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的國書在朝會上宣讀的時候,頓時引起了一陣言語的交鋒。支持的人認為,鐵嶺一帶包括白山黑水乃是極寒之地,而且還要連年投入軍費以防備元廷反攻,讓給高麗,不過是將一塊飛地送出去,還能拉攏高麗與大明一同抗元,這一派都是文職出身,堅持以“王道”治天下;反對者認為,國土無論多寡,一寸也不可割讓,前方將士拚卻無數性命得來的土地,若是拱手讓人,不但讓將士的血白流,而且還讓大明國威受損,曆來,隻有戰敗之國才會將國土割與他人,大明國祚初立,斷不可做這種敗家子的行當,說這些的,都是沙場出身,如今安享朝堂的武將。
雙方觀點一出,辯論就立刻陷入白熱化。不但朝堂上爭論不休,就連朝堂之外,各地士子、普通百姓都加入了熱烈的討論中來。
百姓的觀點很簡單,辛辛苦苦費了那麽大心思打下來的土地,憑什麽就這麽給別人?極寒之地?韃子在那兒怎麽活過來的?如果真那麽不值錢,高麗人要了做什麽?
士子們個觀點倒是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支持百姓們的看法的,寸土不讓,這也是除了趙宋之外的王朝必定會堅持這條原則,這些人好歹沒讀書讀傻了;另一派則是堅持“四夷鹹服”就可以了,至於關外的土地,遷徙百姓過去反而勞民傷財,高麗要就要吧,用一塊不值錢的土地換取一個忠心的藩屬,何樂而不為?在這個時代,很難有人說清楚領土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雙方的爭論也隻是僅僅停留在“麵子”上,而中樞的一幹大員,看到朱元璋一直保持沉默,也就很自覺地保持了沉默。
除了極少數人,多數人並不了解朱元璋的想法,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戰略考慮或者是麵子考慮,別說鐵嶺衛,就算鴨綠江北岸的一寸土地都不會送給高麗,若是國力和輿論允許,他還想將國土推進到漢江北岸呢!更何況他正在尋找教訓高麗的藉口。更深層次的,孟子移廟案的前因後果極大地傷害了這位皇帝自尊,他沒法從孔孟身上找回場子,高麗人他還顧忌什麽?連你們都瞧不起老子了,老子還會手下留情?
朱元璋在徐達和雲霄聯名的請戰奏疏上隻回複了兩個字:“揍他!”並讓欽差送來口諭,最多兩年,必須讓高麗徹底慫了。同時下詔說,老子大仗打了這麽多年了,從來沒怕過誰,這一次你們丫的高麗大軍都已經渡江了才過來說要這塊地兒,老子若是答應了,豈不是等於怕了你們?老子還沒怪你們朝秦暮楚兩麵三刀呢,你們倒先厚著臉皮過來要東西了,大家都是出來混的,你丫高麗不過是跟著老子後麵混口湯喝的小弟,有這麽跟老大說話的嗎?這塊地兒的歸屬免談,你們的大軍也甭想回去了,留在大明“嗨”到全軍覆沒為止好了。
原本誌得意滿的高麗使臣傻了眼。出使前,高麗滿朝堂地都認為,高麗現在是元廷和明廷之間的重要砝碼,不論是元廷還是明廷,為了拉攏高麗,必定都會答應把鐵嶺讓給高麗,沒想到明朝皇帝居然用這麽強硬的措辭作為回答,這是相當沒麵子的事情啊!短暫的傻眼之後,高麗使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國家的自大已經給自己帶來的滅頂之災,反而很快在驛館內“嗨”了起來:全殲?高麗大軍已經渡江,你們沒有抓住機會半渡而擊,全軍覆沒的還不知道是誰呢!不但高麗使節這麽想,沒有收到遼東蒙古全部歸降、鐵嶺已經不再是荒無人煙的草場的高麗君臣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思。有些人,注定要為自己的自大付出代價。
得到朝廷回複的徐達和雲霄立即開出一張連漢軍士兵都垂涎三尺的賞格,下令朵顏三衛立即出兵。實際上,對付渡江的那七八萬高麗軍隊實在不需要朵顏三衛出手,按照以往交鋒的經驗,就連純漢人農民組成的紅巾軍都能以少勝多打得高麗正規軍落花流水,還需要派出大軍過去圍剿?光鐵嶺、金州一線的衛所足夠全殲了!
