少百姓易子而食,因為兵禍百業凋蔽,而且兗州戶籍自黃巾之亂至今,早已從三百多萬銳減到了如今不到百萬,現在就算真能奪下兗州,以兗州此時的人口,就是雞肋,真得到了,不僅從中獲得不到必要錢糧,反而還要靠著遼東、徐州來接濟。反為自己又添一大包袱,得不償失。
而這又何嚐不是曹操將矛頭對準徐州和冀州的主要原因呢,尤其到了官渡之戰後。曹操得到了隻剩下三十萬人口的冀州都會大喜,可想當時中原與冀州的人口銳減到了何種可怕的程度。畢竟冀州當時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州,如同後世所說湖廣熟天下足,在東漢一朝那可是以冀州為首,隻有冀州能豐收,那麽天下也就豐足了。
劉瀾沉吟良久,說道:“我心中也明白去兗州不如將矛頭對準冀州,但畢竟曹操才是吾真正的心腹大患,若能將其趁早除之。則中原盡歸我有!”
“可是主公想過沒有,曹操擁兵十萬,若能足除,那呂布早就成功了,又豈會是如今相持的局麵?”徐庶不知道劉瀾為什麽會如此忌憚曹操,以曹操的實力,在關東也隻算二流,若說心腹之患,還得是袁家兄弟才對,但看來主公並沒有將他倆放在心上。
徐庶有些擔憂。他得讓主公改變這樣的觀念,曹操也許是有才華,有領兵的造詣。但在絕對實力麵前,麵對袁氏小弟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當然,相對於袁術,袁紹的危險更大,短短二年間,坐擁冀州的袁紹實力翻了數倍,莫提他現在主要的矛頭對準幽州,就是他此時揮軍南下。中原又有幾人能擋其鋒,隻需旬月間。便可盡收中原腹地。
但主公明顯還在憧憬著當年對袁紹的大勝,也許公孫瓚又何嚐不是如此。才讓袁紹短時間內收複了河間國,徐庶必須要提醒他收起這等驕兵心裏,但轉念一想,他又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他開始懷疑起來,從主公一貫的表現來看,他絕不會小瞧任何一位對手,不然區區一個臧霸也不會集大兵相對,那隻能說明,主公是在刻意為之,可他又不知道其為何要刻意輕視二袁,而重視曹操!
“如果聯合袁術對付曹操!”可以說曹操才是劉瀾心中的心腹大患,在如今這世上也許還沒有人太看好曹操,但在這些人中絕對不會有劉瀾,讓這位老友提早消失在曆史舞台是他此刻心中最迫切的想法,知道曆史的他清楚曹操日後的成就絕不能拿此時的實力做比較,雖然袁氏兄弟更強大,但曹操的潛力卻更恐怖。
徐庶沒有說話,隻是將矮幾前的帛紙地圖收在一旁,拿起幾隻茶盞,以兗州、揚州、徐州和青州的位置分別擺放,指著徐州方位的茶盞道:“此乃徐州。”又指著其他茶盞道:“此乃兗州,此乃揚州。”說完才又仰頭對劉瀾,道:“揚州暫且不去管長江以南的劉繇,便說盤踞在淮南的袁術,可謂兵精糧足,勢力亦是最強,若要撼動,雖說不易,卻也並非不能。”
“元直所言不錯,但袁術乃塚中枯骨,不足為慮!”
“主公切不可輕視袁術。”徐庶苦笑一聲,看來他的想法是真的錯了,劉瀾確實是在輕視袁術:“袁術雖敗於曹操,但實力仍舊強橫,若憑我們現在的實力,與其為敵,絕難撼動其根基。”說道這裏卻是話鋒一轉,道:“暫且不談袁術,便說主公所言之曹操。”
說著指向代表兗州的茶盞,道:“曹操乃中原僅次於袁術之諸侯,雖與張揚,呂布相聚兗州,但以此時的形勢,待到蝗災一除,恐怕呂布等人未必再有此時大好之勢。”
劉瀾點頭讚道:“元直所言不假,曹操乃當世人傑,呂布若要撼動他,恐怕難上加難!”
“即是如此,那麽這茶杯日後不管是呂布,還是曹操,主公便是要聯合袁術來對付其中之人,可是主公想過沒有,以袁術之強勢,就如主公之前所說的冀州,若是真與袁術聯合往攻兗州,那最後兗州豈不又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這……”劉瀾啞口不言,他心中很想說即使讓袁術占了兗州又能如何,隻要能夠滅了曹操,那區區袁術還有何俱哉?可是他並沒有說出來,畢竟隨著地位不同,很多話絕不是想到什麽就能隨口說出來。
徐庶繼續分析,道:“而且聯合強大對付弱小自古便是兵家大忌,無異與虎謀皮,所以說主公定不會去做這樣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元直之前不是說袁術並非不可戰勝嗎?”劉瀾目光灼灼的看向徐庶道:“主要是我與孟德乃多年老友,對其脾性能耐十分了解,此人軍事才幹卓絕,更兼帳前文臣武將能人無數,若不早除,日後必為心腹之患!”
