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蔡京坐在太師椅上,盯著眼前倆位禮部高官尚書宿元景和侍郎張叔夜。
這倆個人是趙佶直接提拔上來的人,不是自己道上的人。象這種人,在朝中掌握重要部門又位居重要崗位的情況目前僅此一例。
這一直讓蔡京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芒刺在背,越撓越癢。
察京是一位喜歡“一言堂”的領導幹部。
蔡京絕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說服教育上,有開會討論的時間,麥子在穗上都發芽了,有傳達文件的過程,韭菜都長成參天大樹了。
蔡京也是一位特別注重辦事效率的領導,蔡京執政,雷厲風行。
對於大宋官員的各種“不做為”他是深惡痛絕的,見了油瓶倒了不扶一下也就算了,見了倒在路邊的老人也不扶,這實在是太過份了!
“不敢扶,扶了會多出個爹。”一位正好被蔡京回家的路上抓住的官員解釋。
蔡京愣住,他過了半響才問道:“難道現在的老人都變壞了?”
“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位官員總算逃過一劫。
蔡京還是一位特別喜歡用自己人的領導。
雖然蔡京知道用自己的人存在各種弊端,不過他仍然還是忍不住會用自己的人。
畢竟自己的人用起來放心嗎。
放什麽心呢?這還用問嗎?真是的!
對於不聽話的幹部,蔡京通常會直接給他一把鍬,讓他先挖個坑,然後,再命令他跳下去,還要禁告他,如果不跳,後果自負。
對於特別不聽話的幹部,也就是不往坑裏跳的家夥,蔡京通常會一腳把他踢到一個特別涼快的地方,讓他天天等著盼著出太陽。
現在坐在蔡京眼前的倆個人宿元景和張叔夜,就屬於最不聽話的幹部隊伍裏的主要成員。
宿元景和張叔夜他們眼前木幾上各放了一盞茶,麵對著蔡京陰沉的目光,宿元景麵無表情,張叔夜則內心有些緊張。
“老菜”的一雙目光如刀,號稱“慧眼”,能夠坦然麵對的人並不多。
領導接見下級時候,通常都是領導先開口,這叫“規矩”,如果下級先開口說話,這叫“僭越”。
所以,蔡京先問:“西夏和遼國使者相繼來訪,尚書有何主意?”
宿元景,字九思,濟州府人,家世貧寒,神宗熙寧三年進士,與蔡氏兄弟同榜,長期在地方上任職,是一位從基層走上來的幹部,典型的地方官背景。
徽宗天子趙佶登基後便官運亨通,由應天府判調禦史台正任禦史中丞,以敢言著稱,曾廷斥新任宰相蔡京的講議司製度,被左遷至禮部任郎中,此後由郎官,直升尚書。
大宋官場中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是上了蔡京黑名單上的人,幾乎所有官員都等看宿元景再次倒黴呢。
宿元景見問,套了句官話,答道:“全憑太師做主。”
宿元景自從不當言官之後,從此絕不再多言,按他的話說:“我是言官就不能不言,現在不當言官了就不能多言。”
明哲保身,慎言謹行,做事滴水不漏,絕不能讓人抓住任何小辮子,對手過於強大,政治環境惡劣,讓他不能不加倍小心防範。
難道宿元景把蔡京當成對手?他選得難度可是最高的呀。
蔡京一點也不覺奇怪,宿元景越是象防賊一樣防著自己,就越能證明對方害怕自己。
蔡京笑了笑便轉向另一個人問道:“侍郎怎麽看?”
張叔夜,字嵇仲,信州人,世代官宦人家,賜進士出身,一直在京城各機構按部就班的緩緩上升著,是典型的京官背景。
在宿元景調到禮部當一個司的司長――郎官的時候,他正好是那個司的副司長――員外郎,現在他無巧不巧的又正好是禮部二把手――禮部侍郎。
沒想到張叔夜也說了一句官話:“全憑太師做主。”
蔡京心裏頓時不痛快起來,臉上露出不悅之色,“遼國出使,禮部有責,既然我一個人做主,還要你們這些官員何用?”
