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少奶奶做事幹脆利索!不到一個時辰,劉家的管家過來說已經幫張歆尋到房子,後天就可以搬過去。
雖不好拂卻陳大少奶奶好意,可張歆還是要親自去看一看再定。
陳大少奶奶已經回家。次日,劉陳氏過來陪她去看房子。
雖然已經驗明不是她家親戚,這劉家和陳家好像還是認為有責任幫助她這遠道回來的鄉親。張歆心頭升起一股暖意,有了點回家的感覺。
陳大少奶奶姓薛,這個房子是她一位族伯父的。薛伯的兩個兒子出外謀生,家中隻有老夫妻兩個,兩個年幼的孫子,加上不多的幾個傭人。宅院大,花木多,人少,想找些住客,添些人氣,並不是為了幾個租金。
到那一看,張歆立刻喜歡上那個宅院。進門是正院。正院後麵是個大花園,園中有眼井,有條小溪,種滿花草灌木。四個偏院放射狀張開,每個偏院都有一個小小的天井花園。大花園有通到外麵街上的小門,進出並不需要通過正院。
花園中生機勃勃,五顏六色。張歆仔細看去,見到玉米,西紅柿,菠蘿,辣椒等好幾種在這個時代還鮮為人知的經濟作物。瞧這家的種法,竟是當作了觀賞植物。還有些西洋南洋的香料,也是隨意長著爬著。
還在揚州時,張歆通過廣閱雜書,並向廚娘農戶谘詢,就發現好些後世習以為常,廣為應用的經濟作物在這個時代,通過海上貿易和交往,已經被帶到中國,但大部分人都沒見過,不了解,更不懂得使用。時人所不知,時人所不能,就是穿越者的機會。
然而,也因為這些植物此時還不為人知,更沒有廣泛種植,要想見到弄到,也不容易。張歆很愛吃的西紅柿,去年在鬆江,打聽了一圈,也沒找到。
望著眼前這一大片,種類上百的植物,張歆心知自己走運,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中了。
跟著來的小羊和小強,不明白媽媽意外撿到寶的喜悅,卻本能地喜歡這個充滿生趣的地方,繞著圈子跑啊跳啊笑啊。
薛伯過來打招呼,張歆顧不上問房子,先向他詢問起這些植物,如何稱呼,怎麽種,收成如何,有沒有試過食用,……
薛伯是園藝愛好者,平時親自打理花園,聽見張歆連串的問題,以為遇到同好,操著半生不熟的官話,盡力解釋說明。
薛伯早年也是出海跑船的,主要跑南洋,也同西洋船打過交道,因為喜歡種東西,碰到見到特別的植物和種子,都會設法帶一些回來栽種。泉州接近熱帶,全年暖濕,弄回來的植物和種子大多存活下來,長得很好。
薛伯是個保守小心的人,隻是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植物生長,沒有功利心,自然也沒探索這些奇特植物的食用價值,倒是很認真地告訴張歆那些漂亮的果實,很多都是有毒的,不能吃。
張歆微微一笑,也不同他爭辯。有機會,她自然會讓他轉變看法。也許,她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吃“狼果”的人。
不但薛伯,他的妻子程氏也非常開朗隨和健談,尤其喜歡孩子,看到小羊小強,連忙把兩個孫子叫出來相見。大的六歲,小的三歲,兩個男孩一看見小強就開始對他擠眉弄眼。小強自然而然地同他們玩到了一起。
見小羊站在一邊看著,程氏還怕她寂寞:“我還有個外孫女,八歲了。等你們搬進來,我就接她過來,你們女孩家可以作伴。”
一拍即合,雙方互有好感。薛伯知道張歆是一樣跑船的兄弟出海遇險,劫後餘生,在異地留下的女兒,連房租都不肯收。張歆好說歹說,才定了一個非常優惠的價錢。
張歆搬到薛伯的百草園,沒幾天,南安龍尾陳家的人就上門認親來了。
陳大少奶奶見過張歆回去,第二天,就讓人去南安龍尾的陳家傳了消息。
奉賢沒有死在海上,在外地娶妻生女,他的女兒回來尋親了!
