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3-17
元和十三年十月末,保寧軍湖南營指揮使毛汝和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各督本隊夾湞江兩岸滾滾向南,兩營合計七千人,馬軍千五百人。河東軍征集的馬匹多,即便步軍也騎馬。湖南營則全憑兩條腿行走。湞江兩岸地形崎嶇,四條腿的河東營反而沒有湖南營走的快。
活躍在廣州、韶州、循州交界處的巨匪“癩頭李”聞聽永寧軍一萬大軍夾江南下衝著自己來了,一時嚇得腿腳發軟,起不來身,走不動路,欲遣散部屬,焚燒營寨避入山中。軍師張孝先勸他與循州南越王聯手抗敵。癩頭李道:“南越王也是副空架子,十幾路官軍追剿他,他又豈能騰出手來助我?”
張孝先道:“十幾路官軍征剿大半年也沒能奈何得了他,足見此人並非浪得虛名。他或兵馬不多,卻都是百戰餘生的精銳,不可以數量定強弱。”
癩頭李點頭,又道:“即便他願意和我聯手,我兩家合在一起也不過三四千人,一萬大軍如何抵擋?”
張孝先道:“來敵號稱有萬人,我看多不過六七千人,其中倒有一大半是河東兵。他們習慣在北方作戰,並不適應南方地形。我聽聞他們此番南下都是騎馬趕路,山道崎嶇,常連人帶馬跌落山穀,損折了不少人命,行軍之慢還不及兩條腿走。此輩人再多也不足懼。昔日曹操八十萬大軍進逼赤壁,又如何,北人不習水戰,不也被孫劉聯軍擊潰嗎,若非關雲長義氣幹雲,那曹操早成了斷頭鬼了,何來三國之分?”
張孝先又道:“大將軍如今聲名在外,官府視你為芒刺,必欲拔之而後快。手中有兵馬誰也奈何不得你,手中無兵,三五個縣衙差役亦可收捕了你,做過大將軍,你還忍得胥吏之辱嗎?要說我時運不濟寧可戰死沙場,落個痛快也強過死於賤奴之手。”
癩頭李擊案讚道:“軍師高見!我差點自誤。我心意已決,寧死也與官賊周旋到底。”又道:“不過南越王那邊我也沒熟人,他肯助我一把嗎?”
張孝先道:“某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去說動他,與大將軍你聯手抗擊官軍。”
癩頭李大喜過望,當即備了三十擔金珠、一百五十把鋼刀、五百杆鐵槍、二十副甲,二十個美姬為見麵禮,遣張孝先往博羅縣去了。
張孝先元和十二年年底韶州亂平後被授予廣州從化縣經學博士,“癩頭李”起兵攻略從化,聞他有才,欲聘為軍師,張孝先不肯,“癩頭李”焚燒縣學,殺張孝先妻,擄入軍中,妻之以妹,人前人後皆呼“軍師”,張孝先不得已歸順了他。
“癩頭李”起兵後號稱“大唐金吾大將軍”,盤踞三州交界之地,擁眾兩千餘。而此時號稱“南越王”的王弼、王喜兄弟因盛名所累,受到各路官軍的特殊關照,連遭重創,部卒所剩不足千人,東躲西藏,苦不堪言。
聞聽張孝先來,王弼大喜,擺起全副儀仗出寨迎出三裏外。
張孝先將所攜羊酒拿去犒賞軍士,在營中轉悠了一圈,回大帳座談,三言兩語後便套出了王氏兄弟的虛實,笑道:“大王的日子如此艱難,苦撐何益?不如效法韶州故事,投降官軍算了。我聽說昔日引薦咱們歸附官府的楊讚如今做了始興縣令,還在韶州為官,倒不妨再請他引薦歸順了保寧軍。節度使比刺史更有權勢,大王得授官職必比常懷德時更大。”
王喜擊案而起,冷笑道:“我大哥是南越王,要投官軍崔尚書那也能說的上話,要他一個小縣令推薦個屁。”
張孝先搖手道:“大將軍切莫小看了縣令,縣令雖小,日子卻過的安穩,這兒不久卻就要天塌地陷了。”
王弼喝退王喜,賠笑問張孝先何故。張孝先這才將保寧軍河東營、湖南營南下循州剿匪的消息相告,聲言兩營馬步軍萬人,統軍大將穆罕張、毛汝皆是百戰名將,熟悉嶺南地理,在湖南、江西等地剿匪時,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叛匪欲降之亦不可得。
王弼聽完默默無語,王喜急躁道:“大不了跟他拚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王弼攔住王喜,目光灼灼地問張孝先:“軍師為我謀劃一計。”
張孝先低頭吹茶,悠然道:“我如今是金吾大將軍的軍師,我的計策南越王還肯聽嗎?”
