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重的公務加上整宿整宿得不到休息,李熙的體重連掉十斤,臉色也越來越難看,沐雅馨勸他說:“實在不行你就出去躲躲吧,鐵打的金剛也禁不住你這樣苦熬。到底不是二十歲的少年郎了。”李熙笑道:“無妨,我神功大成,體力充盈遠甚二十歲的少年郎,怪隻怪我自己有些貪心,太損耗精力罷了。以後注意就是。”沐雅馨道:“來日方長,不在這一時。出去散散心吧。”李熙不忍拂了她的一番美意,便選了一個有陽光的早晨,騎上新一代“赤兔馬”去了沛縣。


    肖三在藤縣招募了三千兵,比原定計劃多出了一千人,說是齊魯豪傑太多,紛紛來投效,讓他實難割舍。李熙打發張三去看了一趟,回來說:“簡直就是幫響馬,個個桀驁難馴,江湖匪氣十足。”李熙聽過哈哈大笑,令肖三將人帶到沛縣駐紮、訓練,定軍號“橫武軍”。任命李讓坤為兵馬使,耿強和肖琦為兵馬副使。肖琦是肖三侄兒,應募而來,其人原在李師道牙軍中為校尉,李師道死後,他與數十牙軍遁入蒙山中為寇,此番聞聽肖三募兵率部前來投奔,所部三百餘眾,都是百戰餘生的精銳戰士。


    李熙見肖琦義氣深重,有統帥才能,是個忠義漢子,又是肖琦的侄兒,故而委以重任。李熙在沛縣檢閱了橫武軍,親自製作了一麵軍旗,當眾頒授給兵馬使李讓坤,又當場揮毫題寫了“橫武軍”三個字大字,令製成匾額懸掛在橫武軍軍營大門上。


    彼時三千軍士齊呼萬歲,李熙從容走到隊伍西側,領頭向長安方向禮拜,隨行監軍觀之落淚,密奏長安橫武軍忠勇可用。


    李熙出任武寧軍節度使後,原監軍陳浤奉調忠武軍,新派來的監軍劉承偕,是郭太後的養子,為人囂張跋扈,目中無人,不過他知道李熙不僅是內訪司的巡檢,還與郭太後的妹妹郭瑗有些瓜葛,故而在武寧軍還算老實。李熙對這位皇太後養子也禮敬有加,給足了劉成偕的麵子,劉成偕投桃報李,主動出麵化解了張龍趙虎與蘇佐明之間的恩怨。


    蘇佐明現在是海州鹽場鹽監,背後有王守澄支撐,張龍現在是武寧軍的馬軍都點檢、沂州刺史,是李熙麵前的紅人,兩人舊日的恩怨一日不化清,早晚要起衝突,而衝突一起便置李熙於尷尬境地。劉成偕這個忙幫的恰到好處,李熙是打心眼裏感激他。


    二人相敬如賓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劉成偕就不幹了,嫌在武寧軍太憋屈,聽說平盧的監軍要告老回京,他上下活動,終於得償所願,跳出武寧軍這個火坑去了平盧。


    送別劉成偕那日,李熙鄭重告誡道:“劉悟此人心術不正,反複無常,劉兄務必要提防他跟你玩陰的。”劉成偕那天喝了點酒,有些飄飄然,揮舞著手,噴著酒氣說:“我怕他?你看吧,看我怎麽去收拾他。”


    目送劉成偕離去後,李熙回身對肖三、周野、葛崖和魏謨說:“老劉作死去了,你們等著看吧,用不了一年,平盧必然大亂。”


    肖三道:“劉虎死了,三個兒子為了爭家產鬧的水火不容,各自拉了一幫親戚們準備火並,大帥何不將橫武軍調往密州,可別讓烏重胤搶了先。”


    李熙也一直在關注平盧的形勢變化,淄、青、登、萊四州,背靠大海,地廣人稀,登州是北方僅有的良港,若占四州之地,則武寧軍東北再無威脅,可以集中兵力對抗田氏父子。隻是青州劉家實力不容小覷,在北有田家父子,西有桂仲武虎視徐州的情況下,想奪平盧困難重重。不過若平盧出現內亂的話,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不過對肖三調橫武軍去密州的建議,他還是一口否決了。人家兄弟幾個準備在家裏開打,你屯兵人家門口,這是鼓勵人開打呢,還是逼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李熙非但沒有調橫武軍去密州,反而把駐守密州的親衛軍調去了海州剿匪,目的就是鼓勵劉家兄弟放心大膽的火並。


    田萁回魏博後借口母親盧夫人身體不適,留在魏州不肯回來,阮承梁和李四久等無果於年中和元年最後一天回到徐州,阮承梁臉皮紅紅的,似有些不好意思。李熙笑道:“這老哥真作怪,她不回來與你何幹,你臉紅什麽?”阮承梁囁嚅道:“不是為這個,是……我擅自做主帶了一個人來。”李熙問是誰,阮承梁道:“是你的故人,就在門外。”李熙忙喚請進,進來的一個身高九尺開外的壯漢,論身高腰圍都勝過李熙一籌,一部濃密的絡腮胡,雙目炯炯如銅鈴,站在門口抱拳施禮道:“上將軍可還認得我麽?”


