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聖京‘花’果飄香,遠去了烽煙警報、鼓角錚鳴,聖京人一度顯得有些茫然失措。
和平降臨的太突然,來之太容易的東西,會不會失去也很容易呢?張孝先肯定地回答:不會。大聖國終於在江南立住腳了!雖然還有大片淪喪的國土被邪惡的唐國所竊占,雖然還有千千萬萬的同袍兄弟等待著解救,但江南這片天是寧定下來了。
大聖國的旗幟將在這片用無數同袍兄弟鮮血澆灌過的土地上千秋萬代地飄揚下去,直到山崩地裂日,滄海桑田時。
張孝先的話以聖諭和神諭的形式說給江南的百姓聽,說給神火道的同袍兄弟聽,反反複複地說,反反複複地聽,直到某一天,有人說護法神(王)的話是真的呀,江南真的是太平了,妖兵已經兩個月沒來‘騷’擾了。
由此大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喜慶,慶賀他們的國,他們的王,在血雨腥風中立住了腳,紮下了根,慶賀活動一直持續到八月中秋,這一天被聖王(主)欽定為“國慶日”。
“國慶日”這個名字還是李熙的創意,本來他是提議叫“國慶節”的,因為和中秋節重合,故而將“節”改為“日”,以示區別。
國慶日的節目很多,白天的閱兵和晚上的遊‘花’燈是重頭戲,聖王(主)和聖子(亞王)與諸王身著盛裝與軍民同樂。
郭銳和王卞是唐國的兩個探子,‘混’進聖京是來刺探消息的,因為地位低下,他們隻能遠遠地望一望一身戎裝,威嚴佇立在閱兵台上的聖王、聖子和諸王、宰相們,隻能在滾滾流動的‘花’燈遊行隊伍中瞥一眼‘花’樓上穿著如戲服一樣的聖王、聖子和諸王、宰相們。
郭銳問王卞:“你看出什麽來了嗎?”
王卞道:“看出來了,諸王親如一家,難道傳言是假的?”
郭銳道:“不管了,今晚出城,明晚渡江稟告裴相。有一說一。”
郭銳和王卞分散開來‘混’在人群中消失了。
立在天聖宮南‘門’外臨時搭架的‘花’樓上,身穿厚重、悶熱、滑稽可笑如戲服的新款朝服,李熙的心裏別提有多別扭了。可是再別扭,他的臉上還得堆上笑。
笑容會給軍民同袍以信心,會予敵國以重創。這是張孝先的理論,李熙表示讚同。
七月,長安發生了一場宮變。天子李純與寵妃‘毛’氏在中和殿‘操’勞過度,一度暈厥。沅江王李恒一黨趁機掌握了宮禁,‘逼’迫醒來後的李純下詔廢黜了太子李惲,罪名是‘淫’‘亂’宮闈。罪名很嚴重,李惲算是徹底廢了。
不過倔強的天子斷然拒絕複立沅江王為太子,甚至不同意封他為親王。
事後,二十多名參與宮變的宦官受到了嚴懲,朝中被貶斥的大臣也有五六個。
天子仍然把持著大唐國的最高權力,但毋庸諱言的是沅江王一黨已經死灰複燃,重新崛起。這從突吐承璀被貶為飛龍使可以窺得一斑。表麵上突吐承璀被貶是因為東南平賊不力,實際上突吐承璀做的已經算不錯了。揚州一戰,堪稱經典。江南賊寇沒能流布到江北,河朔的藩鎮也沒得到南下的借口,大唐的局勢危而不倒,他是有功的。
李熙對發生在遙遠敵國京都的這場宮變不感興趣,他現在隻關心自己,關心前途命運,關心能不能活著離開聖京。‘性’命尚且不保,哪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事呢。
六月剛過,他就被軟禁在聖京,沒玩沒了地接受欽差大使的盤問,要他招認與唐國內監仇士良勾結賣國的細節。
李熙後悔當初的輕信,若是抵死不進聖京,誰又能奈何他?
