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綿率兵出戰,因他曾與本初數度交手,深諳其戰術習性,所率兵馬又是往昔舊部,指揮作戰甚是順手。(..tw無彈窗廣告)又因那本初兵將多半曾是其手下敗將,餘者則多有聞其大名,未曾臨戰,便已先怯了三分。故而贏綿一路東進,勢如破竹,無往不勝。隻區區三月功夫,便將四座城池盡皆收複。本初殘兵退至東海,乘船逃竄。宣朝累代帝王早有心將其剿滅以絕後患,奈何因其孤懸海外,拖延至今。此次其又大舉來襲,侵犯上邦天威,宣朝上下再無半分忍讓之心,朝廷旋即督造戰船、運輸船隻,備下大批糧草,以東海水師為先頭部隊,將本初水師打得潰不成軍。那贏綿便即率領部眾乘船登岸,長驅直入。
本初見勢如此,打發了使者前來議和,卻被贏綿削去雙耳,攆了回去。本初王情知已無斡旋之可能,便將本初精銳部隊盡數派出,抵擋宣朝王師。
因宣朝部隊深入敵方腹地,本初當地民眾不時肆擾,兵丁又有水土不服之症,兼之本初將領能征善戰之輩亦不在少數,贏綿一時不能取勝。此方今日占彼一城,明日彼方又收複一地,如此苦戰不下,戰事曠日持久。
然而那本初究竟地域狹窄,物資不富,經不得這般耗損。贏綿又將西部一帶盡收囊中,自宣朝本土派遣官員前來管轄教化,且因那本初王殘暴乖張,執政數年之間不見功績,倒將國內禍亂的民不聊生。那本初百姓受不得離亂之苦,又看宣朝治下更見井井有條,便紛紛前來投奔,甚而連本初大臣叛逃者亦不在少數。那本初王身側,漸漸隻餘死忠王權之人。
如此本初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盡失,終於兩年之後,宣朝大軍攻入王都,攻占本初王宮。贏綿更親手斬下本初王首級,懸於城中高杆之上示眾立威,又將本初王兄長之子扶為新王,並將其長子一家擄回國中充作人質。又把東海水師並兩支兵馬安置於本初西側,年年自國中派遣官員、使者至此地監管教化,使其國中上下,著宣朝之服,習上邦文字,納貢繳稅,按禮稱臣。長此以往,本初上下於宣朝敬畏之心更甚於本國國王,三代之後,乃服王化。
且說贏綿取勝歸來,班師回朝。
此一年之中,因贏綿一路凱旋,攝政王一班黨人趁勢擴充勢力,更四處散布言論,蠱惑民心,稱唯有攝政王方為真命天子雲雲。贏縕等人雖對此態勢怒發衝冠,卻因顧忌前線戰事,一時也束手無策。好在太後一力彈壓,一眾閣老左右周旋,朝中幾股勢力雖暗中數次交鋒,麵上倒還算平穩。然而直至贏綿收兵之時,朝中局勢也已是劍拔弩張。
這日午後,蕭清婉正同幾位太妃在慈寧宮花園中坐著說話。
宮人送了茶盤點心上來,幾人取茶在手,宸太妃看了一眼那送茶之人,向蕭清婉道:“這是新補上來的?”蕭清婉道:“奚官局送來補晴雪的空缺的,哀家瞧她手腳還算利落,就放在身邊了。”宸太妃道:“人憨直了些,難堪大用。”蕭清婉笑道:“總好過那些肚裏藏奸的,一眼看不住,就要生事。因著親事定下了,敏兒也不好在宮裏住下去。她人不在跟前,咱們倒也留點神兒。沒得她人沒進來,宮裏倒先弄出七八個來,倒不好。”一旁德太妃聽著,插口道:“前兩日嬪妾倒聽見一樁故事,說是敏姑娘陪李夫人到城外大德寺上香,為歹人所挾,幸得京城衙門裏的人去的及時,不曾被他們擄去。雖是有驚無險,聽著倒叫人心驚肉跳的。”宸太妃聽聞,便向蕭清婉道:“這班人如今是越發放肆了,再不收拾,怕將來不好收場呢。如今仗也打完了,也無需再多顧忌什麽了。”德太妃亦說道:“皇帝今年已滿十六了,原本禮部已選好了大婚的日子,去年叫那起人說什麽戰事未休,國庫空虛,不易奢靡,硬生生推了。現下那本初也降了,他們也再沒得說了。待皇帝成了親,親政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蕭清婉情知德太妃此語乃是為了四皇子封位一事,嬴紉如今也年歲漸長,按理早該封王出宮。奈何攝政王一班黨羽總借故拖延,以致其延誤至今,仍舊是個無名無號的皇子,同德太妃不論不類的擠在那壽康宮中。德太妃雖恨在心頭,隻是無可奈何,故而一心隻想攛掇皇帝親政,好將此事定下。
當下,她咬指說道:“話雖如此說,你們卻不知道,就是如今才更加要緊呢。攝政王征討本初有功,凱旋而歸,正是人望鼎盛,民心盡向之時。他又正帶著大批兵馬,此刻若要弄出些什麽事來,可就真要翻天了。”那兩人聽說,也知實情如此,不好多言語什麽。
正當此時,穆秋蘭忽而匆匆自外頭進來,見眾妃在座,也不說話,隻立在一邊。
蕭清婉看見,便說道:“有事便說罷,也不用避人。”那穆秋蘭便道:“壽康宮人來報,說安太妃歿了。”眾人皆吃了一驚,宸太妃並德太妃齊聲道:“早上出門時她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歿了!”蕭清婉便問道:“太醫院人去看過了?為什麽緣故?”穆秋蘭回道:“太醫院、掖庭局都去瞧過了,說安太妃是自縊身亡的。掖庭局已將其宮人收監,問了話取了口供。鍾韶英現在外頭,等娘娘問話。”蕭清婉點頭道:“傳進來罷。”
一聲吩咐下去,少頃那鍾韶英進來,行禮畢便立在下頭等問話。
蕭清婉便問其緣故,鍾韶英道:“據宮人稱,自打朝廷同本初戰事再起,太妃便心緒不安,吃不下睡不寧,連日愁眉不展。三日前本初戰敗消息傳來,太妃將自個兒鎖在屋裏整哭了兩日,宮人皆勸不進去。昨兒太妃倒開了門,梳妝吃喝了一番,眾人隻道她心思轉了過來,也不曾多想。今日一早,宮人見太妃再不曾出門,初時隻道是尋常晏起,這過了午時尚不曾出來,心裏就疑惑起來。尋了兩個太監撞門進去,就見太妃在懸在梁上。奴才過去時,太妃已過身多時了,算時辰該是昨夜三更時候的事。”蕭清婉聽了這番話,又問道:“可有異處?”鍾韶英回道:“確是自縊,並無異處。”
蕭清婉歎了口氣,便不言語。宸太妃說道:“這兩年間我見她總是懨懨的,想她心裏也是苦悶的緊,便時常勸她想開些,熟料她竟全不曾聽進去。”德太妃亦喟歎道:“論起來,她也是個苦命人。一個人背井離鄉嫁過來,先帝又不喜她。她侍奉的日子,一雙手就數過來了。先帝歸了天,也不曾與她留下一男半女的,這餘下的也就隻剩熬日子了。如今娘家婆家又打起來,這日子也熬不下去了,她自家心裏想必也覺無趣的緊。”
那鍾韶英聽了一番議論,就要討太後示下。蕭清婉正待說按製操辦,禦前便打發了宮人來請,稱皇帝有急事相邀。
蕭清婉隻得將此間事宜交予宸太妃處置,自家起駕往養心殿去了。
行至養心殿,贏縕正同幾位心腹閣老重臣議事。眾人見太後駕到,慌忙整衣參拜。
蕭清婉忙命止了,又問道:“皇帝何事這般急著請哀家前來?”
