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趙孟圖倒也沒有藏私,做了非常詳細的解答。
軍中武技與江湖中人的武技不同,除了強調威力,同時也非常強調效率,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殺對手又或者說使對手失去戰鬥力,而江湖人所練習的武技則在效率方麵要求相對少些,這是因為軍人使用武技的時候通常是在千軍萬馬的戰場,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上千甚至過萬的敵我雙方混戰之中的搏殺,一名軍人要麵對的往往不止是一名對手,而對手也未必隻有正麵,左右兩旁還有背後都可能有敵軍的戰士存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麵前的對手,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來自敵人的威脅,少一個,需要自已分神去應付的攻擊也就少一些。故此,軍中搏擊術講求的是猛獅搏兔,必盡全力,能夠一招擊倒敵人便絕不會用兩招,因為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你未必有機會使第二招,這就形成了軍中搏擊術的最大特點,簡單,有效,直接,以硬對硬,很少花巧。
而江湖中人的對決,一般是以一敵一,即便是門派之間的爭鬥,規模一般也不會很大,幾人,十幾人的群鬥就已經很大了(再大可能就會驚動官府)。所以,江湖人之間對決時,對於效率方麵的要求不那麽高,(因為有的是時間去慢慢打下去,而不必擔心要應付的對手會越來越多),故此江湖人的武技更強調靈活,招術複雜且多變,
那麽軍中武技和江湖武技孰強孰弱內?
通常而言,單對單又或者小範圍幾對幾的打鬥中,江湖武技更容易占到上風,而大規模的戰鬥中,軍中武技所發揮的威力更大。當然,這隻是泛泛而談,實際上軍中的高級將領除了精研軍中武技外往往也會修習一些江湖武技,軍人世家更是多有家傳的武技功夫,象楊家槍,嶽家拳等等,練到熟練,一對一的對決中並不比一般的江湖功夫弱,所以說到底,不是哪種功夫武技強弱的問題,而是使用那種功夫武技強弱與否的問題,再高明的功夫你修練不到家,一樣也會被人打敗。
好比隋末唐初的名將程咬金,有名的三板斧,除了前三招外,其他的就是仗著力氣大胡掄,一般二三流的武將功夫雖然比他強,卻也未必過的了他的三板斧,可一旦扛過去了這三板斧,輸的基本就是程咬金了,原因無他,招術太少,變化簡單,被摸清楚了規律,便失去了威脅,不過話雖如此,知道這三板斧和能扛過這三板斧是兩回事兒,因為程咬金這三板斧耍的太熟,已經達到近乎條件反射式的程度,就算你知道他下一招要幹嘛,你也得有足夠的速度做反應才成呀。
而趙孟圖和其爺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招法和力氣上,雙方使用同樣的拳法,而單論力量,正在當年的趙孟圖甚至比其爺爺還要強上一些,之所以三招之間就會敗落,以死相搏甚至撐不過去一招,其差距就是在火候分存的把握上,而這種火候分存的把握很難用語言說的清楚,簡單的講就是一種感覺,就象廚師做菜的菜譜裏常常有鹽少許,油少許之類的說明,少許是多少?誰能說的清楚?可能和使用的材料有關,可能和當時的天氣有關,也可能和食客那時的身體狀況有關,總之,並非是一成不變,今天的少許明天未必就是正確,這個人的少許也不等於那個人的少許,高明的廚師可以因地製宜,隨機應變,而平庸的廚師隻會照本宣科,不懂變化因應,說起來隻是一張窗戶紙,但沒有捅透,你就看不到那一邊的風景。