五月底,南陵之戰才剛剛拉開帷幕,張孝先就以聖諭加神諭敦請諸王、宰相入聖京商議國事。江南平定,烽煙消散,也是該好好坐下來商議一下怎麽治理這個“國”了。這種各自擁兵自雄,不遵朝廷號令,形如山寨匪寇的國家體製是不能長久的。這一點諸王心知肚明,如果國立不起來,那什麽都不必說,各自手上攥著的兵權和土地就是護身符。
割據自雄這是資本,投敵也可以謀個好前程,但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國可以立起來,將來大家可以從這個國裏得到更多的好處時,有些事就必須得坐下來好好談談了。
李熙是準備坐下來好好談談的,甚至已經在心裏劃好了核心利益和可以讓渡利益的界限在哪。他跟張仃發、曹曛、胡尖,乃至王弼、‘毛’耀‘私’下都通過氣,甚至遠道而來的王喜,李熙也借約他打獵的機會試探過他的底線。
各方的心思都差不過,國既然立起來了,又都還指望能長長久久地立下去,那麽有些權力就應該舍棄。名號、兵權、財權、人事權、行政權,都可以擺在桌麵上好好議一議,都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都是見過一些世麵的,都是能說話算話做的了主的,坐在一起,有什麽話說不開的呢。
李熙就是懷著這樣一顆純潔的心進的聖京城,當然他還沒有幼稚到對張孝先完全信任,進京之前他還是做了預備的,萬餘大軍擺出了若主帥被扣就殺奔聖京的姿態。
‘私’下裏派人一打探,曹曛也是這種姿態,胡尖也是,乃至‘毛’耀和陳蘇都做好了若遭遇不幸即便魚死網破的姿態。
“張孝先再有種,還敢同時對這麽多王一起下手嗎?”這是李熙出廣德時跟張龍趙虎、鬱秀成等人說的。仿佛還就在昨天。可是現在,他已經成了一個高級囚徒,鮮衣怒馬,高堂美食,卻絲毫不得自由,他和曾經嘲笑過的聖王、聖子一樣成了某個野心家的階下囚。
李熙望了眼王弼,恰巧他也望過來,兩人都‘露’出了笑容,含意卻大不一樣。
正是由於王弼和張仃發的支持,李熙、曹曛還有‘毛’耀才做了張孝先的囚徒,掛著王爵名號,身著滑稽戲服,受軍民同袍禮拜的高級囚徒。
……
諸王剛入聖京那會兒,張孝先像個勤快的管家婆,東奔西跑,人前人後,噓寒問暖,周到殷勤,他跟每一個人都推心置腹地深談,他毫不避諱自己的野心,他想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卻又無曹‘操’的實力,所以他就隻能施展靈活的身段,閃轉騰挪,使用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段,移‘花’接木,狐假虎威,借勢成事。
他在每個人的麵前都裝出其他王都尊他為首的假象,軟硬兼施,連哄帶騙,讓人承認他大聖國第一王的特殊地位。
李熙無意爭第一,同時他在心裏也早就承認了張孝先“第一王”的地位,所以那次張孝先來訪時,他們談的很輕鬆,得到李熙的認可後,張孝先重申說:“劉夏即將出任有名無實的淮西大都督,‘門’下省‘侍’中的位子是你的。當然你的東南道大都督的名號得讓出來給曹穀,也就是個名,東南道十一州的軍民財政大權還是你的,曹穀有隱疾,將留在聖京休養。”
李熙淡淡一笑,表示同意,雖然他更喜歡“東南道大都督”這個名號,但無疑‘門’下省‘侍’中的地位更高,即使不實際領事,頂在頭上也好看。
解決了兩個最大的問題,二人又就即將召開的內朝會‘交’流了一下意見。張孝先的有些想法‘激’烈偏‘激’,符合李熙對他的一貫看法。李熙有限度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但想內朝會將連開三天,細節完全可以在會上說清楚,沒必要提前暴‘露’底牌,有些話李熙就忍住沒說。
