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報送抵京城,震動朝野。(..tw好看的小說)朝廷立時調撥大批糧草前往東海以作軍糧,又責令東海鎮守將領徐文達並其子徐懷凜、副將莫華忠領兵出戰。
然而此次初有備而來,且事前海上足足刮了半月風暴,沿海官員不曾留意海上動靜,本初賊兵趁虛而入,大隊兵馬乘運輸船隻偷抵上岸,大舉來犯。這本初人本性殘暴,此次又是奉了國王號令,亂兵過處,縣鎮村落無不殺掠一空。當地官員因疏於防備,這些賊寇又似對宣朝沿海地形十分熟稔,幾番交兵竟大敗宣朝駐防軍。這起賊兵勢如破竹,更攻下兩座城池,斬下守城官員一家首級,懸於城頭,並以此作為據點,不住向內地肆擾侵襲。
那徐文達雖幾度與其等交手,奈何那兩座城池倚仗天險,易守難攻,吃了許多苦頭亦不能收複失地。這徐文達雖是沙場名將,奈何年事已高,臨陣殺敵已力不從心。其子年紀尚輕,閱曆不豐,難當重用。莫華忠更於一次交戰之中,中了地方將領的拖刀計,將身殉國。那本初更不斷增兵,竟有狂蛇吞象之勢。
京城收得前線戰報,天顏震怒。
這日武英殿中,眾臣商討戰況,李十洲道:“徐家父子抗敵不力,莫將軍又戰死沙場。諸位同僚,是否當另派良將前往征討?”蕭鼎仁撚須道:“東海地形殊異,朝中將領雖多,能擔此重任者卻並無幾人。據老夫所見,攝政王當年領兵攻打本初,兵法精熟,神勇過人,且於本初國情頗為熟稔,乃是不二人選。且本初幾度來犯,先帝在時,那本初戰敗,那本初王上表求和,許諾累歲朝供,世代稱臣,據此尚不足十年,便背棄盟約。如此反複小人,須得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才是。”
贏綿聽聞此語,乃是要已親自領兵出征之意,便道:“丞相之言雖也有理,然而本王另有攝政之重任,不敢輕離。且皇帝年少,本王須得護衛王都,倘或一朝離京,致使為小人所乘,豈非得不償失?”蕭鼎仁笑道:“攝政王顧慮的固然不錯,然而王都深處腹地,又有禁衛軍、京城王師護衛,豈會因攝政王一時不在,便生變故?攝政王未免多慮。”時任禮部尚書的柳修文更道:“護衛王土,乃臣子份內之責。攝政王如此推脫,不肯上陣,卻為何故?”
贏綿隻睨了他一眼,淡淡道:“柳尚書這般慷慨激昂,不如就請尚書大人親自上陣,以成全大人為國盡忠之情。”那攝政王一班同黨,趁機紛紛質問道:“柳修文,你亟不可待攆攝政王離京,居心何在?!”柳修文不甘示弱,出言回擊,兩派人馬唇槍舌戰,又推兵部尚書說話。
周斌見躲不過,則道:“丞相說的有理,然而攝政王所慮也不錯,兩位都為國家計,還當仔細謀劃,思量個萬全之策才好。”眾人見他隻顧和稀泥,又吵的不可開交,直至日西時分,亦不見個分曉。
贏綿不肯出征,旁人亦不能相強。內閣隻得另行調遣兵馬前往東海,助徐家父子退敵。
那贏縕在位上看著,一團怒火直透泥丸,奈何自己尚未親政,不能插口,隻得冷眼瞧著。好容易待眾人散去,他徑自歸入後麵,在養心殿小憩了片刻,便往慈寧宮陪太後用膳。