但是,朵顏三衛的出戰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對於朵顏三衛,意味著這是受封以來第一次以大明戰鬥序列出戰,不但有軍餉拿,還有極高的賞格,砍下一顆高麗腦袋,足夠一個蒙古士兵全家富足幾年,這對深受雪災影響的朵顏三衛而言,這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同時也向大明表達的自己的忠心,而內部,那些歸降的蒙古士兵則因為這次戰鬥的獎勵而消除了對大明的敵意,更加誓死效忠目前還掌握著三個部落行政大權的女人。
對於大明,則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義指揮著歸降的外族進行對外戰爭,而且開出的賞格之豐厚,讓還在歸順與不歸順之間搖擺不定的部族眼熱心跳,不論勝還是不勝,大明今後的邊牆羈縻政策都可以順利推行了,更何況,對付高麗人,蒙古人會敗麽?開什麽玩笑呢!
出征的時候,剌爾乞蔑親自給蒙古士兵送行,娜仁圖婭和烏日娜也帶著自己的兒子站在了送行的隊伍當中。這些被俘後釋放的蒙古士兵蓄積著滿腔的鬱悶,準備朝高麗軍隊身上發泄,而屯兵鐵嶺衛附近的高麗大軍正做著天朝聖旨一到,白得鐵嶺膏腴之地的美夢。
當高麗人從美夢中驚醒的時候,周圍已經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蒙古騎兵。若論深受其害,高麗人吃蒙古人的苦頭比漢人吃得還多。一個傳統的偏見就是,高麗窮。實際上,高麗非但不窮,而且日子還挺“小資”,漢江流域的富庶絕不亞於幽雲之地。隻不過他們全國的財富和曆代王朝的晚期一樣,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裏,這種集中,如同兩晉的門閥一般,幾乎富可敵國。但是百年前蒙古人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完成了一次“共(和諧)產主(和諧)義”,一下子把高麗貴族的財富刮了個幹淨,至於普通高麗百姓——嗬嗬,在中原,“南人”好歹還有個“人”的稱呼,而高麗,則直接變成了“奴”。高麗人反抗過,不過天靈蓋敵不過蒙古人的彎刀,這麽多年下來,高麗人的骨頭早就軟了。
這種“軟”,不但體現在曆代高麗國王與蒙古王後在王宮的婚床上的“戰鬥力”,還體現在高麗朝堂上百年來一直采取的“靈活的外交政策”:一言以蔽之,牆頭草作風。至於在戰場上的表現,很快就會見分曉。
當高麗兵馬發現漫山遍野的蒙古騎兵時也愣住了:大元這麽快就反攻到鐵嶺了?要不咱們就出營“配合”“大元王師”“光複國土”,然後分點兒湯喝喝?高麗兵馬領兵的叫崔瑩,沒錯,跟李成桂兄妹兩個有血仇的那位,這位崔大人不但把自家妹子送給蒙古權貴大玩兒“艾斯愛慕”,自己也討了個蒙古“女王”回家享受被捆綁和被皮鞭的快感。或許是長期的壓抑讓這位崔大人對蒙古人有著別樣的好感,這位崔大人一直就是高麗朝野親元勢力的中堅人物,蒙古大爺一到,就算把自己親娘送過去暖床也是樂此不疲,若是親爹還健在,八成也得洗幹淨屁股等著伺候蒙古大爺,當然前提是蒙古大爺必須對他親爹的老屁股有那麽點兒興趣。
在崔大人的堅持下,高麗兵馬很快全部出營,列隊擺出了歡迎蒙古大爺的陣勢,並且派出使節,屁顛屁顛地跑到朵顏三衛騎兵的陣前示好。
可這位倒黴的崔大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麵前的這群蒙古大爺不是擴闊手下的精銳,根兒不知道什麽叫陣勢。看到高麗兵出營列陣的時候,所有的蒙古大爺出離地憤怒了:靠,老子被漢人打得親爹都不認識了也就算了,你丫個高麗雜碎也敢出營列陣跟咱們野戰?居然還派出使者出來挑釁?使者還沒到陣前,一支三棱重箭就射到,諂媚的笑容永遠留在了使者大人的臉上。
一聲呼哨,朵顏三衛的幾萬騎兵呼啦啦全都衝了上去,戰馬還算富裕的幾支隊伍,幹脆也用上雲霄屢試不爽的圓木樁戰術,鐵犁一般地碾了過去。鐵嶺衛城頭上的明軍看傻了,等有人通報之後才知道了如此不要命的騎兵居然是新降的蒙古部落,一個個大笑了起來,多少年了,難得看一次這種精彩的表演,幹脆全部湧上牆頭喝彩起來。而朵顏三衛的騎兵們也生怕城內的明軍殺出來分軍功,一下子,顧不上自己兵力本來就不到高麗兵馬的一半,直接包圍了過去。
雖然高麗的“裏”和大明的“裏”在長度上有天壤之別,但是高麗人依然說自己的國土是“三千裏江山”。用雲霄的話說,高麗的“三千裏江山”是用擀麵杖將高山深淵用擀成薄皮兒之後再量出來的,當然,這薄皮兒江山裏住著的,就是高麗餃子餡兒。
雙方觀點一出,辯論就立刻陷入白熱化。不但朝堂上爭論不休,就連朝堂之外,各地士子、普通百姓都加入了熱烈的討論中來。
百姓的觀點很簡單,辛辛苦苦費了那麽大心思打下來的土地,憑什麽就這麽給別人?極寒之地?韃子在那兒怎麽活過來的?如果真那麽不值錢,高麗人要了做什麽?
