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2-12
從城牆上回來,韓氏做了一桌子菜,李熙卻隻吃了兩口就推說有事要走,朱克榮留不住送他到院外,問他何故,李熙笑道:“休要管我,且回去好好寬慰嫂子吧,嫂子是好嫂子,可不忍辜負了。”朱克榮臉一紅,歎了一聲,默默地應了。
朱克榮帶著韓氏及周宛等十名結義弟兄於十月初啟程回幽州。
韓氏收拾的東西除了那個銅盆,一樣都沒帶,李熙也懶得把那些瓶瓶罐罐拿去變賣,他讓土兵把東西抬去兵營裏使用。自己揣了二十三貫錢去朱克榮家,謊稱是變賣所得。錢裝在一個布口袋裏放在桌子上,韓氏卻久久不肯接,僵持良久,她跟李熙說:“我這些家當置辦時不過才花了十幾貫錢,用了半年,怎麽反而更值錢了呢。”
李熙瞅著朱克榮不在麵前,便壓低聲音說道:“嫂子是個精明人,小弟佩服。不過有些事還是裝裝糊塗的好,幾貫錢的事,您何必呢。大哥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對嫂子的一份情,我這個外人也看的清清楚楚,或許他不如我這麽會說話,但心地卻比我純良多了,嫂子當多體諒他才是。”
韓氏抿嘴一笑:“論東拉西扯我不如你,你有錢孝敬你哥我就敢收。不過有些話該是你來說的嗎?男子漢大丈夫嘴怎麽比女人還碎叨。”
李熙忙把嘴一捂,起身說告辭,在院中和朱克榮及一幹兄弟約定了明日相會地點,又回首向立在廊下的韓氏拱拱手這才離去。
在張羅朱克榮回幽州這件事上,李熙忙前忙後,又舍得使錢,燕趙十二兄弟對他的觀感大有改變。現在,李熙單獨和韓氏說上幾句話完全不是問題,不管在院裏還是屋裏。
朱克榮回幽州,李熙贈了他三百貫盤纏,又假公濟私開了公務路引,以便能歇宿驛站,二日一早在城外十裏亭,李熙領著一妻一妾為朱克榮夫婦辦了送別宴。
直到日上三竿,朱克榮一行才起行離去,目送眾人遠去,李熙久久佇立,如失魂魄。
沐雅馨打發陳招弟來請李熙回家,李熙見沐雅馨不來,就故意留住陳招弟,和她嘀嘀咕咕說說笑笑。不一會兒,沐雅馨就沉著臉趕了過來,斜了一眼陳招弟,咳嗽一聲,說:“喲,二位有什麽高興的事,大清早的就嘀嘀咕咕說的這麽熱鬧,能讓我也聽聽嗎?”
陳招弟移步退向旁邊,低著頭,抿著嘴,含笑不言。李熙怕沐雅馨沒輕沒重的又說什麽傷她,遂打發她去了。惹得沐夫人一肚子酸味泛上來,嘖嘖嘴說:“好哇,瞧瞧,多懂得憐香惜玉呢,佳人已去,徒生哀傷,天地悠悠,誰解我心……”
沐雅馨嘴裏念念有詞,人就欺到李熙身邊,和他並肩挨著,她知道當著崔鶯鶯等人的麵,李熙不敢把她怎樣,就壯著膽子狠狠掐了他一把,部位在大腿根部,疼的李熙冷汗直流,弓腰如大蝦,呲牙咧嘴的又似要吃人的螃蟹精。
沐雅馨毫不憐惜他,以身遮擋,輕拍著李熙的臉冷冷笑道:“人走了,徒增傷悲也枉然,我這是為你好,幫你清醒清醒,免得糨糊糊住了腦袋不得回家的路。”
李熙強忍劇痛,笑道:“誰傷悲了,我看的很開呢。人生可就是一場離別,離別母親溫暖的懷抱,離別父親結實的臂膀,離別故鄉的河山,離別朋友和親人,離別了記憶中的過去,等到無可離別時,就離別了整個世界……你猜猜,這人最後都到哪去了呢?”
