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公主有自己的公主府,雖然前陣子幾個王爺打得昏天暗地,可她那兒還是十分的安全,自從穆南笙逝世,她便閉門不出。
如今楊蘊秋入駐京城,她反而跑到皇宮大門口,跪下就不走了。
她穿著全套的公主朝服,往那兒一跪,楊蘊秋帶來的侍衛也不好不經請示就直接把人趕走,隻好層層上報,驚動了楊蘊秋。
他才和禮部一群頭發胡子都白了的老官員們,為登基大典化繁為簡的事兒爭論了一上午,好不容易送走這堆老頭兒,王逸就笑得傻嗬嗬地進門。
一進來整個身體都趴在禦案上,“那個樂平公主和我以前的女朋友真像,尤其是那股子冷若冰霜的味,簡直,簡直是好的沒話說。”
高銘立在一邊滿頭霧水:“剛才人家都沒理你,你怎麽就看出人家好?”
“要的就是她不理我,她要是肯理我,我還覺得沒勁兒。”王逸一臉的陶醉,呼出來的呼吸仿佛都透出一股子粉紅。
楊蘊秋失笑,知道王逸這小子的毛病,如果女孩子中意他,他就不屑一顧,反而是那些不給他麵子的,他非稀罕的不行。
“怎麽,等我登基之後,要我給你賜婚?”
楊蘊秋給王逸安排的最後位置當然是宰相,不過他要先從中書令做起,慢慢往上跑,這也是一種試煉,是很好的經驗。
樂平公主今年都二十有五,雖然放在地球上,那還是如花美眷,擱在此時,便是半老徐娘。隻是畢竟還年輕,楊蘊秋要施恩的話,最好的法子當然是給她另外找一個好人家,不過,恐怕要是他真這麽做,依照那位公主的性情,非得氣死不可。
王逸顯然也知道這個,翻了個白眼無語道:“我可消受不起,就是再覺得她那副小模樣挺迷人,我也沒力氣去接收一個隨隨便便就能被人利用的迷糊公主。”
他學分差了劉勝三十多分,不是鬧著玩的。
“那位公主想做什麽?”
楊蘊秋拿出一副圍棋來,和王逸對弈,一邊笑問道。
“還不是想把那位前二殿下,前三殿下接去公主府撫養。”王逸歎氣,“其實我覺得把兩個小孩子給她也好,省得咱們還得費心安置。”
王逸也就說說而已,兩個前任殿下是門麵,也是招牌,更是個麻煩,這兩個不同於那幾個參與叛亂,被打壓的很慘的王爺,他們可是穆南笙的親生兒子,放出去之後萬一有人以他們的名義謀反叛亂,就算楊蘊秋不在乎,也不算什麽好事,為了避免這些無謂麻煩事發生的可能性,還是擱在宮裏為妙,一來展示新皇仁慈,二來容易控製。
楊蘊秋進京當日就已經下令,將他們二人養在宮中。
天色漸暗,聽說樂平公主還沒有走,楊蘊秋就吩咐人出去給她送了披風,坐墊,還有熱湯麵,別管她領情還是不領情,反正他們麵上功夫都做得十分妥當。
沒想到那位樂平公主真是個有耐性的,居然愣是跪了一夜,跪到昏倒,才讓人抬起來送回公主府,不過,楊蘊秋隻讓人說了一句話,她就老老實實地避居公主府,再也沒有出來鬧事。
樂平公主從來是殷朝最受寵的公主,也是唯一的一個公主。
她的公主府位於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占地廣闊,本來是每日都是夜夜笙歌,這位公主從小到大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美男子,哪怕和駙馬成親之後,還在家裏養了一堆美男。
但今時今日,以往的繁華盛景都不複存在,公主府裏漆黑一片,一絲聲響也無。
樂平坐在窗前,手裏緊緊抓著一隻黑貓吊墜,想起當時笑容滿麵,一臉慈祥的內侍對她說的話――兩位殿下生在宮中,長在宮中,皇上會把他們當弟弟養大,自然會保他們一世平安,可要是離開皇宮,兩個殿下會不會因為偶感風寒,因為路遇意外而夭折,那誰也無法保證。
“糊塗了。”
樂平咬牙,當日她腦子很亂,孫兆陽三兩句話,就說得她昏頭轉向,居然真跑去皇宮惹事。
冷風吹過,她打了個哆嗦。
借著窗外的月光,樂平扭頭看了一眼打磨的光亮無比的銅鏡,鬢角仿佛都染了霜色,記得三年前她和顧郎最親密的時候,顧郎就總說她成婚數年,容顏不老,還是嬌俏的小姑娘,沒想到,話猶在耳,人麵全非,短短時日,她已然衰老至此。
當年名滿京城,任性胡鬧的嬌嬌公主,如今何在?
