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邑辰回到王府之後,沒來得及去看女兒,先去了前院的書房。也不知道他是怎麽吩咐的,下頭的人忙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正統用過了早膳。問侍立在一旁的陳嘉道:“今天可有什麽重要的奏折?”


    陳嘉臉色不是很好看:“今天的奏折特別重要倒也沒有,就是有些……多!”


    正統並沒當成一回事,道:“叫他們搬上來吧!”


    陳嘉拍拍手,兩個年輕力壯的太監便抬了一個大箱子進來,滿滿一箱子都是大臣們呈上來的奏折。


    正統終於明白陳嘉為什麽要說今天的奏折有點兒“多”了!這不是一般的多啊!


    正統當皇帝這麽多年,還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剛才陳嘉又說沒有什麽重要的奏折,正統就沒有多想,叫人將奏折擺到了禦書案上麵,擺了厚厚的幾大摞,正統看著就有些皺眉。


    他不是一個勤政的皇帝,近年來,年紀大了,精力越發不濟,就更加地不愛看折子了。不過最近太子剛剛廢了,朝中一片動蕩,這等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再不想看折子也必須得看。


    隨便抽出一本,看了看,是工部一個六品主事寫來的。洋洋灑灑一大篇,說得隻有一個意思:原來的太子已經廢了,咱們的頭頂上忽然少了一位主子實在是有些不習慣,請皇帝老大給我們立一個新的二主子。皇四子咱們瞧著不錯,要不您老人家就湊合著,立他當太子算了。


    正六品在正統皇帝的眼裏不過是個芝麻綠豆的小官,正統並未放在眼裏。立太子的事情正統皇帝也在考慮,老大葉敏舒完蛋了,論長論貴,都應該由葉敏瑜接班,這似乎也沒有什麽好討論的。


    葉敏昭雖然最近很討他喜歡,畢竟年紀太小,雖也叫他執掌了內務府,對於國家社稷畢竟沒有大的功勞,不像葉敏瑜,不但在北京保衛戰中有過出色表現,還出過兵放過馬,帶過兵打過仗,若論功勞,倒比倒台的廢太子更適合做皇儲。


    正統沒把這折子當成一回事,就把折子放到了一邊,拿起另一本看了起來。翻開一看,這次是戶部的一個小官,內容和上一本大同小異,也是請立葉敏瑜為太子的。


    第三本、第四本……正統一本本翻下去,上百份折子,六部九卿,督撫大員,十八衙門,幾乎把朝中的官員一網打盡了,說得全是這一回事兒,都希望馬上立趙王太子。有幾個臣子還寫得十分慷慨激昂,不但把葉敏瑜誇得天花亂墜,最後甚至說,若是趙王不能當太子,恐怕陛下的花花江山即將斷送了啊!


    正統越看臉色越沉。先是生氣,繼而憤怒,最後簡直變成了恐懼。


    他哆嗦著手,指著滿滿一桌子的奏折,嘶聲道:“這幫亂臣賊子,朕還沒死呢!他們就要逼宮了!”


    “皇上息怒!”陳嘉上前既撫胸又搓背的,忙活了好半天,正統才終於勉強冷靜了下來。


    陳嘉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由為暗暗為葉敏瑜點一根蠟。本來這老大被廢了,這皇太子之位怎麽都跑不掉就是他的,結果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昏了頭了,竟然串聯了數百位大臣聯名推舉他當太子。


    要知道皇帝自己想給你和別人逼著皇上給你完全就是兩碼事!


    現在你的太子之位還沒有到手呢,就聯合了這麽多朝臣逼著皇上讓你當太子,你這不是形同造反嗎?


    但是這幾百份折子同一時間遞上來,確實能給皇帝無與倫比的壓力,可也足夠說明葉敏瑜拉攏朝臣,結黨營私了。


    陳嘉一直在正統身邊侍候,最是明白皇上此時的心思,因為太子和皇後的背叛,皇上本來就猜疑之心日重,現在見此情形,怎麽可能不生氣,怎麽可能還順利地立趙王為太子!


    這事兒當然不是葉敏瑜做的,葉敏瑜沒有這麽傻。這件事的幕後策劃者正是葉邑辰。太子下台對葉邑辰來說不是壞事,可是趙王太快當上太子,並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好是太子和趙王相互牽製,相互消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他這才一手推動了今天這件事情的發生。上百名大臣同時上書造成群情洶湧形如逼宮的假象,讓皇帝感受到自己的權位受到威脅,離間了父子之間的感情。


    其實他並沒有做什麽,隻是將這份奏折的內容悄悄泄露了出去。因為人人都知道接下來接班的必然是葉敏瑜,誰都不想落於人後,誰都想在未來的新君麵前賣給好,自然大家就一窩蜂地上書,推舉葉敏瑜當太子。


    這,就是人性!


