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真誤入蓬萊島,
香風不動鬆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
白雲滿地無人掃。
——《尋隱者不遇》
就在這時,一件怪事發生了。
他發現每天早晨,那隻神龜都要爬到沼澤地的一塊紫褐色的石柱上引吭東望,吸初日光咽之。不覺大奇,便隨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複饑,身輕力強。
他想起了龜是凡間罕見的長壽動物。龜的長生之道主要在哪裏?武大郎每日潛心研究,發現烏龜的呼吸方法很獨特。龜的肺在它的甲殼下麵,沒有肋間肌。肺不能直接呼吸,呼吸時,必須用口腔下方一降一升,把氣攝入口腔,然後再送入肺裏去,仿佛吞咽食物似的。同時其四肢牽製腹部起伏才能帶動肺的呼吸。龜的四肢收縮,腹部癟進,肺呼氣;四肢放鬆,腹部外突,肺吸氣。龜的呼吸必須依靠四肢和腹部的運動和吞咽,這樣使龜主管呼吸的腦幹神經得到充分的進化,這正是龜類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大郎的發現與當今的神經學的發現是一致的。動物長壽是主管呼吸器官的腦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類大腦由於勞動、思索、創造,得以充分發展,大腦皮層高度興奮,即抑製了人的腦幹——呼吸低級中樞的進化,導致了大腦與腦幹之間的嚴重失調,成為人類不長壽的主要原因。
話休絮繁。卻說那神龜似乎很有靈性,每天旭日東升至日上三竿均準時爬上石柱伏氣不息,誌堅如一。其動作每日都有新的變化。
武大郎心中一動:“莫非這神龜有意教俺?”
武大郎心想:反正也出不去了,閑著也閑著,跟老龜學了玩兒。說不定能有意外收獲也未可知。至少也可以緩解饑餓的痛楚。
武大郎於是屏除人世雜念,全身心地模仿起來。數日後,武大郎居然從中領悟出一套氣功心法,這便是後來聞名天下的《玄武功》,又叫《靈龜調息功》。
第一招為抖動還童功:兩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彎曲,兩腳與肩同寬,腿微曲,鬆靜站立。此時筋骨鬆,口微張,意念鬆靜。以膝關節動使得全身抖動,抖動時牙關放鬆。上下齒隨動相叩為宜,呼吸自然。整個身體上下彈性抖動,五髒六腑均在蠕動,使人體所有細胞液晶分子充分震動,提高液晶分子的生命活力。由慢到快,抖動81次左右。
第二招為點穴按摩功:在81次以後的抖動中,當由快漸慢時,手腕和手指自然伸直,掌心向下,兩臂向後微微夾脊。雙手自然慢慢上升,經肩上至頭頂,進行自發點穴和按摩,繞大腦兩半球,後三圈前三圈,然後在頭兩角處點摩再下降到耳上前,後側點摩,這樣幾乎點摩了頭部的所有經穴,抖動此時為止。
第三招為按摩五官功:擊天鼓9次,對耳正反兩麵的全息經穴分別按壓,壓摩9次,沐麵9次,幹梳頭9次,雙手重疊在臍間,男左下右上,女右下左上,再扣齒鼓漱各36次,“金漿玉液”滿口,分3次吞入下丹田。
第四招為腎間動氣功:左手抽出放在命門穴上,兩手勞宮穴相對,然後收腹、縮腎、提肛、吸氣同時進行,吸氣時氣升中丹田內,心腎相交,閉氣三秒鍾後,再呼氣,同時全身放鬆,進行三次。左手在後不動,右手在前向上、向右、向下、向左的方向轉9圈,再反轉9圈。然後雙手交換,右手在後,左手在前,收腹、縮腎、提肛、吸氣同時進行,吸氣時氣升中丹田內,心腎相交,閉氣三秒鍾後,再呼氣,同時全身放鬆,進行三次。右手在後不動,左手在前向上、向左、向下、向右的方向轉9圈,再反轉9圈。後手再重疊在前手上,體側還原。