伸手挑起她的下巴,李熙已經能直起腰了。沐雅馨一把推落他的手,杏眼圓瞪,嘿嘿冷笑道:“休要跟我裝瘋賣傻,當我不知道你們倆之間那點事,你可真行,朱將軍待你如兄弟,你卻圖人所愛,兄弟妻不可欺,欺人妻遭雷劈。”
李熙禁不住老臉一紅,囁嚅道:“休要聽外人胡言亂語,那都是過去的事了,那時候我年少無知不懂事,現在全都改了,我悟了。”
沐雅馨怒如母老虎:“你悟什麽了?”
李熙嬉皮笑臉道:“兄弟妻不可欺,欺人妻遭雷劈。”
沐雅馨漚白了他一眼,眉梢一挑,笑道:“記得就好,今秋雨大雷多,小心真挨了天譴。”二人說話這空檔,崔鶯鶯在陳招弟、如花、似玉的簇擁下已經乘上抬杆往回走了。李熙瞅著四周無人,目中邪光頓生,瞄著沐雅馨隆鼓的胸脯直吞口水。沐雅馨悚然警覺,臉一紅,擰身就跑,早被李熙撲倒在地,欲叫,被他勒住脖子捂住了嘴,待掙紮,兩隻手又被擰在背後按死了。一陣無力的掙紮後,沐夫人消失在了路邊的草叢中。
……
秋收還沒結束,蹲在韶州街頭找活的鄉下青壯就多了起來,趁著秋後的閑暇空檔,莊稼人,隻要不是遊手好閑的懶漢,都會到城裏來打打短工,掙倆活錢貼補家用,或留著過年耍錢使。類似情形每年秋收後都有,似乎並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城裏的鋪子、作坊借著秋收後的富足和迎新過年的喜慶勁兒,生意會紅火上一陣子,生意好人手不夠用,雇請兩個短工臨時幫幫忙自在情理中。
再有就是營建房舍住宅也需要大量人手,冬天太冷,春天太忙,夏天太熱,唯有秋後這段時間,不冷不熱又不忙,正適宜大興土木。
按慣例,州衙兩衙官府此刻也會安排一些公益性工程出來,比如疏浚城裏的排水溝、下水道,修補破損的城牆,修葺州縣兩衙的公舍,以及修橋補路等等。這都需要大量人手。因而隻要舍得一身力氣,不愁沒有掙錢的門路。
掙到的錢年前會變成各式各樣的年貨由進城務工者帶回鄉下,錢仍舊留在城裏人手裏,等待著下一次的輪回,周而複始,生生不息。
不過元和十二年的秋季情況有些特殊,因為廣泛而深刻的災荒已經成為現實,進城找活的青壯們已經不再是為找兩個活錢貼補家用或當零花,這一回他們須指著這個來養家糊口。同樣的錢,心境不同的人來掙,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
用工者瞧準機會盡力壓低工錢,你不掙有人掙,你不掙,餓死你。
這錢掙著掙著就有了幾分怨氣。
其實有怨氣也算不了什麽,這世道本來就不公平,怨氣何處不在,小民百姓的誰沒受過窩囊氣呢,忍忍就過去了。
僧多粥少受點氣都不是問題,大和尚和小和尚吃的不一樣多也不怕,小和尚要埋怨,可以讓他找大和尚評理去,還可以問問他為何別人喝粥能喝飽你不行呢,你為何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整天怨天尤人而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這樣的和尚活該沒粥喝。
看,一句話就能噎他個半死。腦袋瓜再鈍點的,活活能自己把自己糾結死。
隻要有一口飯吃,沒人會鋌而走險,災荒隻會持續一年,犯險把腦袋丟了可是一輩子的事,這個賬,大和尚、小和尚們算的明白著呢。
分粥的人心裏很清楚,毋庸為此操心,天要是那麽容易就翻過來了,那還有白天黑夜嗎,還有日月星辰嗎,還有大和尚、小和尚以及我們這些分粥的人嗎?杞人之外不必憂天。
問題在於,僧越來越多,粥越來越少,少到即使最強壯的大和尚一天也撈不到一碗,粥也越來越稀,稀的近乎一碗清水,當水喝嫌它渾,當粥吃實在太稀。
不能填飽肚子可是要出大事的。
若是沒有粥了,大家都挨餓,自然也無所謂。
老天爺瞧咱們不順眼,預備把咱們全滅了,大夥一塊死,你好意思不死嗎,你好意思死前囉哩囉唆、跳來跳去惹人討厭嗎?悶頭等死吧。
問題是,若有人連輕薄如水的粥一天也喝不上一碗,有的人卻拿肉骨頭喂狗,還當著你的麵,你怎麽辦?安慰你快餓死的兒子說,人家的那肉骨頭是祖上傳下來的,是人家勤勞致富掙來的,是人家撞了大運道上撿的。
你這話除了讓你兒子懷疑他不是你親生的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餓死你這個窩囊廢。
窩囊的人注定要被餓死,累及妻子,要想活下去就得硬起來。
誰不想活?僅僅隻是因為要活著,戾氣就化成了仇恨,令人徹骨生寒的仇恨!
