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掃苔莓一逕香(三)
阮二心中惱悔,直歎道:這下好了,他不過求個名士風/流,服個五石散,快活一番,再一睜眼,這天都變了。再看著兩位各有千秋的美人兒,阮二隻覺得索然無味,厭膩至極,敷衍幾句後便送走了她們。他躺在床上,想著魏九娘,又覺得魏染兒比起她們來好多了,那小男孩一般的爽朗性子,愛玩愛鬧,才不似她們這般囉唆呢。
喻盼兒與劉端端離了相公臥房,掩上門扇。劉端端被馮氏等冷嘲熱諷了許久,縱是如願以償,光明正大地進了國公府,心中也並不舒坦,隻低著頭,跟在喻盼兒身側,不聲不語。
喻盼兒微微轉首,拿眼睨著這劉端端可憐的小模樣,心裏頭竟不由覺得有些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意,可是她轉眼間就逼著自己把這不該有的念頭壓了下去。喻盼兒雖落了難,可到底是官門嫡女,早年是享過不少福的,因而十分自恃身份。
她最明白恩威並施的道理不過。此刻見劉端端落寞,喻盼兒心思一轉,對她柔聲噓寒問暖,眼見著劉端端麵色稍霽,似是十分感激地向她看來時,這喻氏女卻一笑,話鋒一轉,麵色平和地溫聲道:“這宅門裏有些規矩,端端約莫是不甚明白。這也怨不得你,畢竟……你不曾在這高門大院裏頭待過不是?這妻與妾啊,還是有差分的,譬如這兩人一起走路時,需得差上三步,斷然沒有並肩的道理。至於這生男生女,生下來了由誰撫育教導,嫡庶之間又有何區分……妾也不是故意難為你,實在是妾不為難,夫人便會為難。說這許多煩人話,也是為了端端你好。”
劉端端這心上一沉,微微咬唇,再不敢抬眼直視她,口中連忙弱聲稱是。喻盼兒心裏頭爽利了不少,笑著撫著她的手,心裏頭尋思起了她那親弟弟的事兒來。
盼兒這名字,實在是有寓意。盼兒麽,盼的就是兒子。她那弟弟叫喜麟,取得是“喜得麟兒”之意。姐弟倆的名字一擺出來,無需多言,這家裏頭是怎樣一番景況,便再清楚不過。喻盼兒對此並無怨言,也一心撲在弟弟身上,如今想的事情,則是該如何把弟弟喻喜麟送入那京中有名的蔡氏散館開蒙。
盼兒如何尋思,端端如何傷懷,這些都暫且不提,卻說這日一過,便是大年三十。這個年過得,對於國公夫人馮氏來說,實在是滿心鬱卒。
國公府上趕著往魏尚書家中送的禮,皆被人家扔出了府門外,一點情麵都不顧,將馮氏氣得是火冒三丈。等到開宴之時,抬眼再看看這三個兒媳——精明狡猾的商戶女榮十八娘,滿腹心機的沒落孤女喻盼兒,此外還有個珠胎暗結,豔名在外的劉端端,馮氏直覺得一樁如意事兒也沒有,惱火得不行,實乃氣損六葉連肝肺,恨至三毛七孔心。
而另一邊廂,兩相對較之下,流珠的這個年,過得倒還算高興。徐子期之前請大伯二伯兩家子來京中過年,可最後來的,卻隻有徐道正一家。
眼下是大年三十,亦稱做“大晦日”。這裏過年的習俗,和現代倒也差不多,左不過是貼對聯、包餃子、放鞭炮那些個事兒。
徐氏一家人圍坐一桌,你揉麵,我擀皮兒,他調餡,和和美美地包著餃子。瑞安與如意手小,還幫不上什麽忙,便由徐道正的兒子,先前與徐子期一同參軍的徐子駿領著去放鞭炮,留下流珠等在這裏邊包餃子邊說話。
阮流珠兩指一按,令那雪白麵皮將葷素混雜的餡兒完全包合,麵上一笑,對著身邊的徐二嫂問道:“不知大伯哥兒為何不曾來?他從前不是巴不得天天往汴京城裏跑麽?”
徐二嫂笑了,道:“三弟妹待在汴京城中,竟不曾聽說過百勝居士的故事麽?”