王弼道:“實不相瞞,我和七弟起兵後就曾派老貓去從化找過你,想請你一起做番大事業。老貓回來說你新娶的妻子被‘癩頭李’殺了,人也被他擄去營中。我跟老七商議,準備用一百擔金珠把你換回來,東西都準備好了,卻聽說你做了他的妹夫,又做了他的軍師。我想你大概混的不錯,就再沒去打攪。而今我這邊情形你也看到了,盛名害死人,我號稱有三千虎賁,其實就剩三百多弟兄了,糧草不足三天之數,這個營寨前天紮的,今晚就得撤走。去向哪,我也不知道。今晚咱們兄弟在這飲酒敘舊,明晚我的腦袋或就被官軍擺在桌案上,看著他們飲酒了。做官難,做賊更不易,兄弟,你就幫幫哥哥吧。”
王弼言罷眼圈潮紅,王喜忍不住落淚,將手中切肉的小刀恨恨地紮入桌上。
張孝先聞言含淚,拜道:“我本不願做賊,奈何卻上了賊船。癩頭李殺了我妻,逼我娶他癩頭妹妹,那潑婦對我日夜羞辱,動輒打罵。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王弼扶住張孝先,泣道:“他日在韶州我一步走錯,竟害兄弟淪落如此田地,是我有愧於你。”張孝先道:“六哥休說這話,休說這話。時也命也,不經曆一番磨難,怎能拋卻顧慮追隨哥哥一心一意打天下,做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王弼哈哈大笑,猛一拍王喜,二人齊向張孝先下跪,手拉著手,說道:“今日你我三人就效法漢朝劉關張故事結拜為兄弟,禍福與共,生死不棄,如何?如何?”
王喜叫道:“使得。”張孝先含淚說好。
王弼即命擺了香案,三人結拜,王弼為大,張孝先排第二,王喜排第三。
拜完兄弟,擺酒再飲,張孝先道:“我此來尋大哥,正是有條計策圖謀‘癩頭李’,若是成功,大哥一躍就能成為嶺南諸家頭領,將來是戰是降,都是天大的資本。”
王喜道:“二哥不爽快,還談歸降,不降了,寧死也不再給狗官做奴。”
張孝先微微一笑,轉向王弼,說道:“行此計有些風險要擔,更要大哥受些委屈。”
王弼笑道:“死且不懼,怕什麽風險?大丈夫能屈能伸,受些委屈也無妨。”
張孝先將酒杯在桌上一頓,說了聲:“好。”
……
韶州城下一道晴空霹靂救下了趙上都,這讓穆罕張的心裏著實膩歪了一陣子,他是個寵信佛道的人,相信世間有鬼神邪魅,大軍出征,節帥要殺個王給他祭旗,本事一番好意,孰料上了刑場的趙上都竟如有神助,大晴天的一聲霹靂劈死了劊子手,實在太不吉利了。即使貴為老天,做事也不能這麽耍賴皮吧,晴空萬裏你打個雷也就罷了,怎麽還能劈人呢?本想討個彩頭,這下倒好,觸了眉頭!