喜訊立時傳遍了湖西村,以及鄰近的湖東村,不僅陳氏家族,所有聽說的人都沉浸在興奮和期盼中。
最鎮定的反而是陳奉德的寡婦林氏。也許因為經曆了太久的盼望和太多的失望,也許因為張歆沒有帶回陳奉德的消息。老人家表現得很冷靜很冷淡:“我老了,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見。見了麵,我也不認得。阿懷,阿祥都成年了,可以當家了。有事,去問他兩個。 ”
林氏的兒子十三歲上病死了。阿懷阿祥是她撫養長大的一雙侄兒,上一輩老三陳奉忠的兒子。陳家這一房三兄弟沒有分家,奉德奉賢沒有兒子,能主事的確實是阿懷阿祥。
外出做工的阿懷阿祥被以最快速度叫了回來。兩個奔波生計的男人還沒來得及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堂妹生出什麽感覺,就被族中長輩和熱心的鄉鄰催促著,趕到泉州認親。
陳大少奶奶十分洽定張歆回去住薛伯家,直接給的就是這邊地址。
張歆又一次措手不及。好在,薛伯薛嬸早從陳氏姑嫂那裏得知她的身世,知道會有這回事,迎住了南安來的浩浩蕩蕩的認親隊伍。
誰說一句謊言需要一百句謊言來維護?她已經說夠一百句,卻隻是剛剛開始。隻怕一千句,一萬句也是不夠。還不僅僅是謊言——張歆暗暗歎著氣,打開箱子,小心地拿出一個骨灰盒,明白自己馬上就要成為這個世上最大膽,最無恥的騙子。
果然,看見張歆一身素服,捧著骨灰盒走出來,所有人都收起了笑容,鄭重地站了起來。
一個奉字輩的長者上前幾步,指著骨灰:“侄女,這裏麵是——你爹?”
張歆心虛地點點頭,垂下頭,不敢做聲。
落在旁人眼裏,這當然是悲傷的表現。
長者接過骨灰盒,含淚撫摸一遍,顫聲說:“奉賢兄弟,葉落歸根,你到家了,可以安息了!”
薛家下人擺起了香案。陳家長者把骨灰盒放了上去,同輩的幾個人依次上前添香禱祝。然後,以阿懷阿祥為首的晚輩一個個上前磕頭。
張歆沒想到會是這個陣仗,瞠目結舌,愧疚不已,緊緊絞著雙手,暗中懺悔祈求:“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是欺騙了他們,可沒想愚弄他們啊。那誰誰,你們死後有靈,可該看清楚了。這骨灰盒,根本不是我的主意,都是,都是倪乙弄的啊。”
確實,張歆自編的劇本裏原是沒有這個骨灰盒的。倪乙覺得一個弱智女流,帶著兩個孩子,長途跋涉,沒有過硬的緣由,難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同情。類似的情況,要麽是千裏尋夫,要麽是送靈柩還鄉。倪乙靈機一動,就往張歆的故事裏添了這麽個骨灰盒。
沒來得及同張歆商量,倪乙就把修改版本宣揚了出去。送亡父骨灰還鄉,果然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使張歆搖身一變成了這時代最看重的“孝女”,為她贏得了許多同情與好感。
可是,哪裏去弄這個骨灰盒?張歆不畏鬼神,卻也知道祖宗先人的事,是不好胡鬧的。
隨知倪乙還真是準備周到,被張歆一質問,就從包袱裏拿出來一紙包白白灰灰的粉狀物,眼神躲閃地遞了過來。
張歆當時嚇得後脖子上的汗毛都豎了起來,縮著手不敢接:“這是什麽?”