流珠這段時日忙著算計阮二,料理生意,也不曾往外麵多跑,此刻聽了徐二嫂的話,微微一怔,緊接著又聽得徐*笑道:“三嬸,兒與你講一講罷。大伯先前買了那鬥雞,撞了巧了,走了大運,那鬥雞每戰必勝,為大伯賺了不少銀錢。大伯雖遠在京郊,可因著這鬥雞名聲愈大,不少閑散富家子都遠赴京郊,排著隊要和大伯鬥上一鬥。大伯發達了,給自己取了個雅號,喚作百勝居士。”
這居士一詞,原本隻是稱呼信佛慕道之名士,及那隱居不仕的雅客的,然而眼下這個宋朝,人人一愛博戲,二愛風雅,所以居士這個名頭,也算爛了。流珠就知道,從阮鐮、阮大、阮二,到傅辛,全都有個居士的名號。如今一個鬥雞的農夫也是居士了,實在荒誕。
徐道正冷哼一聲,不悅道:“老大這是鬼迷心竅了。二娘你有所不知,他先前為了買這雞,把傻大姐賣入了府尹府為婢,做了燒火丫頭。如今老大也是居士了,那府尹府上的潘三郎也是個愛鬥雞的,也不知安了什麽心,把傻大姐調到了身邊做女使。老大也不多尋思尋思,隻顧著為那倆小錢兒高興,依我看,還是早早贖回女兒的好。”
幾人正聊著,不遠處的空地上便響起了劈啪一陣聲響。流珠笑著抬眼看去,便見那徐子駿正領著瑞安、如意放爆竹。這裏的宋朝,有百餘種爆竹,瑞安他們放的這種,名喚二踢腳,嗖的一下飛到半空中後,這才會爆開,外麵包裹的紅紙紛紛落下,看著便覺得喜慶。
徐子期擼起袖子,露出肌肉結實的小臂,大力和著麵。此刻聽得聲響,他也微微抬眸,往日那慣常沒有情緒、清淩淩的一雙黑眸,此刻也染上了些許暖意。說起來也是奇怪,他也常笑,可那笑意卻總是不入眼,可又不會像傅辛令人覺得虛偽,隻會令人心生忌憚。
他看了會兒弟妹們喧鬧的模樣,收回視線,誰知卻與流珠的眼神恰好撞上。徐子期微微一滯,挑眉一笑,流珠卻隻覺得暗自心驚,亦有幾分尷尬——這個男人,對她和傅辛的事兒,到底知曉幾分?
餃子下鍋之後,便是小輩磕頭,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尷尬的事兒又來了,流珠坐在堂中,握著手中紅包,直直地看著徐子期,徐子期反倒一派坦然,掀起衣擺,跪了下來,沉聲道:“子期給二娘拜年了。惟望明年國泰民安,此後幹戈倒載,藏弓息鼓,再無戰事,子期也好在家中親侍娘親,教導弟妹。更願二娘財源廣進,長樂永康。”
這句話裏頭的好幾個成語,流珠都聽不明白,但大概也能猜得意思。在古代待久了,她阮芸的文言文水平也算是大為精進。眼下徐子期這般坦蕩,隻比他大一歲的阮流珠也便以母子之禮相待,說了平白的吉祥話,勉勵了下他,隨即給了他紅包。
接著是徐瑞安,說了好一通吉祥話,又連忙補上一句,說全都是自己想的,不是別人教的,他那副肉呼呼的小樣子逗得流珠一笑,連忙給了紅包。及至徐如意時,這小姑娘卻別出心裁,效仿時下那些有身份的人,拿梅花小箋做了名帖,上邊寫著敬賀正旦雲雲,落款是“比男”二字。
流珠欣賞了好一會兒這古代的拜年賀卡,又遞給旁邊的徐子期、徐道正等人傳著看,並笑著問道:“比男是誰?”