贏縕便道:“母後可知,攝政王早已回來了,率領一眾兵馬於京城四十裏外一座山穀中停營駐紮,再不肯向前一步,亦無消息送進宮來。若非京城步兵衙門時常遣探馬巡察,探知此事,咱們還被蒙在鼓中!”蕭清婉聞言,頓時吃了一驚,向眾人道:“這消息可準麽?”眾臣慌忙回道:“不敢欺瞞太後娘娘。”蕭清婉蹙眉道:“皇帝預備如何?”
贏縕咬牙道:“攝政王擁兵不返,圖謀不軌,朕欲令安親王協同唐將軍、章將軍領兵征討。如今他既要反,咱們遂他的意便了!此等逆賊,朕早欲處之而後快!”眾臣齊聲勸道:“皇上,此舉不可為!”贏縕道:“為何不可?這兩年為穩定前線軍心,朕受了這起人多少窩囊氣!如今是他要反,並非朕過河拆橋。他既不仁,朕也不必同他講什麽義!”
蕭清婉沉聲道:“目下京城局勢已盡在咱們掌握之中,雖則有那起亂黨,但京城步兵衙門統領左暮空在咱們這邊,禁衛軍又有一半是咱們的人,要將這起人一網打盡卻也並非難事。然而皇帝不要忘了,京外見放著他五萬大軍,他麾下又有自東海帶來的五萬兵馬,咱們京中才有多少兵力,要同他硬拚,著實沒有幾分勝算。”
贏縕便道:“這般,卻要如何是好?”眾臣亦愁眉不展,苦無對策。
那蕭清婉心中盤算了一陣,忽然憶起方才之事,計上心來,當即道:“哀家卻有個主意,隻是須得機密行事。”言罷,便低聲述說了一回。
眾人聽聞,略一思索,皆讚妙計。蕭清婉微笑道:“前人多有用此法的,也不算新鮮。皇帝著緊動手罷,哀家自去了。”說畢,便即出殿回宮,籌謀備辦。
那贏縕便在殿上,另有一番吩咐。
轉眼隔日,禁衛軍統領司徒仲進宮當值,入宮卻見宮中人人縞素,四下皆是靈幡白幔,竟如國喪一般。他心中奇怪,暗道:若是宮中有什麽要緊的人沒了,卻怎麽沒人知會?一麵想著,一麵便進了禁衛軍辦公之處。
進得屋中,卻見副統領張劍亦是一身素服,在堂中坐著。他眼見此狀,便笑道:“宮中出了什麽事,你們都知道了,卻不曾知會我。”話一出口,便覺有些不對,又看那張劍雙目炯炯,隻盯著自己。他心知有變,正欲拔劍,那張劍大喝一聲,自四麵湧出十數個手執兵刃的侍衛,將其圍在當心。司徒仲眼見此態,向張劍喝道:“我是皇帝親封的禁衛軍統領,你這廝竟敢加害於我,是要造反麽?!”張劍笑道:“司徒大人日日背地裏咒罵皇上,今日倒以臣子自居起來。大人這話,還是到殿上同皇上講去罷。”說畢,更不多言,叫眾親信下了他的兵刃,反捆了押往養心殿。
登入殿中,隻見皇帝坐於龍椅之上,那張劍徑自上前,在階下跪了,報道:“啟奏皇上,逆賊司徒仲已然押到。”
司徒仲眼見此景,心中已然了悟,登時向張劍破口大罵道:“我把你這個兩麵三刀、背信棄義的小人!攝政王那等厚待於你,同你又有知遇之恩,你竟背叛於他,當真令人齒冷!”張劍朗聲道:“我是皇帝的臣子,也隻知忠於皇上。攝政王居心叵測,謀逆不軌,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同這等人又有什麽信義可講!”那司徒仲目呲欲裂,又罵不絕口。
贏縕在上,聽夠多時,方才開口道:“忠於一個逆賊,也並沒什麽了不起。”那司徒仲便喝道:“你這阿鬥皇帝!當初若不是攝政王領兵來救,你同太後焉能活到今日?!你不思圖報,反倒恩將仇報,當真狠毒至極!”贏縕笑道:“司徒統領這話說反了,當初若非攝政王毒害先帝,朕同太後也未必就落盡那般險境。其時攝政王領兵入宮,心中作何盤算,你該比朕更清楚。如若不是太後先有謀劃,隻怕如今坐在這位上的,就是他攝政王了!”
司徒仲聽了這一席話,悶悶不語。贏縕又道:“明人不說暗話,朕今日招你前來,是想請你寫封親筆信捎與攝政王。”言畢,便將信中待寫之言說了一遍。
司徒仲不待他說完,便即喝道:“你休打這主意!我非那等俗世小人,是決計不會叛了攝政王的!任憑你要殺要剮,要我坑害攝政王,斷斷不能!”贏縕聽了這話,倒也不惱,隻點頭笑道:“司徒統領當真是重義之人。然而朕聽聞,這世間自來是情義難兩全。也不知此事放在司徒統領這樣的好漢身上,又當如何抉擇?”說著,又淡淡道:“太後許久不見鹹懿郡主,心中甚是思念。今日一早,統領才離了家門,朕便打發人將令夫人公子皆請進宮中,這會兒他們正陪太後說話呢。幾時統領信寫完了,幾時便同夫人一道歸家。”
司徒仲不防此邊,麵色一白,強自鎮定道:“這是你們詐我,想我會信麽?”