席間,蕭清婉見他眉頭緊鎖,麵有怒容,便出言問道:“怎麽這等不快,可是前線戰事不利?”贏縕點了點頭,將今日之事述說了一遍,又道:“本初可惡倒也罷了,那群臣子也恁般憊賴!各個隻為一己之私,勾心鬥角,全不為大局考量。朝廷每歲花費銀錢無數,就是養了這麽一幫混賬!真不知父皇在時,到底是怎麽使動他們的。”蕭清婉微微一笑,說道:“人人皆有一把自己的小算盤,前朝後宮莫不如此。你就是攆跑了他們,再招來一群,也還是這般。這皇帝功課,可不是那麽容易做的呢。你要學著用其所想,為己所用,更要平衡各方局勢,方可大治天下。這君威是你自己立下的,可不是頭上頂著冠,人就怕你了。何況你是兒皇帝,登基這些年,人看著的都是攝政王。日後你親政,要使動這群人,可要費些心思呢。”
贏縕低頭不語,蕭清婉又蹙眉道:“倒是前線戰事這等失利,不可不慮。那徐文達也曾是沙場宿將,鎮東將軍的名號叫了十多年,如今卻敗在本初手中,想必也是老了。”贏縕悶聲道:“今日外祖在殿上,一力的要拱攝政王出去,那廝死活不肯,旁人見狀也隻好罷了。”蕭清婉皺眉不語,贏縕亦是悶悶不樂,一頓飯吃的極是氣悶。
贏綿不願出征,朝廷另行派遣將領率部前往東海助徐氏父子退敵。然而這內陸將領不熟沿海戰情,也隻是於事無補。那本初卻不斷增派精兵強將,沿海防線失守,不能阻擋。宣超防軍戰事失利,連連後退,一月之內,又丟兩城。
朝中為此焦頭爛額,隻是苦無良策。內閣雖下嚴令:再退必斬,卻也自知是虛張聲勢,自欺欺人。
蕭清婉於後宮收得消息,心中盤算了一番,遂將贏縕召至慈寧宮,見麵說道:“如今沿海已連丟四座城池,再這般下去,內陸腹地必受侵襲。雖說本初孤懸海外,糧草軍備運送不便,卻可於這四座城池之內獲得補給。長此以往,國將不保。目下也別無他法,你明日將攝政王請來,哀家同他有話說。”
贏縕圓睜了雙目,望著母親道:“母後莫不是要去央求那廝?!不成,兒子決不答應!”蕭清婉向他柔聲道:“前番你還痛罵滿朝臣子隻顧自己,不以大局為重,怎麽事到自家身上,也發起執拗脾氣來了?”贏縕將頭一轉,閉口不言。蕭清婉又勸道:“先帝的教誨,你全都忘了麽?”贏縕這才沉聲道:“那旁人便不成麽?非要他去才行麽?”蕭清婉說道:“你不知,咱們宣朝雖也臨海,到底是陸地為多,朝中將領多半隻善陸戰,不識水性。你外祖的意思,是要永絕後患,那便不止收複失地了。本初國內情形,唯有他熟稔,且早年曾與其交戰,閱曆豐厚不說,至今餘威仍在。若要除去這後世之憂,他是不二人選。”
贏縕雖極不情願,但眼看國土逐漸淪陷,又情知母親所言有理,無奈之下,隻得依從吩咐。
隔日,贏綿便應邀來了慈寧宮。
自從前回二人爭鬧一場,這贏綿是再不曾踏足慈寧宮,蕭清婉亦也不理不睬,就此斷了來往。今番相見,為免尷尬,二人皆絕口不提前回之事。
贏綿進得正殿,賓主落座已畢,便開口道:“太後娘娘今次相招,卻不知有何見教?”蕭清婉見他說的冷淡,亦不在意,隻說道:“本初來犯,朝中大將皆不能敵,至今已連丟四座城池。攝政王往年征戰本初,戰功赫赫,聽聞朝中大臣提議攝政王親自領兵出征,擊退賊寇,攝政王卻為何不肯呢?”攝政王聽聞此言,冷笑道:“原來太後娘娘是來做說客的,本王倒為何要領兵出征?!”蕭清婉早料他有此語,淡淡說道:“江山動搖至此,你倒也能坐得住。也罷,事到如今你我之間也不必再打那等啞謎。你自去領兵出征,我許你京中必不出變故。你京中耳目親信極多,該當不會有什麽放心不下。”