如意湊到她膝邊,道:“比男就是兒啊。兒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比男居士,憐憐姐和弄扇姐都說好呢。”
徐子期隻多看了她一眼,沒有說話,流珠卻對如意大加讚賞,同時也不忘表揚略有沮喪的瑞安。餃子出了鍋,一家人圍桌共食,吃過了之後,還要湊在一起,圍爐而坐,一同守歲,達旦不寐。
這古代也沒有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的樂子不多,隻不過吃吃吉祥果,喝些屠蘇酒。那屠蘇酒加了花椒焙成的粉末,味道極怪,一見四喜將酒端上來,流珠便想著要逃,麵上鎮定道:“兒坐久了,腿有些發麻,且出去走走,看看門前那接福的袋子裏都有誰投了飛貼,若有遺漏的,也好及時給人家回過去。”
她才站起來,徐子期也跟著利落起身,沉聲道:“我跟著二娘去罷。這哪家和咱們關係好,我也該清楚才是,便趁著過年理上一理,日後也好和這些家多多親近。”
他這理由,說得無可辯駁。流珠無法,隻得跟在他身邊,一同往門前走去。
這所謂的接福帶子,就是個紅紙袋,掛在府門前。過年麽,總要拜年,登門造訪那是正月的事兒,在這大晦日裏,汴京的人們便會製作一種名為飛貼的物件,其實就跟現代的新年賀卡差不多。平凡人家用紅紙寫就,高官名士則會用各種娟細的名箋製成,人家派仆侍遞來飛貼,那收了的人便要回回去,不然就是打了人家的臉。
眼下已經算是很晚的時辰了,約莫不會再有人來投飛貼。四喜在前麵掌燈,流珠摘了福袋,借著門前燈籠的點點光亮,遞給徐子期一些,自己也匆匆看了幾封,溫聲道:“咱們初來乍到,人家過年時惦記著咱們,這是情分,必須記下才是。你瞧這些飛貼,幾乎全是有官位的,都是兒做生意時,或是先前你爹還在時,結交下來的貴人,不能得罪。”
徐子期點點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這幾封,大多寫的都是“闔府敬祝”之類的,但也有那麽幾封,是以個人名義送來的,譬如魯元公主傅堯,再譬如潘三郎潘湜。這就耐人尋味了,徐子期微微勾唇,暗中記下了這幾個人的名姓。
母子兩人拿了福袋,正欲轉身回屋,忽地聽得身後傳來一陣有力的腳步聲,緊接著是一個清朗帶笑,又好似有幾分市井痞氣的聲音——
“阮二娘,實是對不住了。這大過年的,咱也想歇會兒,把這些七汙八糟的事兒全都擱在一邊,但是沒辦法啊,過年也得查牢房。這幫犯事兒的老實了,咱明年才能過個太平年。叨擾了,叨擾了,我就去看看那柳鶯還在不在,給我那兄弟送頓飯,馬上就走,不會給你過了晦氣。”
阮二心中惱悔,直歎道:這下好了,他不過求個名士風/流,服個五石散,快活一番,再一睜眼,這天都變了。再看著兩位各有千秋的美人兒,阮二隻覺得索然無味,厭膩至極,敷衍幾句後便送走了她們。他躺在床上,想著魏九娘,又覺得魏染兒比起她們來好多了,那小男孩一般的爽朗性子,愛玩愛鬧,才不似她們這般囉唆呢。
喻盼兒與劉端端離了相公臥房,掩上門扇。劉端端被馮氏等冷嘲熱諷了許久,縱是如願以償,光明正大地進了國公府,心中也並不舒坦,隻低著頭,跟在喻盼兒身側,不聲不語。
喻盼兒微微轉首,拿眼睨著這劉端端可憐的小模樣,心裏頭竟不由覺得有些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意,可是她轉眼間就逼著自己把這不該有的念頭壓了下去。喻盼兒雖落了難,可到底是官門嫡女,早年是享過不少福的,因而十分自恃身份。
她最明白恩威並施的道理不過。此刻見劉端端落寞,喻盼兒心思一轉,對她柔聲噓寒問暖,眼見著劉端端麵色稍霽,似是十分感激地向她看來時,這喻氏女卻一笑,話鋒一轉,麵色平和地溫聲道:“這宅門裏有些規矩,端端約莫是不甚明白。這也怨不得你,畢竟……你不曾在這高門大院裏頭待過不是?這妻與妾啊,還是有差分的,譬如這兩人一起走路時,需得差上三步,斷然沒有並肩的道理。至於這生男生女,生下來了由誰撫育教導,嫡庶之間又有何區分……妾也不是故意難為你,實在是妾不為難,夫人便會為難。說這許多煩人話,也是為了端端你好。”