贏縕淡淡一笑,向左右吩咐了一句。便有宮人出去,不多時抱了一個滿抱的孩子進來。
司徒仲一眼望去,見正是自己那一歲大的兒子,登時呆若木雞。其時,那孩子因不見了母親,又獨個兒被人抱來,認生心怯,便大哭起來。又因無人哄他,那哭聲便在殿上蕩來飄去。司徒仲直聽得心焦肝碎,默默無言。贏縕見他久無動靜,便又使人將贏芳華尋來。
那贏芳華突遭驚變,已是六神無主,行至殿上見丈夫押在階下,待要過去,卻為宮人所束,隻是啼哭不已。司徒仲眼見她花容無主,淚眼愁眉,更是五內如焚。他本就是個耽於兒女私情之人,今見嬌妻愛兒皆在人掌握之內,登時將向來的雄心壯誌皆化作烏有。半日,向皇帝道:“拿紙筆來!”
贏縕微微一笑,將手一揮,立時便有宮人送上筆墨紙硯,張劍將其鬆綁。當下,司徒仲執筆,贏縕念一句,他寫一句,三五下便就寫成一封密信。贏縕又笑道:“朕知司徒統領自來有專人與攝政王通信,還請司徒統領遣信差走一遭罷。”司徒仲哼了一聲,取信向外行去。贏縕便命張劍跟隨,又道:“令夫人公子便在慈寧宮靜候佳訊,若無攝政王,太後便久留不放了。”司徒仲咬牙切齒,卻是無可奈何,隻得被張劍跟著,去派人傳信不提。
那信送至京郊贏綿軍中,贏綿收信一瞧,登時大驚失色。左右副官看出,便問道:“王爺,何事驚駭至此?”贏綿將信放下,說道:“司徒統領送來密信,稱太後竟於昨日夜間薨了,宮中亂成一團,他已將皇帝囚禁,請我等速速入主宮中。”兩個副官麵麵相覷,贏綿、又將信拿起,看了又看,麵色陰沉,默然無語,半日忽然道:“將本王親兵傳來,同我進宮一看究竟!”其內一人便道:“王爺不可!此信來的蹊蹺,太後正值青年,素來並無疾病,如何會暴薨?!且若司徒統領將皇宮把持了,京中卻為何全無動靜?還是先遣人打探為上。”
贏綿隻是垂首不語,那人便自作主張,派了探馬前去探尋。
贏綿便在帳中坐著,將那信捏在掌心之中,心中亂作麻團。半日,那探子回來,報道:“皇宮外頭果然掛起了白幔靈幡。”贏綿已然方寸全亂,歸心似箭,再不肯多遲延片刻,當即點了一支親兵,騎馬返京。
才進京城,卻見城中家家閉戶,街道之上竟不見一人。贏綿心道不好,正欲下令折返,城門卻早已關閉,隻聽呐喊之聲自四麵八方響起,街巷之中忽然湧出無數兵丁,領兵之人正是驃騎將軍左暮空。
贏綿已知落入圈套,更不打話,抽出劍來同一眾士兵相抗。雖贏綿乃一員悍將,其下親兵亦皆是以一當十之輩,奈何雙拳難敵四手,終因力盡被俘。
左暮空早得了秘旨,將其押入天牢之內,便入宮複旨。
城外,安親王並唐章兩家早已帶兵伏下,一待贏綿進入圈套,便即兵分兩路前往清叛。
因主帥離營,那兩支軍隊難免群龍無首,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混戰之際,安親王又趁機使人四處呼喊,稱贏綿謀逆被誅,附逆之人同罪,其餘無知之人束手就擒,即可免罪。軍中人心惶惶,眾兵士無心再戰,紛紛繳械投降。那忠於贏綿的兩名部將皆死於混戰之中。唐章那邊,情形亦相去不遠。
贏綿下獄,朝廷立時下旨擒拿攝政王一班黨羽,凡往日與其略有沾親帶故的,皆不能幸免,京城菜市口一月之內斬下兩百四十二顆頭顱,直殺得血流成河,人人變色,那發配充軍,發入官媒的更不在少數。朝中上下,為之一清。
那一眾閣老又與贏綿定下十四條大罪,然而量刑之上卻難合上意。眾臣以為,贏綿雖罪大惡極,終究曾為攝政王之尊,又征伐本初立下汗馬功勞,卻不宜重刑加身。奈何皇帝恨他入骨,定要將其剮而後快,終獨排眾議,將其定了個淩遲之刑。
這日傍晚時分,天牢之內,贏綿獨坐牢中,望著牆上一燈如豆,默然無語。
少頃,隻聽甬道之中一陣裙子拖地之聲由遠及近,又一人道:“你們且下去罷,聽吩咐行事。”這人嗓音尖細,倒似是個太監。
贏綿眉毛微挑,卻紋絲不動。
一陣腳步聲響起,牢中的看守盡退了出去,卻聽一女子低聲道:“你也去罷,事畢我自然喊你。”那人低低應了一聲,便也去了。
待人走了個罄盡,贏綿才開口淡淡說道:“不知太後娘娘貴人腳踏賤地兒,卻有何貴幹?”
來人立在牢外,將帷帽取下,赫然便是當朝太後蕭清婉。
蕭清婉望著他背影,低聲說道:“我來送你。”贏綿冷哼了一聲,說道:“你兒子後日就要將我千刀萬剮,你也算稱心如意了。”蕭清婉沉聲道:“你跋扈多年,滿朝文武早已容你不下,皇帝又恨你入骨,我……救不得你。”贏綿便問道:“那你恨我麽?”蕭清婉垂首無語,良久低低道:“我不知道。”贏綿卻猛然回首,起身大步行至牢邊,長臂一撈,將她緊緊攬住,低聲切齒道:“但是我恨你!若非你詐死,我豈會落入你們的圈套!你……我一見那信上說你死了,我便再想不到旁的,心裏好似擰成了結,隻想進宮來瞧。任憑旁人如何勸說,隻是聽不進……”他話至此處,忽然住了,隻是將蕭清婉死死攬在懷中,俯首望著她的臉。隻見她桃臉杏腮,目橫秋波,依稀好似還是當年那個為他繡手帕子的丫頭,不覺輕輕問道:“咱們到底為何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蕭清婉亦語帶哽咽,低聲說道:“若非你步步緊逼,我又何嚐願意這樣?”