宿元景和張叔夜對視一眼,話說到這份上,就不能再裝傻了。
張叔夜“咳!”了倆聲,說道:“太師所言極是。隻是此番遼國來使,事關重大,並非推脫,禮部權責有限,除非太師,沒人能當家作主。”張叔夜實話實說。
以前“老菜”做宰相的時候,就常常越權伸手,讓三省、六部、左右二十四司的各級官員,非常被動,幹不幹都不行,幹不幹都有錯,是動輒得咎,百官頗有微辭,現在,太師總攬,還是乖乖的聽人家的吧。
何況,你不聽的辦法是什麽。
“這個我豈不知,要你來提醒不成?隻是你二個禮部高官,年薪加起來三百多萬,國家有事,你們連個主意也沒有,這是典型的不做為,難道讓國家白養活你們?”蔡京臉色難看,說話也很難聽。
宿元景不為所動,隻是多加了四個字,答了一句:“茲事體大,全憑太師做主。”
蔡京便不再理宿元景了,拿眼睛盯著張叔夜,“你來說。”
張叔夜心裏一陣發寒,“被蔡京盯上的人,沒個好結果!”這是朝中共識,趕明兒得去燒柱頭香避避邪。
張叔夜再次咳了幾聲,理了理思路,說道:“此番遼國出使我國,其它事都好處置,關鍵在於遼國要求我國歸還夏國銀州。我國無非有兩種應對方式,其一,歸還銀州;其二,不還銀州。”
張叔夜說著頓了一下,見蔡京沒反應,接著說道:“先說歸還銀州,好處是可與西夏結束戰爭,滿足了遼國的願望,暫時天下天平,一舉三得。壞處是失去銀州,我國白忙一場,最後一無所得;這樣處置,西夏得利,我國失利,遼國漁利。”
說到這,張叔夜又停下來看看蔡京,見這個老狐狸還不支聲,隻好繼續說著,“如果不還銀州,好處是擁有其土,占盡地利。壞處是激怒西夏,擴大戰爭規模。夏國倒在其次,隻怕遼國會借端生事……”
“遼國能生什麽事?”蔡京開口了,這正是蔡京一直在遲疑不決的一件事。
這倆個人是趙佶直接提拔上來的人,不是自己道上的人。象這種人,在朝中掌握重要部門又位居重要崗位的情況目前僅此一例。
這一直讓蔡京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芒刺在背,越撓越癢。
察京是一位喜歡“一言堂”的領導幹部。
蔡京絕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說服教育上,有開會討論的時間,麥子在穗上都發芽了,有傳達文件的過程,韭菜都長成參天大樹了。
蔡京也是一位特別注重辦事效率的領導,蔡京執政,雷厲風行。
對於大宋官員的各種“不做為”他是深惡痛絕的,見了油瓶倒了不扶一下也就算了,見了倒在路邊的老人也不扶,這實在是太過份了!
“不敢扶,扶了會多出個爹。”一位正好被蔡京回家的路上抓住的官員解釋。
蔡京愣住,他過了半響才問道:“難道現在的老人都變壞了?”
“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位官員總算逃過一劫。
蔡京還是一位特別喜歡用自己人的領導。
雖然蔡京知道用自己的人存在各種弊端,不過他仍然還是忍不住會用自己的人。
畢竟自己的人用起來放心嗎。
放什麽心呢?這還用問嗎?真是的!
對於不聽話的幹部,蔡京通常會直接給他一把鍬,讓他先挖個坑,然後,再命令他跳下去,還要禁告他,如果不跳,後果自負。
對於特別不聽話的幹部,也就是不往坑裏跳的家夥,蔡京通常會一腳把他踢到一個特別涼快的地方,讓他天天等著盼著出太陽。
現在坐在蔡京眼前的倆個人宿元景和張叔夜,就屬於最不聽話的幹部隊伍裏的主要成員。
宿元景和張叔夜他們眼前木幾上各放了一盞茶,麵對著蔡京陰沉的目光,宿元景麵無表情,張叔夜則內心有些緊張。
“老菜”的一雙目光如刀,號稱“慧眼”,能夠坦然麵對的人並不多。
領導接見下級時候,通常都是領導先開口,這叫“規矩”,如果下級先開口說話,這叫“僭越”。
所以,蔡京先問:“西夏和遼國使者相繼來訪,尚書有何主意?”