眼淚滾滾而落,心裏說不出的難受,她知道孫兆明,當年父皇就曾經對這位狀元郎青眼有加,還所要把自己許給他,可那時候她不甘願,她不樂意嫁給個普普通通的庶子,她雖然喜歡美男子,可她也是正常的女兒家,想象中的未來夫婿,必然是大仁大勇的英雄。
年紀漸長,她嫁給了顧郎,顧家是百年望族,顧郎也是世家子中的佼佼者,縱然不算英雄,也符合自己對夫婿的想象了。
也有那麽幾年情意綿長,世家子的教養都好,性子溫文爾雅,也不會納妾讓自己難堪,可惜還是讓自己知道,顧郎早就有一個意中人,是京城夏家的閨秀,兩個人青梅竹馬,感情極好,奈何公主下降,若是不遵聖旨,對顧家也有妨害,顧郎隻好委曲求全,這才娶了自己,還得裝作開心高興的模樣。
當時她氣壞了,隻可惜她再有能耐,能控製一切,也無法左右人心,她更不願意鬧出笑話讓那些本就嫉妒她的女人們看熱鬧,日子也就這般不鹹不淡地過下去,反正她是公主,顧家的人根本不敢委屈了她,顧郎更是連見那個女人一麵也不敢。
她以為自己一生最悲慘的事莫過於此,不曾想,短短數年,父王逝世,兄弟相爭,戰亂頻起,朝廷易主,顧郎還死在流失之下。
以前那些風花雪月的小事,在家國傾覆的現在來看,比鴻毛也重不太多了。
一個女人的哀傷,影響不到天下大勢。
殷朝滅亡,新朝國號華夏。
楊蘊秋於初春時節登基為帝,登基大典簡約而又莊重,數萬名禁衛軍將士於天華門前軍演,慶祝新朝誕生。
說實話,做皇帝的滋味還真算不上好,尤其是一開始千頭萬緒,各種亂七八糟的事兒都要解決,得安撫那些前朝的官員,和那些心思詭譎的世家大族較量,還得開恩科,廣納賢才,幸虧楊蘊秋在東川為官十年,積攢下來的人才不少,他那群學生也有二十多個到了這邊兒,這些都屬於絕對的無需懷疑的親信,即便都沒有什麽經驗,勝在有後世一個世界做後盾,還是很能幫得上忙。
忙到開春,忙完春耕禮,派人全麵在整個朝廷推行東川的農耕技術還有培育出來的良種,還有各地受災的難民要安撫,組織他們返回家鄉,免一年的賦稅勞逸,那些被戰爭摧毀的世家,也要防止他們春風吹又生,楊蘊秋更不想有新的世家豪門興起。
把各種事項都安排下去,自家那些學生個個都恨不得一分鍾掰成兩半用,剛要準備開恩科,廣納賢才,楊蘊秋收到泉州那邊兒的折子,才想起他還有一對便宜爹娘在。
當初亂世的時候,有一夥亂匪攻擊泉州,孫知府打也打不過,連想投降那些人都不同意,看樣子是欲望把泉州所有權貴人家都給宰了,於是攜帶家眷連夜逃跑,差點兒逃不過追殺,讓楊蘊秋留在基地裏的人手給救回了溫山的莊子。
戰亂的這段時日,他們一步都沒離開過莊子,外麵消息完全不通,孫知府顯然是被嚇破了膽,終日戰戰兢兢的,根本不敢離開莊子半步,於氏到掛念兒子孫兆陽,可惜當時孫兆陽也在緊張的關頭,顧不上他父母,一絲消息也沒傳過來。
現在一切恢複正規,莊子那邊的手下不停地送信,題外之意,讓楊蘊秋趕緊把這一家子大佛弄走,他們現在雖然搬回了孫家老宅,可已經知道莊子的具體位置,隔三差五地就要來泡泡溫泉,幾乎算是鳩占鵲巢,再這般下去,連附近的基地都有可能曝露,而且因為新朝初立,需要人手,整日都有人從地球那邊往返,還有不少物資集散,全依靠基地,哪裏能讓他們長久地在附近住下去。
於是,楊蘊秋下了道旨意,讓泉州目前的地方官員禮送孫知府夫婦,還有陳菊娘到京城。
這邊,孫知府窩在莊子裏,聽見下人的傳信,說是孫兆明登基為帝時,還滿腦袋漿糊,更不敢置信――他那個庶子怎麽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皇上?
