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回歸


    濟州島進入正軌了,時間也從五月跨度到了六月,方生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整整有一年了。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方生在幹什麽?或許還在興奮自己成為穿越大軍中光榮的一員吧,興許還信誓旦旦的打算回到明朝當王爺。


    隻不過‘短暫’的挖礦生活給了方生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不是救世主,他和別人的區別隻在於身體比較強壯,一樣會死,一樣會受傷,也一樣怕死,一樣怕受傷。


    這給了方生務實的精神,他真正懂得,穿越不是某點那些yy小說裏說的那般簡單,他怕吃苦,更不想給女真人做牛做馬,做奴隸做包衣,除了奮起反抗外方生沒任何辦法。


    甚至於,去年的這個時候他方生連連升鬥小民都不算,隻是個卑賤到一塌糊塗的礦徒,沒有自由,生存也是問題。


    那時候的大明已經岌岌可危了,大廈將傾,腹地也烽煙四起。


    可在崇禎五年,大明竟然有了起色,山東的孔有德打到萊州後一直攻不破萊州,雖然朝廷為此死了兩個巡撫登萊巡撫,總兵、副總兵多人,參將以下更是不計其數,可好歹境內的這股叛賊被遏製住了,他們打不出山東那就隻能等著大明回過頭來調集兵力撲滅這股叛亂。


    至於陝關的農民軍,雖然依舊鬧騰的厲害,可也沒前幾年那般嚴重了,雖然這些個反叛的逆賊合流成了幾大股大的流賊,但那終究是流賊,大的局勢上,甚至比年前都要好看一些。


    至於關外的女真,興許是朝鮮鬧的太厲害,這些個蠻夷也就沒怎麽寇邊過,最多是‘小打小鬧’的在關外清掉幾個大明的關堡,沒有太大的戰事。


    因此朝廷還能空出手來調回囤積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最多月餘就能到達萊州,滅掉登州的叛賊也就在反手之間。


    朝廷重臣都高興了,崇禎皇帝也高興,朝廷的大臣們高興的是大明的‘中興之相’好歹有了個端倪,這至少證明在一眾儒生名士的引領下,恢複大明盛世還是有指望的。


    至於崇禎,他高興的和那幫儒生又不一樣了,就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總歸,大明在崇禎五年的上半年,還算是順風順水,就好似眨眼間就能回到正德、嘉靖年前一般。


    於是大明上下一陣‘歌舞升平’,該飲酒作詩的飲酒作詩,該享樂的享樂,至少北京城裏依舊是太平盛世。


    崇禎皇帝一高興,難得從內帑中拿出一些銀兩分發了入關的關寧鐵騎和北京城外的京營,這些個內帑遠的有的是萬曆時候存留下來的部分,剩下的都是這幾年各地礦監交上來的稅銀。


    數量不多,平日也是拿來給崇禎皇帝和皇家公主,皇子們日常花費,如今拿出來犒勞兵丁,少不得的崇禎自己就得緊衣縮食一陣子。


    帶著關寧鐵騎入關的吳三桂感激流涕,二話不說誓死效忠陛下,崇禎一感動,覺得忠臣難得,就給感動的哭了下來,緊接著就惹得一眾君臣各個眼淚橫流,就似大明的君臣淚腺都無比發達。


    該哭的哭,不該哭的也哭,整個早朝比菜市場還熱鬧,最後還是崇禎自己看不下去了,把這幫君君臣臣給製止住。


    吳三桂帶著七千人關寧鐵騎繼續向萊州進發,朝堂裏腦袋聰明些的都準備好了報捷信使,既然陛下喜歡,那這些做臣子理當順著意思去做,兩不耽誤,吳三桂進貢的照拿,好話照說。


    “還有多遠?”方生站在船首眺望,一邊問船上的老舵手。


    “還有半天的海程。”老舵手憨憨的笑了笑,然後結結巴巴的道:“大人你已經問了四次了。”


    方生也笑了笑,他自己都忘了已經問過第四次了,興許是想的太多了。


    如果仔細算算,他方生實際上隻離開了陸地五個多月,離開大明時間長了點,可滿打滿算也就不到六個月。


    六個月前剛從登州港跑到朝鮮義州的方生還基本沒什麽根基,這個時候了,方生好歹能湊齊上萬人的青壯了。


    能夠航海的福船也破了兩位數了,指揮的動的人手滿打滿算四萬有餘,即使這四萬人連鐵器都裝備不全。


    但不管怎麽說,至少不如當初離開大明時候那般寒酸。


    至於答應孔有德的船隻,雖然還沒湊齊二十餘艘,但十餘艘是有了,眼下孔有德形勢越發危機,方生對他來說也就越發重要,他不敢動方生,因為這是唯一的退路。


    一來二去,至少在山東境內方生還是安全的。


    孔有德也知道現下方生等人占了朝鮮的濟州島,算是割據一方的人物,這個消息是耿仲明派人拉攏李九成和毛承祿時透露出去的。


    因為李九成父子想去投靠後金,他們理所當然就要把這個消息泄露給孔有德,少不得批判一些,把方生和耿仲明貶低的一塌糊塗。


    孔有德本身的傾向也是投靠後金女真,畢竟,女真人的實力擺在那,那壓根不是方生這等‘海寇’可以比的。


    方生望著海岸,腦子裏亂七八糟的想著,但那總歸是想法,此時的方生也不再是一年前的那個滿腦子幻想的小子,這一年的經曆雖然還算順風順水,但是挫折總歸也有,過了一道坎就多個心眼,一年到頭,幾次從生生死死爬出來。