第五招為靈龜調息功:采用順式呼吸法,吸氣時鼓腹,呼氣時收腹,吸氣時掌心向下,提至胸前。呼氣時變陽掌由膝緩緩下蹲,重心落在腳後跟上,兩手掌在膝前,氣呼盡後上體緩緩前俯,重心漸漸移到前腳掌上,繼而提起腳後跟,臂部上抬高於膝,頭前伸引頸,緩緩吸氣,同時雙手向前變陰掌,向兩側劃弧,勞宮穴吸氣。吸氣結束後,再呼氣,重心後移,頭抬起,成初下蹲式。連續作三次,第三次結束時,手變陽掌深吸氣,先直腿後直腰,腰直起後再呼氣,呼氣時變斜陰掌從額前向下導引入縮體側還原。
每天練完,武大郎神明而全身舒服。
數月後,武大郎已達到胎息的境界。
胎息,也稱真息,即胎兒在母體之中不以鼻口噓氣的一種若有若無的呼吸方法。初學氣功,先用鼻吸氣,然後閉住氣不使外出,在心裏暗自數數,數到120時,再用口極緩慢地吐出,慢慢練習到聽不見自己呼吸的聲音,連放在鼻孔上的羽毛都不能吹動。再往下練習,就要注意閉氣的時間,使所數之數逐漸增長,久而久之,就可增到1000,使得呼吸綿綿,吸多呼少,若有若無,達到胎息,以至於體呼吸。
武大郎練得身輕如燕,力大無比。但要想出神龜穀,依然是望洋興歎,望塵莫及,絕無可能。尤其是那隻餓狼仍在山崖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武大郎。更何況,武大郎的腿盡管又換了一次了藥,把那貼胸的最後一片狗皮膏藥貼上去,卻依然是傷口化膿,腐爛不堪。武大郎再也沒法跟著神龜練功了。
武大郎仰天長歎:“神龜呀,你雖教了俺這麽高深的功夫,卻治不好俺的傷腿,又有什麽用呢?還不是在這兒等死?”
神龜似乎聽懂了武大郎的歎息,它默默注視了一會兒,居然從石柱上跳下來,遊到武大郎身旁。武大郎大奇:“你是要俺爬到你的背上?”
神龜似乎點了點頭。
武大郎大喜,便爬到神龜背上。
正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香風不動鬆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
白雲滿地無人掃。
——《尋隱者不遇》
就在這時,一件怪事發生了。
他發現每天早晨,那隻神龜都要爬到沼澤地的一塊紫褐色的石柱上引吭東望,吸初日光咽之。不覺大奇,便隨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複饑,身輕力強。
他想起了龜是凡間罕見的長壽動物。龜的長生之道主要在哪裏?武大郎每日潛心研究,發現烏龜的呼吸方法很獨特。龜的肺在它的甲殼下麵,沒有肋間肌。肺不能直接呼吸,呼吸時,必須用口腔下方一降一升,把氣攝入口腔,然後再送入肺裏去,仿佛吞咽食物似的。同時其四肢牽製腹部起伏才能帶動肺的呼吸。龜的四肢收縮,腹部癟進,肺呼氣;四肢放鬆,腹部外突,肺吸氣。龜的呼吸必須依靠四肢和腹部的運動和吞咽,這樣使龜主管呼吸的腦幹神經得到充分的進化,這正是龜類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大郎的發現與當今的神經學的發現是一致的。動物長壽是主管呼吸器官的腦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類大腦由於勞動、思索、創造,得以充分發展,大腦皮層高度興奮,即抑製了人的腦幹——呼吸低級中樞的進化,導致了大腦與腦幹之間的嚴重失調,成為人類不長壽的主要原因。
話休絮繁。卻說那神龜似乎很有靈性,每天旭日東升至日上三竿均準時爬上石柱伏氣不息,誌堅如一。其動作每日都有新的變化。
武大郎心中一動:“莫非這神龜有意教俺?”