這個江山是他們孫家的了?
一直到泉州的現任知府還有大小官員,其他的世家大族的族長都來求見,話語諂媚,他才有了些許真實感。
孫知府很想板起臉,可怎麽也壓不下翹起來的嘴角。
這段時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安安穩穩地活下去,等待亂世結束,他們孫家還能留下幾根苗,不至於家破人亡,沒想到劈頭蓋臉地給了他一個大餡餅,還是肉餡的。
於氏也一臉呆滯,卻第一個想到的是:“阿陽呢?阿陽怎麽樣,他好不好?”孫兆明那個混蛋現在坐上了龍椅,以他和阿陽的關係……阿陽不會被他折磨吧?
陳菊娘聽到消息,整個人也傻了半天。
孫知府回到家,整個人和打了雞血一般,興奮異常,以前那些看不起他,不把他放在眼裏的世家豪門,如今都上趕著來巴結。
如果是別人登基為帝,這些世家大族還不會太過重視,畢竟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誰知道以後會如何?但楊蘊秋不一樣,他們東川軍的實力有目共睹,這些世家都是消息靈通之輩,早就聽說東川軍的戰鬥力非凡,簡直不像是人間該有,而且隻看東川從一個縱然不算貧困,也遠比不上京城的小地方,十年不到,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有人過去做生意,都忍不住想就此長住,再也不回家,說那地方便是聖人之言裏,幼有所教老有所養,人人天天吃肉,生病免費治病的大同社會。
即便傳言打了幾個折扣,但還是說明,孫兆明此人非同凡響,這些世家大族們,經過戰亂,家裏已經落敗,連人口也沒剩下幾個,正該休養生息,這種時候,還是順著皇權為好。
泉州也是如此。
孫知府每天都要接待幾個客人,可以說日日笙歌,樂不思蜀,還有人把家裏的女兒介紹給他,當然是打楊蘊秋的主意。
楊蘊秋年紀老大,還未成親,放在以前是讓人說嘴的地方,現在皇後之位空缺,卻讓很多人都多了幾分小心思。
很明顯,新皇**空虛,除了一跟隨身的侍婢被封為一品女官,掌管**之外,連一個娘娘都沒有,自家的女兒進了宮,即便不是皇後,能謀個貴妃也是好事。
一開始,孫知府整日高高興興,就等著孫兆明派人來接他進宮,光新衣服都做了一大屋子,結果一等,二等,等了好幾個月,冬去春來,還是一點兒消息都沒有。
漸漸有流言說,皇上根本不想弄個太上皇在頭上,畢竟皇上隻是個庶子,要是接了父親進京,那嫡出的兄長怎麽安排?