贏綿冷笑道:“倘若是別人,我還真沒什麽顧慮。但如今說這話的人是你,我卻不免不多想些。我可不是先帝,任憑你甜言蜜語就糊弄過去了。”蕭清婉耳聞此言,卻也不惱,隻是道:“你既不信,那我便將新近調來的軍隊遣返回去,再聽憑你調遣心腹將領過來,鎮守京城。兵部在你把持之內,戍衛皇宮的禁衛軍統領亦是你親信,朝中武將多半以你為馬首是瞻。即便你人不在京中,自有人替你看守門戶,盯著我母子二人一舉一動,你還有何顧慮?”贏綿默不作聲,蕭清婉又道:“我便不信,倘若有朝一日,本初兵犯王城,你這攝政王還做得下去!這般,我許你,你一日不領兵還朝,皇帝一日不得親政!”贏綿見她話已至此,情知此事於情於理皆推不過去,隻喟歎一聲,說道:“罷了,你既有此說,我便信你兩分。”說畢,竟不告退,起身邁步出殿。
待行至門上,他忽而轉身,望著蕭清婉道:“婉兒,你我何至於此?”
蕭清婉聞聲微怔,呐呐無言。兩人相顧良久,贏綿忽歎了口氣,徑自去了。
蕭清婉坐在位上,心中暗自道:昔年這話,先帝也曾同我說過。然而那時同先帝尚有轉圜餘地,如今同你卻是不死不休了。想及此處,微覺神傷。
翌日,京城守軍有所變動,兵部為戍衛王都之見,將自河南調來的三萬軍隊遣返,又自西北另調兩萬兵馬前來,戍守京城。又五日,攝政王贏綿下令,親自領兵出征,討伐本初。
作者有話要說:這章還是沒能完結……
明天要去外地,八號回來,回來之後大結局~
然而此次初有備而來,且事前海上足足刮了半月風暴,沿海官員不曾留意海上動靜,本初賊兵趁虛而入,大隊兵馬乘運輸船隻偷抵上岸,大舉來犯。這本初人本性殘暴,此次又是奉了國王號令,亂兵過處,縣鎮村落無不殺掠一空。當地官員因疏於防備,這些賊寇又似對宣朝沿海地形十分熟稔,幾番交兵竟大敗宣朝駐防軍。這起賊兵勢如破竹,更攻下兩座城池,斬下守城官員一家首級,懸於城頭,並以此作為據點,不住向內地肆擾侵襲。
那徐文達雖幾度與其等交手,奈何那兩座城池倚仗天險,易守難攻,吃了許多苦頭亦不能收複失地。這徐文達雖是沙場名將,奈何年事已高,臨陣殺敵已力不從心。其子年紀尚輕,閱曆不豐,難當重用。莫華忠更於一次交戰之中,中了地方將領的拖刀計,將身殉國。那本初更不斷增兵,竟有狂蛇吞象之勢。
京城收得前線戰報,天顏震怒。
這日武英殿中,眾臣商討戰況,李十洲道:“徐家父子抗敵不力,莫將軍又戰死沙場。諸位同僚,是否當另派良將前往征討?”蕭鼎仁撚須道:“東海地形殊異,朝中將領雖多,能擔此重任者卻並無幾人。據老夫所見,攝政王當年領兵攻打本初,兵法精熟,神勇過人,且於本初國情頗為熟稔,乃是不二人選。且本初幾度來犯,先帝在時,那本初戰敗,那本初王上表求和,許諾累歲朝供,世代稱臣,據此尚不足十年,便背棄盟約。如此反複小人,須得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才是。”
贏綿聽聞此語,乃是要已親自領兵出征之意,便道:“丞相之言雖也有理,然而本王另有攝政之重任,不敢輕離。且皇帝年少,本王須得護衛王都,倘或一朝離京,致使為小人所乘,豈非得不償失?”蕭鼎仁笑道:“攝政王顧慮的固然不錯,然而王都深處腹地,又有禁衛軍、京城王師護衛,豈會因攝政王一時不在,便生變故?攝政王未免多慮。”時任禮部尚書的柳修文更道:“護衛王土,乃臣子份內之責。攝政王如此推脫,不肯上陣,卻為何故?”