“看來主公是理解錯了元直所言了。”
徐庶苦笑一聲,道:“袁術可以撼動,卻非主公一家所能,必須尋求外力,而外力以眼前的形勢來看又非曹操莫屬,可假若是主公並非與曹操聯合反而卻是與袁術對付曹操,待曹操覆滅,那麽兗州首先不會落到主公手中必然會落入袁術之手,如此一來,再得到兗州後的袁術反將一舉成為中原之最,宛若泰山,再也無有人能與其抗衡。”歎息一聲道:“雖然那時主公是解決了日後潛力巨大的曹操,但同樣卻扶持了一個難以撼動的袁術,這樣的局麵一成,恐怕關東局勢便真要被袁家兄弟所掌了!”
劉瀾心中一驚,因為徐庶的一番話讓他想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那就是到時若是再有官渡之戰的話,恐怕就真的成了袁氏兄弟的內戰了,而這樣的結果自然不會是劉瀾想要見到,因為在那之前,兩家都有可能以絕對的優勢將他碾壓,憂心忡忡,道:“元直的意思是要聯合曹操對付袁術了?”
“正是。”徐庶在地圖一點,道:“如今‘北’強而‘南’弱,脫南入北乃是大勢所趨,主公使徐州與曹操化幹戈為玉帛更乃當務之急,到時隻要主公能夠脫南入北,然後與曹操聯合向袁術開戰,若能與曹操平分淮南之地,以其地之富庶,不需數年便可與曹操一決雌雄,到時若能一戰勝之,便可盡得中原腹地。”
也許別人不會清楚徐庶最後那句話的意思,但劉瀾卻十分清楚那句一決雌雄的含義,這樣大膽的舉動,這樣大膽的計劃讓他有些心虛,甚至都不敢相信這樣的戰略會是出自徐庶這樣心思沉穩縝密之人的口中,若是此策從陳登口中說出來,他絕對不會詫異,但從徐庶口中說出,那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未完待續。)
“使君是要……”臧霸話一出口就大感後悔,如此機密的事情劉瀾又豈會向自己透露分毫,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其並沒有絲毫隱瞞,這就逼的他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援要麽死。
“宣高啊,實不相瞞這次聚兵我主要的目的是前往廣陵解決笮融,所以徐州是盡落袁氏之手,還是我等絕地反擊就在藏將軍一念之間!”
“這……”劉瀾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甚至都為他選擇好了路,他還能有其他想法嗎?半晌尷尬一笑,道:“這件事可否容臧某思慮數日?”
劉瀾見他神色有異,知道他心中難下決斷,語重心長的說道:“臧將軍,有句老話說得好,宜早不宜遲,且行軍打仗更講究一個兵貴神速,若到時消息傳到了青州袁軍耳中,恐怕臧將軍傷亡必定難以估計!”
“這個臧某自然清楚。”
“但臧將軍卻有一點不清楚,若在臧將軍思量這數日間,北海被攻破的話,到時臧將軍前去青州又該如何?”
臧霸心中一驚,隨即看向劉瀾道:“難不成使君想要臧某立時給出答案?”
“我不會逼你。”
臧霸冷笑一聲,劉瀾雖然說不會逼,但口氣卻是讓他立時做出決斷。隻要他拒絕,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看向他。道:“既然如此,那使君便等臧某的消息吧。遲則一兩日,晚則三四日,臧某必定會給使君一個答複。”
“好,那我便再次恭候臧將軍的好消息了。”
“那末將便告退了。”臧霸說完便即拱手告退,臨到帳門前,回首看向劉瀾,道:“難道使君便如此信任臧某?若臧某隻是表麵答應,待使君前往廣陵之後在反戈一擊。到時使君又該如何?”
“哈哈。”
“若非臧將軍說,瀾也未必會想這些。”劉瀾突然肅容,道:“剛才劉某已經對臧將軍說了,現在是時候選邊站了,一旦將軍選邊站到劉某這邊,那臧將軍最好還是將家人安置在徐州,劉某也好妥善照理不是!”
臧霸並沒有再說話,怒衝衝掀簾而去,望著他的背影,劉瀾說道:“非是劉某不信任臧將軍。個中情由還望臧將軍體諒則個!”
臧霸回首灑然一笑,道:“使君不必過多解釋,這些我能明白!”