“不過是些香灰,沒什麽大不了。”倪乙鎮定地解釋:“我從清涼寺大雄寶殿佛像前的香爐裏挖的。這是供奉佛祖的香灰,呆在原先的香爐裏,日日受人膜拜,受得起你老家族人幾個頭。”
“不是受得起受不起的問題,這畢竟不是——”她這個現代人都知道,拜佛和拜先人是兩回事吧?
倪乙以為她是責怪他用香灰頂替她父親,撓撓頭辯解說:“父女連心,伯父若是在天有靈,瞧見你如今境遇,也要擔心,想必也願意助你。伯父的靈柩葬在京城,又已經入土為安,總不好打擾。你手頭總該有幾件伯父的遺物,同這香灰放在一起,就象有人立衣冠塚,也能代表伯父靈知了。伯父就算知道,也不會怪你。”
那一下,張歆真的替大明社會感激那個收倪乙為徒的老捕頭。倪乙這樣的“天才”,要不是早早被招安收編,套上了轡頭,流落江湖,還不定會成為什麽樣的禍害!
倪乙已經把話說出去,連顧實顧嫂都知道她是要送父親骨灰回泉州,這骨灰盒是不能缺了。
既是倪乙出的主意,張歆就讓他去弄這事,心裏很不厚道地想著:這糊弄人的骨灰盒,從頭到尾都是倪乙弄的,不管活著的,死了的,要怪就怪倪乙,要算帳也找他去哈。
骨灰盒雖然是倪乙弄出來的,拿出來騙人的卻是她。甚至,倪乙也是被她騙了。眼看祖母的先祖們一個個鄭重其事地對著一盒香灰磕頭,張歆良心發現,有了罪惡感,害怕這麽胡鬧遭報應。
陳家人見她一臉頹喪,泫然欲泣,隻道觸動了她失父的悲痛,想到她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僅憑著陳奉賢失憶後留下的一點線索,跋涉千裏,回到泉州,是多大的勇氣和毅力,一時間又感動又自豪,不由得肅然起敬。
還是那位長者,拍了拍她的肩膀:“侄女,別怕。回家來,我們都是你的親人。”
雖不好拂卻陳大少奶奶好意,可張歆還是要親自去看一看再定。
陳大少奶奶已經回家。次日,劉陳氏過來陪她去看房子。
雖然已經驗明不是她家親戚,這劉家和陳家好像還是認為有責任幫助她這遠道回來的鄉親。張歆心頭升起一股暖意,有了點回家的感覺。
陳大少奶奶姓薛,這個房子是她一位族伯父的。薛伯的兩個兒子出外謀生,家中隻有老夫妻兩個,兩個年幼的孫子,加上不多的幾個傭人。宅院大,花木多,人少,想找些住客,添些人氣,並不是為了幾個租金。
到那一看,張歆立刻喜歡上那個宅院。進門是正院。正院後麵是個大花園,園中有眼井,有條小溪,種滿花草灌木。四個偏院放射狀張開,每個偏院都有一個小小的天井花園。大花園有通到外麵街上的小門,進出並不需要通過正院。
花園中生機勃勃,五顏六色。張歆仔細看去,見到玉米,西紅柿,菠蘿,辣椒等好幾種在這個時代還鮮為人知的經濟作物。瞧這家的種法,竟是當作了觀賞植物。還有些西洋南洋的香料,也是隨意長著爬著。
還在揚州時,張歆通過廣閱雜書,並向廚娘農戶谘詢,就發現好些後世習以為常,廣為應用的經濟作物在這個時代,通過海上貿易和交往,已經被帶到中國,但大部分人都沒見過,不了解,更不懂得使用。時人所不知,時人所不能,就是穿越者的機會。
然而,也因為這些植物此時還不為人知,更沒有廣泛種植,要想見到弄到,也不容易。張歆很愛吃的西紅柿,去年在鬆江,打聽了一圈,也沒找到。
望著眼前這一大片,種類上百的植物,張歆心知自己走運,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中了。
跟著來的小羊和小強,不明白媽媽意外撿到寶的喜悅,卻本能地喜歡這個充滿生趣的地方,繞著圈子跑啊跳啊笑啊。