贏綿凝視了片時,又道:“倘或你當初並無入宮……”蕭清婉搖頭道:“然而並沒什麽倘若。”贏綿長歎一聲,撒開了手。正欲出言,蕭清婉卻忽然伸手握住了他的。他微微一怔,蕭清婉卻已放開了手。
贏綿隻頓了頓,便背過身去,說道:“去罷,保重。”
蕭清婉鼻中微酸,仰頭長吸了口氣,便即戴了帷帽,抬步離去。
當夜子時,贏綿於牢中毒發身亡。
皇帝聞訊,雖震怒非常,卻已是無法可施。因贏綿身犯謀逆重罪,不得歸葬皇陵,便於城郊擇了一處地方,草草下葬。又因太後有囑,稱此案牽累無窮,殺孽太重,贏綿又到底曾有功於社稷,便不曾為難其後人,令其姬妾胡氏並其子照舊住於攝政王舊日府邸,而那周氏卻早於日前暴病而亡了。
同年七月,皇帝贏縕大婚,迎娶李敏,冊其為後。大婚後五日,皇帝臨朝,掌印親政。
時日匆匆,春花秋月,夏荷冬雪,轉眼已是四個春秋。這四年裏,贏縕當政,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宣朝國內,一派歌舞升平之景。
這日一早,天氣清和,宸太妃來慈寧宮與太後少坐片時,閑話一二,壽康宮那邊因有人來請,她便又起身去了。
待送走了宸太妃,蕭清婉便獨個兒在炕上歪著出神。穆秋蘭看著宮人收拾了茶盤,上來笑道:“娘娘想什麽呢?今兒天氣好,不如出去走走。”蕭清婉便道:“展眼貞丫頭和慧丫頭也大了,要替她們擇婿了,放眼朝裏倒沒見合適的子弟,姐姐心裏焦急呢。”穆秋蘭笑道:“這是兩位娘娘的眼界高,覺著誰也配不上公主,這還是太妃娘娘的兩位。若是臨到將來咱們東陽議親的時候,太後娘娘還不知要怎麽挑呢。”蕭清婉笑了笑,說道:“早間叫她們收的露水,總要澄上三遍才能用,你說與她們。如今這些丫頭,隻是粗心,一句不到跟前,就丟三落四的。”穆秋蘭道:“那冬梅姑娘還好。”蕭清婉說道:“總是不及明月、青鶯她們在的時候。”因問道:“青鶯可有信兒來?她嫁的人家,也不知待她好不好。”穆秋蘭笑道:“娘娘就愛操心這些事兒,今兒一早宮外便有信送來,因太妃娘娘過來,奴婢一時不及與娘娘看。明月生了個大胖小子,在家與娘娘磕頭呢,說是全托了娘娘的洪福。青鶯嫁過去的人家,公婆待她很好,小兩口也得意的緊。”
蕭清婉笑了笑,說道:“她們也算服侍了我一場,總要替她們尋個好歸宿,就隻可惜了絳紫。”說著便不語了。穆秋蘭見太後微有神傷,倒也不好多言。半晌,蕭清婉忽又問道:“這幾日見敏兒來請安,神色間總是不大對,待說不說的,那眉頭又隻管蹙著,問又問不出,到底出了些什麽事?”穆秋蘭笑道:“娘娘倒是瞧得分明。還能有些什麽事呢,娘娘如今隻管頤養天年就是了。正該享福的時候,又要操心起來。”蕭清婉搖頭道:“敏兒的性子,同她母親很有些相似。凡事隻愛藏心裏,不願同人說,又是個心高氣盛的,人前不肯示弱。這般下去,一口氣堵在心裏,越發的擰了。若是尋常,哀家也不管這些閑事。然而她同皇帝成親至如今也要四年了,好容易那肚子才見著消息,宮裏到如今也還沒個皇子,可容不得半點閃失的。”說著,想了一回,因笑道:“莫不是那左螢之又生事了?”
穆秋蘭見太後正言此事,也不敢再相瞞,隻說道:“這卻不是,那左昭儀前次為娘娘訓斥了一番,如今已收斂多了。奴婢這幾日聽禦前的人閑嚼舌頭根子,好似皇後同皇帝為著一個姓林的才人,拌了幾句嘴。”蕭清婉聽聞,笑了兩聲,說道:“果真是皇後有了身孕,連個才人也要作禍了。”言畢,更不多話。
穆秋蘭立在一旁,也不好多說什麽。
片刻,蕭清婉因覺發髻略鬆了些,使人拿了鏡台過來,重新梳理了一回。照過鏡子,忽向穆秋蘭笑道:“哀家好似老了。”穆秋蘭忙笑道:“娘娘正值盛年,哪裏就老了!就是小一輩的嬪妃裏頭,又有誰及得過娘娘呢?”蕭清婉輕輕說道:“那怎麽這些日子,哀家總夢見從前的事兒,從前的人。一時是沒進宮時,在家中窩著繡手帕子;一時是在坤寧宮裏蕩秋千。有時候夢見先帝,有時候是……”話至此處,忽然住了。穆秋蘭心中會意,亦不能接口。隔了半晌,方才說道:“過上幾日,便是娘娘的壽誕。皇上的意思,是要好生慶賀一番的。娘娘預備穿什麽衣裳,囑咐一聲,奴婢好打發人上針工局吩咐。”
蕭清婉笑道:“總還是規製裏那幾件,也不用重新備辦了。”穆秋蘭連忙道:“這可不成,皇上若見娘娘身上衣裳與去年重了樣兒,必要責備奴婢們不用心伺候了。”說著,又笑道:“皇上替太後娘娘張羅各樣物件兒,倒比待後妃還更上心些。”蕭清婉點頭道:“皇帝倒是孝順的。”穆秋蘭接口道:“原也該的,這些年為著皇上太平,娘娘吃了多少委屈!故而,才有如今這場大福呢。”蕭清婉不接此言,隻說道:“打發個人,到廚房說一聲,午膳略遲些送來。哀家身上乏了,進去躺躺。”穆秋蘭連忙攙扶她下炕,就進裏麵去了。
順昌四十五年八月,太後蕭清婉薨逝,終年七十一歲,與先帝贏烈合葬皇陵,史稱孝繼惠賢仁聖皇後。
(全書完)
作者有話要說:李後、林才人等人後事於《重生》文中略有敘述,看不看皆可。
連載一年有餘,文章總算結束了。
這位乳名“婉兒”的姑娘,也就此走完了一生。
雲深筆力有限,或許不能使各位看官滿意。但無論怎樣,都要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諸位讀者們。
鳴謝:雲淡、櫻桃、柚子以及所有最終沒有放棄拖拖拉拉的我的讀者。
特別是雲淡,謝謝你一路來的捧場和評論。
本初見勢如此,打發了使者前來議和,卻被贏綿削去雙耳,攆了回去。本初王情知已無斡旋之可能,便將本初精銳部隊盡數派出,抵擋宣朝王師。