還有一點,從河東到韶州這麽多天了,天氣一直都是很晴朗的,偏偏出征那天起了一陣陰風,明朗的天空驟然間變的有如黑夜,竟他媽的還平地起了陣陰風,什麽玩意嘛。
坐在馬背上,仰望著烏雲翻卷的天空,穆罕張的心情真是差到了極點。
行軍途中也是種種不順,不斷傳來士卒連人帶馬跌落山穀的消息,夜晚宿營時,惱人的毒蟲咬的人渾身是包,整宿整宿的讓你睡不安穩。一不小心還來條花花綠綠的蛇盤在你肚子上,衝著你直吐舌頭,狗娘養的舌頭竟還是分叉的。
蟲子多半是過不了冬了,臨死之前咬一個算一個,不可原諒,可以理解,可都是十月末的天氣了,該死的蛇怎麽也不冬眠呢?也跟著瞎搗亂,真是豈有此理!
詭異,太詭異了,這是末世的征兆嗎?
還在河東時,就聽到大街小巷的孩童吟唱一首童謠:
七歲兒郎,八歲小娘,架在一起,扛不過大梁。
河東人把房梁叫大梁,兒郎、小娘寓意著希望,扛不過大梁,房子就會坍塌,七、八相加是十五,寓意著元和十五年時房子就會坍塌。隻是這房子坍塌究竟是寓意著天子駕崩,還是寓意大廈將傾,江山傾覆呢?
在河東的時候,穆罕張傾向於前者,大唐國勢雖然已經衰弱,卻還沒有到牆倒屋塌的地步吧,河洛之地因安史之亂衰落了,可是大唐的南方正欣欣向榮,有南方的財賦供給,大唐再怎麽也能再撐個百八十年。那時節自己早化作了塚中枯骨,管他天崩地陷?
南下後的經曆告訴穆罕張,他在河東時的推斷可能太樂觀了些,南方是大唐的財賦根本,但看起來情況並不是很妙,官吏的貪暴,百姓的困窘比之河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比河東不同的是,這裏的官吏和百姓都還未曾經曆過大亂,官民都還懵懂的很,軍隊更是腐朽到不堪一擊,不必發生像安史之亂那樣的大災難,腐朽的南方用手指一點就灰飛煙滅了。
不過那個時候,穆罕張還心存一絲僥幸,他發現各地的駐軍雖然糜爛,好在百姓更加懵懂、懦弱、懼官。河東等地民風悍烈,一言不合,動輒拔刀殺人,河北的驕兵悍將們殺帥、逐帥幾成傳統。南方百姓卻不同,他們受了委屈會極力忍耐,而非輕生把命一搏。
他們的忍性之大,令人歎為觀止,官府橫加在他們身上的壓迫,河東人可以為此破家而奮擊,河北人為此可以不顧滅族之禍死上十幾回,可是這些南方人竟然還能忍耐!實在忍不住的時候他們會自殘,會相互殘殺,卻不敢對官府稍加顏色。穆罕張在路過嶽州時,曾親眼看到一個捕手牽著十幾個盜賊在路上行走,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的讓人想自殺。
這捕手熱的汗流浹背,心情煩躁,心情不快的他就加意虐待囚徒,對盜賊們動輒鞭打,奇怪的是盜賊們垂頭喪氣,忍氣吞聲。
仔細看,盜賊們手腕上綁的不過是根細草繩,是那種用力一繃就會折斷的草繩。穆罕張饒有興致地問那捕手是不是會巫術,是否給這十幾個人喝了什麽蠱毒,以至於十幾個盜賊全然不敢反抗?
捕手驚訝地回答他:將軍何處此言,盜賊敢反抗官府,那還不得天下大亂?
穆罕張微笑難言,不知怎麽回答。
盜賊不敢反抗官府,這是南方維持穩定的最後砝碼,詭奇的很。
趙上都的經曆告訴穆罕張,他不應該再心存僥幸,大唐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
趙上都本是一個言必稱上都如何的鄉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過了大半輩子,或許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土都埋到了嗓子眼了,竟然還過了把做“王”的癮!
“桃花王”看似荒唐可笑的,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毫不留情地擊碎了穆罕張們的心,戰敗之後“桃花王”寧可自焚也不願再歸附朝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相迫?
人心壞到了這個地步,還怎麽收拾?