十月上旬,韶州屬縣仁化的一個偏遠鄉村發生了一起饑民訛詐大戶的事件,四十多個饑腸轆轆的山民闖入一處士紳莊園,說要給莊園主人打一口井,方便提水灌園。莊主婉言謝絕了,說莊宅裏的水渠夠用,無須另外打井。饑民不聽,強行在果園裏打了一口井,強索三石米和六升小豆。莊主爭不過,隻好給了,事後告到仁化縣衙。
仁化縣十分重視此事,縣尉親赴莊園察看,查明事實後,將三個帶頭鬧事者抓了,先打個稀爛,再鎖枷遊行,以此警示鄉裏。被訛詐去的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事後也歸還給了苦主。
雖然招待縣尉老爺一行苦主所費遠超過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但他仍然覺得值,有這樣愛民如子的好官站在我們這一邊,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
此事被當作一件普通的鄉村民事糾紛報到韶州,老辣的常太守卻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為此他還特意把李熙叫去值房考問了一番。
李熙聽完就說:“這是流民暴動的前奏啊,太守不可不察。”
常懷德問:“那以你看,當怎麽應對呢。”
“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李熙衝動地說道,見太守臉色不對,忙改口說:“……當然這麽做會有許多弊端,糧食是有數的,饑民卻是無窮無盡的,一旦韶州放糧,整個嶺南的饑民說不定都會湧過來,彼時就是有靈鷲山這麽大的糧山也會被吃空。韶州不當這個出頭鳥,等別的州扛不住先放糧我們再見機行事。在此之前,不如行以工代賑之策,由州縣出資興修水利、道路、橋梁,疏浚護城河,把青壯勞力統統釘在工地上,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不做亂,這一州六縣就亂不起來。”
常懷德連聲讚好,忽問:“錢從哪來?你興這麽大的工程,沒錢誰願意幹?”
李熙眨巴眨巴眼,答不出來。
常懷德笑道:“沒有錢就不給錢嘛。讓他們先鬧去,鬧到山窮水盡時,一碗稀粥都有人搶著喝。”
李熙表示不解高深,常懷德也不肯多解釋,他旋即以團練使的身份宣布了一件事:從十一月中旬起,所有在役土兵,改由官府補貼糧食,不僅在營吃飯不要錢,每月還有三十斤糧食和五十個錢的補貼,條件是到明年夏糧收獲前不得回鄉,必須集中住在兵營。
這一回李熙聽明白了,老太守果然深謀遠慮,在大家普遍餓肚子的前提下,土兵們卻得到如此優待,他們豈能不誓死報效?更為高明的是,這項命令從十一月中旬才開始生效,這既可讓土兵們有所期待,又能節省下這一個多月的用度,高,實在是高呀。
李熙發自內心地拍起了馬屁。
三百土兵接到集結命令後不到三天就全部進了兵營,這速度比往常足足縮短了約十天時間,李熙望著黑壓壓、歡喜雀躍的土兵們,心裏卻挺不是滋味,觀一葉而知秋至,肯為一口吃食和每月三十斤糧食和五十個錢的補貼在此雀躍歡呼,不正是反襯了普通百姓的困窘嗎?