薛伯過來打招呼,張歆顧不上問房子,先向他詢問起這些植物,如何稱呼,怎麽種,收成如何,有沒有試過食用,……
薛伯是園藝愛好者,平時親自打理花園,聽見張歆連串的問題,以為遇到同好,操著半生不熟的官話,盡力解釋說明。
薛伯早年也是出海跑船的,主要跑南洋,也同西洋船打過交道,因為喜歡種東西,碰到見到特別的植物和種子,都會設法帶一些回來栽種。泉州接近熱帶,全年暖濕,弄回來的植物和種子大多存活下來,長得很好。
薛伯是個保守小心的人,隻是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植物生長,沒有功利心,自然也沒探索這些奇特植物的食用價值,倒是很認真地告訴張歆那些漂亮的果實,很多都是有毒的,不能吃。
張歆微微一笑,也不同他爭辯。有機會,她自然會讓他轉變看法。也許,她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吃“狼果”的人。
不但薛伯,他的妻子程氏也非常開朗隨和健談,尤其喜歡孩子,看到小羊小強,連忙把兩個孫子叫出來相見。大的六歲,小的三歲,兩個男孩一看見小強就開始對他擠眉弄眼。小強自然而然地同他們玩到了一起。
見小羊站在一邊看著,程氏還怕她寂寞:“我還有個外孫女,八歲了。等你們搬進來,我就接她過來,你們女孩家可以作伴。”
一拍即合,雙方互有好感。薛伯知道張歆是一樣跑船的兄弟出海遇險,劫後餘生,在異地留下的女兒,連房租都不肯收。張歆好說歹說,才定了一個非常優惠的價錢。
張歆搬到薛伯的百草園,沒幾天,南安龍尾陳家的人就上門認親來了。
陳大少奶奶見過張歆回去,第二天,就讓人去南安龍尾的陳家傳了消息。
奉賢沒有死在海上,在外地娶妻生女,他的女兒回來尋親了!
喜訊立時傳遍了湖西村,以及鄰近的湖東村,不僅陳氏家族,所有聽說的人都沉浸在興奮和期盼中。
最鎮定的反而是陳奉德的寡婦林氏。也許因為經曆了太久的盼望和太多的失望,也許因為張歆沒有帶回陳奉德的消息。老人家表現得很冷靜很冷淡:“我老了,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見。見了麵,我也不認得。阿懷,阿祥都成年了,可以當家了。有事,去問他兩個。 ”
林氏的兒子十三歲上病死了。阿懷阿祥是她撫養長大的一雙侄兒,上一輩老三陳奉忠的兒子。陳家這一房三兄弟沒有分家,奉德奉賢沒有兒子,能主事的確實是阿懷阿祥。
外出做工的阿懷阿祥被以最快速度叫了回來。兩個奔波生計的男人還沒來得及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堂妹生出什麽感覺,就被族中長輩和熱心的鄉鄰催促著,趕到泉州認親。
陳大少奶奶十分洽定張歆回去住薛伯家,直接給的就是這邊地址。
張歆又一次措手不及。好在,薛伯薛嬸早從陳氏姑嫂那裏得知她的身世,知道會有這回事,迎住了南安來的浩浩蕩蕩的認親隊伍。
誰說一句謊言需要一百句謊言來維護?她已經說夠一百句,卻隻是剛剛開始。隻怕一千句,一萬句也是不夠。還不僅僅是謊言——張歆暗暗歎著氣,打開箱子,小心地拿出一個骨灰盒,明白自己馬上就要成為這個世上最大膽,最無恥的騙子。
果然,看見張歆一身素服,捧著骨灰盒走出來,所有人都收起了笑容,鄭重地站了起來。
一個奉字輩的長者上前幾步,指著骨灰:“侄女,這裏麵是——你爹?”