陰鬱的心境一直持續到進入廣州從化境內,在此之前,大大小小和亂民打過幾仗。都是些不成氣候的小角色,一觸即潰,故而也談不上勝負。他們白天躲著大軍藏在深山裏,晚上下山過來騷擾一番。給穆罕張的感覺就是一頭蠻牛闖進了樹林子,驚起了漫天飛舞的牛虻,蠻牛空有一身力氣,卻奈何不得它們,反而吃它們叮了一身包。
跟牛虻纏鬥是不明智的,因為牛虻的騷擾而發足疾奔也是不明智的,甚至因此而心生煩躁都是為主將者的大忌。穆罕張吩咐軍務判官和副使,此類事不必報他知道,由副使和判官酌情定奪即可,寧可讓它們吸掉幾兩血,也不可因此亂了自家陣腳,更不能因此轉移視線忘了此行南下的使命。
循州的“南越王”王弼、王喜兄弟、潮州的“天啟太子”李空明、東莞縣的海盜頭子“一擔挑”才是他的對手,擒賊先擒王,打掉這幾個“王”,剩下的小嘍囉們自會一哄而散。
參謀孔章提醒他要注意一下“癩頭李”的動向,說此人近來跟南越王王氏兄弟打的火熱,要防止他們同流合汙,共同對抗官軍。
穆罕張笑道:“我聽過這個人的‘大名’,是個小搗子出身,仗著兄弟義氣拉了一杆人,做些偷雞摸狗的勾當,為人鼠目寸光和膽怯似雞,成不了大氣候。”
另一參謀張燁附和道:“將軍所言極是,我得到線報,‘癩頭李’聽聞‘南越王’的日子並不好過,準備吞並王氏兄弟,自己做‘南越王’。跟王氏兄弟接近應該是尋機下手,而非是要跟他聯手。”
穆罕張笑道:“這樣的人不必理睬他,繼續南下博羅縣,先擒殺王氏兄弟再說。他楊讚能抓一個‘王’,咱們也抓一個‘王’,比比哪個‘王’更有王者風範。”
張燁大笑道:“趙上都算個狗屁東西,狗一般的人!‘南越王’聲名遠播,抓到他砍了,方見我河東子弟的手段,揚我將軍您的威名。”
眾將皆大笑,孔章默默無語。
元和十三年十月末,保寧軍湖南營指揮使毛汝和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各督本隊夾湞江兩岸滾滾向南,兩營合計七千人,馬軍千五百人。河東軍征集的馬匹多,即便步軍也騎馬。湖南營則全憑兩條腿行走。湞江兩岸地形崎嶇,四條腿的河東營反而沒有湖南營走的快。
活躍在廣州、韶州、循州交界處的巨匪“癩頭李”聞聽永寧軍一萬大軍夾江南下衝著自己來了,一時嚇得腿腳發軟,起不來身,走不動路,欲遣散部屬,焚燒營寨避入山中。軍師張孝先勸他與循州南越王聯手抗敵。癩頭李道:“南越王也是副空架子,十幾路官軍追剿他,他又豈能騰出手來助我?”
張孝先道:“十幾路官軍征剿大半年也沒能奈何得了他,足見此人並非浪得虛名。他或兵馬不多,卻都是百戰餘生的精銳,不可以數量定強弱。”
癩頭李點頭,又道:“即便他願意和我聯手,我兩家合在一起也不過三四千人,一萬大軍如何抵擋?”
張孝先道:“來敵號稱有萬人,我看多不過六七千人,其中倒有一大半是河東兵。他們習慣在北方作戰,並不適應南方地形。我聽聞他們此番南下都是騎馬趕路,山道崎嶇,常連人帶馬跌落山穀,損折了不少人命,行軍之慢還不及兩條腿走。此輩人再多也不足懼。昔日曹操八十萬大軍進逼赤壁,又如何,北人不習水戰,不也被孫劉聯軍擊潰嗎,若非關雲長義氣幹雲,那曹操早成了斷頭鬼了,何來三國之分?”
張孝先又道:“大將軍如今聲名在外,官府視你為芒刺,必欲拔之而後快。手中有兵馬誰也奈何不得你,手中無兵,三五個縣衙差役亦可收捕了你,做過大將軍,你還忍得胥吏之辱嗎?要說我時運不濟寧可戰死沙場,落個痛快也強過死於賤奴之手。”
癩頭李擊案讚道:“軍師高見!我差點自誤。我心意已決,寧死也與官賊周旋到底。”又道:“不過南越王那邊我也沒熟人,他肯助我一把嗎?”