那次會談是輕鬆愉快的,彼此都能坦誠相見,爭理而不傷情,是一次成功的通氣會。
此番召開的內朝會又稱北極殿小朝會,與在京九品以上職官都能參與的朱雀殿大朝會和隻有內史、三省主官參與的久石閣小朝會不同的是內朝會的與會者隻限諸王,且是關‘門’密會。
北極殿位於天聖宮後宮龍炎池中的小島上,龍炎池仿大明宮內太液池開鑿,麵積是太液池的五分之一,周邊的建築也要粗陋的多,水中有三座小島,合稱三山島,北極殿位於最大的一座島上,說是一座宮殿,實則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四合院。
聖王、聖子循例被接上島,循例被冷落在一邊,諸王才是內朝會的主角,這一點在外人麵前需要做做樣子,到了島上就沒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張孝先和崔雍是內朝會的正副召集人,也是會議的正副主持。
一切準備就緒,在紅塵萬丈的聖京城中央,在規模宏大、建築粗陋的天聖宮裏,在白水茫茫,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大聖國的十二位當家人開始了決定國之命運的一次密會。
除十二王外,能接近會場的還有六個人,三個年輕有才華的書吏,坐於角落負責記錄。三個手腳麻利的清秀小廝,負責端茶倒水和處理一些雜物。‘侍’衛立在大‘門’口和院牆外,其距離保持在即便裏麵吵翻了天,他們也聽不真切,而如果裏麵發生意外,隻須吹響竹哨,他們立即就能衝進來救護的程度。
用於示警的竹哨有十二隻,諸王每人手上都有一隻,駐守大‘門’和牆外的六十人鐵甲衛隊也由諸王的親衛組成。有些秘密即使是國家滅亡也是不宜對外透‘露’的,否則會貽笑千年,就像這竹哨,就像這院外的甲士,以及十二條隨時準備離開的烏篷船。
內朝會開場的氣氛還是很融洽的,第一天會議的成果也十分豐碩。除了都城和國號不可議論外,其他的都在可議論之列。
比如,還要不要繼續打趙家父子為幌子,趙上都是個瘋了,趙晟是半個癡呆兒,這些讓人臉紅的秘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悉,這不是太滑稽了嗎?
王弼和張仃發表示讚同繼續擁立趙氏父子為國之至尊,他們的理由是大聖國源於神火道,趙氏父子已經被抬為正副神,國家初立,正副神相繼升天,繼而換人,怎麽向同袍們‘交’代,怎麽跟軍民百姓解釋?
此外張仃發又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廢了趙氏父子,誰為至尊?”
因為一個虛號而將好不容易構建起來諸王共治的國家體製破壞,豈非得不償失?
曹曛道:“留他父子也可以,不過老桃‘花’是不能要了,這老兒總流口水,怎麽見人?國家臉麵往哪擱?不如讓他升天,叫他兒子頂上去。那傻小子傻是傻了點,不過‘抽’幾鞭子,還是有個人模狗樣的,多少也能充充‘門’麵。”
劉夏反對說:“國家初立,君王就升天,太不吉利了吧,要死也得晚幾年死。”
曹曛道:“他是神仙怎麽能死呢,說他升天了不就行了。”
劉夏爭道:“國家初立,正神就升天,同袍們怎麽想,軍民百姓怎麽看,‘火德星君’不保佑我大聖國了,這國還能長久嗎?”
‘毛’耀說:“不還有‘火德星君’的兒子嗎,老子是神,兒子也是神呀。”
李熙道:“老子雷劈不死,兒子你劈個看看。”
陳蘇道:“嫌他流口水,就讓他在宮裏呆著,說他在閉關,說他在‘侍’奉天帝,有事讓太子爺出麵。過兩年天下大定了,再請他升天,不就行啦?”