    正統皇帝正自怒不可遏。就有內侍通傳說前內閣首輔楊培實求見。陳嘉聽了大吃一驚,正統卻是頗為歡喜。


    楊培實在位的時候能感受到他對自己的製衡和威脅,那時候國家大政與其說是操控在他這個皇帝之手,倒不如說是操控在楊培實這個內閣首輔之手。隻要是他想幹的事情,他總有辦法說服正統皇帝,叫他同意自己的政-策。


    所以楊培實去位的時候,他心裏也是有些高興的,覺得以後自己想幹什麽都沒人能製約自己了。結果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了,他的自由度是大了,可是工作量也成倍增加了。以前楊培實在的時候,他這個帝國的大管家將內閣和六部全都打理得妥妥當當的,他這個皇帝可以悠哉遊哉地享受生活。


    可是換了一個首輔,威望、資曆、能力沒一樣比得上楊培實的,大事小事什麽都要拿來請示正統,正統皇帝鬱悶得要死。一天千頭萬緒的簡直叫他焦頭爛額。


    他這又慢慢想起楊培實的好處來了,也慢慢想起了楊培實當過自己的老師,曾經悉心教導自己的情形。


    總而言之距離產生美!距離有了,美就來了。


    所以一聽楊培實來了,皇上十分高興。立刻命令陳嘉親自去神武門迎接。


    陳嘉隻能捏著鼻子去了。兩個冤家對頭見了麵,不但沒有絲毫的火藥味,還像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般,相談甚歡。


    一個說:“您老人家老當益壯,風采更勝往昔,真是可喜可賀!”


    一個說:“陳公公您統領大內,侍候皇上,內外交口稱讚,真是辛苦辛苦!”


    兩人一路上虛與委蛇,相互吹捧,實際上肚子裏恨不得將對方掐死,臉上偏偏帶著極為真摯的笑容。


    陳嘉將老太爺引到了乾清宮的東暖閣。皇帝已經換了一件正式的龍袍等在這裏了。穿得正式也是表示對楊培實這位三朝元老的尊重。


    老太爺對著皇上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正統皇帝親自走下禦座將老太爺扶起來,十分動-情地道:“多日不見,楊卿白發多了不少,你也見老了!”正統這一點上倒比陳嘉真誠多了,老太爺去了一趟山東,一路風餐露宿的,人確實老了不少。


    老太爺謙恭地道:“多謝陛下掛念!人生七十古來稀,老臣今年已經七十有二了,能夠活到如今這個年紀還是多年感沐皇恩的結果呢!”


    正統聽了這話十分高興,“愛卿快請坐請坐!”


    小太監搬了椅子進來,老太爺告罪一聲,坐了下來。自有小太監端了茶點上來。正統關心了幾句老太爺的生活情況,便說到了正題,十分和藹地道:“不知愛卿這次前來見朕,可是遇到了什麽困難,有什麽要求你盡管告訴朕,朕一定幫你解決。”


    這句話的分量可是不小。


    老太爺先是謝過皇帝的隆恩,這才笑著道:“啟稟皇上,老臣這次前來見駕,一是多日不見,想要一瞻聖顏,二是臣編了一本《大雍為政得失》,想借此機會將這本書獻給皇上。”


    大雍是大楚之前的一個朝代,延續了三百多年才宣告覆滅。整個朝廷分崩離析,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太-祖適逢其會,一步一步建立起如今的大楚。


    楊培實道:“大雍三百年的曆史中有無數的曆史事件,很多都值得我朝警醒和學習,老臣很早就想編這樣一部書,隻是當時政務繁忙,實在抽不出時間來。現在退了下來,終於將這本書編完,還請皇上過目!”


    他來的時候已經將書交給了陳嘉。進入皇帝手裏的東西都要經過陳嘉檢查的,陳嘉便將厚厚的一本書遞給了正統皇帝。


    正統早就知道了老太爺想要編書的事情,也就好奇地拿過來翻了翻,道:“憑您的見識和學問,這本書必定是好的。等朕有時間,必定通讀!”這話倒也是發自真心的,這段時間他越發感覺楊培實主政時國家運轉有序,有條不紊。


    話題便自然而然說到了大雍的一些事情。老太爺道:“世人都說大雍最聖明的天子乃是第二代皇帝雍太宗,微臣卻是不敢苟同!雍太宗殺兄屠弟,逼其父皇讓位,單是德字一項上就差了許多。”


    大雍開國皇帝雍太-祖立其長子為太子,次子亦即後來的雍太宗與太子爭位多年,始終處於下風。史書上說後來太子在廣安門設下埋伏,企圖發動政變殺死雍太宗,反而被太宗一箭射死。太宗又殺了跟隨哥哥一同參與政變的弟弟,逼迫父皇讓出了皇位,開國皇帝做了太上皇,而他卻做了皇帝。後來開創了一代極盛之世,後世對他溢美之詞頗多。


    當年這段曆史正統皇帝自然是知道的。便笑道:“雍太子暴虐殘酷,乃是庸劣之輩,遠沒有太宗眾望所歸!廣安門之變,太宗也是迫不得已才奮起反抗!”陳嘉也跟著點頭,史書上就是這麽說的。


    老太爺侃侃而談道:“臣一直覺得奇怪,雍太子本來就是太子,將來天下注定要是他的,他為什麽急不可耐地發動兵變,非得要殺死自己的弟弟呢?何況按照史書所載,雍太子蓄謀已久的政變反而反應無措,被弟弟一箭射死!倒是倉促應戰的雍太宗不但毫發無傷,還將太子以及擁護太子的齊王殺死,並且趁著這個機會,將太子和齊王的十幾個兒子全部殺得一幹二淨,永除了後患,到底誰是有備而來,實在耐人尋味!”