士子們個觀點倒是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支持百姓們的看法的,寸土不讓,這也是除了趙宋之外的王朝必定會堅持這條原則,這些人好歹沒讀書讀傻了;另一派則是堅持“四夷鹹服”就可以了,至於關外的土地,遷徙百姓過去反而勞民傷財,高麗要就要吧,用一塊不值錢的土地換取一個忠心的藩屬,何樂而不為?在這個時代,很難有人說清楚領土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雙方的爭論也隻是僅僅停留在“麵子”上,而中樞的一幹大員,看到朱元璋一直保持沉默,也就很自覺地保持了沉默。
除了極少數人,多數人並不了解朱元璋的想法,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戰略考慮或者是麵子考慮,別說鐵嶺衛,就算鴨綠江北岸的一寸土地都不會送給高麗,若是國力和輿論允許,他還想將國土推進到漢江北岸呢!更何況他正在尋找教訓高麗的藉口。更深層次的,孟子移廟案的前因後果極大地傷害了這位皇帝自尊,他沒法從孔孟身上找回場子,高麗人他還顧忌什麽?連你們都瞧不起老子了,老子還會手下留情?
朱元璋在徐達和雲霄聯名的請戰奏疏上隻回複了兩個字:“揍他!”並讓欽差送來口諭,最多兩年,必須讓高麗徹底慫了。同時下詔說,老子大仗打了這麽多年了,從來沒怕過誰,這一次你們丫的高麗大軍都已經渡江了才過來說要這塊地兒,老子若是答應了,豈不是等於怕了你們?老子還沒怪你們朝秦暮楚兩麵三刀呢,你們倒先厚著臉皮過來要東西了,大家都是出來混的,你丫高麗不過是跟著老子後麵混口湯喝的小弟,有這麽跟老大說話的嗎?這塊地兒的歸屬免談,你們的大軍也甭想回去了,留在大明“嗨”到全軍覆沒為止好了。
原本誌得意滿的高麗使臣傻了眼。出使前,高麗滿朝堂地都認為,高麗現在是元廷和明廷之間的重要砝碼,不論是元廷還是明廷,為了拉攏高麗,必定都會答應把鐵嶺讓給高麗,沒想到明朝皇帝居然用這麽強硬的措辭作為回答,這是相當沒麵子的事情啊!短暫的傻眼之後,高麗使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國家的自大已經給自己帶來的滅頂之災,反而很快在驛館內“嗨”了起來:全殲?高麗大軍已經渡江,你們沒有抓住機會半渡而擊,全軍覆沒的還不知道是誰呢!不但高麗使節這麽想,沒有收到遼東蒙古全部歸降、鐵嶺已經不再是荒無人煙的草場的高麗君臣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思。有些人,注定要為自己的自大付出代價。
得到朝廷回複的徐達和雲霄立即開出一張連漢軍士兵都垂涎三尺的賞格,下令朵顏三衛立即出兵。實際上,對付渡江的那七八萬高麗軍隊實在不需要朵顏三衛出手,按照以往交鋒的經驗,就連純漢人農民組成的紅巾軍都能以少勝多打得高麗正規軍落花流水,還需要派出大軍過去圍剿?光鐵嶺、金州一線的衛所足夠全殲了!
但是,朵顏三衛的出戰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對於朵顏三衛,意味著這是受封以來第一次以大明戰鬥序列出戰,不但有軍餉拿,還有極高的賞格,砍下一顆高麗腦袋,足夠一個蒙古士兵全家富足幾年,這對深受雪災影響的朵顏三衛而言,這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同時也向大明表達的自己的忠心,而內部,那些歸降的蒙古士兵則因為這次戰鬥的獎勵而消除了對大明的敵意,更加誓死效忠目前還掌握著三個部落行政大權的女人。
對於大明,則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義指揮著歸降的外族進行對外戰爭,而且開出的賞格之豐厚,讓還在歸順與不歸順之間搖擺不定的部族眼熱心跳,不論勝還是不勝,大明今後的邊牆羈縻政策都可以順利推行了,更何況,對付高麗人,蒙古人會敗麽?開什麽玩笑呢!