    李熙望著眼熟,仔細一想,驚道:“王儉,你是成德鳴鏑鎮將王儉?”


    來人大喜,遂大禮參拜,李熙忙將他攙扶起來,他與王儉在元和十一年冬的太極宮酬功宴上見過麵,喝過酒,聊過天,王儉替他打過掩護,他幫王儉解過圍,當然最讓李熙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是王儉和他一樣也從“散花福”會上搶了一個媳婦,那女子名叫烏斯蘭,金發不碧眼,亭亭玉立如夏日的一杆荷花,她以女神的身份在李熙的心中存留了近十年之久,至今仍記憶猶新。


    “多年未見上將軍已是一方之雄,某卻依舊落魄飄零,這人生境遇真是讓人感慨。”


    李熙道:“境遇好壞不過是場虛華,我比你多經曆了些熱鬧罷了。”隨意的兩句寒暄,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阮承梁見狀,招呼張三、李四退到了屋外。王儉說他落魄實在卻一點也不落魄,他現在正任成德鎮九門鎮兵馬使,九門軍是拱衛成德治所鎮州城的勁旅之一。從一個鎮將用了十年不到的時間爬到這個位置不可謂不得意,當然相比靠走“邪路”而青雲直上的李熙而言那確實是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王儉此來是受王承宗所遣,遊說李熙出兵驅逐王庭湊,助王承宗奪回成德。王承宗對王儉有提攜之恩,王儉感懷在心,明知此行困難重重,還是硬著頭皮來了。


    李熙道:“且不說我能不能逐走王庭湊,即使我有心相助王司徒奪回成德,中間橫著魏博鎮,我也是有力使不出來啊。”


    王儉嘿嘿笑道:“誰人不知中書令是上將軍的親家翁,隻要節帥肯開口,田中書豈有不答應的道理,屆時合兩鎮之兵,驅逐王庭湊不在話下,此人是雜胡之後,陰狠好殺,成德百姓多被荼毒,若驅逐走此人,實乃成德百姓之幸。”


    李熙道:“理是這個理,但方經幽州之敗,魏州又發生田氏叛亂,田中書實力大損,是否願意出兵實難判斷……”王儉見李熙猶疑,便道:“駐守鎮州的九門軍中有我的四位生死兄弟,蒙受司徒大恩,正思以死回報,屆時隻須上將軍與田中書屯兵邊境,吸引王庭湊,某自與四位兄弟在鎮州起事,隻須奪了鎮州,王庭湊便是喪家之犬,成德各軍群起而攻之,彼必死無疑。”


    李熙聞言大喜,道:“如此大事可成,兄在徐州歇馬兩日,待我與義成田將軍計議。”


    王儉聞言大喜,起身大禮相謝。


    李熙扶住,又道:“你來的正好,聞聽你擅長以步軍破馬軍之法,我徐州缺馬,步軍多而馬軍少,你來為我參謀參謀,看看用什麽法子能破馬軍。”


    王儉大喜道:“上將軍將我當兄弟,某義不容辭。”


    李熙以假名將王儉引薦給肖三,囑咐肖三要好好借借王儉這個外腦。肖三會意,第二天就拽著王儉去找張龍商議籌建重甲步兵長槍隊的事情去了。


    李熙約田布在豐縣見麵,田布要他去曹州,眾人勸李熙帶兵馬前去,李熙道:“去見我大舅哥又不是打仗,帶許多兵馬作甚。”隻帶葉蘭一人前往德州。


    盡管王庭湊曾幫助過田布,但田家並不希望這個回鶻阿布思氏的後人主持成德,王庭湊是王家推舉出來的嫡係,若坐穩了成德鎮,則德州王家的勢力將從德州一地迅速擴展到整個成德鎮,屆時不啻於在魏博的北麵豎起一個強勁。


    田布答應李熙回魏州勸服田弘正與武寧軍和王承宗聯手驅逐王庭湊,扶植王承宗為節度使。王承宗也姓王,卻非德州王氏一係,就像朱克融非涿州朱氏,田弘正非魏州田氏一樣,節度使的姓氏和當地望族的姓氏完全是個巧合。驚人的巧合。


    田氏父子一番密議後,田布遣使到徐州邀請李熙到魏州去一趟,和王承宗見個麵,把有些事情談清楚。這個要求自然不算過分,李熙一過完年就去了魏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樓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樓枯並收藏東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