他們跳的越歡,證明外麵的災情越大。
這個完全是要出大事的前奏呀。
從城牆上回來,韓氏做了一桌子菜,李熙卻隻吃了兩口就推說有事要走,朱克榮留不住送他到院外,問他何故,李熙笑道:“休要管我,且回去好好寬慰嫂子吧,嫂子是好嫂子,可不忍辜負了。”朱克榮臉一紅,歎了一聲,默默地應了。
朱克榮帶著韓氏及周宛等十名結義弟兄於十月初啟程回幽州。
韓氏收拾的東西除了那個銅盆,一樣都沒帶,李熙也懶得把那些瓶瓶罐罐拿去變賣,他讓土兵把東西抬去兵營裏使用。自己揣了二十三貫錢去朱克榮家,謊稱是變賣所得。錢裝在一個布口袋裏放在桌子上,韓氏卻久久不肯接,僵持良久,她跟李熙說:“我這些家當置辦時不過才花了十幾貫錢,用了半年,怎麽反而更值錢了呢。”
李熙瞅著朱克榮不在麵前,便壓低聲音說道:“嫂子是個精明人,小弟佩服。不過有些事還是裝裝糊塗的好,幾貫錢的事,您何必呢。大哥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對嫂子的一份情,我這個外人也看的清清楚楚,或許他不如我這麽會說話,但心地卻比我純良多了,嫂子當多體諒他才是。”
韓氏抿嘴一笑:“論東拉西扯我不如你,你有錢孝敬你哥我就敢收。不過有些話該是你來說的嗎?男子漢大丈夫嘴怎麽比女人還碎叨。”
李熙忙把嘴一捂,起身說告辭,在院中和朱克榮及一幹兄弟約定了明日相會地點,又回首向立在廊下的韓氏拱拱手這才離去。
在張羅朱克榮回幽州這件事上,李熙忙前忙後,又舍得使錢,燕趙十二兄弟對他的觀感大有改變。現在,李熙單獨和韓氏說上幾句話完全不是問題,不管在院裏還是屋裏。
朱克榮回幽州,李熙贈了他三百貫盤纏,又假公濟私開了公務路引,以便能歇宿驛站,二日一早在城外十裏亭,李熙領著一妻一妾為朱克榮夫婦辦了送別宴。
直到日上三竿,朱克榮一行才起行離去,目送眾人遠去,李熙久久佇立,如失魂魄。
沐雅馨打發陳招弟來請李熙回家,李熙見沐雅馨不來,就故意留住陳招弟,和她嘀嘀咕咕說說笑笑。不一會兒,沐雅馨就沉著臉趕了過來,斜了一眼陳招弟,咳嗽一聲,說:“喲,二位有什麽高興的事,大清早的就嘀嘀咕咕說的這麽熱鬧,能讓我也聽聽嗎?”
陳招弟移步退向旁邊,低著頭,抿著嘴,含笑不言。李熙怕沐雅馨沒輕沒重的又說什麽傷她,遂打發她去了。惹得沐夫人一肚子酸味泛上來,嘖嘖嘴說:“好哇,瞧瞧,多懂得憐香惜玉呢,佳人已去,徒生哀傷,天地悠悠,誰解我心……”
沐雅馨嘴裏念念有詞,人就欺到李熙身邊,和他並肩挨著,她知道當著崔鶯鶯等人的麵,李熙不敢把她怎樣,就壯著膽子狠狠掐了他一把,部位在大腿根部,疼的李熙冷汗直流,弓腰如大蝦,呲牙咧嘴的又似要吃人的螃蟹精。
沐雅馨毫不憐惜他,以身遮擋,輕拍著李熙的臉冷冷笑道:“人走了,徒增傷悲也枉然,我這是為你好,幫你清醒清醒,免得糨糊糊住了腦袋不得回家的路。”
李熙強忍劇痛,笑道:“誰傷悲了,我看的很開呢。人生可就是一場離別,離別母親溫暖的懷抱,離別父親結實的臂膀,離別故鄉的河山,離別朋友和親人,離別了記憶中的過去,等到無可離別時,就離別了整個世界……你猜猜,這人最後都到哪去了呢?”