人家皇上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又沒有借助家族助力,弄個太上皇,可以說是毫無價值,如果不接人進京,縱然在禮法上會招來詬病,卻能減少很大的麻煩,單看皇上怎麽選擇。
這些流言,孫知府本來不信,可等著等著,也忍不住心裏犯嘀咕,坐立不安,以前喝酒飲宴的心思也淡了幾分,幸好春日一過,孫兆明就下旨令泉州知府送他們一家進京,他這才鬆了口氣。
孫家一行人到了京城,楊蘊秋抽出點兒時間親迎,恭立孫知府為太上皇,於氏和陳菊娘都為太上皇後,一個為東宮,一個為西宮,做足了樣子,然後就把孫知府一家子安置在皇家最好的園林――尚峰園裏。
王逸看自家老師居然封了兩個太上皇後,樂得差點兒站不住,雖說前朝也有過一次這樣的例子,但那個例子可不是什麽好前例。
不過楊蘊秋不怕挨罵,也不怕史書上亂寫,這點兒小事,他做也就做了,沒什麽大不了的。
而且這麽幹很有好處,至少於氏一個勁要求楊蘊秋封賞她的兒子孫兆陽,至少要給一個實權的王爺之位,還想自己挑選封地,不用楊蘊秋說什麽,陳菊娘就能應付過去。
他根本不會再立藩王,便是有人封王,也不會給人封地,隻有食邑罷了。
朝廷裏的事千頭萬緒,不過,楊蘊秋畢竟有很多人幫忙,還有後麵一個世界作為臂助,一開始整理順當,到也漸入正軌。
雖然一係列的新政,使得世家豪門的特權一下子被削減了絕大部分,讓很多人不滿,但前麵戰亂時,楊蘊秋就有目的地打擊這些盤踞地方的豪門大族。現在他們再不滿,還算可以應付。
經過十年發展,東川早就步入一個新的時代,經過無數次錯誤和糾正,現在的東川施行的政治製度,大幅度減弱宗族的力量,政府統治深入到鄉下,也勉強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直接就能慢慢地向全國複製,即便出現問題,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也可以解決。
最近楊蘊秋和王逸再挑選核心學生,都是選擇有誌於從政,最好是有從政經驗的學生,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到朝中鍛煉,下放地方,直接就能用得上,別說,後世培養人才的方法還真挺有價值的,就算再沒有經驗,也聽過學過很多東西,隻要不怕出錯,能守住底線,個個都能主政一方。
科舉過後,哀鴻遍野,被考題折磨的士子們恨不得去皇宮撞鍾。
楊蘊秋沒選那些能作出花團錦簇文章的學子,一下子提拔起一群不通儒學的青年,放到下麵主政,許多不滿新皇,被迫致仕的老臣,還等著看他的笑話,更是想看看這位年輕的皇帝把朝廷製度弄得麵無全非,會是什麽下場,看他什麽時候被逼無奈不得不再次啟用他們,卻不曾想,這些年輕的官員們在儒學上差不多都是白癡,到了地方主政也一個個刻板的可以,可竟然還真一條條地實施皇帝頒布的政策,並沒有出現太大的紕漏,偶爾有些小亂子,也很快就解決掉。
時間飛馳,三年眨眼而過。
僅僅三年而已,華夏朝欣欣向榮,各地小股亂民也被平靖,雖然還不太明顯,但老百姓的生活一日三變,各地工廠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許多人們以前隻在東川偶爾能夠見到的大型工具遍布全國,水利設施一直在修建,各地的施工隊拚命修路。
好些人返回家鄉,都不敢認故土。
就是再不滿的大臣,也隻能認命,不過漸漸也習慣了,雖然現在當官的權力沒有以前大,失去了生殺予奪的大權,但至少很安全,皇帝根本不殺任何一個大臣,要是你犯了錯,他最多就是罷了你的官,再不用你而已,你就是當麵罵他個狗血淋頭,隻要你不犯任何錯,他也不記恨。
而且銀子拿得多了,家裏的條件也好了,以前想象不能的好東西滿集市都是,吃不起的肉如今頓頓吃到膩煩,生活順心,也就覺得眼下的朝廷沒有太壞。
說白了,在殷朝的時候,封建製度還沒有發展到太深入人心的地步,殷朝之前,亂世持續百年,人們隻求溫飽安寧,至於其它的,都在其次。這次戰亂雖然時間不太長,卻徹底摧毀了那些根深蒂固於這片土地的世家大族,留下來的世家也已然沒落,再加上楊蘊秋不按常理出牌,行動太快,沒給他們反應時間,這一切才能如此順利。
如今楊蘊秋入駐京城,她反而跑到皇宮大門口,跪下就不走了。
她穿著全套的公主朝服,往那兒一跪,楊蘊秋帶來的侍衛也不好不經請示就直接把人趕走,隻好層層上報,驚動了楊蘊秋。
他才和禮部一群頭發胡子都白了的老官員們,為登基大典化繁為簡的事兒爭論了一上午,好不容易送走這堆老頭兒,王逸就笑得傻嗬嗬地進門。
一進來整個身體都趴在禦案上,“那個樂平公主和我以前的女朋友真像,尤其是那股子冷若冰霜的味,簡直,簡直是好的沒話說。”
高銘立在一邊滿頭霧水:“剛才人家都沒理你,你怎麽就看出人家好?”