一路上。臧霸都在想著劉瀾說的話,青州刺史,手中依然掌握著三萬部眾,並且青州大小事宜盡歸自己所管,這樣誘人的條件,如此氣魄,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有。雖然在青州立足困難,但想要闖出一番天地並不困難,而且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同意,那麽頂到頭。最多隻不過是一個琅邪相,但現在劉瀾委任他為青州刺史。這樣的條件,他有些心動了,但卻又有些氣憤,他最反感的便是被威脅,可他心中又清楚,劉瀾敢給他青州,主要一點就是青州殘敗,不足以為根基,到時他依然需要徐州的錢糧支持,再加上家人被控製,雙重保險之下劉瀾自然對他去青州後的忠誠十分放心,但他的顧慮是多餘的,以當今天下的形勢,他臧霸不足以與任何人爭雄,隻能依附,但其他勢力會像劉瀾這樣給他如此自由的發揮空間嗎?會像他一樣交給一州之地大展拳腳嗎,顯然是絕無可能的,這世間恐怕也隻有他才會有有這樣的氣魄了。
再加上臧霸本來就是泰山郡人(屬兗州),到時離鄉更近,名聲自然能傳到鄉裏,如此不正是光宗耀祖嗎?使世人盡知我臧霸,此乃大丈夫之所為!
臧霸的眼中出現了光彩,這一刻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在青州闖出一番天地,使天下人盡知他臧霸的聲名!
~~~~~~~~~~~~~~~~
次日,劉瀾營帳。
劉瀾指著矮幾前的羊皮紙對身邊陪侍的徐庶,說:“這是甄儼取青州攻冀州的方略,元直說說你的想法吧!”
“主公分析的已經十分透徹了,元直也不讚成攻冀州的戰略。”徐庶思慮半晌,字句斟酌的道:“最初主公棄幽州而選擇了萬裏徐州,如今又棄冀州,卻不知主公這回又欲向何方出擊?”
“此事我也想了許久。”劉瀾緩緩從懷中掏出一張帛布地圖來,展開放在矮幾前,手指按在地圖之上,道:“若是我們攻這裏,不知會有幾成勝算?”
徐庶看著劉瀾手中摁著的兗州地圖,心中一緊,張了張嘴,卻什麽也沒有說出,而對於徐庶霎那如同彩虹一般,五顏六色的神情好似未見,雖然奪取兗州,進軍中原乃是陶謙的戰略思想之一,但相對於取冀州,劉瀾卻更希望能夠去爭兗州。
徐庶心中閃過無數念頭,對於取兗州他不是沒想過,隻是難度太大,所以他必須要勸劉瀾摒棄這樣的念頭:“如今兗州蝗災肆虐,又兼曹操與呂布兵禍連連,若是主公再去攪這趟渾水的話,恐怕非乃上上之策!”
兗州的破敗簡直駭人聽聞,因為蝗災使得多少百姓易子而食,因為兵禍百業凋蔽,而且兗州戶籍自黃巾之亂至今,早已從三百多萬銳減到了如今不到百萬,現在就算真能奪下兗州,以兗州此時的人口,就是雞肋,真得到了,不僅從中獲得不到必要錢糧,反而還要靠著遼東、徐州來接濟。反為自己又添一大包袱,得不償失。
而這又何嚐不是曹操將矛頭對準徐州和冀州的主要原因呢,尤其到了官渡之戰後。曹操得到了隻剩下三十萬人口的冀州都會大喜,可想當時中原與冀州的人口銳減到了何種可怕的程度。畢竟冀州當時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州,如同後世所說湖廣熟天下足,在東漢一朝那可是以冀州為首,隻有冀州能豐收,那麽天下也就豐足了。
劉瀾沉吟良久,說道:“我心中也明白去兗州不如將矛頭對準冀州,但畢竟曹操才是吾真正的心腹大患,若能將其趁早除之。則中原盡歸我有!”
“可是主公想過沒有,曹操擁兵十萬,若能足除,那呂布早就成功了,又豈會是如今相持的局麵?”徐庶不知道劉瀾為什麽會如此忌憚曹操,以曹操的實力,在關東也隻算二流,若說心腹之患,還得是袁家兄弟才對,但看來主公並沒有將他倆放在心上。
徐庶有些擔憂。他得讓主公改變這樣的觀念,曹操也許是有才華,有領兵的造詣。但在絕對實力麵前,麵對袁氏小弟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當然,相對於袁術,袁紹的危險更大,短短二年間,坐擁冀州的袁紹實力翻了數倍,莫提他現在主要的矛頭對準幽州,就是他此時揮軍南下。中原又有幾人能擋其鋒,隻需旬月間。便可盡收中原腹地。
但主公明顯還在憧憬著當年對袁紹的大勝,也許公孫瓚又何嚐不是如此。才讓袁紹短時間內收複了河間國,徐庶必須要提醒他收起這等驕兵心裏,但轉念一想,他又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他開始懷疑起來,從主公一貫的表現來看,他絕不會小瞧任何一位對手,不然區區一個臧霸也不會集大兵相對,那隻能說明,主公是在刻意為之,可他又不知道其為何要刻意輕視二袁,而重視曹操!