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崔雍提議道:“此事押後再議吧。”
李熙道:“議而不決,不如不議,咱們舉手表決吧。”
“我讚同東北王的見解:聖王閉關,聖子代理,三年後廢聖王,立聖子。”李熙第一個舉起手來。
對舉手表決這種新穎的決策形式,劉夏第一個讚同:“我附議。”
王喜趕時髦第二個附和:“殺聖王,立聖子。”說罷也把手舉了起來,李熙要他先把手放下,等一會再表決他的提案。眾人大笑,王喜臉通紅,惡瞪李熙一眼。
曹曛、曹穀和陳蘇對這種表決方式也表示讚同,或讚同或反對,都表明了態度。王弼、張仃發和‘毛’耀望著張孝先,等到張孝先笑嗬嗬地舉起手後,他們二人也舉起手來。
十二王中有九人讚同讓趙上都閉關,非遇大典不再出麵,需要他出麵的場合由趙晟代理,三年後廢趙上都,立趙晟。
然後曹曛大聲提議道:“以後咱們凡遇大事就這麽幹,讚同的舉手,不讚同的不舉手,省的吵吵嚷嚷沒個決斷。”
王弼笑道:“咱們有十二個人,若是六個讚同,六個不讚同,那該怎麽辦呢?”
王喜道:“好辦,‘春’護法王為諸王之首,六家對六家時,由‘春’護法定奪。”
眾人還沒反應過來,李熙就讚道:“好,遇有不決時,由‘春’護法定奪。”
王弼微笑著壓壓手,說道:“當初設‘春’、夏、秋、冬四護法王,用意就是分季輪流輔弼聖王。我看這樣,內朝會在‘春’季召開,遇有不決事,我來定奪,夏季由王喜定奪,秋季由德茂定奪,冬季由崔護法定奪。諸位看如何?”
不及眾人表態,陳蘇又笑嘻嘻地補充道:“內朝會定在天聖宮召開,由四護法王定奪。若出了天聖宮,在東方由東王定,到了西方由西王定,到了東北方嘛,則由我老陳來定,如何呀,諸位?”
曹穀一拍大‘腿’,叫道:“我看就這樣好。”
張仃發不語,胡尖點頭,王弼微笑,李熙發呆……
張孝先讚道:“我讚同。”
此議,全體表決通過。
……
和平降臨的太突然,來之太容易的東西,會不會失去也很容易呢?張孝先肯定地回答:不會。大聖國終於在江南立住腳了!雖然還有大片淪喪的國土被邪惡的唐國所竊占,雖然還有千千萬萬的同袍兄弟等待著解救,但江南這片天是寧定下來了。
大聖國的旗幟將在這片用無數同袍兄弟鮮血澆灌過的土地上千秋萬代地飄揚下去,直到山崩地裂日,滄海桑田時。
張孝先的話以聖諭和神諭的形式說給江南的百姓聽,說給神火道的同袍兄弟聽,反反複複地說,反反複複地聽,直到某一天,有人說護法神(王)的話是真的呀,江南真的是太平了,妖兵已經兩個月沒來‘騷’擾了。
由此大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喜慶,慶賀他們的國,他們的王,在血雨腥風中立住了腳,紮下了根,慶賀活動一直持續到八月中秋,這一天被聖王(主)欽定為“國慶日”。
“國慶日”這個名字還是李熙的創意,本來他是提議叫“國慶節”的,因為和中秋節重合,故而將“節”改為“日”,以示區別。
國慶日的節目很多,白天的閱兵和晚上的遊‘花’燈是重頭戲,聖王(主)和聖子(亞王)與諸王身著盛裝與軍民同樂。
郭銳和王卞是唐國的兩個探子,‘混’進聖京是來刺探消息的,因為地位低下,他們隻能遠遠地望一望一身戎裝,威嚴佇立在閱兵台上的聖王、聖子和諸王、宰相們,隻能在滾滾流動的‘花’燈遊行隊伍中瞥一眼‘花’樓上穿著如戲服一樣的聖王、聖子和諸王、宰相們。
郭銳問王卞:“你看出什麽來了嗎?”
王卞道:“看出來了,諸王親如一家,難道傳言是假的?”