伸手挑起她的下巴,李熙已經能直起腰了。沐雅馨一把推落他的手,杏眼圓瞪,嘿嘿冷笑道:“休要跟我裝瘋賣傻,當我不知道你們倆之間那點事,你可真行,朱將軍待你如兄弟,你卻圖人所愛,兄弟妻不可欺,欺人妻遭雷劈。”
李熙禁不住老臉一紅,囁嚅道:“休要聽外人胡言亂語,那都是過去的事了,那時候我年少無知不懂事,現在全都改了,我悟了。”
沐雅馨怒如母老虎:“你悟什麽了?”
李熙嬉皮笑臉道:“兄弟妻不可欺,欺人妻遭雷劈。”
沐雅馨漚白了他一眼,眉梢一挑,笑道:“記得就好,今秋雨大雷多,小心真挨了天譴。”二人說話這空檔,崔鶯鶯在陳招弟、如花、似玉的簇擁下已經乘上抬杆往回走了。李熙瞅著四周無人,目中邪光頓生,瞄著沐雅馨隆鼓的胸脯直吞口水。沐雅馨悚然警覺,臉一紅,擰身就跑,早被李熙撲倒在地,欲叫,被他勒住脖子捂住了嘴,待掙紮,兩隻手又被擰在背後按死了。一陣無力的掙紮後,沐夫人消失在了路邊的草叢中。
……
秋收還沒結束,蹲在韶州街頭找活的鄉下青壯就多了起來,趁著秋後的閑暇空檔,莊稼人,隻要不是遊手好閑的懶漢,都會到城裏來打打短工,掙倆活錢貼補家用,或留著過年耍錢使。類似情形每年秋收後都有,似乎並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城裏的鋪子、作坊借著秋收後的富足和迎新過年的喜慶勁兒,生意會紅火上一陣子,生意好人手不夠用,雇請兩個短工臨時幫幫忙自在情理中。
再有就是營建房舍住宅也需要大量人手,冬天太冷,春天太忙,夏天太熱,唯有秋後這段時間,不冷不熱又不忙,正適宜大興土木。
按慣例,州衙兩衙官府此刻也會安排一些公益性工程出來,比如疏浚城裏的排水溝、下水道,修補破損的城牆,修葺州縣兩衙的公舍,以及修橋補路等等。這都需要大量人手。因而隻要舍得一身力氣,不愁沒有掙錢的門路。
掙到的錢年前會變成各式各樣的年貨由進城務工者帶回鄉下,錢仍舊留在城裏人手裏,等待著下一次的輪回,周而複始,生生不息。
不過元和十二年的秋季情況有些特殊,因為廣泛而深刻的災荒已經成為現實,進城找活的青壯們已經不再是為找兩個活錢貼補家用或當零花,這一回他們須指著這個來養家糊口。同樣的錢,心境不同的人來掙,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
用工者瞧準機會盡力壓低工錢,你不掙有人掙,你不掙,餓死你。
這錢掙著掙著就有了幾分怨氣。
其實有怨氣也算不了什麽,這世道本來就不公平,怨氣何處不在,小民百姓的誰沒受過窩囊氣呢,忍忍就過去了。
僧多粥少受點氣都不是問題,大和尚和小和尚吃的不一樣多也不怕,小和尚要埋怨,可以讓他找大和尚評理去,還可以問問他為何別人喝粥能喝飽你不行呢,你為何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整天怨天尤人而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這樣的和尚活該沒粥喝。
看,一句話就能噎他個半死。腦袋瓜再鈍點的,活活能自己把自己糾結死。
隻要有一口飯吃,沒人會鋌而走險,災荒隻會持續一年,犯險把腦袋丟了可是一輩子的事,這個賬,大和尚、小和尚們算的明白著呢。
分粥的人心裏很清楚,毋庸為此操心,天要是那麽容易就翻過來了,那還有白天黑夜嗎,還有日月星辰嗎,還有大和尚、小和尚以及我們這些分粥的人嗎?杞人之外不必憂天。
問題在於,僧越來越多,粥越來越少,少到即使最強壯的大和尚一天也撈不到一碗,粥也越來越稀,稀的近乎一碗清水,當水喝嫌它渾,當粥吃實在太稀。
不能填飽肚子可是要出大事的。
若是沒有粥了,大家都挨餓,自然也無所謂。
老天爺瞧咱們不順眼,預備把咱們全滅了,大夥一塊死,你好意思不死嗎,你好意思死前囉哩囉唆、跳來跳去惹人討厭嗎?悶頭等死吧。
問題是,若有人連輕薄如水的粥一天也喝不上一碗,有的人卻拿肉骨頭喂狗,還當著你的麵,你怎麽辦?安慰你快餓死的兒子說,人家的那肉骨頭是祖上傳下來的,是人家勤勞致富掙來的,是人家撞了大運道上撿的。
你這話除了讓你兒子懷疑他不是你親生的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餓死你這個窩囊廢。
窩囊的人注定要被餓死,累及妻子,要想活下去就得硬起來。
誰不想活?僅僅隻是因為要活著,戾氣就化成了仇恨,令人徹骨生寒的仇恨!