張歆心虛地點點頭,垂下頭,不敢做聲。
落在旁人眼裏,這當然是悲傷的表現。
長者接過骨灰盒,含淚撫摸一遍,顫聲說:“奉賢兄弟,葉落歸根,你到家了,可以安息了!”
薛家下人擺起了香案。陳家長者把骨灰盒放了上去,同輩的幾個人依次上前添香禱祝。然後,以阿懷阿祥為首的晚輩一個個上前磕頭。
張歆沒想到會是這個陣仗,瞠目結舌,愧疚不已,緊緊絞著雙手,暗中懺悔祈求:“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是欺騙了他們,可沒想愚弄他們啊。那誰誰,你們死後有靈,可該看清楚了。這骨灰盒,根本不是我的主意,都是,都是倪乙弄的啊。”
確實,張歆自編的劇本裏原是沒有這個骨灰盒的。倪乙覺得一個弱智女流,帶著兩個孩子,長途跋涉,沒有過硬的緣由,難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同情。類似的情況,要麽是千裏尋夫,要麽是送靈柩還鄉。倪乙靈機一動,就往張歆的故事裏添了這麽個骨灰盒。
沒來得及同張歆商量,倪乙就把修改版本宣揚了出去。送亡父骨灰還鄉,果然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使張歆搖身一變成了這時代最看重的“孝女”,為她贏得了許多同情與好感。
可是,哪裏去弄這個骨灰盒?張歆不畏鬼神,卻也知道祖宗先人的事,是不好胡鬧的。
隨知倪乙還真是準備周到,被張歆一質問,就從包袱裏拿出來一紙包白白灰灰的粉狀物,眼神躲閃地遞了過來。
張歆當時嚇得後脖子上的汗毛都豎了起來,縮著手不敢接:“這是什麽?”
“不過是些香灰,沒什麽大不了。”倪乙鎮定地解釋:“我從清涼寺大雄寶殿佛像前的香爐裏挖的。這是供奉佛祖的香灰,呆在原先的香爐裏,日日受人膜拜,受得起你老家族人幾個頭。”
“不是受得起受不起的問題,這畢竟不是——”她這個現代人都知道,拜佛和拜先人是兩回事吧?
倪乙以為她是責怪他用香灰頂替她父親,撓撓頭辯解說:“父女連心,伯父若是在天有靈,瞧見你如今境遇,也要擔心,想必也願意助你。伯父的靈柩葬在京城,又已經入土為安,總不好打擾。你手頭總該有幾件伯父的遺物,同這香灰放在一起,就象有人立衣冠塚,也能代表伯父靈知了。伯父就算知道,也不會怪你。”
那一下,張歆真的替大明社會感激那個收倪乙為徒的老捕頭。倪乙這樣的“天才”,要不是早早被招安收編,套上了轡頭,流落江湖,還不定會成為什麽樣的禍害!
倪乙已經把話說出去,連顧實顧嫂都知道她是要送父親骨灰回泉州,這骨灰盒是不能缺了。
既是倪乙出的主意,張歆就讓他去弄這事,心裏很不厚道地想著:這糊弄人的骨灰盒,從頭到尾都是倪乙弄的,不管活著的,死了的,要怪就怪倪乙,要算帳也找他去哈。
骨灰盒雖然是倪乙弄出來的,拿出來騙人的卻是她。甚至,倪乙也是被她騙了。眼看祖母的先祖們一個個鄭重其事地對著一盒香灰磕頭,張歆良心發現,有了罪惡感,害怕這麽胡鬧遭報應。
陳家人見她一臉頹喪,泫然欲泣,隻道觸動了她失父的悲痛,想到她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僅憑著陳奉賢失憶後留下的一點線索,跋涉千裏,回到泉州,是多大的勇氣和毅力,一時間又感動又自豪,不由得肅然起敬。
還是那位長者,拍了拍她的肩膀:“侄女,別怕。回家來,我們都是你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