郭銳道:“不管了,今晚出城,明晚渡江稟告裴相。有一說一。”
郭銳和王卞分散開來‘混’在人群中消失了。
立在天聖宮南‘門’外臨時搭架的‘花’樓上,身穿厚重、悶熱、滑稽可笑如戲服的新款朝服,李熙的心裏別提有多別扭了。可是再別扭,他的臉上還得堆上笑。
笑容會給軍民同袍以信心,會予敵國以重創。這是張孝先的理論,李熙表示讚同。
七月,長安發生了一場宮變。天子李純與寵妃‘毛’氏在中和殿‘操’勞過度,一度暈厥。沅江王李恒一黨趁機掌握了宮禁,‘逼’迫醒來後的李純下詔廢黜了太子李惲,罪名是‘淫’‘亂’宮闈。罪名很嚴重,李惲算是徹底廢了。
不過倔強的天子斷然拒絕複立沅江王為太子,甚至不同意封他為親王。
事後,二十多名參與宮變的宦官受到了嚴懲,朝中被貶斥的大臣也有五六個。
天子仍然把持著大唐國的最高權力,但毋庸諱言的是沅江王一黨已經死灰複燃,重新崛起。這從突吐承璀被貶為飛龍使可以窺得一斑。表麵上突吐承璀被貶是因為東南平賊不力,實際上突吐承璀做的已經算不錯了。揚州一戰,堪稱經典。江南賊寇沒能流布到江北,河朔的藩鎮也沒得到南下的借口,大唐的局勢危而不倒,他是有功的。
李熙對發生在遙遠敵國京都的這場宮變不感興趣,他現在隻關心自己,關心前途命運,關心能不能活著離開聖京。‘性’命尚且不保,哪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事呢。
六月剛過,他就被軟禁在聖京,沒玩沒了地接受欽差大使的盤問,要他招認與唐國內監仇士良勾結賣國的細節。
李熙後悔當初的輕信,若是抵死不進聖京,誰又能奈何他?
五月底,南陵之戰才剛剛拉開帷幕,張孝先就以聖諭加神諭敦請諸王、宰相入聖京商議國事。江南平定,烽煙消散,也是該好好坐下來商議一下怎麽治理這個“國”了。這種各自擁兵自雄,不遵朝廷號令,形如山寨匪寇的國家體製是不能長久的。這一點諸王心知肚明,如果國立不起來,那什麽都不必說,各自手上攥著的兵權和土地就是護身符。
割據自雄這是資本,投敵也可以謀個好前程,但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國可以立起來,將來大家可以從這個國裏得到更多的好處時,有些事就必須得坐下來好好談談了。
李熙是準備坐下來好好談談的,甚至已經在心裏劃好了核心利益和可以讓渡利益的界限在哪。他跟張仃發、曹曛、胡尖,乃至王弼、‘毛’耀‘私’下都通過氣,甚至遠道而來的王喜,李熙也借約他打獵的機會試探過他的底線。
各方的心思都差不過,國既然立起來了,又都還指望能長長久久地立下去,那麽有些權力就應該舍棄。名號、兵權、財權、人事權、行政權,都可以擺在桌麵上好好議一議,都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都是見過一些世麵的,都是能說話算話做的了主的,坐在一起,有什麽話說不開的呢。
李熙就是懷著這樣一顆純潔的心進的聖京城,當然他還沒有幼稚到對張孝先完全信任,進京之前他還是做了預備的,萬餘大軍擺出了若主帥被扣就殺奔聖京的姿態。
‘私’下裏派人一打探,曹曛也是這種姿態,胡尖也是,乃至‘毛’耀和陳蘇都做好了若遭遇不幸即便魚死網破的姿態。
“張孝先再有種,還敢同時對這麽多王一起下手嗎?”這是李熙出廣德時跟張龍趙虎、鬱秀成等人說的。仿佛還就在昨天。可是現在,他已經成了一個高級囚徒,鮮衣怒馬,高堂美食,卻絲毫不得自由,他和曾經嘲笑過的聖王、聖子一樣成了某個野心家的階下囚。
李熙望了眼王弼,恰巧他也望過來,兩人都‘露’出了笑容,含意卻大不一樣。
正是由於王弼和張仃發的支持,李熙、曹曛還有‘毛’耀才做了張孝先的囚徒,掛著王爵名號,身著滑稽戲服,受軍民同袍禮拜的高級囚徒。
……