“要的就是她不理我,她要是肯理我,我還覺得沒勁兒。”王逸一臉的陶醉,呼出來的呼吸仿佛都透出一股子粉紅。
楊蘊秋失笑,知道王逸這小子的毛病,如果女孩子中意他,他就不屑一顧,反而是那些不給他麵子的,他非稀罕的不行。
“怎麽,等我登基之後,要我給你賜婚?”
楊蘊秋給王逸安排的最後位置當然是宰相,不過他要先從中書令做起,慢慢往上跑,這也是一種試煉,是很好的經驗。
樂平公主今年都二十有五,雖然放在地球上,那還是如花美眷,擱在此時,便是半老徐娘。隻是畢竟還年輕,楊蘊秋要施恩的話,最好的法子當然是給她另外找一個好人家,不過,恐怕要是他真這麽做,依照那位公主的性情,非得氣死不可。
王逸顯然也知道這個,翻了個白眼無語道:“我可消受不起,就是再覺得她那副小模樣挺迷人,我也沒力氣去接收一個隨隨便便就能被人利用的迷糊公主。”
他學分差了劉勝三十多分,不是鬧著玩的。
“那位公主想做什麽?”
楊蘊秋拿出一副圍棋來,和王逸對弈,一邊笑問道。
“還不是想把那位前二殿下,前三殿下接去公主府撫養。”王逸歎氣,“其實我覺得把兩個小孩子給她也好,省得咱們還得費心安置。”
王逸也就說說而已,兩個前任殿下是門麵,也是招牌,更是個麻煩,這兩個不同於那幾個參與叛亂,被打壓的很慘的王爺,他們可是穆南笙的親生兒子,放出去之後萬一有人以他們的名義謀反叛亂,就算楊蘊秋不在乎,也不算什麽好事,為了避免這些無謂麻煩事發生的可能性,還是擱在宮裏為妙,一來展示新皇仁慈,二來容易控製。
楊蘊秋進京當日就已經下令,將他們二人養在宮中。
天色漸暗,聽說樂平公主還沒有走,楊蘊秋就吩咐人出去給她送了披風,坐墊,還有熱湯麵,別管她領情還是不領情,反正他們麵上功夫都做得十分妥當。
沒想到那位樂平公主真是個有耐性的,居然愣是跪了一夜,跪到昏倒,才讓人抬起來送回公主府,不過,楊蘊秋隻讓人說了一句話,她就老老實實地避居公主府,再也沒有出來鬧事。
樂平公主從來是殷朝最受寵的公主,也是唯一的一個公主。
她的公主府位於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占地廣闊,本來是每日都是夜夜笙歌,這位公主從小到大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美男子,哪怕和駙馬成親之後,還在家裏養了一堆美男。
但今時今日,以往的繁華盛景都不複存在,公主府裏漆黑一片,一絲聲響也無。
樂平坐在窗前,手裏緊緊抓著一隻黑貓吊墜,想起當時笑容滿麵,一臉慈祥的內侍對她說的話――兩位殿下生在宮中,長在宮中,皇上會把他們當弟弟養大,自然會保他們一世平安,可要是離開皇宮,兩個殿下會不會因為偶感風寒,因為路遇意外而夭折,那誰也無法保證。
“糊塗了。”
樂平咬牙,當日她腦子很亂,孫兆陽三兩句話,就說得她昏頭轉向,居然真跑去皇宮惹事。
冷風吹過,她打了個哆嗦。
借著窗外的月光,樂平扭頭看了一眼打磨的光亮無比的銅鏡,鬢角仿佛都染了霜色,記得三年前她和顧郎最親密的時候,顧郎就總說她成婚數年,容顏不老,還是嬌俏的小姑娘,沒想到,話猶在耳,人麵全非,短短時日,她已然衰老至此。
當年名滿京城,任性胡鬧的嬌嬌公主,如今何在?
