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島大大小小的島嶼有1390個。.tw其中,定海城南部海域島嶼分布最為密集,達到64個。


    大明在舟山直隸州推行“小島遷、大島建”,第一期行動計劃首先就是從定海港南麵的盤峙鄉下手。


    盤峙鄉下屬盤峙島、大貓島、大五奎山、小盤峙、大王腳山、刺山、西岠島、東岠島、摘箬山這九個住人小島的島民要全部搬遷到定海,島上所有房屋全部推倒,恢複植被,留待以後開發。


    盤峙鄉工作隊早已經先期下派到各個島礁。


    據工作隊先期統計,這九個島嶼總共有五千多人口。其中大貓山麵積最大,為6.92平方公裏,居住著三個自然村,有一百多戶,八百多村民;麵積最小的是的大王腳山島,為0.08平方公裏,居住著一個自然村,二十多個村民。


    工作隊成員是由浙東各鄉村選拔出來的華複積極分子組成,他們全都富有鄉村工作經驗,又在鹽倉黨校接受了兩個月的工作培訓,對於搞鄉村調查、發動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很有一套。


    大貓島位於蟹峙門南麵,麵積不大,全島以丘陵地帶為主。島上有庵基崗村、三個自然村,村民主要以打漁為生。


    1月20日傍晚,一艘海警船靠上了大貓島庵基崗海濱。


    庵基崗是個平緩的小山坡,山坡左邊亂石林立,右邊是一個小山包。坡下村子裏住著二十多戶人家,村前五十米就是一片平平的海灘。


    “於隊長,這封信是十萬火急!”


    盤峙鄉機要通信員給工作隊送來了一封信,轉頭就去了大貓島另外兩個村子。


    庵基崗村工作隊隊長於永水一人坐在村口哨所內,看著信封上的三根羽毛,他心中一凜,感覺又有什麽事情要發生了。


    打開上級來信,於永水頓時睜大了眼睛,喃喃低語,“連夜征用所有船隻?!”


    前兩天定海特區剛剛下達命令,因為軍事任務的需要,定海南部海域封航、封魚。[..tw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今天又下達收繳船隻的命令。


    於永水敏銳的感覺到,可能“小島遷、大島建”行動在即。


    “小島遷、大島建”宣傳教育也有半月餘,算起來也該是行動的時候。隻是村中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突然連夜收繳船隻,很容易激化矛盾。


    望著手中的信件,於永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件。


    晚飯前他在村中轉悠,聽劉旺發反映,說他父親劉炳與李大成這兩天有些異常,嘀嘀咕咕的商量要偷偷出海打漁。


    於永水原是定海小沙毛峙村的漁家子弟,對漁村工作非常熟悉。他知道漁船是漁民的命~根子,漁民世代以討海為生,想要偷偷下海可以理解,但必須堅決製止。


    直接收繳,衝突升級?


    這好像不妥,群眾工作還是要以說服教育為主,必須要積極穩妥有序解決這個問題,最好能給劉炳、李大成一個深刻的教訓。


    於永水一麵小心的把信件收好,一麵皺著眉頭,想了又想。


    突然他眼睛一亮,用力喊道,“林水虎!”


    “到!”村口站崗的聯防隊員用力答道。


    於永水精神抖擻的走出房間,“吹集合哨,工作隊、聯防隊軍事訓練!”


    聽到“嘟!嘟!嘟!”的哨子聲在村中響起,工作隊隊員、村幹事、聯防隊立即動了起來,他們紛紛扛著槍支往村口湧來。


    庵基崗村前的沙灘立即變得生龍活虎起來。


    淩晨時分,月亮已經下去了,太陽還沒升起,天黑沉沉的。


    海風嗚嗚地吹遍大貓島,庵基崗上鬆濤陣陣。


    冬天的海濱相當寒冷,庵基崗村裏一片寧靜,村口站崗的民兵也抱著火槍,畏縮在哨卡內。


    突然一個人影在哨所前晃了晃,聽著裏麵發出輕輕的鼾聲。


    李大成鬆了口氣,悄悄轉身走回村裏。他悄悄的走到一戶人家,輕輕的敲了敲窗戶。


    這是裏外兩間的石璧草房,又窄又矮又暗,裏間是兒子劉旺發住的,劉炳兩口子就住在外間。屋外麵還有一個小草棚,是放鍋灶柴草用的。


    聽到動靜,劉老漢立即從床上爬了起來,披上棉襖,輕手輕腳的走到窗前,“大成兄弟,外麵有動靜嗎?民兵不會還守在村口吧?”


    “沒事兒!民兵躲在屋子裏睡大覺。”李大成在窗外使勁的搓了搓手,“現在正是魚旺發的時候,竟然不讓我們下海,虧他們想得出!”


    “好的,我馬上就到!”劉老漢一麵回應,一麵套上龍衣龍褲。


    龍衣龍褲為一種土布製成的男性衣服,是冬季漁民出海的專用裝備。


    在寒冷的冬天,棉衣往寬大的龍褲褲腰裏一塞,4隻褲袋一束,2隻褲腳筒就收緊了,在海上捕魚一點也不冷。


    “當家的,工作組天天都在宣傳‘小島遷、大島建’。”劉大媽也坐了起來,屋內有些寒冷,她趕緊披上了厚厚的棉衣。


    劉老漢沒好氣的低吼了一聲,“臭婆娘,你想說什麽?”