    正統皇帝想了想,也覺得這件事其中有著很大的蹊蹺。“您的意思是,太宗皇帝叫人篡改了史書?”


    “皇上果然天縱英明。臣翻閱史料,雍太宗幹預修史,野史筆記的記載十分繁多。就是官方的記錄裏,雍太宗曾任《太-祖實錄》編纂機構的正總裁,他一個九五之尊的皇帝,紆尊降貴地做這個總裁官,裏頭的意義自然不言自明。”


    “不但如此,臣還懷疑,幹預修史,刻意誇大了他在建國過程中的重要性,以證明他宮門之變,奪取政權的合法性!臣遍查史料,有理由相信,當年的雍太子其實並不像史書上描述的那樣昏庸暴虐、難堪大任,實際上,他是一位心中有天下格局的優秀帝位繼承人。”


    聽到這裏,正統皇帝心中微微一動,當年的雍太子、雍太宗,不正好有點像今天的太子和趙王嗎?


    楊培實像是沒看見正統皇帝的臉色一般,繼續說道:“臣一直覺得懷疑,曆代的開國皇帝,幾乎每一個都是雄才大略,為何單單這個雍太-祖,這般昏庸無能,不但錯選太子,被迫退位,光芒甚至完全被太宗所掩蓋!”


    聽到這裏,正統已經是臉色微變了。楊培實說得再有道理不過了,其實這個問題就連正統以前也考慮過,真實的曆史必然是太宗即位之後歪曲篡改了曆史,誇大自己的作用,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他陡然出了一身冷汗,太子剛剛廢掉,趙王就敢聯絡大臣逼自己立他當太子。若是自己真的答應了他的要求,豈不是有朝一日,也有可能像是雍太-祖一樣被迫退位,做那有名無實的太上皇。


    正統皇帝想到這裏已經心中警鈴大作!


    正統皇帝神色凝重地看著楊培實道:“若是愛卿站在宮門之變以前的立場上,會如何處置兩個兒子奪嫡之爭?”


    老太爺拈須微笑道:“這件事情,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惟其在‘平衡’二字而已!”


    平衡!正是楊培實昔日作為帝師的時候,給他講過的為君之道最重要的一課!


    楊培實說完了最重要的幾句話,又和皇帝說了幾句閑話,就起身告退了。陳嘉送他出來,心裏暗暗嘀咕,這個老狐狸,從頭到尾仿佛沒有一句話是涉及朝政的,可是實際上句句話都暗有所指,偏偏誰也拿不住他的把柄,實在太過老奸巨猾了。


    楊培實走了,正統卻長時間地陷入了思考。


    他在暖閣裏想了一個下午,終於下定決心。“陳嘉,你來擬旨!”


    “第一道旨意:立刻將廢太子葉敏舒從刑部天牢中釋放!圈禁在毓慶宮中,由……”皇帝想了想,最終決定道:“由潞王葉敏昭負責看守!”


    “第二道旨意:戶部主事程大全等七人結黨營私,即刻鎖拿入獄,交部議處!”正統提到的七個人,正是擁立趙王事件中叫得最歡的幾個。正統並不想牽連太廣,導致朝野震動。就把這幾個官不算太大,但叫得最歡的家夥給拎出來了,殺雞儆猴。他們倒也未必就是趙王的死黨,本來想拍拍未來新君的馬屁,沒想到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不但一點兒好處沒得到,反而鋃鐺入獄了。


    “第三道旨意:免去趙王葉敏瑜在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一切職務,命令其到吏部行走!”免去葉敏瑜在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一切職務,就是徹底把他和兵權隔離開了,正統這是怕他起兵逼宮啊!葉敏瑜本來是軍功起家,正統這一道旨意可見他對葉敏瑜的防範之心了。


    調他到吏部去,表麵上看似乎是彌補抹去他軍權的損失,實際上吏部本來就是蕭家的一畝三分地,而蕭家作為趙王的外家,本來一向就是趙王的鐵杆支持者,所以最後,葉敏瑜還是吃了大虧!


    陳嘉心知肚明:平衡平衡!楊老太爺兩個字就救了廢太子葉敏舒的一條命!


    作者有話要說:已經300章了,其實堅持日更到現在很不容易的,畢竟除了寫文,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事,但我尚有激情在寫,也希望乃們仍有熱情在看\(^o^)/~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庶女繼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彩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彩田並收藏庶女繼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