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4-25


    魯焰焊的話裏有股子怨氣,李熙聽出來了,他淡淡一笑,並不介意。有怨氣,並願意當年表露出來,至少說明彼此間沒有隔膜。李熙指了指水池子和近旁的一張椅子,示意魯焰焊脫掉汗濕的衣衫,到水裏涼快涼快。冰室裏很涼爽,但魯焰焊還是如被一團火包裹,渾身汗透,他是很想脫掉衣衫躲到池子裏。


    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不遠處的一扇錦屏上搭著一件女人的粉紅內衣,魯焰焊推測這個池子不僅是屬於李熙一人的,他的七位夫人也一定經常造訪。


    魯焰焊擺擺手,笑著說:“熱身,冷水,我可受不了。”


    李熙也不勉強,剛剛在水池子裏遊了一圈,他正渾身疲累,招呼魯焰焊坐下後,他又躺了下來。兩個俏麗的小丫鬟端來涼茶和果盤,人從哪來的,魯焰焊竟絲毫不覺,他沒想到這個看似空曠的大廳竟然藏著這麽多的門道。


    “你一定笑話我躲在了地下,其實這個地方挺好,冬暖夏涼,而且十分隱秘。”


    “總主做事總是出人意表,您這又是唱的哪出呢?”魯焰焊說完,默然歎了一聲,不自覺的搖了搖頭。


    “藏起來,才能讓他們安心呀。”李熙笑咪咪地回道,魯焰焊一陣愕然。


    “應該再給他們添把火,可是這天……”李熙蹙著眉頭,望著離地近一丈高的一排采光窗戶,窗外白花花的陽光晃的人發暈。


    魯焰焊也望向那一排窗戶,窗外除了陽光還有花草的莖葉,冰室的建築模式如同北方農人挖掘的帶透氣窗的地窖,半在地下,半在地上。


    魯焰焊得到了他想知道的答案,心滿意足地走了,沒有順原路返回,而是從冰室的另一側順一道木梯上到一座密閉的大花園,花園的角落裏藏著一棟不起眼的閣樓,從閣樓裏暗藏的小門出去,走不多遠就是大總管府的西北角門,雖然是大白天,盡管大總管府也不止來過一趟,但還是轉的魯焰焊腦袋暈乎乎,半晌回不過神來。


    他在大總管府外吐了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


    送走魯焰焊後,從冰室的另一扇角門裏,李熙的六位夫人:崔鶯鶯、沐雅馨、衣襄、林婉嫻、柳如花、韓似玉一起湧了出來,環肥燕瘦,各有千秋。每個人的身上都穿著李熙設計,崔鶯鶯繪圖,沐雅馨製樣,衣襄選料,林婉嫻圍觀,柳如花和韓似玉裁剪的李氏比基尼泳裝。


    李熙向諸位夫人拍拍手,高聲叫道:“要想身材好,煆煉少不了。諸位夫人,下水了。”


    在一片尖叫聲中,李熙連推帶踹,將“李鹹豬手”的惡名深深地鐫刻在了六人的心頭。


    魯焰焊到揚州來的第二天,李熙秘密回了趟聖京城參加龍炎池北極殿的內朝會。王喜此刻在鄂州,參加內朝會的隻有七個人。


    預定議程結束後,召集人崔雍並非宣布散會,他看了王弼一眼,轉身向眾人說道:“剛剛收到長安來的消息,唐廷已經決定向河朔四大門宗大族動手,時間就在秋冬之交,借口防秋,調派神策兩軍精銳和河東軍精銳東進。總理王有個提議,派一位使臣去長安,向唐廷請求議和。當然啦,議和不是目的,目的是給唐廷吃顆定心丸,好讓他們下手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大夥議一議總理王的這個提議如何。”


    毛耀道:“很好,我讚同,我提議請西王走一遭。”


    李熙道:“我也同意派人去長安議和,我提議北王走一遭。”


    胡尖道:“議和我也讚成,給唐天子吃顆定心丸,讓他們打個天翻地覆去。哈哈,我讚同北王的建議,若要派使者去長安,西王最合適不過了。”


    張仃發道:“我和右王看法相同。”


    姬禇點點頭,說:“那就請北王幸苦一趟吧,談的好還可以把兩位夫人接回來嘛。”


    崔雍道:“既如此,就請西王幸苦一趟吧。”


    王弼問李熙:“揚州軍務交給誰合適?”


    李熙道:“誰閑交給誰。”


    毛耀道:“你這是公報私仇!你祖籍長安藍田,對長安最熟悉,又有許多故舊,你走一遭天經地義嘛,我說錯了嗎?”


    李熙道:“我祖籍趙郡。”


    毛耀道:“趙郡李氏肯認你這個做賊的子孫嗎?”