諸王剛入聖京那會兒,張孝先像個勤快的管家婆,東奔西跑,人前人後,噓寒問暖,周到殷勤,他跟每一個人都推心置腹地深談,他毫不避諱自己的野心,他想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卻又無曹‘操’的實力,所以他就隻能施展靈活的身段,閃轉騰挪,使用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段,移‘花’接木,狐假虎威,借勢成事。
他在每個人的麵前都裝出其他王都尊他為首的假象,軟硬兼施,連哄帶騙,讓人承認他大聖國第一王的特殊地位。
李熙無意爭第一,同時他在心裏也早就承認了張孝先“第一王”的地位,所以那次張孝先來訪時,他們談的很輕鬆,得到李熙的認可後,張孝先重申說:“劉夏即將出任有名無實的淮西大都督,‘門’下省‘侍’中的位子是你的。當然你的東南道大都督的名號得讓出來給曹穀,也就是個名,東南道十一州的軍民財政大權還是你的,曹穀有隱疾,將留在聖京休養。”
李熙淡淡一笑,表示同意,雖然他更喜歡“東南道大都督”這個名號,但無疑‘門’下省‘侍’中的地位更高,即使不實際領事,頂在頭上也好看。
解決了兩個最大的問題,二人又就即將召開的內朝會‘交’流了一下意見。張孝先的有些想法‘激’烈偏‘激’,符合李熙對他的一貫看法。李熙有限度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但想內朝會將連開三天,細節完全可以在會上說清楚,沒必要提前暴‘露’底牌,有些話李熙就忍住沒說。
那次會談是輕鬆愉快的,彼此都能坦誠相見,爭理而不傷情,是一次成功的通氣會。
此番召開的內朝會又稱北極殿小朝會,與在京九品以上職官都能參與的朱雀殿大朝會和隻有內史、三省主官參與的久石閣小朝會不同的是內朝會的與會者隻限諸王,且是關‘門’密會。
北極殿位於天聖宮後宮龍炎池中的小島上,龍炎池仿大明宮內太液池開鑿,麵積是太液池的五分之一,周邊的建築也要粗陋的多,水中有三座小島,合稱三山島,北極殿位於最大的一座島上,說是一座宮殿,實則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四合院。
聖王、聖子循例被接上島,循例被冷落在一邊,諸王才是內朝會的主角,這一點在外人麵前需要做做樣子,到了島上就沒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張孝先和崔雍是內朝會的正副召集人,也是會議的正副主持。
一切準備就緒,在紅塵萬丈的聖京城中央,在規模宏大、建築粗陋的天聖宮裏,在白水茫茫,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大聖國的十二位當家人開始了決定國之命運的一次密會。
除十二王外,能接近會場的還有六個人,三個年輕有才華的書吏,坐於角落負責記錄。三個手腳麻利的清秀小廝,負責端茶倒水和處理一些雜物。‘侍’衛立在大‘門’口和院牆外,其距離保持在即便裏麵吵翻了天,他們也聽不真切,而如果裏麵發生意外,隻須吹響竹哨,他們立即就能衝進來救護的程度。
用於示警的竹哨有十二隻,諸王每人手上都有一隻,駐守大‘門’和牆外的六十人鐵甲衛隊也由諸王的親衛組成。有些秘密即使是國家滅亡也是不宜對外透‘露’的,否則會貽笑千年,就像這竹哨,就像這院外的甲士,以及十二條隨時準備離開的烏篷船。
內朝會開場的氣氛還是很融洽的,第一天會議的成果也十分豐碩。除了都城和國號不可議論外,其他的都在可議論之列。
比如,還要不要繼續打趙家父子為幌子,趙上都是個瘋了,趙晟是半個癡呆兒,這些讓人臉紅的秘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悉,這不是太滑稽了嗎?