因宣朝部隊深入敵方腹地,本初當地民眾不時肆擾,兵丁又有水土不服之症,兼之本初將領能征善戰之輩亦不在少數,贏綿一時不能取勝。此方今日占彼一城,明日彼方又收複一地,如此苦戰不下,戰事曠日持久。
然而那本初究竟地域狹窄,物資不富,經不得這般耗損。贏綿又將西部一帶盡收囊中,自宣朝本土派遣官員前來管轄教化,且因那本初王殘暴乖張,執政數年之間不見功績,倒將國內禍亂的民不聊生。那本初百姓受不得離亂之苦,又看宣朝治下更見井井有條,便紛紛前來投奔,甚而連本初大臣叛逃者亦不在少數。那本初王身側,漸漸隻餘死忠王權之人。
如此本初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盡失,終於兩年之後,宣朝大軍攻入王都,攻占本初王宮。贏綿更親手斬下本初王首級,懸於城中高杆之上示眾立威,又將本初王兄長之子扶為新王,並將其長子一家擄回國中充作人質。又把東海水師並兩支兵馬安置於本初西側,年年自國中派遣官員、使者至此地監管教化,使其國中上下,著宣朝之服,習上邦文字,納貢繳稅,按禮稱臣。長此以往,本初上下於宣朝敬畏之心更甚於本國國王,三代之後,乃服王化。
且說贏綿取勝歸來,班師回朝。
此一年之中,因贏綿一路凱旋,攝政王一班黨人趁勢擴充勢力,更四處散布言論,蠱惑民心,稱唯有攝政王方為真命天子雲雲。贏縕等人雖對此態勢怒發衝冠,卻因顧忌前線戰事,一時也束手無策。好在太後一力彈壓,一眾閣老左右周旋,朝中幾股勢力雖暗中數次交鋒,麵上倒還算平穩。然而直至贏綿收兵之時,朝中局勢也已是劍拔弩張。
這日午後,蕭清婉正同幾位太妃在慈寧宮花園中坐著說話。
宮人送了茶盤點心上來,幾人取茶在手,宸太妃看了一眼那送茶之人,向蕭清婉道:“這是新補上來的?”蕭清婉道:“奚官局送來補晴雪的空缺的,哀家瞧她手腳還算利落,就放在身邊了。”宸太妃道:“人憨直了些,難堪大用。”蕭清婉笑道:“總好過那些肚裏藏奸的,一眼看不住,就要生事。因著親事定下了,敏兒也不好在宮裏住下去。她人不在跟前,咱們倒也留點神兒。沒得她人沒進來,宮裏倒先弄出七八個來,倒不好。”一旁德太妃聽著,插口道:“前兩日嬪妾倒聽見一樁故事,說是敏姑娘陪李夫人到城外大德寺上香,為歹人所挾,幸得京城衙門裏的人去的及時,不曾被他們擄去。雖是有驚無險,聽著倒叫人心驚肉跳的。”宸太妃聽聞,便向蕭清婉道:“這班人如今是越發放肆了,再不收拾,怕將來不好收場呢。如今仗也打完了,也無需再多顧忌什麽了。”德太妃亦說道:“皇帝今年已滿十六了,原本禮部已選好了大婚的日子,去年叫那起人說什麽戰事未休,國庫空虛,不易奢靡,硬生生推了。現下那本初也降了,他們也再沒得說了。待皇帝成了親,親政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蕭清婉情知德太妃此語乃是為了四皇子封位一事,嬴紉如今也年歲漸長,按理早該封王出宮。奈何攝政王一班黨羽總借故拖延,以致其延誤至今,仍舊是個無名無號的皇子,同德太妃不論不類的擠在那壽康宮中。德太妃雖恨在心頭,隻是無可奈何,故而一心隻想攛掇皇帝親政,好將此事定下。
當下,她咬指說道:“話雖如此說,你們卻不知道,就是如今才更加要緊呢。攝政王征討本初有功,凱旋而歸,正是人望鼎盛,民心盡向之時。他又正帶著大批兵馬,此刻若要弄出些什麽事來,可就真要翻天了。”那兩人聽說,也知實情如此,不好多言語什麽。
正當此時,穆秋蘭忽而匆匆自外頭進來,見眾妃在座,也不說話,隻立在一邊。
蕭清婉看見,便說道:“有事便說罷,也不用避人。”那穆秋蘭便道:“壽康宮人來報,說安太妃歿了。”眾人皆吃了一驚,宸太妃並德太妃齊聲道:“早上出門時她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歿了!”蕭清婉便問道:“太醫院人去看過了?為什麽緣故?”穆秋蘭回道:“太醫院、掖庭局都去瞧過了,說安太妃是自縊身亡的。掖庭局已將其宮人收監,問了話取了口供。鍾韶英現在外頭,等娘娘問話。”蕭清婉點頭道:“傳進來罷。”
一聲吩咐下去,少頃那鍾韶英進來,行禮畢便立在下頭等問話。
蕭清婉便問其緣故,鍾韶英道:“據宮人稱,自打朝廷同本初戰事再起,太妃便心緒不安,吃不下睡不寧,連日愁眉不展。三日前本初戰敗消息傳來,太妃將自個兒鎖在屋裏整哭了兩日,宮人皆勸不進去。昨兒太妃倒開了門,梳妝吃喝了一番,眾人隻道她心思轉了過來,也不曾多想。今日一早,宮人見太妃再不曾出門,初時隻道是尋常晏起,這過了午時尚不曾出來,心裏就疑惑起來。尋了兩個太監撞門進去,就見太妃在懸在梁上。奴才過去時,太妃已過身多時了,算時辰該是昨夜三更時候的事。”蕭清婉聽了這番話,又問道:“可有異處?”鍾韶英回道:“確是自縊,並無異處。”
蕭清婉歎了口氣,便不言語。宸太妃說道:“這兩年間我見她總是懨懨的,想她心裏也是苦悶的緊,便時常勸她想開些,熟料她竟全不曾聽進去。”德太妃亦喟歎道:“論起來,她也是個苦命人。一個人背井離鄉嫁過來,先帝又不喜她。她侍奉的日子,一雙手就數過來了。先帝歸了天,也不曾與她留下一男半女的,這餘下的也就隻剩熬日子了。如今娘家婆家又打起來,這日子也熬不下去了,她自家心裏想必也覺無趣的緊。”
那鍾韶英聽了一番議論,就要討太後示下。蕭清婉正待說按製操辦,禦前便打發了宮人來請,稱皇帝有急事相邀。
蕭清婉隻得將此間事宜交予宸太妃處置,自家起駕往養心殿去了。
行至養心殿,贏縕正同幾位心腹閣老重臣議事。眾人見太後駕到,慌忙整衣參拜。
蕭清婉忙命止了,又問道:“皇帝何事這般急著請哀家前來?”