“如果聯合袁術對付曹操!”可以說曹操才是劉瀾心中的心腹大患,在如今這世上也許還沒有人太看好曹操,但在這些人中絕對不會有劉瀾,讓這位老友提早消失在曆史舞台是他此刻心中最迫切的想法,知道曆史的他清楚曹操日後的成就絕不能拿此時的實力做比較,雖然袁氏兄弟更強大,但曹操的潛力卻更恐怖。
徐庶沒有說話,隻是將矮幾前的帛紙地圖收在一旁,拿起幾隻茶盞,以兗州、揚州、徐州和青州的位置分別擺放,指著徐州方位的茶盞道:“此乃徐州。”又指著其他茶盞道:“此乃兗州,此乃揚州。”說完才又仰頭對劉瀾,道:“揚州暫且不去管長江以南的劉繇,便說盤踞在淮南的袁術,可謂兵精糧足,勢力亦是最強,若要撼動,雖說不易,卻也並非不能。”
“元直所言不錯,但袁術乃塚中枯骨,不足為慮!”
“主公切不可輕視袁術。”徐庶苦笑一聲,看來他的想法是真的錯了,劉瀾確實是在輕視袁術:“袁術雖敗於曹操,但實力仍舊強橫,若憑我們現在的實力,與其為敵,絕難撼動其根基。”說道這裏卻是話鋒一轉,道:“暫且不談袁術,便說主公所言之曹操。”
說著指向代表兗州的茶盞,道:“曹操乃中原僅次於袁術之諸侯,雖與張揚,呂布相聚兗州,但以此時的形勢,待到蝗災一除,恐怕呂布等人未必再有此時大好之勢。”
劉瀾點頭讚道:“元直所言不假,曹操乃當世人傑,呂布若要撼動他,恐怕難上加難!”
“即是如此,那麽這茶杯日後不管是呂布,還是曹操,主公便是要聯合袁術來對付其中之人,可是主公想過沒有,以袁術之強勢,就如主公之前所說的冀州,若是真與袁術聯合往攻兗州,那最後兗州豈不又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這……”劉瀾啞口不言,他心中很想說即使讓袁術占了兗州又能如何,隻要能夠滅了曹操,那區區袁術還有何俱哉?可是他並沒有說出來,畢竟隨著地位不同,很多話絕不是想到什麽就能隨口說出來。
徐庶繼續分析,道:“而且聯合強大對付弱小自古便是兵家大忌,無異與虎謀皮,所以說主公定不會去做這樣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元直之前不是說袁術並非不可戰勝嗎?”劉瀾目光灼灼的看向徐庶道:“主要是我與孟德乃多年老友,對其脾性能耐十分了解,此人軍事才幹卓絕,更兼帳前文臣武將能人無數,若不早除,日後必為心腹之患!”
“看來主公是理解錯了元直所言了。”
徐庶苦笑一聲,道:“袁術可以撼動,卻非主公一家所能,必須尋求外力,而外力以眼前的形勢來看又非曹操莫屬,可假若是主公並非與曹操聯合反而卻是與袁術對付曹操,待曹操覆滅,那麽兗州首先不會落到主公手中必然會落入袁術之手,如此一來,再得到兗州後的袁術反將一舉成為中原之最,宛若泰山,再也無有人能與其抗衡。”歎息一聲道:“雖然那時主公是解決了日後潛力巨大的曹操,但同樣卻扶持了一個難以撼動的袁術,這樣的局麵一成,恐怕關東局勢便真要被袁家兄弟所掌了!”
劉瀾心中一驚,因為徐庶的一番話讓他想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那就是到時若是再有官渡之戰的話,恐怕就真的成了袁氏兄弟的內戰了,而這樣的結果自然不會是劉瀾想要見到,因為在那之前,兩家都有可能以絕對的優勢將他碾壓,憂心忡忡,道:“元直的意思是要聯合曹操對付袁術了?”
“正是。”徐庶在地圖一點,道:“如今‘北’強而‘南’弱,脫南入北乃是大勢所趨,主公使徐州與曹操化幹戈為玉帛更乃當務之急,到時隻要主公能夠脫南入北,然後與曹操聯合向袁術開戰,若能與曹操平分淮南之地,以其地之富庶,不需數年便可與曹操一決雌雄,到時若能一戰勝之,便可盡得中原腹地。”
也許別人不會清楚徐庶最後那句話的意思,但劉瀾卻十分清楚那句一決雌雄的含義,這樣大膽的舉動,這樣大膽的計劃讓他有些心虛,甚至都不敢相信這樣的戰略會是出自徐庶這樣心思沉穩縝密之人的口中,若是此策從陳登口中說出來,他絕對不會詫異,但從徐庶口中說出,那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