    王弼重重咳嗽了一聲,起身說道:“就拜托西王了,需要什麽,開列出來,由左王籌備。”


    出天聖宮後,李熙要趁夜趕路回揚州,姬禇拉住不讓,讓李熙去他府邸飲酒。毛耀陰陽怪氣地說道:“諸王之間還是避避嫌好,勾肩搭背的成何體統。”李熙大喝:“姓貓的,你再說一遍。”毛耀道:“已經說了,懶得說第二遍。”


    胡尖推了把毛耀:“走吧,真打起來,你不是他對手。”


    毛耀道:“莽夫魯漢才比誰拳頭硬。”


    嘴上嚷嚷著,腳下可沒留步,爬上馬就走了。熱情難卻,李熙到底還是去了姬禇府上,飲酒至一更初,才回到城東南府中。太平縣令張默安和右台禦史中丞張靜默聞聽李熙晚上沒走,都趕了過來。李熙笑道:“你叫默安,他叫靜默,兩個沉默的人卻要半夜來攪擾我,是何道理?”


    李熙讓阮承梁搬來幾盆碎冰放在書房裏,又大開窗戶,卻仍舊覺得熱,於是索性脫了上衣,隻穿一件無袖背心。張默安和張靜默都是李熙的心腹,但二人之間並不熟悉,同時在場,許多話都說不出口,聊到一更末,都覺無話可說,便先後告辭離去。


    喝了一肚子酒,天又熱的糟心,李熙全無一絲睡意。打發了阮承梁和李四去睡,他手捉蒲扇在宅子裏閑走納涼。走來走去就走到了通往至高台小兵營的密道口。


    李熙發了陣呆,擰開俺們,一哈腰鑽了進去,密道裏潮濕悶熱,蚊蟲多的撞臉。李熙眉頭蹙起,轉身欲離開,想了想又改變了主意。


    他硬著頭皮往裏走,密道裏沒有一絲光線,卻並難不住李熙,他的眼睛即使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也能視物如白晝。


    這條密道長約一裏,中段有岔道通往王府東南角的玄天無上宮潤州別院。李熙正是要去這座剛剛竣工的道觀。


    兩條精壯大漢守衛在道觀出口處,聽得裏麵有響動,立即拉開了暗門。李熙有些詫異:他們倆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嗎?


    一條大漢恭敬地說道:“先生猜到大王要來,故而遣我等在此迎候。”


    李熙哦了一聲,隨著二人穿過一座座草木茂盛的庭院,來到一座不起眼的閣樓前,紗窗裏透出昏黃的燈光,一個沙啞的聲音隔牆問道:“是無敵兄嗎?”


    大漢拉開門,躬身請李熙入內。


    閣樓裏隻有一副木質屏風,屏風前點著一盞清油燈,燈下坐著一個光頭的和尚。


    “德茂兄知道我要來?”


    李熙在和尚麵前盤膝坐下,不忍直視這和尚的臉,他的臉上全無一塊好皮肉,上嘴唇已經不見,露出白森森的牙齒,他沒有左耳朵,右耳也卷做一團,形似一團肉瘤。


    “世上已經沒有張德茂這個人了,小僧度厄。”沒有嘴唇的和尚說話有些跑音。


    李熙苦笑了一聲,微微偏過頭去,他不忍看到張孝先這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甚至有些後悔當初答應崔雍救治他。彰德殿前那場大火徹底毀了張孝先,他的容顏,他的身份,他的野心和報複,都隨著那場大火而灰飛煙滅。


    眼前這個人從肉身到心靈都不再是李熙所熟悉的那個人了。


    張孝先沒有死,這個秘密普天之下隻有他和崔雍知道,崔雍留張孝先半條命,是否真如他們說的因為惜才而不忍心殺害,李熙一直持懷疑態度。他推測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崔雍對那場突如其來的宮變並無必勝的把握,他實際上是在做兩手準備,如果宮變成功,就讓張孝先消失,否則就讓他自己消失。


    彰德殿前、龍炎池畔的看台是由崔雍主持搭建,看台下挖有密室。火起之時,崔雍留在看台上的親信引張孝先進入密室,而用張孝先的隨身物件偽造了張孝先葬身火場的假象。


    事情計劃的很周密,差誤出在張孝先身上。得知自己被崔雍算計後,張孝先霎時間失去了理智,執意要帶趙上都一起逃生。崔雍的親信勸他不住,隻好使用強力將他轉移出已經被火舌吞沒的看台。濃煙熏的人睜不眼,無法呼吸。張孝先寧死不配合,抱著木柱不肯走。


    他的命後來是保住了,卻被嚴重燒傷,崔雍想盡辦法也隻能延緩他的生命,宮變成功,崔雍繼續留在大聖國的權力核心,在他判定張孝先必死無疑,又絕無半點利用價值後,才將張孝先交給李熙。讓這兩個表麵是生死冤家,實則惺惺相惜的人見上最後一麵。


