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雲牌幾聲響亮,皇帝登基坐殿,麵南背北,雙臂垂肩,目光如炬,神態威儀,殿下群臣文東武西,一個個朝服冠帶,衣甲鮮亮,手持笏板,目不斜視,司禮太監拉長聲音一聲高喝,百官文武齊齊行禮,三拜九扣,三呼萬歲,禮畢,各自起身重新站好,屏氣凝神,靜候皇上指示。
宣德皇帝掃視了一眼殿下眾臣,隨後輕輕揚下兒揚手,司禮太監心領神會,上前半步,手中拂塵一擺,口中高聲宣道,“皇上有旨,眾卿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這是朝會慣例——大周幅原遼闊,人口眾多,每天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這些事情有大有小,有急有緩,有輕有重,有些事情地方官吏就可以處理,有些事情要由朝中高官決定,有些事情則必須經由聖上禦覽批示,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奏章形式由各地送到京城各部,各部審核後依權限能處理的處理,無權處理的再上交皇上,待皇上批示後再下達地方執行,當然,國事繁忙,事務眾多,這些奏章不可能采取先到先處理,後到後處理的方式進行,重要的,緊急的,影響大的會排在前邊,不是那麽重要的,緊急的,影響沒那麽大的則排在後麵,又因為皇上的精力有限,每天能夠批閱的奏章有數,再加上皇上本人勤政與否不同,所以有些奏章可能遞上去很快得到批示,有些遞上去幾天,十幾天,甚至數個月都得不到處理,同時又有一些突發事件由於事出突然,來不及循例撰寫奏章等候皇上批示,必須在第一時間盡快處理,得到皇上的批示,所以隻要朝臣覺得必要,都可以在這個時間向皇上當麵稟告,皇上便可以馬上做出指示,或指派相應官員負責,或交付眾朝臣商議研究,正因為如此,夠不夠資格參加早朝麵聖是官員地位身份的重要標誌,那代表著這名官員可不可以直接與皇上對話,能不能有機會讓聲音直達天聽。當然,有這個機會權力並不等於這個機會權力可以隨便使用,要知道皇上的時間寶貴的很,要處理的多是那些關乎國家安危發展的大事兒,若隻是為了刷存在感隨便找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讓皇上費神,恐怕不等皇上發怒,同殿稱臣的其他官員就已經眾口一辭,齊聲撻伐,參你個擾亂朝政的罪名,請皇上罰官降級,趕離朝堂之外了,故此若是沒有真的必須急著要處理的事情,很少有人亂站出來說話,以免耽誤浪費了皇上和諸位同僚的時間,自取其禍。
“啟稟聖上,河南近日連降大雨,黃河泛濫,水災殃及百裏,死者逾千,災後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牲畜動物屍體隨處可見,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以河南一府之力恐難以應對,請聖上降旨,派欽差大臣帶錢糧物品及醫生藥品賑濟災區,防止疫病。”吏部尚書出班稟報,手中高舉昨晚趕寫而出的奏章。
宣德皇帝略一頷首,旁邊的司禮太監急步上前,取過奏章回到龍書案旁,雙手高舉過頂,將奏章送到宣德皇帝麵前。
宣德皇帝接過奏章打開閱覽,看過之後取過朱筆批示,同時口中說道,“著工部侍郎袁振業赴河南賑災,戶部撥白銀五萬兩,糧十萬石,另太醫院差十名太醫隨隊出發,協助賑災防疫。”
“臣等尊旨”
皇帝是金口玉言,言出法隨,朝堂之上每說的一句話都是聖旨,被點到名的官員和部門負責人連忙出班接旨,至於正式的公文,早朝過後自會有專人負責交接。
“啟稟聖上,西北匈奴頻頻犯境,掠我邊民,奪我財物,如不及早懲治,恐其氣焰日盛,終成大患,請聖上加強西北防務,增加兵力軍資,出動出擊,滅除臨近邊境幾處匈奴部落,防患於未燃。”