劉端端這心上一沉,微微咬唇,再不敢抬眼直視她,口中連忙弱聲稱是。喻盼兒心裏頭爽利了不少,笑著撫著她的手,心裏頭尋思起了她那親弟弟的事兒來。
盼兒這名字,實在是有寓意。盼兒麽,盼的就是兒子。她那弟弟叫喜麟,取得是“喜得麟兒”之意。姐弟倆的名字一擺出來,無需多言,這家裏頭是怎樣一番景況,便再清楚不過。喻盼兒對此並無怨言,也一心撲在弟弟身上,如今想的事情,則是該如何把弟弟喻喜麟送入那京中有名的蔡氏散館開蒙。
盼兒如何尋思,端端如何傷懷,這些都暫且不提,卻說這日一過,便是大年三十。這個年過得,對於國公夫人馮氏來說,實在是滿心鬱卒。
國公府上趕著往魏尚書家中送的禮,皆被人家扔出了府門外,一點情麵都不顧,將馮氏氣得是火冒三丈。等到開宴之時,抬眼再看看這三個兒媳——精明狡猾的商戶女榮十八娘,滿腹心機的沒落孤女喻盼兒,此外還有個珠胎暗結,豔名在外的劉端端,馮氏直覺得一樁如意事兒也沒有,惱火得不行,實乃氣損六葉連肝肺,恨至三毛七孔心。
而另一邊廂,兩相對較之下,流珠的這個年,過得倒還算高興。徐子期之前請大伯二伯兩家子來京中過年,可最後來的,卻隻有徐道正一家。
眼下是大年三十,亦稱做“大晦日”。這裏過年的習俗,和現代倒也差不多,左不過是貼對聯、包餃子、放鞭炮那些個事兒。
徐氏一家人圍坐一桌,你揉麵,我擀皮兒,他調餡,和和美美地包著餃子。瑞安與如意手小,還幫不上什麽忙,便由徐道正的兒子,先前與徐子期一同參軍的徐子駿領著去放鞭炮,留下流珠等在這裏邊包餃子邊說話。
阮流珠兩指一按,令那雪白麵皮將葷素混雜的餡兒完全包合,麵上一笑,對著身邊的徐二嫂問道:“不知大伯哥兒為何不曾來?他從前不是巴不得天天往汴京城裏跑麽?”
徐二嫂笑了,道:“三弟妹待在汴京城中,竟不曾聽說過百勝居士的故事麽?”
流珠這段時日忙著算計阮二,料理生意,也不曾往外麵多跑,此刻聽了徐二嫂的話,微微一怔,緊接著又聽得徐*笑道:“三嬸,兒與你講一講罷。大伯先前買了那鬥雞,撞了巧了,走了大運,那鬥雞每戰必勝,為大伯賺了不少銀錢。大伯雖遠在京郊,可因著這鬥雞名聲愈大,不少閑散富家子都遠赴京郊,排著隊要和大伯鬥上一鬥。大伯發達了,給自己取了個雅號,喚作百勝居士。”
這居士一詞,原本隻是稱呼信佛慕道之名士,及那隱居不仕的雅客的,然而眼下這個宋朝,人人一愛博戲,二愛風雅,所以居士這個名頭,也算爛了。流珠就知道,從阮鐮、阮大、阮二,到傅辛,全都有個居士的名號。如今一個鬥雞的農夫也是居士了,實在荒誕。
徐道正冷哼一聲,不悅道:“老大這是鬼迷心竅了。二娘你有所不知,他先前為了買這雞,把傻大姐賣入了府尹府為婢,做了燒火丫頭。如今老大也是居士了,那府尹府上的潘三郎也是個愛鬥雞的,也不知安了什麽心,把傻大姐調到了身邊做女使。老大也不多尋思尋思,隻顧著為那倆小錢兒高興,依我看,還是早早贖回女兒的好。”
幾人正聊著,不遠處的空地上便響起了劈啪一陣聲響。流珠笑著抬眼看去,便見那徐子駿正領著瑞安、如意放爆竹。這裏的宋朝,有百餘種爆竹,瑞安他們放的這種,名喚二踢腳,嗖的一下飛到半空中後,這才會爆開,外麵包裹的紅紙紛紛落下,看著便覺得喜慶。
徐子期擼起袖子,露出肌肉結實的小臂,大力和著麵。此刻聽得聲響,他也微微抬眸,往日那慣常沒有情緒、清淩淩的一雙黑眸,此刻也染上了些許暖意。說起來也是奇怪,他也常笑,可那笑意卻總是不入眼,可又不會像傅辛令人覺得虛偽,隻會令人心生忌憚。
他看了會兒弟妹們喧鬧的模樣,收回視線,誰知卻與流珠的眼神恰好撞上。徐子期微微一滯,挑眉一笑,流珠卻隻覺得暗自心驚,亦有幾分尷尬——這個男人,對她和傅辛的事兒,到底知曉幾分?