王弼和張仃發表示讚同繼續擁立趙氏父子為國之至尊,他們的理由是大聖國源於神火道,趙氏父子已經被抬為正副神,國家初立,正副神相繼升天,繼而換人,怎麽向同袍們‘交’代,怎麽跟軍民百姓解釋?
此外張仃發又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廢了趙氏父子,誰為至尊?”
因為一個虛號而將好不容易構建起來諸王共治的國家體製破壞,豈非得不償失?
曹曛道:“留他父子也可以,不過老桃‘花’是不能要了,這老兒總流口水,怎麽見人?國家臉麵往哪擱?不如讓他升天,叫他兒子頂上去。那傻小子傻是傻了點,不過‘抽’幾鞭子,還是有個人模狗樣的,多少也能充充‘門’麵。”
劉夏反對說:“國家初立,君王就升天,太不吉利了吧,要死也得晚幾年死。”
曹曛道:“他是神仙怎麽能死呢,說他升天了不就行了。”
劉夏爭道:“國家初立,正神就升天,同袍們怎麽想,軍民百姓怎麽看,‘火德星君’不保佑我大聖國了,這國還能長久嗎?”
‘毛’耀說:“不還有‘火德星君’的兒子嗎,老子是神,兒子也是神呀。”
李熙道:“老子雷劈不死,兒子你劈個看看。”
陳蘇道:“嫌他流口水,就讓他在宮裏呆著,說他在閉關,說他在‘侍’奉天帝,有事讓太子爺出麵。過兩年天下大定了,再請他升天,不就行啦?”
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崔雍提議道:“此事押後再議吧。”
李熙道:“議而不決,不如不議,咱們舉手表決吧。”
“我讚同東北王的見解:聖王閉關,聖子代理,三年後廢聖王,立聖子。”李熙第一個舉起手來。
對舉手表決這種新穎的決策形式,劉夏第一個讚同:“我附議。”
王喜趕時髦第二個附和:“殺聖王,立聖子。”說罷也把手舉了起來,李熙要他先把手放下,等一會再表決他的提案。眾人大笑,王喜臉通紅,惡瞪李熙一眼。
曹曛、曹穀和陳蘇對這種表決方式也表示讚同,或讚同或反對,都表明了態度。王弼、張仃發和‘毛’耀望著張孝先,等到張孝先笑嗬嗬地舉起手後,他們二人也舉起手來。
十二王中有九人讚同讓趙上都閉關,非遇大典不再出麵,需要他出麵的場合由趙晟代理,三年後廢趙上都,立趙晟。
然後曹曛大聲提議道:“以後咱們凡遇大事就這麽幹,讚同的舉手,不讚同的不舉手,省的吵吵嚷嚷沒個決斷。”
王弼笑道:“咱們有十二個人,若是六個讚同,六個不讚同,那該怎麽辦呢?”
王喜道:“好辦,‘春’護法王為諸王之首,六家對六家時,由‘春’護法定奪。”
眾人還沒反應過來,李熙就讚道:“好,遇有不決時,由‘春’護法定奪。”
王弼微笑著壓壓手,說道:“當初設‘春’、夏、秋、冬四護法王,用意就是分季輪流輔弼聖王。我看這樣,內朝會在‘春’季召開,遇有不決事,我來定奪,夏季由王喜定奪,秋季由德茂定奪,冬季由崔護法定奪。諸位看如何?”
不及眾人表態,陳蘇又笑嘻嘻地補充道:“內朝會定在天聖宮召開,由四護法王定奪。若出了天聖宮,在東方由東王定,到了西方由西王定,到了東北方嘛,則由我老陳來定,如何呀,諸位?”
曹穀一拍大‘腿’,叫道:“我看就這樣好。”
張仃發不語,胡尖點頭,王弼微笑,李熙發呆……
張孝先讚道:“我讚同。”
此議,全體表決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