又有兵部尚書奉上奏折請示,不過這一次宣德皇帝就沒有象之前那樣看完奏折後馬上批示,而是先詢問殿下眾臣的意見。
“臣以為加強西北防務之事並非當務之急,十年前漠北一戰,匈奴死傷慘重,青壯年者十去其七,餘者多為老弱病殘,十年時間,並不足以恢複元氣,頻繁犯境無非是小部落偶爾為之之事,規模不大,短時間五六年內不足為患,以西北地區的兵力,隻要固守幾處關隘要地,便足以控製大局,防止匈奴大規模南下犯邊。至於主動出擊打擊匈奴,臣以為不妥,一則我大周軍隊以步兵為主,擅守而不擅攻,而匈奴多騎兵,日趨百裏,行走如風,擅攻而不擅守,加之所部多在大漠邊緣,一旦戰事不利可以立即逃入大漠深處,我軍戰勝往往也很難重創敵酋,可一旦戰事不利,我軍撤退速度則很難拜托敵軍追擊,因此一旦敗戰常常會被全軍殲滅,故此在地形不熟,部隊移動速度緩慢的小規模戰鬥中主動出擊很可能會是得不償失,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行為。”
皇上主動垂詢正是大臣們表現各自才能的機會,這時即使有一些不太妥當的話皇上一般也不會追究問責,所以官員們的發言極為踴躍。
“龐大人此言差矣,正因為匈奴各部此時尚弱,還沒有出現那種一呼百應,統令漠北各部落的一代豪雄,所以我軍才應出去出擊,及時打壓匈奴人的好戰氣焰,讓其不敢再興戰事,而若是一味固守,任由匈奴各部落自由發展,那麽以匈奴人的好戰本性,不出幾年,肯定會有有能力終一漠北各部落的王者出現,星星之火變成燎原,那時再去阻止,即使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也要付出比提早出擊多幾倍甚至十幾倍的代價!”
既然是討論,自然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武主戰,文主和,這是自古以來最常見的態勢,而且即使在軍隊內部,文官集團也有各自的派係利益,當下裏是各自據理力爭,吵得是熱火朝天。(未完待續。)
宣德皇帝掃視了一眼殿下眾臣,隨後輕輕揚下兒揚手,司禮太監心領神會,上前半步,手中拂塵一擺,口中高聲宣道,“皇上有旨,眾卿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這是朝會慣例——大周幅原遼闊,人口眾多,每天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這些事情有大有小,有急有緩,有輕有重,有些事情地方官吏就可以處理,有些事情要由朝中高官決定,有些事情則必須經由聖上禦覽批示,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奏章形式由各地送到京城各部,各部審核後依權限能處理的處理,無權處理的再上交皇上,待皇上批示後再下達地方執行,當然,國事繁忙,事務眾多,這些奏章不可能采取先到先處理,後到後處理的方式進行,重要的,緊急的,影響大的會排在前邊,不是那麽重要的,緊急的,影響沒那麽大的則排在後麵,又因為皇上的精力有限,每天能夠批閱的奏章有數,再加上皇上本人勤政與否不同,所以有些奏章可能遞上去很快得到批示,有些遞上去幾天,十幾天,甚至數個月都得不到處理,同時又有一些突發事件由於事出突然,來不及循例撰寫奏章等候皇上批示,必須在第一時間盡快處理,得到皇上的批示,所以隻要朝臣覺得必要,都可以在這個時間向皇上當麵稟告,皇上便可以馬上做出指示,或指派相應官員負責,或交付眾朝臣商議研究,正因為如此,夠不夠資格參加早朝麵聖是官員地位身份的重要標誌,那代表著這名官員可不可以直接與皇上對話,能不能有機會讓聲音直達天聽。當然,有這個機會權力並不等於這個機會權力可以隨便使用,要知道皇上的時間寶貴的很,要處理的多是那些關乎國家安危發展的大事兒,若隻是為了刷存在感隨便找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讓皇上費神,恐怕不等皇上發怒,同殿稱臣的其他官員就已經眾口一辭,齊聲撻伐,參你個擾亂朝政的罪名,請皇上罰官降級,趕離朝堂之外了,故此若是沒有真的必須急著要處理的事情,很少有人亂站出來說話,以免耽誤浪費了皇上和諸位同僚的時間,自取其禍。