武大郎心想:反正也出不去了,閑著也閑著,跟老龜學了玩兒。說不定能有意外收獲也未可知。至少也可以緩解饑餓的痛楚。
武大郎於是屏除人世雜念,全身心地模仿起來。數日後,武大郎居然從中領悟出一套氣功心法,這便是後來聞名天下的《玄武功》,又叫《靈龜調息功》。
第一招為抖動還童功:兩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彎曲,兩腳與肩同寬,腿微曲,鬆靜站立。此時筋骨鬆,口微張,意念鬆靜。以膝關節動使得全身抖動,抖動時牙關放鬆。上下齒隨動相叩為宜,呼吸自然。整個身體上下彈性抖動,五髒六腑均在蠕動,使人體所有細胞液晶分子充分震動,提高液晶分子的生命活力。由慢到快,抖動81次左右。
第二招為點穴按摩功:在81次以後的抖動中,當由快漸慢時,手腕和手指自然伸直,掌心向下,兩臂向後微微夾脊。雙手自然慢慢上升,經肩上至頭頂,進行自發點穴和按摩,繞大腦兩半球,後三圈前三圈,然後在頭兩角處點摩再下降到耳上前,後側點摩,這樣幾乎點摩了頭部的所有經穴,抖動此時為止。
第三招為按摩五官功:擊天鼓9次,對耳正反兩麵的全息經穴分別按壓,壓摩9次,沐麵9次,幹梳頭9次,雙手重疊在臍間,男左下右上,女右下左上,再扣齒鼓漱各36次,“金漿玉液”滿口,分3次吞入下丹田。
第四招為腎間動氣功:左手抽出放在命門穴上,兩手勞宮穴相對,然後收腹、縮腎、提肛、吸氣同時進行,吸氣時氣升中丹田內,心腎相交,閉氣三秒鍾後,再呼氣,同時全身放鬆,進行三次。左手在後不動,右手在前向上、向右、向下、向左的方向轉9圈,再反轉9圈。然後雙手交換,右手在後,左手在前,收腹、縮腎、提肛、吸氣同時進行,吸氣時氣升中丹田內,心腎相交,閉氣三秒鍾後,再呼氣,同時全身放鬆,進行三次。右手在後不動,左手在前向上、向左、向下、向右的方向轉9圈,再反轉9圈。後手再重疊在前手上,體側還原。
第五招為靈龜調息功:采用順式呼吸法,吸氣時鼓腹,呼氣時收腹,吸氣時掌心向下,提至胸前。呼氣時變陽掌由膝緩緩下蹲,重心落在腳後跟上,兩手掌在膝前,氣呼盡後上體緩緩前俯,重心漸漸移到前腳掌上,繼而提起腳後跟,臂部上抬高於膝,頭前伸引頸,緩緩吸氣,同時雙手向前變陰掌,向兩側劃弧,勞宮穴吸氣。吸氣結束後,再呼氣,重心後移,頭抬起,成初下蹲式。連續作三次,第三次結束時,手變陽掌深吸氣,先直腿後直腰,腰直起後再呼氣,呼氣時變斜陰掌從額前向下導引入縮體側還原。
每天練完,武大郎神明而全身舒服。
數月後,武大郎已達到胎息的境界。
胎息,也稱真息,即胎兒在母體之中不以鼻口噓氣的一種若有若無的呼吸方法。初學氣功,先用鼻吸氣,然後閉住氣不使外出,在心裏暗自數數,數到120時,再用口極緩慢地吐出,慢慢練習到聽不見自己呼吸的聲音,連放在鼻孔上的羽毛都不能吹動。再往下練習,就要注意閉氣的時間,使所數之數逐漸增長,久而久之,就可增到1000,使得呼吸綿綿,吸多呼少,若有若無,達到胎息,以至於體呼吸。
武大郎練得身輕如燕,力大無比。但要想出神龜穀,依然是望洋興歎,望塵莫及,絕無可能。尤其是那隻餓狼仍在山崖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武大郎。更何況,武大郎的腿盡管又換了一次了藥,把那貼胸的最後一片狗皮膏藥貼上去,卻依然是傷口化膿,腐爛不堪。武大郎再也沒法跟著神龜練功了。
武大郎仰天長歎:“神龜呀,你雖教了俺這麽高深的功夫,卻治不好俺的傷腿,又有什麽用呢?還不是在這兒等死?”
神龜似乎聽懂了武大郎的歎息,它默默注視了一會兒,居然從石柱上跳下來,遊到武大郎身旁。武大郎大奇:“你是要俺爬到你的背上?”
神龜似乎點了點頭。
武大郎大喜,便爬到神龜背上。
正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