餃子下鍋之後,便是小輩磕頭,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尷尬的事兒又來了,流珠坐在堂中,握著手中紅包,直直地看著徐子期,徐子期反倒一派坦然,掀起衣擺,跪了下來,沉聲道:“子期給二娘拜年了。惟望明年國泰民安,此後幹戈倒載,藏弓息鼓,再無戰事,子期也好在家中親侍娘親,教導弟妹。更願二娘財源廣進,長樂永康。”
這句話裏頭的好幾個成語,流珠都聽不明白,但大概也能猜得意思。在古代待久了,她阮芸的文言文水平也算是大為精進。眼下徐子期這般坦蕩,隻比他大一歲的阮流珠也便以母子之禮相待,說了平白的吉祥話,勉勵了下他,隨即給了他紅包。
接著是徐瑞安,說了好一通吉祥話,又連忙補上一句,說全都是自己想的,不是別人教的,他那副肉呼呼的小樣子逗得流珠一笑,連忙給了紅包。及至徐如意時,這小姑娘卻別出心裁,效仿時下那些有身份的人,拿梅花小箋做了名帖,上邊寫著敬賀正旦雲雲,落款是“比男”二字。
流珠欣賞了好一會兒這古代的拜年賀卡,又遞給旁邊的徐子期、徐道正等人傳著看,並笑著問道:“比男是誰?”
如意湊到她膝邊,道:“比男就是兒啊。兒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比男居士,憐憐姐和弄扇姐都說好呢。”
徐子期隻多看了她一眼,沒有說話,流珠卻對如意大加讚賞,同時也不忘表揚略有沮喪的瑞安。餃子出了鍋,一家人圍桌共食,吃過了之後,還要湊在一起,圍爐而坐,一同守歲,達旦不寐。
這古代也沒有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的樂子不多,隻不過吃吃吉祥果,喝些屠蘇酒。那屠蘇酒加了花椒焙成的粉末,味道極怪,一見四喜將酒端上來,流珠便想著要逃,麵上鎮定道:“兒坐久了,腿有些發麻,且出去走走,看看門前那接福的袋子裏都有誰投了飛貼,若有遺漏的,也好及時給人家回過去。”
她才站起來,徐子期也跟著利落起身,沉聲道:“我跟著二娘去罷。這哪家和咱們關係好,我也該清楚才是,便趁著過年理上一理,日後也好和這些家多多親近。”
他這理由,說得無可辯駁。流珠無法,隻得跟在他身邊,一同往門前走去。
這所謂的接福帶子,就是個紅紙袋,掛在府門前。過年麽,總要拜年,登門造訪那是正月的事兒,在這大晦日裏,汴京的人們便會製作一種名為飛貼的物件,其實就跟現代的新年賀卡差不多。平凡人家用紅紙寫就,高官名士則會用各種娟細的名箋製成,人家派仆侍遞來飛貼,那收了的人便要回回去,不然就是打了人家的臉。
眼下已經算是很晚的時辰了,約莫不會再有人來投飛貼。四喜在前麵掌燈,流珠摘了福袋,借著門前燈籠的點點光亮,遞給徐子期一些,自己也匆匆看了幾封,溫聲道:“咱們初來乍到,人家過年時惦記著咱們,這是情分,必須記下才是。你瞧這些飛貼,幾乎全是有官位的,都是兒做生意時,或是先前你爹還在時,結交下來的貴人,不能得罪。”
徐子期點點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這幾封,大多寫的都是“闔府敬祝”之類的,但也有那麽幾封,是以個人名義送來的,譬如魯元公主傅堯,再譬如潘三郎潘湜。這就耐人尋味了,徐子期微微勾唇,暗中記下了這幾個人的名姓。
母子兩人拿了福袋,正欲轉身回屋,忽地聽得身後傳來一陣有力的腳步聲,緊接著是一個清朗帶笑,又好似有幾分市井痞氣的聲音——
“阮二娘,實是對不住了。這大過年的,咱也想歇會兒,把這些七汙八糟的事兒全都擱在一邊,但是沒辦法啊,過年也得查牢房。這幫犯事兒的老實了,咱明年才能過個太平年。叨擾了,叨擾了,我就去看看那柳鶯還在不在,給我那兄弟送頓飯,馬上就走,不會給你過了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