出征的時候,剌爾乞蔑親自給蒙古士兵送行,娜仁圖婭和烏日娜也帶著自己的兒子站在了送行的隊伍當中。這些被俘後釋放的蒙古士兵蓄積著滿腔的鬱悶,準備朝高麗軍隊身上發泄,而屯兵鐵嶺衛附近的高麗大軍正做著天朝聖旨一到,白得鐵嶺膏腴之地的美夢。
當高麗人從美夢中驚醒的時候,周圍已經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蒙古騎兵。若論深受其害,高麗人吃蒙古人的苦頭比漢人吃得還多。一個傳統的偏見就是,高麗窮。實際上,高麗非但不窮,而且日子還挺“小資”,漢江流域的富庶絕不亞於幽雲之地。隻不過他們全國的財富和曆代王朝的晚期一樣,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裏,這種集中,如同兩晉的門閥一般,幾乎富可敵國。但是百年前蒙古人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完成了一次“共(和諧)產主(和諧)義”,一下子把高麗貴族的財富刮了個幹淨,至於普通高麗百姓——嗬嗬,在中原,“南人”好歹還有個“人”的稱呼,而高麗,則直接變成了“奴”。高麗人反抗過,不過天靈蓋敵不過蒙古人的彎刀,這麽多年下來,高麗人的骨頭早就軟了。
這種“軟”,不但體現在曆代高麗國王與蒙古王後在王宮的婚床上的“戰鬥力”,還體現在高麗朝堂上百年來一直采取的“靈活的外交政策”:一言以蔽之,牆頭草作風。至於在戰場上的表現,很快就會見分曉。
當高麗兵馬發現漫山遍野的蒙古騎兵時也愣住了:大元這麽快就反攻到鐵嶺了?要不咱們就出營“配合”“大元王師”“光複國土”,然後分點兒湯喝喝?高麗兵馬領兵的叫崔瑩,沒錯,跟李成桂兄妹兩個有血仇的那位,這位崔大人不但把自家妹子送給蒙古權貴大玩兒“艾斯愛慕”,自己也討了個蒙古“女王”回家享受被捆綁和被皮鞭的快感。或許是長期的壓抑讓這位崔大人對蒙古人有著別樣的好感,這位崔大人一直就是高麗朝野親元勢力的中堅人物,蒙古大爺一到,就算把自己親娘送過去暖床也是樂此不疲,若是親爹還健在,八成也得洗幹淨屁股等著伺候蒙古大爺,當然前提是蒙古大爺必須對他親爹的老屁股有那麽點兒興趣。
在崔大人的堅持下,高麗兵馬很快全部出營,列隊擺出了歡迎蒙古大爺的陣勢,並且派出使節,屁顛屁顛地跑到朵顏三衛騎兵的陣前示好。
可這位倒黴的崔大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麵前的這群蒙古大爺不是擴闊手下的精銳,根兒不知道什麽叫陣勢。看到高麗兵出營列陣的時候,所有的蒙古大爺出離地憤怒了:靠,老子被漢人打得親爹都不認識了也就算了,你丫個高麗雜碎也敢出營列陣跟咱們野戰?居然還派出使者出來挑釁?使者還沒到陣前,一支三棱重箭就射到,諂媚的笑容永遠留在了使者大人的臉上。
一聲呼哨,朵顏三衛的幾萬騎兵呼啦啦全都衝了上去,戰馬還算富裕的幾支隊伍,幹脆也用上雲霄屢試不爽的圓木樁戰術,鐵犁一般地碾了過去。鐵嶺衛城頭上的明軍看傻了,等有人通報之後才知道了如此不要命的騎兵居然是新降的蒙古部落,一個個大笑了起來,多少年了,難得看一次這種精彩的表演,幹脆全部湧上牆頭喝彩起來。而朵顏三衛的騎兵們也生怕城內的明軍殺出來分軍功,一下子,顧不上自己兵力本來就不到高麗兵馬的一半,直接包圍了過去。
雖然高麗的“裏”和大明的“裏”在長度上有天壤之別,但是高麗人依然說自己的國土是“三千裏江山”。用雲霄的話說,高麗的“三千裏江山”是用擀麵杖將高山深淵用擀成薄皮兒之後再量出來的,當然,這薄皮兒江山裏住著的,就是高麗餃子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