    看似到最後化險為夷,應付的輕鬆自如,可其中艱辛,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


    “方大人,您,不是遼東人吧?”老舵手小心翼翼的問道,另一手也沒空著,該幹什麽幹什麽,總是把握著福船的方向。


    方生一怔,愣在那不知道怎麽回答。


    他家在哪?上輩子是在一座沿海小城,除了人口,經濟、gdp哪個都不能和大點的城市比,至於這一世,方生壓根就沒繼承這副身體的記憶,自然也就不存在自己哪裏人的說法。


    “很遠。”方生淡淡的說道,間接的告訴老舵手,他的確不是遼東人。


    “大人的口音不像是遼東的,嗬嗬。”老舵手笑嗬嗬的道,然後繼續說道:“島上遼東人多一些,所以才問問大人是不是遼東人。”


    老舵手是山東萊州人,隻是世代都是大明的軍戶,平日裏都住在水軍自己的衛所裏,老家也就從出生開始就沒回過。


    “唉,這些年衛所裏的兵不知道能跑了多少。”老舵手發了聲感慨,他算是逃出了那座囚牢,至少出來後還有飯吃,餓不死。


    至於其他人,這些年大明的財政問題不小,這軍餉也就來一半少一半的,再加上地方官員和領兵將領的層層克扣,幾乎都到不了衛所得兵丁手上。


    縱然水師要好一些,畢竟這些戰船是需要維護的,地方官員想隱瞞都隱瞞不了,所以上頭給的餉銀至少能到十之一二。


    所以水師的日子也要比尋常衛所要好一些,至少豐收年間是餓不死人的。


    “大明衛所?”方生愕然想起這個曾經大明軍隊的軍製,大明衛所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產物,明太祖在時為了避免前朝的弊病,以及節省國家財政進行的一場軍事改革。


    用通俗話講,這種改革類似於將三國時期的屯田製全麵鋪開,在大明上下統一推行,這些衛所的百戶、千戶也由世代繼承,大明朝廷是不管的,並且給予這些衛所各種政策上的優待。


    這樣的作用就是為了節省軍費,作用很明顯,從大明開國一直到嘉靖年間,衛所兵卒都占著大明軍隊的全部,也為大明節省了數百年的軍費,直到嘉靖年間的沿海倭寇橫行,此時的衛所兵丁已經不堪所用,各地衛所千戶吃空額屢見不鮮,能夠召集起來的兵丁更是十無三四。


    於是嘉靖幹脆就棄衛所兵不用,從新招募良家子成軍,隻是這番製度到了崇禎年間也逐漸荒廢,變成募兵不可用,衛所兵更不可用的局麵,整個大明竟然連個強軍都找不到!


    “老大爺,你說起衛所,能不能給我講講。”


    先前方生一直在苦惱自己從哪得到足夠多的青壯,但他偏偏忽略掉了占據大明兵部名冊上兵丁人數最多的衛所。


    雖然這些衛所兵不堪所用,甚至比尋常農夫都不如,所以這些人雖然是在大明兵部的名冊上,可偏偏整個朝堂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想不起來用他們。


    這些人都是軍戶,世世代代都給大明當軍戶,大明不許他們脫籍,雖然沒和宋朝一樣在兵丁的臉上刻字,但在各地的籍貫上寫的都是軍戶身份,連個良民都不是,也不許離開所屬的衛所。


    老舵手斷斷續續的說了山東附近的幾個大的衛所,濟南衛,青州衛,萊州衛是是比較大的,每個登記在冊的戰兵都能有好幾千,濟南衛更是山東都指揮使的駐地,戰兵萬餘人,其餘大大小小的衛所二三十個,自然不能一一都說齊。


    不過要說整個山東所有衛所都湊起來,青壯至少也有個七八萬人,這些人一輩子都不能出了衛所,隻能在衛所內種田勞作,身份上比起普通農莊壯丁還要差上一籌。


    過了兩個時辰,船隻在登州港靠岸,先一步到達的李焦領著手下一幫人在一直等著,李焦的身旁還站了另一個比較麵生的人。


    這個人方生見過一次,但當時的場景根本不容許方生去博聞強記,但他還是憶起此人是前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侄子,毛承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利路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利路亞並收藏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