贏縕便道:“母後可知,攝政王早已回來了,率領一眾兵馬於京城四十裏外一座山穀中停營駐紮,再不肯向前一步,亦無消息送進宮來。若非京城步兵衙門時常遣探馬巡察,探知此事,咱們還被蒙在鼓中!”蕭清婉聞言,頓時吃了一驚,向眾人道:“這消息可準麽?”眾臣慌忙回道:“不敢欺瞞太後娘娘。”蕭清婉蹙眉道:“皇帝預備如何?”
贏縕咬牙道:“攝政王擁兵不返,圖謀不軌,朕欲令安親王協同唐將軍、章將軍領兵征討。如今他既要反,咱們遂他的意便了!此等逆賊,朕早欲處之而後快!”眾臣齊聲勸道:“皇上,此舉不可為!”贏縕道:“為何不可?這兩年為穩定前線軍心,朕受了這起人多少窩囊氣!如今是他要反,並非朕過河拆橋。他既不仁,朕也不必同他講什麽義!”
蕭清婉沉聲道:“目下京城局勢已盡在咱們掌握之中,雖則有那起亂黨,但京城步兵衙門統領左暮空在咱們這邊,禁衛軍又有一半是咱們的人,要將這起人一網打盡卻也並非難事。然而皇帝不要忘了,京外見放著他五萬大軍,他麾下又有自東海帶來的五萬兵馬,咱們京中才有多少兵力,要同他硬拚,著實沒有幾分勝算。”
贏縕便道:“這般,卻要如何是好?”眾臣亦愁眉不展,苦無對策。
那蕭清婉心中盤算了一陣,忽然憶起方才之事,計上心來,當即道:“哀家卻有個主意,隻是須得機密行事。”言罷,便低聲述說了一回。
眾人聽聞,略一思索,皆讚妙計。蕭清婉微笑道:“前人多有用此法的,也不算新鮮。皇帝著緊動手罷,哀家自去了。”說畢,便即出殿回宮,籌謀備辦。
那贏縕便在殿上,另有一番吩咐。
轉眼隔日,禁衛軍統領司徒仲進宮當值,入宮卻見宮中人人縞素,四下皆是靈幡白幔,竟如國喪一般。他心中奇怪,暗道:若是宮中有什麽要緊的人沒了,卻怎麽沒人知會?一麵想著,一麵便進了禁衛軍辦公之處。
進得屋中,卻見副統領張劍亦是一身素服,在堂中坐著。他眼見此狀,便笑道:“宮中出了什麽事,你們都知道了,卻不曾知會我。”話一出口,便覺有些不對,又看那張劍雙目炯炯,隻盯著自己。他心知有變,正欲拔劍,那張劍大喝一聲,自四麵湧出十數個手執兵刃的侍衛,將其圍在當心。司徒仲眼見此態,向張劍喝道:“我是皇帝親封的禁衛軍統領,你這廝竟敢加害於我,是要造反麽?!”張劍笑道:“司徒大人日日背地裏咒罵皇上,今日倒以臣子自居起來。大人這話,還是到殿上同皇上講去罷。”說畢,更不多言,叫眾親信下了他的兵刃,反捆了押往養心殿。
登入殿中,隻見皇帝坐於龍椅之上,那張劍徑自上前,在階下跪了,報道:“啟奏皇上,逆賊司徒仲已然押到。”
司徒仲眼見此景,心中已然了悟,登時向張劍破口大罵道:“我把你這個兩麵三刀、背信棄義的小人!攝政王那等厚待於你,同你又有知遇之恩,你竟背叛於他,當真令人齒冷!”張劍朗聲道:“我是皇帝的臣子,也隻知忠於皇上。攝政王居心叵測,謀逆不軌,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同這等人又有什麽信義可講!”那司徒仲目呲欲裂,又罵不絕口。
贏縕在上,聽夠多時,方才開口道:“忠於一個逆賊,也並沒什麽了不起。”那司徒仲便喝道:“你這阿鬥皇帝!當初若不是攝政王領兵來救,你同太後焉能活到今日?!你不思圖報,反倒恩將仇報,當真狠毒至極!”贏縕笑道:“司徒統領這話說反了,當初若非攝政王毒害先帝,朕同太後也未必就落盡那般險境。其時攝政王領兵入宮,心中作何盤算,你該比朕更清楚。如若不是太後先有謀劃,隻怕如今坐在這位上的,就是他攝政王了!”
司徒仲聽了這一席話,悶悶不語。贏縕又道:“明人不說暗話,朕今日招你前來,是想請你寫封親筆信捎與攝政王。”言畢,便將信中待寫之言說了一遍。
司徒仲不待他說完,便即喝道:“你休打這主意!我非那等俗世小人,是決計不會叛了攝政王的!任憑你要殺要剮,要我坑害攝政王,斷斷不能!”贏縕聽了這話,倒也不惱,隻點頭笑道:“司徒統領當真是重義之人。然而朕聽聞,這世間自來是情義難兩全。也不知此事放在司徒統領這樣的好漢身上,又當如何抉擇?”說著,又淡淡道:“太後許久不見鹹懿郡主,心中甚是思念。今日一早,統領才離了家門,朕便打發人將令夫人公子皆請進宮中,這會兒他們正陪太後說話呢。幾時統領信寫完了,幾時便同夫人一道歸家。”
司徒仲不防此邊,麵色一白,強自鎮定道:“這是你們詐我,想我會信麽?”