眼淚滾滾而落,心裏說不出的難受,她知道孫兆明,當年父皇就曾經對這位狀元郎青眼有加,還所要把自己許給他,可那時候她不甘願,她不樂意嫁給個普普通通的庶子,她雖然喜歡美男子,可她也是正常的女兒家,想象中的未來夫婿,必然是大仁大勇的英雄。
年紀漸長,她嫁給了顧郎,顧家是百年望族,顧郎也是世家子中的佼佼者,縱然不算英雄,也符合自己對夫婿的想象了。
也有那麽幾年情意綿長,世家子的教養都好,性子溫文爾雅,也不會納妾讓自己難堪,可惜還是讓自己知道,顧郎早就有一個意中人,是京城夏家的閨秀,兩個人青梅竹馬,感情極好,奈何公主下降,若是不遵聖旨,對顧家也有妨害,顧郎隻好委曲求全,這才娶了自己,還得裝作開心高興的模樣。
當時她氣壞了,隻可惜她再有能耐,能控製一切,也無法左右人心,她更不願意鬧出笑話讓那些本就嫉妒她的女人們看熱鬧,日子也就這般不鹹不淡地過下去,反正她是公主,顧家的人根本不敢委屈了她,顧郎更是連見那個女人一麵也不敢。
她以為自己一生最悲慘的事莫過於此,不曾想,短短數年,父王逝世,兄弟相爭,戰亂頻起,朝廷易主,顧郎還死在流失之下。
以前那些風花雪月的小事,在家國傾覆的現在來看,比鴻毛也重不太多了。
一個女人的哀傷,影響不到天下大勢。
殷朝滅亡,新朝國號華夏。
楊蘊秋於初春時節登基為帝,登基大典簡約而又莊重,數萬名禁衛軍將士於天華門前軍演,慶祝新朝誕生。
說實話,做皇帝的滋味還真算不上好,尤其是一開始千頭萬緒,各種亂七八糟的事兒都要解決,得安撫那些前朝的官員,和那些心思詭譎的世家大族較量,還得開恩科,廣納賢才,幸虧楊蘊秋在東川為官十年,積攢下來的人才不少,他那群學生也有二十多個到了這邊兒,這些都屬於絕對的無需懷疑的親信,即便都沒有什麽經驗,勝在有後世一個世界做後盾,還是很能幫得上忙。
忙到開春,忙完春耕禮,派人全麵在整個朝廷推行東川的農耕技術還有培育出來的良種,還有各地受災的難民要安撫,組織他們返回家鄉,免一年的賦稅勞逸,那些被戰爭摧毀的世家,也要防止他們春風吹又生,楊蘊秋更不想有新的世家豪門興起。
把各種事項都安排下去,自家那些學生個個都恨不得一分鍾掰成兩半用,剛要準備開恩科,廣納賢才,楊蘊秋收到泉州那邊兒的折子,才想起他還有一對便宜爹娘在。
當初亂世的時候,有一夥亂匪攻擊泉州,孫知府打也打不過,連想投降那些人都不同意,看樣子是欲望把泉州所有權貴人家都給宰了,於是攜帶家眷連夜逃跑,差點兒逃不過追殺,讓楊蘊秋留在基地裏的人手給救回了溫山的莊子。
戰亂的這段時日,他們一步都沒離開過莊子,外麵消息完全不通,孫知府顯然是被嚇破了膽,終日戰戰兢兢的,根本不敢離開莊子半步,於氏到掛念兒子孫兆陽,可惜當時孫兆陽也在緊張的關頭,顧不上他父母,一絲消息也沒傳過來。
現在一切恢複正規,莊子那邊的手下不停地送信,題外之意,讓楊蘊秋趕緊把這一家子大佛弄走,他們現在雖然搬回了孫家老宅,可已經知道莊子的具體位置,隔三差五地就要來泡泡溫泉,幾乎算是鳩占鵲巢,再這般下去,連附近的基地都有可能曝露,而且因為新朝初立,需要人手,整日都有人從地球那邊往返,還有不少物資集散,全依靠基地,哪裏能讓他們長久地在附近住下去。
於是,楊蘊秋下了道旨意,讓泉州目前的地方官員禮送孫知府夫婦,還有陳菊娘到京城。
這邊,孫知府窩在莊子裏,聽見下人的傳信,說是孫兆明登基為帝時,還滿腦袋漿糊,更不敢置信――他那個庶子怎麽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皇上?