宿元景,字九思,濟州府人,家世貧寒,神宗熙寧三年進士,與蔡氏兄弟同榜,長期在地方上任職,是一位從基層走上來的幹部,典型的地方官背景。
徽宗天子趙佶登基後便官運亨通,由應天府判調禦史台正任禦史中丞,以敢言著稱,曾廷斥新任宰相蔡京的講議司製度,被左遷至禮部任郎中,此後由郎官,直升尚書。
大宋官場中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是上了蔡京黑名單上的人,幾乎所有官員都等看宿元景再次倒黴呢。
宿元景見問,套了句官話,答道:“全憑太師做主。”
宿元景自從不當言官之後,從此絕不再多言,按他的話說:“我是言官就不能不言,現在不當言官了就不能多言。”
明哲保身,慎言謹行,做事滴水不漏,絕不能讓人抓住任何小辮子,對手過於強大,政治環境惡劣,讓他不能不加倍小心防範。
難道宿元景把蔡京當成對手?他選得難度可是最高的呀。
蔡京一點也不覺奇怪,宿元景越是象防賊一樣防著自己,就越能證明對方害怕自己。
蔡京笑了笑便轉向另一個人問道:“侍郎怎麽看?”
張叔夜,字嵇仲,信州人,世代官宦人家,賜進士出身,一直在京城各機構按部就班的緩緩上升著,是典型的京官背景。
在宿元景調到禮部當一個司的司長――郎官的時候,他正好是那個司的副司長――員外郎,現在他無巧不巧的又正好是禮部二把手――禮部侍郎。
沒想到張叔夜也說了一句官話:“全憑太師做主。”
蔡京心裏頓時不痛快起來,臉上露出不悅之色,“遼國出使,禮部有責,既然我一個人做主,還要你們這些官員何用?”
宿元景和張叔夜對視一眼,話說到這份上,就不能再裝傻了。
張叔夜“咳!”了倆聲,說道:“太師所言極是。隻是此番遼國來使,事關重大,並非推脫,禮部權責有限,除非太師,沒人能當家作主。”張叔夜實話實說。
以前“老菜”做宰相的時候,就常常越權伸手,讓三省、六部、左右二十四司的各級官員,非常被動,幹不幹都不行,幹不幹都有錯,是動輒得咎,百官頗有微辭,現在,太師總攬,還是乖乖的聽人家的吧。
何況,你不聽的辦法是什麽。
“這個我豈不知,要你來提醒不成?隻是你二個禮部高官,年薪加起來三百多萬,國家有事,你們連個主意也沒有,這是典型的不做為,難道讓國家白養活你們?”蔡京臉色難看,說話也很難聽。
宿元景不為所動,隻是多加了四個字,答了一句:“茲事體大,全憑太師做主。”
蔡京便不再理宿元景了,拿眼睛盯著張叔夜,“你來說。”
張叔夜心裏一陣發寒,“被蔡京盯上的人,沒個好結果!”這是朝中共識,趕明兒得去燒柱頭香避避邪。
張叔夜再次咳了幾聲,理了理思路,說道:“此番遼國出使我國,其它事都好處置,關鍵在於遼國要求我國歸還夏國銀州。我國無非有兩種應對方式,其一,歸還銀州;其二,不還銀州。”
張叔夜說著頓了一下,見蔡京沒反應,接著說道:“先說歸還銀州,好處是可與西夏結束戰爭,滿足了遼國的願望,暫時天下天平,一舉三得。壞處是失去銀州,我國白忙一場,最後一無所得;這樣處置,西夏得利,我國失利,遼國漁利。”
說到這,張叔夜又停下來看看蔡京,見這個老狐狸還不支聲,隻好繼續說著,“如果不還銀州,好處是擁有其土,占盡地利。壞處是激怒西夏,擴大戰爭規模。夏國倒在其次,隻怕遼國會借端生事……”
“遼國能生什麽事?”蔡京開口了,這正是蔡京一直在遲疑不決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