張孝先道:“某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去說動他,與大將軍你聯手抗擊官軍。”
癩頭李大喜過望,當即備了三十擔金珠、一百五十把鋼刀、五百杆鐵槍、二十副甲,二十個美姬為見麵禮,遣張孝先往博羅縣去了。
張孝先元和十二年年底韶州亂平後被授予廣州從化縣經學博士,“癩頭李”起兵攻略從化,聞他有才,欲聘為軍師,張孝先不肯,“癩頭李”焚燒縣學,殺張孝先妻,擄入軍中,妻之以妹,人前人後皆呼“軍師”,張孝先不得已歸順了他。
“癩頭李”起兵後號稱“大唐金吾大將軍”,盤踞三州交界之地,擁眾兩千餘。而此時號稱“南越王”的王弼、王喜兄弟因盛名所累,受到各路官軍的特殊關照,連遭重創,部卒所剩不足千人,東躲西藏,苦不堪言。
聞聽張孝先來,王弼大喜,擺起全副儀仗出寨迎出三裏外。
張孝先將所攜羊酒拿去犒賞軍士,在營中轉悠了一圈,回大帳座談,三言兩語後便套出了王氏兄弟的虛實,笑道:“大王的日子如此艱難,苦撐何益?不如效法韶州故事,投降官軍算了。我聽說昔日引薦咱們歸附官府的楊讚如今做了始興縣令,還在韶州為官,倒不妨再請他引薦歸順了保寧軍。節度使比刺史更有權勢,大王得授官職必比常懷德時更大。”
王喜擊案而起,冷笑道:“我大哥是南越王,要投官軍崔尚書那也能說的上話,要他一個小縣令推薦個屁。”
張孝先搖手道:“大將軍切莫小看了縣令,縣令雖小,日子卻過的安穩,這兒不久卻就要天塌地陷了。”
王弼喝退王喜,賠笑問張孝先何故。張孝先這才將保寧軍河東營、湖南營南下循州剿匪的消息相告,聲言兩營馬步軍萬人,統軍大將穆罕張、毛汝皆是百戰名將,熟悉嶺南地理,在湖南、江西等地剿匪時,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叛匪欲降之亦不可得。
王弼聽完默默無語,王喜急躁道:“大不了跟他拚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王弼攔住王喜,目光灼灼地問張孝先:“軍師為我謀劃一計。”
張孝先低頭吹茶,悠然道:“我如今是金吾大將軍的軍師,我的計策南越王還肯聽嗎?”
王弼道:“實不相瞞,我和七弟起兵後就曾派老貓去從化找過你,想請你一起做番大事業。老貓回來說你新娶的妻子被‘癩頭李’殺了,人也被他擄去營中。我跟老七商議,準備用一百擔金珠把你換回來,東西都準備好了,卻聽說你做了他的妹夫,又做了他的軍師。我想你大概混的不錯,就再沒去打攪。而今我這邊情形你也看到了,盛名害死人,我號稱有三千虎賁,其實就剩三百多弟兄了,糧草不足三天之數,這個營寨前天紮的,今晚就得撤走。去向哪,我也不知道。今晚咱們兄弟在這飲酒敘舊,明晚我的腦袋或就被官軍擺在桌案上,看著他們飲酒了。做官難,做賊更不易,兄弟,你就幫幫哥哥吧。”
王弼言罷眼圈潮紅,王喜忍不住落淚,將手中切肉的小刀恨恨地紮入桌上。
張孝先聞言含淚,拜道:“我本不願做賊,奈何卻上了賊船。癩頭李殺了我妻,逼我娶他癩頭妹妹,那潑婦對我日夜羞辱,動輒打罵。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王弼扶住張孝先,泣道:“他日在韶州我一步走錯,竟害兄弟淪落如此田地,是我有愧於你。”張孝先道:“六哥休說這話,休說這話。時也命也,不經曆一番磨難,怎能拋卻顧慮追隨哥哥一心一意打天下,做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王弼哈哈大笑,猛一拍王喜,二人齊向張孝先下跪,手拉著手,說道:“今日你我三人就效法漢朝劉關張故事結拜為兄弟,禍福與共,生死不棄,如何?如何?”