贏綿隻睨了他一眼,淡淡道:“柳尚書這般慷慨激昂,不如就請尚書大人親自上陣,以成全大人為國盡忠之情。”那攝政王一班同黨,趁機紛紛質問道:“柳修文,你亟不可待攆攝政王離京,居心何在?!”柳修文不甘示弱,出言回擊,兩派人馬唇槍舌戰,又推兵部尚書說話。
周斌見躲不過,則道:“丞相說的有理,然而攝政王所慮也不錯,兩位都為國家計,還當仔細謀劃,思量個萬全之策才好。”眾人見他隻顧和稀泥,又吵的不可開交,直至日西時分,亦不見個分曉。
贏綿不肯出征,旁人亦不能相強。內閣隻得另行調遣兵馬前往東海,助徐家父子退敵。
那贏縕在位上看著,一團怒火直透泥丸,奈何自己尚未親政,不能插口,隻得冷眼瞧著。好容易待眾人散去,他徑自歸入後麵,在養心殿小憩了片刻,便往慈寧宮陪太後用膳。
席間,蕭清婉見他眉頭緊鎖,麵有怒容,便出言問道:“怎麽這等不快,可是前線戰事不利?”贏縕點了點頭,將今日之事述說了一遍,又道:“本初可惡倒也罷了,那群臣子也恁般憊賴!各個隻為一己之私,勾心鬥角,全不為大局考量。朝廷每歲花費銀錢無數,就是養了這麽一幫混賬!真不知父皇在時,到底是怎麽使動他們的。”蕭清婉微微一笑,說道:“人人皆有一把自己的小算盤,前朝後宮莫不如此。你就是攆跑了他們,再招來一群,也還是這般。這皇帝功課,可不是那麽容易做的呢。你要學著用其所想,為己所用,更要平衡各方局勢,方可大治天下。這君威是你自己立下的,可不是頭上頂著冠,人就怕你了。何況你是兒皇帝,登基這些年,人看著的都是攝政王。日後你親政,要使動這群人,可要費些心思呢。”
贏縕低頭不語,蕭清婉又蹙眉道:“倒是前線戰事這等失利,不可不慮。那徐文達也曾是沙場宿將,鎮東將軍的名號叫了十多年,如今卻敗在本初手中,想必也是老了。”贏縕悶聲道:“今日外祖在殿上,一力的要拱攝政王出去,那廝死活不肯,旁人見狀也隻好罷了。”蕭清婉皺眉不語,贏縕亦是悶悶不樂,一頓飯吃的極是氣悶。
贏綿不願出征,朝廷另行派遣將領率部前往東海助徐氏父子退敵。然而這內陸將領不熟沿海戰情,也隻是於事無補。那本初卻不斷增派精兵強將,沿海防線失守,不能阻擋。宣超防軍戰事失利,連連後退,一月之內,又丟兩城。
朝中為此焦頭爛額,隻是苦無良策。內閣雖下嚴令:再退必斬,卻也自知是虛張聲勢,自欺欺人。
蕭清婉於後宮收得消息,心中盤算了一番,遂將贏縕召至慈寧宮,見麵說道:“如今沿海已連丟四座城池,再這般下去,內陸腹地必受侵襲。雖說本初孤懸海外,糧草軍備運送不便,卻可於這四座城池之內獲得補給。長此以往,國將不保。目下也別無他法,你明日將攝政王請來,哀家同他有話說。”
