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南國早春!


    李軒站在蔡記海鮮樓的樓頂,隔著藍灰的海水遠眺海灣那頭的深海特區。他眼前的這片海灣叫做後海,蜿蜒的海岸線並沒有金黃的沙灘和衝浪的遊客,有的隻是嶙峋礁石和成片的紅樹林。


    不住在海邊的人可能會疑惑不解,紅樹林根本就不是紅色的,隻不過是一些長在海邊的綠色喬灌木而已。這些海邊的成片雜木,之所以會被稱為“紅樹”,是因為它們富含“單寧酸”,被砍伐後會很快氧化變成紅色。


    除了不能算風景的紅樹林,後海灣就連海水也不是那種賞心悅目的湛藍色。這是因為包括後海在內的整片伶仃洋灣區都是珠江的入海口,隨河流衝刷下來的大量泥沙,把藍色的海水塗抹成了藍灰色。


    所以說,後海的風景並不算優美,而李軒眺望大海也不是為了賞景,而是想要親身見證一個偉大的曆史時刻,那是春天的故事裏的全新篇章。一位老人第三次來深海特區,他今天的行程之一就是考察海灣對麵的深海電子產業園。


    李軒不知道另一個時空中,老人的行程是怎麽安排的。但他很清楚那個時空中的特區,可沒有像這樣一個幾乎支撐起深海工業脊梁的大型電子產業園區。


    為此,李軒也頗有幾分自豪,他這隻小蝴蝶至少改變了一些東西!


    實際上它帶來的改變,遠不止一個深海電子產業園,就連他現在站的這間海鮮大酒樓,也是另一個時空中沒有的。另一個時空中的元朗,九十年代之前一直被香港人當做偏僻的鄉下,鬼才會跑到荒郊野嶺的後海邊來吃海鮮。


    但這一世就不同了,因為香港高新電子產業的崛起,元朗現在不但是全港最重要的核心工業區,還是香港發展最快的城市副中心。連帶著整個新界西北部地區,過去這七八年的發展速度猶如坐火箭一般。


    天水圍工業園的土地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耗盡,於是新工廠像癌細胞擴散一樣在整個元朗周邊擴散開來。要知道元朗的開發程度,遠沒有九龍和港島那麽高。


    另一個時空中,即使在二三十年之後,包括元朗、粉嶺等在內的新界西部和北部地區,依舊有大片的荒地和農田。所以說香港土地資源緊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隻不過新界的許多事情遠比市區要複雜,由原住民帶來的遺留問題,一直是困擾港英當局開發新界的最大攔路虎。而沒等英國人下定決心來解決這些問題,香港就已經確定要在九七年回歸了,他們自然不願再為此多費心思。


    而這個時空因為李軒和東方集團的出現,元朗成為了全港最大的電子製造中心。以東方集團為中心,上下遊產業鏈大量工廠蜂擁而來,所需的工業用地遠不是天水圍電子園那點麵積所能滿足的。


    不過工廠老板們隻要有足夠的利潤,自然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量散落在新界原住民手中的農地,經過買賣交易,以及向港府補繳地價之後,搖身一變成了一座座新工廠。


    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工業化運動,等到元朗周邊冒出了大棠村工業園、上村工業園、錦田工業園、八鄉工業園、新田工業園等一大批在政府規劃中,根本找不到的新興工業區時,港-英政府才不得加速元朗地區的工業規劃布局。


    除了工業規劃之外,就連曾讓港英當局和未來港-府頭疼不已的丁屋問題,也在元朗澎湃的經濟發展浪潮中,出現了新的解決思路。


    當初英國人占領新界時,為了得到本地居民的支持,同意本地居民的男性後代,無需向政府繳納地價就能獲得建房的權利,俗稱“丁屋”。


    按照港-英當局1972年來推行的最新政策,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共3層高(27呎/8.23米高),每層麵積不超過700呎(約65平米)的丁屋。這個居住麵積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已經和小型的聯排別墅差不多了。


    但它的流通性卻遠不是真正的別墅所能比的,因為按照規定丁屋如果出售給非原居民,就需要向港府補交地價。香港地價之昂貴,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丁屋補上地價之後,也就隻有真正的精英富豪才能買得起。但這些人又怎麽可能來新界鄉下置產?


    要知道丁屋也隻是在居住麵積上和小別墅相當罷了,但它的基礎設施以及周邊環境可就天差地別了。哪個富豪願意自己周圍的鄰居,都是收入才隻有自己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的窮光蛋,就不怕半夜被人入室打-劫嗎?


    而隨著元朗經濟開始騰飛,丁屋的價值就不一樣了。它們成了地產商眼中的香饃饃,地產商們甚至願意自己承擔土地差價的同時,以三倍麵積的回遷房來置換一套丁屋的產權。


    當然,地產商們唯一的條件就是丁屋必須成片轉讓,否則碎片化的土地根本無法被開發利用!這個時候新界獨有的鄉-議局和鄉-事委-員會又開始發揮引導、協調作用。


    如果家裏有一套丁屋,除了可以置換回一套和原先居住麵積相同的豪宅之外,還能額外得到7套600呎普通套房。一家人甚至什麽都不用幹,僅靠收房租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


    於是整個元朗一下子多了一批,靠著拆遷發家的新富人群。要知道這些人除了手裏有丁屋之外,大部分還保留有以前用來耕種的農田。


    隻不過隨著香港六七十年代經濟開始騰飛,生活成本不斷高漲,農業耕種根本無法維持體麵的生活。於是新界的大量農民淪為低收入階層,被迫進城打工來養活自己,農田拋荒率也不斷飆高。


    所以別看新界現在還保留著不少農地,但全港95%以上的糧食、蔬菜、禽肉,都需要從內地或者東南亞進口。


    這些原本一毛不值的荒田,現在同樣變得寸土寸金。無論是賣給地產商還是開發成工業區,都能換回大量資產。


    這就是快速城市化的魔力所在,大量工廠和人口的聚集,讓元朗成為香港新的工業和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增量紅利,足夠滿足原居民、地產商、工廠主等各方勢力瓜分所需,所以說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而另一個時空中的香-港,恰恰從1994年開始就陷入了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窘境。1994年時,深海特區的gdp隻相當於香港的二十分之一。而二十五年之後,深海特區的gdp卻已經反身超過了香港。


    而香港經濟之所以會在九四年後增長乏力,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過分失衡。除了金融業和地產業之外,就沒剩什麽東西了。然後亞洲金融危機又把香港九十年代吹起來的地產泡沫徹底戳破,於是整個香港經濟自然也遭受重創!


    而這一世的香港,雖然紡織、玩具、服裝等輕工業都搬離得差不多了,但電子產業迅速填補了進來,順帶還改善了整個香港的城市布局,讓原本崩塌的西部和北部地區迅速拉近了和核心城區的距離。


    而等到十到二十年之後,電子業也因為成本問題北移之後,李軒相信香港的互聯網產業肯定能接過重擔,成為香港經濟新的脊梁。


    比如因為李軒兩年前在全球互聯網大會上重點推介,而爆紅全世界的quora公司,不久前剛剛完成c輪4000萬美元的融資。


    令李軒也沒意料到的是,這個最初走知識分享路線,很可能成為“香港知乎”的網站,最近卻開始在搜索技術的研發上投入巨資,未來可能變成“香港穀歌”。


    在李軒的影響下,現在的香港可謂是全球互聯網之都。大量的網民,特別是許多高學曆網民,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冒出來的各種奇思妙想,十幾二十年後很可能就會變成全球互聯網產業的跨國獨角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電子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麻辣斯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麻辣斯基並收藏重生電子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