王喜叫道:“使得。”張孝先含淚說好。
王弼即命擺了香案,三人結拜,王弼為大,張孝先排第二,王喜排第三。
拜完兄弟,擺酒再飲,張孝先道:“我此來尋大哥,正是有條計策圖謀‘癩頭李’,若是成功,大哥一躍就能成為嶺南諸家頭領,將來是戰是降,都是天大的資本。”
王喜道:“二哥不爽快,還談歸降,不降了,寧死也不再給狗官做奴。”
張孝先微微一笑,轉向王弼,說道:“行此計有些風險要擔,更要大哥受些委屈。”
王弼笑道:“死且不懼,怕什麽風險?大丈夫能屈能伸,受些委屈也無妨。”
張孝先將酒杯在桌上一頓,說了聲:“好。”
……
韶州城下一道晴空霹靂救下了趙上都,這讓穆罕張的心裏著實膩歪了一陣子,他是個寵信佛道的人,相信世間有鬼神邪魅,大軍出征,節帥要殺個王給他祭旗,本事一番好意,孰料上了刑場的趙上都竟如有神助,大晴天的一聲霹靂劈死了劊子手,實在太不吉利了。即使貴為老天,做事也不能這麽耍賴皮吧,晴空萬裏你打個雷也就罷了,怎麽還能劈人呢?本想討個彩頭,這下倒好,觸了眉頭!
還有一點,從河東到韶州這麽多天了,天氣一直都是很晴朗的,偏偏出征那天起了一陣陰風,明朗的天空驟然間變的有如黑夜,竟他媽的還平地起了陣陰風,什麽玩意嘛。
坐在馬背上,仰望著烏雲翻卷的天空,穆罕張的心情真是差到了極點。
行軍途中也是種種不順,不斷傳來士卒連人帶馬跌落山穀的消息,夜晚宿營時,惱人的毒蟲咬的人渾身是包,整宿整宿的讓你睡不安穩。一不小心還來條花花綠綠的蛇盤在你肚子上,衝著你直吐舌頭,狗娘養的舌頭竟還是分叉的。
蟲子多半是過不了冬了,臨死之前咬一個算一個,不可原諒,可以理解,可都是十月末的天氣了,該死的蛇怎麽也不冬眠呢?也跟著瞎搗亂,真是豈有此理!
詭異,太詭異了,這是末世的征兆嗎?
還在河東時,就聽到大街小巷的孩童吟唱一首童謠:
七歲兒郎,八歲小娘,架在一起,扛不過大梁。
河東人把房梁叫大梁,兒郎、小娘寓意著希望,扛不過大梁,房子就會坍塌,七、八相加是十五,寓意著元和十五年時房子就會坍塌。隻是這房子坍塌究竟是寓意著天子駕崩,還是寓意大廈將傾,江山傾覆呢?
在河東的時候,穆罕張傾向於前者,大唐國勢雖然已經衰弱,卻還沒有到牆倒屋塌的地步吧,河洛之地因安史之亂衰落了,可是大唐的南方正欣欣向榮,有南方的財賦供給,大唐再怎麽也能再撐個百八十年。那時節自己早化作了塚中枯骨,管他天崩地陷?