贏縕圓睜了雙目,望著母親道:“母後莫不是要去央求那廝?!不成,兒子決不答應!”蕭清婉向他柔聲道:“前番你還痛罵滿朝臣子隻顧自己,不以大局為重,怎麽事到自家身上,也發起執拗脾氣來了?”贏縕將頭一轉,閉口不言。蕭清婉又勸道:“先帝的教誨,你全都忘了麽?”贏縕這才沉聲道:“那旁人便不成麽?非要他去才行麽?”蕭清婉說道:“你不知,咱們宣朝雖也臨海,到底是陸地為多,朝中將領多半隻善陸戰,不識水性。你外祖的意思,是要永絕後患,那便不止收複失地了。本初國內情形,唯有他熟稔,且早年曾與其交戰,閱曆豐厚不說,至今餘威仍在。若要除去這後世之憂,他是不二人選。”
贏縕雖極不情願,但眼看國土逐漸淪陷,又情知母親所言有理,無奈之下,隻得依從吩咐。
隔日,贏綿便應邀來了慈寧宮。
自從前回二人爭鬧一場,這贏綿是再不曾踏足慈寧宮,蕭清婉亦也不理不睬,就此斷了來往。今番相見,為免尷尬,二人皆絕口不提前回之事。
贏綿進得正殿,賓主落座已畢,便開口道:“太後娘娘今次相招,卻不知有何見教?”蕭清婉見他說的冷淡,亦不在意,隻說道:“本初來犯,朝中大將皆不能敵,至今已連丟四座城池。攝政王往年征戰本初,戰功赫赫,聽聞朝中大臣提議攝政王親自領兵出征,擊退賊寇,攝政王卻為何不肯呢?”攝政王聽聞此言,冷笑道:“原來太後娘娘是來做說客的,本王倒為何要領兵出征?!”蕭清婉早料他有此語,淡淡說道:“江山動搖至此,你倒也能坐得住。也罷,事到如今你我之間也不必再打那等啞謎。你自去領兵出征,我許你京中必不出變故。你京中耳目親信極多,該當不會有什麽放心不下。”
贏綿冷笑道:“倘若是別人,我還真沒什麽顧慮。但如今說這話的人是你,我卻不免不多想些。我可不是先帝,任憑你甜言蜜語就糊弄過去了。”蕭清婉耳聞此言,卻也不惱,隻是道:“你既不信,那我便將新近調來的軍隊遣返回去,再聽憑你調遣心腹將領過來,鎮守京城。兵部在你把持之內,戍衛皇宮的禁衛軍統領亦是你親信,朝中武將多半以你為馬首是瞻。即便你人不在京中,自有人替你看守門戶,盯著我母子二人一舉一動,你還有何顧慮?”贏綿默不作聲,蕭清婉又道:“我便不信,倘若有朝一日,本初兵犯王城,你這攝政王還做得下去!這般,我許你,你一日不領兵還朝,皇帝一日不得親政!”贏綿見她話已至此,情知此事於情於理皆推不過去,隻喟歎一聲,說道:“罷了,你既有此說,我便信你兩分。”說畢,竟不告退,起身邁步出殿。
待行至門上,他忽而轉身,望著蕭清婉道:“婉兒,你我何至於此?”
蕭清婉聞聲微怔,呐呐無言。兩人相顧良久,贏綿忽歎了口氣,徑自去了。
蕭清婉坐在位上,心中暗自道:昔年這話,先帝也曾同我說過。然而那時同先帝尚有轉圜餘地,如今同你卻是不死不休了。想及此處,微覺神傷。
翌日,京城守軍有所變動,兵部為戍衛王都之見,將自河南調來的三萬軍隊遣返,又自西北另調兩萬兵馬前來,戍守京城。又五日,攝政王贏綿下令,親自領兵出征,討伐本初。
作者有話要說:這章還是沒能完結……
明天要去外地,八號回來,回來之後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