這個江山是他們孫家的了?
一直到泉州的現任知府還有大小官員,其他的世家大族的族長都來求見,話語諂媚,他才有了些許真實感。
孫知府很想板起臉,可怎麽也壓不下翹起來的嘴角。
這段時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安安穩穩地活下去,等待亂世結束,他們孫家還能留下幾根苗,不至於家破人亡,沒想到劈頭蓋臉地給了他一個大餡餅,還是肉餡的。
於氏也一臉呆滯,卻第一個想到的是:“阿陽呢?阿陽怎麽樣,他好不好?”孫兆明那個混蛋現在坐上了龍椅,以他和阿陽的關係……阿陽不會被他折磨吧?
陳菊娘聽到消息,整個人也傻了半天。
孫知府回到家,整個人和打了雞血一般,興奮異常,以前那些看不起他,不把他放在眼裏的世家豪門,如今都上趕著來巴結。
如果是別人登基為帝,這些世家大族還不會太過重視,畢竟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誰知道以後會如何?但楊蘊秋不一樣,他們東川軍的實力有目共睹,這些世家都是消息靈通之輩,早就聽說東川軍的戰鬥力非凡,簡直不像是人間該有,而且隻看東川從一個縱然不算貧困,也遠比不上京城的小地方,十年不到,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有人過去做生意,都忍不住想就此長住,再也不回家,說那地方便是聖人之言裏,幼有所教老有所養,人人天天吃肉,生病免費治病的大同社會。
即便傳言打了幾個折扣,但還是說明,孫兆明此人非同凡響,這些世家大族們,經過戰亂,家裏已經落敗,連人口也沒剩下幾個,正該休養生息,這種時候,還是順著皇權為好。
泉州也是如此。
孫知府每天都要接待幾個客人,可以說日日笙歌,樂不思蜀,還有人把家裏的女兒介紹給他,當然是打楊蘊秋的主意。
楊蘊秋年紀老大,還未成親,放在以前是讓人說嘴的地方,現在皇後之位空缺,卻讓很多人都多了幾分小心思。
很明顯,新皇**空虛,除了一跟隨身的侍婢被封為一品女官,掌管**之外,連一個娘娘都沒有,自家的女兒進了宮,即便不是皇後,能謀個貴妃也是好事。
一開始,孫知府整日高高興興,就等著孫兆明派人來接他進宮,光新衣服都做了一大屋子,結果一等,二等,等了好幾個月,冬去春來,還是一點兒消息都沒有。
漸漸有流言說,皇上根本不想弄個太上皇在頭上,畢竟皇上隻是個庶子,要是接了父親進京,那嫡出的兄長怎麽安排?