南下後的經曆告訴穆罕張,他在河東時的推斷可能太樂觀了些,南方是大唐的財賦根本,但看起來情況並不是很妙,官吏的貪暴,百姓的困窘比之河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比河東不同的是,這裏的官吏和百姓都還未曾經曆過大亂,官民都還懵懂的很,軍隊更是腐朽到不堪一擊,不必發生像安史之亂那樣的大災難,腐朽的南方用手指一點就灰飛煙滅了。
不過那個時候,穆罕張還心存一絲僥幸,他發現各地的駐軍雖然糜爛,好在百姓更加懵懂、懦弱、懼官。河東等地民風悍烈,一言不合,動輒拔刀殺人,河北的驕兵悍將們殺帥、逐帥幾成傳統。南方百姓卻不同,他們受了委屈會極力忍耐,而非輕生把命一搏。
他們的忍性之大,令人歎為觀止,官府橫加在他們身上的壓迫,河東人可以為此破家而奮擊,河北人為此可以不顧滅族之禍死上十幾回,可是這些南方人竟然還能忍耐!實在忍不住的時候他們會自殘,會相互殘殺,卻不敢對官府稍加顏色。穆罕張在路過嶽州時,曾親眼看到一個捕手牽著十幾個盜賊在路上行走,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的讓人想自殺。
這捕手熱的汗流浹背,心情煩躁,心情不快的他就加意虐待囚徒,對盜賊們動輒鞭打,奇怪的是盜賊們垂頭喪氣,忍氣吞聲。
仔細看,盜賊們手腕上綁的不過是根細草繩,是那種用力一繃就會折斷的草繩。穆罕張饒有興致地問那捕手是不是會巫術,是否給這十幾個人喝了什麽蠱毒,以至於十幾個盜賊全然不敢反抗?
捕手驚訝地回答他:將軍何處此言,盜賊敢反抗官府,那還不得天下大亂?
穆罕張微笑難言,不知怎麽回答。
盜賊不敢反抗官府,這是南方維持穩定的最後砝碼,詭奇的很。
趙上都的經曆告訴穆罕張,他不應該再心存僥幸,大唐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
趙上都本是一個言必稱上都如何的鄉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過了大半輩子,或許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土都埋到了嗓子眼了,竟然還過了把做“王”的癮!
“桃花王”看似荒唐可笑的,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毫不留情地擊碎了穆罕張們的心,戰敗之後“桃花王”寧可自焚也不願再歸附朝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相迫?
人心壞到了這個地步,還怎麽收拾?
陰鬱的心境一直持續到進入廣州從化境內,在此之前,大大小小和亂民打過幾仗。都是些不成氣候的小角色,一觸即潰,故而也談不上勝負。他們白天躲著大軍藏在深山裏,晚上下山過來騷擾一番。給穆罕張的感覺就是一頭蠻牛闖進了樹林子,驚起了漫天飛舞的牛虻,蠻牛空有一身力氣,卻奈何不得它們,反而吃它們叮了一身包。
跟牛虻纏鬥是不明智的,因為牛虻的騷擾而發足疾奔也是不明智的,甚至因此而心生煩躁都是為主將者的大忌。穆罕張吩咐軍務判官和副使,此類事不必報他知道,由副使和判官酌情定奪即可,寧可讓它們吸掉幾兩血,也不可因此亂了自家陣腳,更不能因此轉移視線忘了此行南下的使命。
循州的“南越王”王弼、王喜兄弟、潮州的“天啟太子”李空明、東莞縣的海盜頭子“一擔挑”才是他的對手,擒賊先擒王,打掉這幾個“王”,剩下的小嘍囉們自會一哄而散。
參謀孔章提醒他要注意一下“癩頭李”的動向,說此人近來跟南越王王氏兄弟打的火熱,要防止他們同流合汙,共同對抗官軍。
穆罕張笑道:“我聽過這個人的‘大名’,是個小搗子出身,仗著兄弟義氣拉了一杆人,做些偷雞摸狗的勾當,為人鼠目寸光和膽怯似雞,成不了大氣候。”
另一參謀張燁附和道:“將軍所言極是,我得到線報,‘癩頭李’聽聞‘南越王’的日子並不好過,準備吞並王氏兄弟,自己做‘南越王’。跟王氏兄弟接近應該是尋機下手,而非是要跟他聯手。”
穆罕張笑道:“這樣的人不必理睬他,繼續南下博羅縣,先擒殺王氏兄弟再說。他楊讚能抓一個‘王’,咱們也抓一個‘王’,比比哪個‘王’更有王者風範。”
張燁大笑道:“趙上都算個狗屁東西,狗一般的人!‘南越王’聲名遠播,抓到他砍了,方見我河東子弟的手段,揚我將軍您的威名。”
眾將皆大笑,孔章默默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