贏縕淡淡一笑,向左右吩咐了一句。便有宮人出去,不多時抱了一個滿抱的孩子進來。
司徒仲一眼望去,見正是自己那一歲大的兒子,登時呆若木雞。其時,那孩子因不見了母親,又獨個兒被人抱來,認生心怯,便大哭起來。又因無人哄他,那哭聲便在殿上蕩來飄去。司徒仲直聽得心焦肝碎,默默無言。贏縕見他久無動靜,便又使人將贏芳華尋來。
那贏芳華突遭驚變,已是六神無主,行至殿上見丈夫押在階下,待要過去,卻為宮人所束,隻是啼哭不已。司徒仲眼見她花容無主,淚眼愁眉,更是五內如焚。他本就是個耽於兒女私情之人,今見嬌妻愛兒皆在人掌握之內,登時將向來的雄心壯誌皆化作烏有。半日,向皇帝道:“拿紙筆來!”
贏縕微微一笑,將手一揮,立時便有宮人送上筆墨紙硯,張劍將其鬆綁。當下,司徒仲執筆,贏縕念一句,他寫一句,三五下便就寫成一封密信。贏縕又笑道:“朕知司徒統領自來有專人與攝政王通信,還請司徒統領遣信差走一遭罷。”司徒仲哼了一聲,取信向外行去。贏縕便命張劍跟隨,又道:“令夫人公子便在慈寧宮靜候佳訊,若無攝政王,太後便久留不放了。”司徒仲咬牙切齒,卻是無可奈何,隻得被張劍跟著,去派人傳信不提。
那信送至京郊贏綿軍中,贏綿收信一瞧,登時大驚失色。左右副官看出,便問道:“王爺,何事驚駭至此?”贏綿將信放下,說道:“司徒統領送來密信,稱太後竟於昨日夜間薨了,宮中亂成一團,他已將皇帝囚禁,請我等速速入主宮中。”兩個副官麵麵相覷,贏綿、又將信拿起,看了又看,麵色陰沉,默然無語,半日忽然道:“將本王親兵傳來,同我進宮一看究竟!”其內一人便道:“王爺不可!此信來的蹊蹺,太後正值青年,素來並無疾病,如何會暴薨?!且若司徒統領將皇宮把持了,京中卻為何全無動靜?還是先遣人打探為上。”
贏綿隻是垂首不語,那人便自作主張,派了探馬前去探尋。
贏綿便在帳中坐著,將那信捏在掌心之中,心中亂作麻團。半日,那探子回來,報道:“皇宮外頭果然掛起了白幔靈幡。”贏綿已然方寸全亂,歸心似箭,再不肯多遲延片刻,當即點了一支親兵,騎馬返京。
才進京城,卻見城中家家閉戶,街道之上竟不見一人。贏綿心道不好,正欲下令折返,城門卻早已關閉,隻聽呐喊之聲自四麵八方響起,街巷之中忽然湧出無數兵丁,領兵之人正是驃騎將軍左暮空。
贏綿已知落入圈套,更不打話,抽出劍來同一眾士兵相抗。雖贏綿乃一員悍將,其下親兵亦皆是以一當十之輩,奈何雙拳難敵四手,終因力盡被俘。
左暮空早得了秘旨,將其押入天牢之內,便入宮複旨。
城外,安親王並唐章兩家早已帶兵伏下,一待贏綿進入圈套,便即兵分兩路前往清叛。
因主帥離營,那兩支軍隊難免群龍無首,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混戰之際,安親王又趁機使人四處呼喊,稱贏綿謀逆被誅,附逆之人同罪,其餘無知之人束手就擒,即可免罪。軍中人心惶惶,眾兵士無心再戰,紛紛繳械投降。那忠於贏綿的兩名部將皆死於混戰之中。唐章那邊,情形亦相去不遠。
贏綿下獄,朝廷立時下旨擒拿攝政王一班黨羽,凡往日與其略有沾親帶故的,皆不能幸免,京城菜市口一月之內斬下兩百四十二顆頭顱,直殺得血流成河,人人變色,那發配充軍,發入官媒的更不在少數。朝中上下,為之一清。
那一眾閣老又與贏綿定下十四條大罪,然而量刑之上卻難合上意。眾臣以為,贏綿雖罪大惡極,終究曾為攝政王之尊,又征伐本初立下汗馬功勞,卻不宜重刑加身。奈何皇帝恨他入骨,定要將其剮而後快,終獨排眾議,將其定了個淩遲之刑。
這日傍晚時分,天牢之內,贏綿獨坐牢中,望著牆上一燈如豆,默然無語。
少頃,隻聽甬道之中一陣裙子拖地之聲由遠及近,又一人道:“你們且下去罷,聽吩咐行事。”這人嗓音尖細,倒似是個太監。
贏綿眉毛微挑,卻紋絲不動。
一陣腳步聲響起,牢中的看守盡退了出去,卻聽一女子低聲道:“你也去罷,事畢我自然喊你。”那人低低應了一聲,便也去了。
待人走了個罄盡,贏綿才開口淡淡說道:“不知太後娘娘貴人腳踏賤地兒,卻有何貴幹?”
來人立在牢外,將帷帽取下,赫然便是當朝太後蕭清婉。
蕭清婉望著他背影,低聲說道:“我來送你。”贏綿冷哼了一聲,說道:“你兒子後日就要將我千刀萬剮,你也算稱心如意了。”蕭清婉沉聲道:“你跋扈多年,滿朝文武早已容你不下,皇帝又恨你入骨,我……救不得你。”贏綿便問道:“那你恨我麽?”蕭清婉垂首無語,良久低低道:“我不知道。”贏綿卻猛然回首,起身大步行至牢邊,長臂一撈,將她緊緊攬住,低聲切齒道:“但是我恨你!若非你詐死,我豈會落入你們的圈套!你……我一見那信上說你死了,我便再想不到旁的,心裏好似擰成了結,隻想進宮來瞧。任憑旁人如何勸說,隻是聽不進……”他話至此處,忽然住了,隻是將蕭清婉死死攬在懷中,俯首望著她的臉。隻見她桃臉杏腮,目橫秋波,依稀好似還是當年那個為他繡手帕子的丫頭,不覺輕輕問道:“咱們到底為何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蕭清婉亦語帶哽咽,低聲說道:“若非你步步緊逼,我又何嚐願意這樣?”