“啟稟聖上,河南近日連降大雨,黃河泛濫,水災殃及百裏,死者逾千,災後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牲畜動物屍體隨處可見,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以河南一府之力恐難以應對,請聖上降旨,派欽差大臣帶錢糧物品及醫生藥品賑濟災區,防止疫病。”吏部尚書出班稟報,手中高舉昨晚趕寫而出的奏章。
宣德皇帝略一頷首,旁邊的司禮太監急步上前,取過奏章回到龍書案旁,雙手高舉過頂,將奏章送到宣德皇帝麵前。
宣德皇帝接過奏章打開閱覽,看過之後取過朱筆批示,同時口中說道,“著工部侍郎袁振業赴河南賑災,戶部撥白銀五萬兩,糧十萬石,另太醫院差十名太醫隨隊出發,協助賑災防疫。”
“臣等尊旨”
皇帝是金口玉言,言出法隨,朝堂之上每說的一句話都是聖旨,被點到名的官員和部門負責人連忙出班接旨,至於正式的公文,早朝過後自會有專人負責交接。
“啟稟聖上,西北匈奴頻頻犯境,掠我邊民,奪我財物,如不及早懲治,恐其氣焰日盛,終成大患,請聖上加強西北防務,增加兵力軍資,出動出擊,滅除臨近邊境幾處匈奴部落,防患於未燃。”
又有兵部尚書奉上奏折請示,不過這一次宣德皇帝就沒有象之前那樣看完奏折後馬上批示,而是先詢問殿下眾臣的意見。
“臣以為加強西北防務之事並非當務之急,十年前漠北一戰,匈奴死傷慘重,青壯年者十去其七,餘者多為老弱病殘,十年時間,並不足以恢複元氣,頻繁犯境無非是小部落偶爾為之之事,規模不大,短時間五六年內不足為患,以西北地區的兵力,隻要固守幾處關隘要地,便足以控製大局,防止匈奴大規模南下犯邊。至於主動出擊打擊匈奴,臣以為不妥,一則我大周軍隊以步兵為主,擅守而不擅攻,而匈奴多騎兵,日趨百裏,行走如風,擅攻而不擅守,加之所部多在大漠邊緣,一旦戰事不利可以立即逃入大漠深處,我軍戰勝往往也很難重創敵酋,可一旦戰事不利,我軍撤退速度則很難拜托敵軍追擊,因此一旦敗戰常常會被全軍殲滅,故此在地形不熟,部隊移動速度緩慢的小規模戰鬥中主動出擊很可能會是得不償失,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行為。”
皇上主動垂詢正是大臣們表現各自才能的機會,這時即使有一些不太妥當的話皇上一般也不會追究問責,所以官員們的發言極為踴躍。
“龐大人此言差矣,正因為匈奴各部此時尚弱,還沒有出現那種一呼百應,統令漠北各部落的一代豪雄,所以我軍才應出去出擊,及時打壓匈奴人的好戰氣焰,讓其不敢再興戰事,而若是一味固守,任由匈奴各部落自由發展,那麽以匈奴人的好戰本性,不出幾年,肯定會有有能力終一漠北各部落的王者出現,星星之火變成燎原,那時再去阻止,即使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也要付出比提早出擊多幾倍甚至十幾倍的代價!”
既然是討論,自然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武主戰,文主和,這是自古以來最常見的態勢,而且即使在軍隊內部,文官集團也有各自的派係利益,當下裏是各自據理力爭,吵得是熱火朝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