人家皇上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又沒有借助家族助力,弄個太上皇,可以說是毫無價值,如果不接人進京,縱然在禮法上會招來詬病,卻能減少很大的麻煩,單看皇上怎麽選擇。
這些流言,孫知府本來不信,可等著等著,也忍不住心裏犯嘀咕,坐立不安,以前喝酒飲宴的心思也淡了幾分,幸好春日一過,孫兆明就下旨令泉州知府送他們一家進京,他這才鬆了口氣。
孫家一行人到了京城,楊蘊秋抽出點兒時間親迎,恭立孫知府為太上皇,於氏和陳菊娘都為太上皇後,一個為東宮,一個為西宮,做足了樣子,然後就把孫知府一家子安置在皇家最好的園林――尚峰園裏。
王逸看自家老師居然封了兩個太上皇後,樂得差點兒站不住,雖說前朝也有過一次這樣的例子,但那個例子可不是什麽好前例。
不過楊蘊秋不怕挨罵,也不怕史書上亂寫,這點兒小事,他做也就做了,沒什麽大不了的。
而且這麽幹很有好處,至少於氏一個勁要求楊蘊秋封賞她的兒子孫兆陽,至少要給一個實權的王爺之位,還想自己挑選封地,不用楊蘊秋說什麽,陳菊娘就能應付過去。
他根本不會再立藩王,便是有人封王,也不會給人封地,隻有食邑罷了。
朝廷裏的事千頭萬緒,不過,楊蘊秋畢竟有很多人幫忙,還有後麵一個世界作為臂助,一開始整理順當,到也漸入正軌。
雖然一係列的新政,使得世家豪門的特權一下子被削減了絕大部分,讓很多人不滿,但前麵戰亂時,楊蘊秋就有目的地打擊這些盤踞地方的豪門大族。現在他們再不滿,還算可以應付。
經過十年發展,東川早就步入一個新的時代,經過無數次錯誤和糾正,現在的東川施行的政治製度,大幅度減弱宗族的力量,政府統治深入到鄉下,也勉強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直接就能慢慢地向全國複製,即便出現問題,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也可以解決。
最近楊蘊秋和王逸再挑選核心學生,都是選擇有誌於從政,最好是有從政經驗的學生,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到朝中鍛煉,下放地方,直接就能用得上,別說,後世培養人才的方法還真挺有價值的,就算再沒有經驗,也聽過學過很多東西,隻要不怕出錯,能守住底線,個個都能主政一方。
科舉過後,哀鴻遍野,被考題折磨的士子們恨不得去皇宮撞鍾。
楊蘊秋沒選那些能作出花團錦簇文章的學子,一下子提拔起一群不通儒學的青年,放到下麵主政,許多不滿新皇,被迫致仕的老臣,還等著看他的笑話,更是想看看這位年輕的皇帝把朝廷製度弄得麵無全非,會是什麽下場,看他什麽時候被逼無奈不得不再次啟用他們,卻不曾想,這些年輕的官員們在儒學上差不多都是白癡,到了地方主政也一個個刻板的可以,可竟然還真一條條地實施皇帝頒布的政策,並沒有出現太大的紕漏,偶爾有些小亂子,也很快就解決掉。
時間飛馳,三年眨眼而過。
僅僅三年而已,華夏朝欣欣向榮,各地小股亂民也被平靖,雖然還不太明顯,但老百姓的生活一日三變,各地工廠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許多人們以前隻在東川偶爾能夠見到的大型工具遍布全國,水利設施一直在修建,各地的施工隊拚命修路。
好些人返回家鄉,都不敢認故土。
就是再不滿的大臣,也隻能認命,不過漸漸也習慣了,雖然現在當官的權力沒有以前大,失去了生殺予奪的大權,但至少很安全,皇帝根本不殺任何一個大臣,要是你犯了錯,他最多就是罷了你的官,再不用你而已,你就是當麵罵他個狗血淋頭,隻要你不犯任何錯,他也不記恨。
而且銀子拿得多了,家裏的條件也好了,以前想象不能的好東西滿集市都是,吃不起的肉如今頓頓吃到膩煩,生活順心,也就覺得眼下的朝廷沒有太壞。
說白了,在殷朝的時候,封建製度還沒有發展到太深入人心的地步,殷朝之前,亂世持續百年,人們隻求溫飽安寧,至於其它的,都在其次。這次戰亂雖然時間不太長,卻徹底摧毀了那些根深蒂固於這片土地的世家大族,留下來的世家也已然沒落,再加上楊蘊秋不按常理出牌,行動太快,沒給他們反應時間,這一切才能如此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