贏綿凝視了片時,又道:“倘或你當初並無入宮……”蕭清婉搖頭道:“然而並沒什麽倘若。”贏綿長歎一聲,撒開了手。正欲出言,蕭清婉卻忽然伸手握住了他的。他微微一怔,蕭清婉卻已放開了手。
贏綿隻頓了頓,便背過身去,說道:“去罷,保重。”
蕭清婉鼻中微酸,仰頭長吸了口氣,便即戴了帷帽,抬步離去。
當夜子時,贏綿於牢中毒發身亡。
皇帝聞訊,雖震怒非常,卻已是無法可施。因贏綿身犯謀逆重罪,不得歸葬皇陵,便於城郊擇了一處地方,草草下葬。又因太後有囑,稱此案牽累無窮,殺孽太重,贏綿又到底曾有功於社稷,便不曾為難其後人,令其姬妾胡氏並其子照舊住於攝政王舊日府邸,而那周氏卻早於日前暴病而亡了。
同年七月,皇帝贏縕大婚,迎娶李敏,冊其為後。大婚後五日,皇帝臨朝,掌印親政。
時日匆匆,春花秋月,夏荷冬雪,轉眼已是四個春秋。這四年裏,贏縕當政,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宣朝國內,一派歌舞升平之景。
這日一早,天氣清和,宸太妃來慈寧宮與太後少坐片時,閑話一二,壽康宮那邊因有人來請,她便又起身去了。
待送走了宸太妃,蕭清婉便獨個兒在炕上歪著出神。穆秋蘭看著宮人收拾了茶盤,上來笑道:“娘娘想什麽呢?今兒天氣好,不如出去走走。”蕭清婉便道:“展眼貞丫頭和慧丫頭也大了,要替她們擇婿了,放眼朝裏倒沒見合適的子弟,姐姐心裏焦急呢。”穆秋蘭笑道:“這是兩位娘娘的眼界高,覺著誰也配不上公主,這還是太妃娘娘的兩位。若是臨到將來咱們東陽議親的時候,太後娘娘還不知要怎麽挑呢。”蕭清婉笑了笑,說道:“早間叫她們收的露水,總要澄上三遍才能用,你說與她們。如今這些丫頭,隻是粗心,一句不到跟前,就丟三落四的。”穆秋蘭道:“那冬梅姑娘還好。”蕭清婉說道:“總是不及明月、青鶯她們在的時候。”因問道:“青鶯可有信兒來?她嫁的人家,也不知待她好不好。”穆秋蘭笑道:“娘娘就愛操心這些事兒,今兒一早宮外便有信送來,因太妃娘娘過來,奴婢一時不及與娘娘看。明月生了個大胖小子,在家與娘娘磕頭呢,說是全托了娘娘的洪福。青鶯嫁過去的人家,公婆待她很好,小兩口也得意的緊。”
蕭清婉笑了笑,說道:“她們也算服侍了我一場,總要替她們尋個好歸宿,就隻可惜了絳紫。”說著便不語了。穆秋蘭見太後微有神傷,倒也不好多言。半晌,蕭清婉忽又問道:“這幾日見敏兒來請安,神色間總是不大對,待說不說的,那眉頭又隻管蹙著,問又問不出,到底出了些什麽事?”穆秋蘭笑道:“娘娘倒是瞧得分明。還能有些什麽事呢,娘娘如今隻管頤養天年就是了。正該享福的時候,又要操心起來。”蕭清婉搖頭道:“敏兒的性子,同她母親很有些相似。凡事隻愛藏心裏,不願同人說,又是個心高氣盛的,人前不肯示弱。這般下去,一口氣堵在心裏,越發的擰了。若是尋常,哀家也不管這些閑事。然而她同皇帝成親至如今也要四年了,好容易那肚子才見著消息,宮裏到如今也還沒個皇子,可容不得半點閃失的。”說著,想了一回,因笑道:“莫不是那左螢之又生事了?”
穆秋蘭見太後正言此事,也不敢再相瞞,隻說道:“這卻不是,那左昭儀前次為娘娘訓斥了一番,如今已收斂多了。奴婢這幾日聽禦前的人閑嚼舌頭根子,好似皇後同皇帝為著一個姓林的才人,拌了幾句嘴。”蕭清婉聽聞,笑了兩聲,說道:“果真是皇後有了身孕,連個才人也要作禍了。”言畢,更不多話。
穆秋蘭立在一旁,也不好多說什麽。
片刻,蕭清婉因覺發髻略鬆了些,使人拿了鏡台過來,重新梳理了一回。照過鏡子,忽向穆秋蘭笑道:“哀家好似老了。”穆秋蘭忙笑道:“娘娘正值盛年,哪裏就老了!就是小一輩的嬪妃裏頭,又有誰及得過娘娘呢?”蕭清婉輕輕說道:“那怎麽這些日子,哀家總夢見從前的事兒,從前的人。一時是沒進宮時,在家中窩著繡手帕子;一時是在坤寧宮裏蕩秋千。有時候夢見先帝,有時候是……”話至此處,忽然住了。穆秋蘭心中會意,亦不能接口。隔了半晌,方才說道:“過上幾日,便是娘娘的壽誕。皇上的意思,是要好生慶賀一番的。娘娘預備穿什麽衣裳,囑咐一聲,奴婢好打發人上針工局吩咐。”
蕭清婉笑道:“總還是規製裏那幾件,也不用重新備辦了。”穆秋蘭連忙道:“這可不成,皇上若見娘娘身上衣裳與去年重了樣兒,必要責備奴婢們不用心伺候了。”說著,又笑道:“皇上替太後娘娘張羅各樣物件兒,倒比待後妃還更上心些。”蕭清婉點頭道:“皇帝倒是孝順的。”穆秋蘭接口道:“原也該的,這些年為著皇上太平,娘娘吃了多少委屈!故而,才有如今這場大福呢。”蕭清婉不接此言,隻說道:“打發個人,到廚房說一聲,午膳略遲些送來。哀家身上乏了,進去躺躺。”穆秋蘭連忙攙扶她下炕,就進裏麵去了。
順昌四十五年八月,太後蕭清婉薨逝,終年七十一歲,與先帝贏烈合葬皇陵,史稱孝繼惠賢仁聖皇後。
(全書完)
作者有話要說:李後、林才人等人後事於《重生》文中略有敘述,看不看皆可。
連載一年有餘,文章總算結束了。
這位乳名“婉兒”的姑娘,也就此走完了一生。
雲深筆力有限,或許不能使各位看官滿意。但無論怎樣,都要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諸位讀者們。
鳴謝:雲淡、櫻桃、柚子以及所有最終沒有放棄拖拖拉拉的我的讀者。
特別是雲淡,謝謝你一路來的捧場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