十月上旬,韶州屬縣仁化的一個偏遠鄉村發生了一起饑民訛詐大戶的事件,四十多個饑腸轆轆的山民闖入一處士紳莊園,說要給莊園主人打一口井,方便提水灌園。莊主婉言謝絕了,說莊宅裏的水渠夠用,無須另外打井。饑民不聽,強行在果園裏打了一口井,強索三石米和六升小豆。莊主爭不過,隻好給了,事後告到仁化縣衙。
仁化縣十分重視此事,縣尉親赴莊園察看,查明事實後,將三個帶頭鬧事者抓了,先打個稀爛,再鎖枷遊行,以此警示鄉裏。被訛詐去的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事後也歸還給了苦主。
雖然招待縣尉老爺一行苦主所費遠超過三石米和六升小豆,但他仍然覺得值,有這樣愛民如子的好官站在我們這一邊,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
此事被當作一件普通的鄉村民事糾紛報到韶州,老辣的常太守卻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為此他還特意把李熙叫去值房考問了一番。
李熙聽完就說:“這是流民暴動的前奏啊,太守不可不察。”
常懷德問:“那以你看,當怎麽應對呢。”
“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李熙衝動地說道,見太守臉色不對,忙改口說:“……當然這麽做會有許多弊端,糧食是有數的,饑民卻是無窮無盡的,一旦韶州放糧,整個嶺南的饑民說不定都會湧過來,彼時就是有靈鷲山這麽大的糧山也會被吃空。韶州不當這個出頭鳥,等別的州扛不住先放糧我們再見機行事。在此之前,不如行以工代賑之策,由州縣出資興修水利、道路、橋梁,疏浚護城河,把青壯勞力統統釘在工地上,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不做亂,這一州六縣就亂不起來。”
常懷德連聲讚好,忽問:“錢從哪來?你興這麽大的工程,沒錢誰願意幹?”
李熙眨巴眨巴眼,答不出來。
常懷德笑道:“沒有錢就不給錢嘛。讓他們先鬧去,鬧到山窮水盡時,一碗稀粥都有人搶著喝。”
李熙表示不解高深,常懷德也不肯多解釋,他旋即以團練使的身份宣布了一件事:從十一月中旬起,所有在役土兵,改由官府補貼糧食,不僅在營吃飯不要錢,每月還有三十斤糧食和五十個錢的補貼,條件是到明年夏糧收獲前不得回鄉,必須集中住在兵營。
這一回李熙聽明白了,老太守果然深謀遠慮,在大家普遍餓肚子的前提下,土兵們卻得到如此優待,他們豈能不誓死報效?更為高明的是,這項命令從十一月中旬才開始生效,這既可讓土兵們有所期待,又能節省下這一個多月的用度,高,實在是高呀。
李熙發自內心地拍起了馬屁。
三百土兵接到集結命令後不到三天就全部進了兵營,這速度比往常足足縮短了約十天時間,李熙望著黑壓壓、歡喜雀躍的土兵們,心裏卻挺不是滋味,觀一葉而知秋至,肯為一口吃食和每月三十斤糧食和五十個錢的補貼在此雀躍歡呼,不正是反襯了普通百姓的困窘嗎?
他們跳的越歡,證明外麵的災情越大。
這個完全是要出大事的前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