    “馬上就要搬遷到定海城了,咱們是不是就開始收拾收拾東西,不要出海討生活。”劉大媽訥訥的說道。


    劉大媽原是大陸上的人,八歲的時候被人販子拐賣到大貓島,在劉家做了童養媳。


    幾十年下來了,劉大媽早就被馴服認命,安安心心的在島上過日子,還給劉炳生下了一個兒子。


    老家的印象劉大媽早就忘記了,隻是偶爾還能做幾個夢,回想起自己曾經叫做陳三娘,還有老家門口的荷花塘。


    劉老漢火了,“你放屁,咱家世世代代都是海上討生活的!”


    劉炳十五歲下海討生活,風裏闖,浪裏鑽將近三十年,練就了一身的打漁本領。別人打不到魚,他能打到;刮著七八級大風,別人不敢出海,他敢出海,是庵基崗村最好的船老大。


    劉老漢討海的本領高,個性也相當倔強。


    雖然工作隊一再說明,因為軍事任務需要,必須要封航、封魚,同時安排漁民暫時休養生息。


    劉老漢和李大成等少數人卻是不以為然,他們嘴裏答應得很好,心裏總想著下海多打些漁獲,好多置辦些年貨,快快樂樂的過大年。


    “別罵我媽媽!”裏間傳來兒子劉旺發的聲音。


    “臭小子!”劉炳沒好氣的說道,“你也別磨蹭,快點給老子滾出來!”


    “出海打魚容易,咱們總要回來的。”旺發窸窸窣窣的穿著衣服,走出裏間悶悶的說道,“回來之後,就等著挨批吧!”


    “批一批,也少不了你一塊肉。”


    劉老漢低聲吼道,“已經臘月十四了,這大明朝官府竟然下令封海,不去打點漁獲,這年還怎麽過啊!”


    劉老漢把門打開,借著外麵的星光,小心的的把小對網放到籮筐中。


    這漁網可是老漢的心肝寶貝,去年他賣出兩百斤魚鯗,才從供銷社那兒,置辦到了這套漁具。


    這小對網是用苧麻編織而成,用薯榔作染料,由翼網、身網、囊網組成,形似褲,俗稱“褲腳網”,最適合冬訊捕撈帶魚。


    劉炳和他兒子抬著漁網悄悄出了家門,李大成等六個人人早就等候在路邊。


    加上劉炳父子兩個,八個人正好可以駕操兩艘小舢板,張開小對網捕帶魚。


    李大成、劉炳他們扛著搖櫓,背著漁具,帶著籮筐,輕手輕腳的走過村口。


    “嘩…嘩…”潮水咆哮著湧向海岸,一浪接一浪的拍打著海灘。


    “船呢?我們的船呢?”


    村中的八艘小舢板原本是倒伏在岸邊的大皂莢樹下,李大成等人驚異的發現一隻船也沒了。


    劉旺發心裏有數,他摸著腦袋,隨嘴亂說道,“不會被潮水卷走了吧?”


    農曆十六是大潮,十四的潮水也不小,真的讓潮水卷走了嗎?!


    劉老漢放下漁網,摸了一下地麵,地上是幹的。他起身拍了一下兒子的腦袋,“胡說八道,十六的大潮水也漲不到大皂莢樹下。”


    李大成歎了口氣,“不要說了,這一定是工作隊於隊長使的壞。”


    “這不是使壞,是執行朝廷的命令。”村口突然響起鏗鏘有力的聲音,於永水紮著武裝帶,背著一杆火槍,從村口走了過來。兩個民兵緊隨在他的後麵。


    “官府昨晚下達新的命令,征用島上的所有船隻。補償的錢款,等天亮之後再給你們結算。請相信複興黨,大明朝決不會讓群眾吃虧。”


    看著於永水和民兵背著的火槍,李大成一時不敢言語了。


    “可……可現在正是冬捕旺發的時候。”劉老漢卻憤懣的說道,“今天都臘月十四,我們總得打點漁獲,好置辦年貨。”


    有人跟著呼和起來,“就是啊,朝廷總得給我們一條活路!”


    “朝廷沒給大家活路嗎?”


    於永水的聲音一下變得冷峻起來,“禁漁令下達之後,政府給島上每家每戶補助了一袋麵粉,這是我和工作隊挨家挨戶送過去的。


    誰家裏有什麽困難,工作隊、村委會是第一個上門~服務。上個月你們說積存在家中的魚鯗太多,銷售不出去,政府立即組織供銷社專門上島收購,價格也是相當公道。”


    “於隊長,他們小輩不會說話,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李大成憨笑著,“政府對咱漁家的好,我們都記在心裏。”


    就在這時,黑沉沉的海麵上響起“突突突”的馬達聲。


    “什麽動靜!”


    於永水頓時警覺起來,他瞪大眼睛看著黑沉沉的海麵,依稀好像有艘船直衝庵基崗海濱而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幕降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仲夏雷暴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仲夏雷暴夜並收藏鐵幕降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