    崔雍想讓李熙知道他背棄張孝先是迫不得已,即便如此,他還是盡自己所能保全他,他崔雍是個有膽識有能力的合作夥伴,一個完全值得信賴的朋友。


    目的達到後,崔雍對奄奄一息的張孝先撒手不管。


    那時候,李熙剛剛從天聖宮裏為趙上都守靈回來,麵對被嚴重燒傷後因救治不及時而命懸一線的張孝先束手無策。無奈他隻能狠下心來,死馬當活馬醫,讓葉蘭操刀,將張孝先燒傷部位的腐肉削去,再敷以金創藥。


    葉蘭刀法精妙,醫術更加高明,得到李熙默許後,她也就放開了手腳,一口氣從張孝先身上削下來幾斤腐肉,用去的金創藥論斤算。


    奇跡就此發生,從鬼門關上走了一遭的張孝先竟然奇跡般地醒了過來。


    為小師妹營建的道觀成了度厄和尚修行的禪院,張孝先深居簡出不肯見人,知道他存在的人連李熙在內不過十個,而知道他身份的則隻有李熙和崔雍。連救他性命的葉蘭也不知道她救的那個被火燒爛的人是誰。


    “你這趟長安之行凶險萬端啊。”


    李熙想笑卻笑不出來,隻能苦笑著譏諷道:“你知道我要去長安?張德茂果然是料事如神,我都忍不住相信崔雍的話了。”


    “意料之中的事。”


    張孝先抬起臉,他的左眼被濃煙熏瞎,右眼的視力也很差。“老天爺收去了我的一雙眼,卻讓我的心看事情更明白。會有很多人阻止你跟天子見麵的。”


    “這個我倒是不在乎。”


    “你在乎的是天子收拾了河朔之後?”


    “我怕落得跟你一樣的下場。”


    “你不會像我,隻要你肯舍得。”


    “哼,舍得。他隻會要我舍,卻不會讓我得。天子無情,聖人無義。”


    李熙站起身來,腿像灌了鉛,站在那直打晃,“你多保重。”


    “一路順風。”


    ……


    李熙開列了長長的一份禮單交給崔雍,崔雍一目掃過,苦著臉問李熙:“用的著嗎?”


    李熙答道:“聖人也是人,禮多人不怪。權當給你我買條後路。”


    崔雍沒再說什麽,取朱筆模仿趙晟的筆跡批了字,拿去找大盈庫使準備。去長安求和的主意本來就是長安出的,為的是讓反對者閉嘴。李熙以為這趟長安之行雖然未必十分順利,但也不至於有什麽大麻煩,至少在旅途上不會有。


    有內尋訪司在暗中保護能出什麽大事呢?


    事實證明,張孝先看人看事都比他要深刻的多,李熙的這趟長安之行並不順利。離開揚州不久,他就運到了一波刺客,地點在壽州城安豐縣境內,一群不明來路的刺客趁夜色殺入驛站,與護衛激戰通宵。羽箭一直射入李熙寢室。


    拂曉時分刺客退去,除了密密匝匝沒有標記的羽箭,他們什麽有價值的線索也沒留下。


    這場行刺有驚無險,壽州是大吳國的西北門戶,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要塞,想在這搞事沒那麽容易。


    蔡州境內有保寧軍駐守,一路暢通,不僅安全有保障,連路上的食宿都有人專門安排好。李熙派人打探駐軍番號,對方卻拿定了做好事不留名的主意,甘做無名英雄。


    第二次大麻煩發生在唐州境內,一百騎兵突然出現在曠野上,使團護衛分作兩撥,八十名騎士負責引開來敵,其餘的人護著輜重退往斜穀。


    護衛使團的八十名騎士來自左萬勝軍,皆由河朔南下的流浪武士組成,弓馬嫻熟,戰鬥力不可謂不強。但詭異的一個照麵下來,八十騎竟折損了大半!而對方僅損傷了一點皮毛。李熙一行被圍困在山穀裏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午後,唐州刺史親自率兵趕來接應,使團才逃出生天。


    唐州屬山南東道節度使轄內,聯想到劉藹與青州劉氏的特殊血緣關係,李熙決定加快速度向西。使團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到進入金州境內,李熙才稍稍鬆了口氣。金商都防禦使是常懷德,在他的地頭上,至少大股的騎兵是不會出現了。


    至於那些多如牛毛的刺客,李熙早已見慣不怪,留神小心應付即可。


    常懷德知道李熙過境,調派了親信將領率軍暗中護衛,而他本人則避而不見,李熙很能體諒他的這份不易,在金商境內規規矩矩,小心翼翼。但許多事並非刻意小心就能避免,黴運若來真是擋也擋不住。


    眼看即將離開商州進入京兆府境內,眾人都暗暗鬆了一口氣,京兆府是大唐的腹心,天子腳下,即使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也斷然不敢在京兆府內加害外國使團吧。


    雖然大吳國還沒被大唐所承認,但事實擺在那,大吳國已經占據了江南四十五個州,大唐無力討平江南,除了承認,還能怎樣?何況眼下這情形,大唐國有求於大吳國,他們不更得客客氣氣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樓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樓枯並收藏東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