聽了這些,譚曉天也是大有感悟——趙孟圖所說的是武術,但這又何嚐不能引申到圍棋領域呢?武術裏的流派固然數不勝數,圍棋裏的門派可也同樣不少啊。有的講求大開大合,堂堂正正,有的追求小巧細膩,構思深遠,有的強調勇猛凶悍,有的強調委婉迂回,有的重力不重形,全靠臨場發揮,有的注重傳承,講究平時的積累,無論哪一種流派都是各有長短,但到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一樣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沒有最強的武技,隻有最強的戰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圍棋,而無論是下棋還是練拳,練到後來追求的都是一種境界,拳術又或者招法僅僅是外表的形,其中的感悟體驗才是其根。就好比單以計算而論,很多內弟子的速度和深度未必比那些一流棋士差多少,但真正在棋盤上交手,卻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落於下風,名師未必一定出高徒,有時未必是那些名師不願意把真本事教給自已的弟子,而是那些真正的本事不是老師想教學生就能學的會。
有了收獲,譚曉天學習的興趣更濃了,雖然辛苦度比之前在鄭家時又增加了一倍不止,但他卻是樂在其中,每日裏來學棋習武,苦練不止,所謂付出就有回報,別的不說,十幾天下來後身體強壯的跟個小牛犢子似的,一頓飯能吃五個饅頭,兩碗稀飯,比許多成年人還要多一些,軍體九式練得滾瓜爛熟,虎虎聲風,若不是年紀尚小,肌肉力量不足,一對一對練時連有些入伍兩三年的老兵都贏不了他,此外還有弓箭,現在的譚曉天已經能輕鬆拉開七鬥之弓,二十步內,箭枝不落靶外,如此表現讓趙孟圖大為驚訝,甚至有心勸其棄棋從伍,跟著他在軍隊裏混,有他的照顧再加上小孩子自已的努力,十五六歲時能當上百夫長也不一定,隻是想到人家隻是暫時交由自已管教,等半個月後與爺爺禦前對弈後便會接回鄭家也就隻能歎氣了,想鄭家肯定不會放棄如此一位天才棋童去當大頭兵,更不要說皇上知道後也絕不會同意,所以最終還是無奈的放棄了。
軍中武技與江湖中人的武技不同,除了強調威力,同時也非常強調效率,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殺對手又或者說使對手失去戰鬥力,而江湖人所練習的武技則在效率方麵要求相對少些,這是因為軍人使用武技的時候通常是在千軍萬馬的戰場,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上千甚至過萬的敵我雙方混戰之中的搏殺,一名軍人要麵對的往往不止是一名對手,而對手也未必隻有正麵,左右兩旁還有背後都可能有敵軍的戰士存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麵前的對手,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來自敵人的威脅,少一個,需要自已分神去應付的攻擊也就少一些。故此,軍中搏擊術講求的是猛獅搏兔,必盡全力,能夠一招擊倒敵人便絕不會用兩招,因為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你未必有機會使第二招,這就形成了軍中搏擊術的最大特點,簡單,有效,直接,以硬對硬,很少花巧。
而江湖中人的對決,一般是以一敵一,即便是門派之間的爭鬥,規模一般也不會很大,幾人,十幾人的群鬥就已經很大了(再大可能就會驚動官府)。所以,江湖人之間對決時,對於效率方麵的要求不那麽高,(因為有的是時間去慢慢打下去,而不必擔心要應付的對手會越來越多),故此江湖人的武技更強調靈活,招術複雜且多變,
那麽軍中武技和江湖武技孰強孰弱內?
通常而言,單對單又或者小範圍幾對幾的打鬥中,江湖武技更容易占到上風,而大規模的戰鬥中,軍中武技所發揮的威力更大。當然,這隻是泛泛而談,實際上軍中的高級將領除了精研軍中武技外往往也會修習一些江湖武技,軍人世家更是多有家傳的武技功夫,象楊家槍,嶽家拳等等,練到熟練,一對一的對決中並不比一般的江湖功夫弱,所以說到底,不是哪種功夫武技強弱的問題,而是使用那種功夫武技強弱與否的問題,再高明的功夫你修練不到家,一樣也會被人打敗。
好比隋末唐初的名將程咬金,有名的三板斧,除了前三招外,其他的就是仗著力氣大胡掄,一般二三流的武將功夫雖然比他強,卻也未必過的了他的三板斧,可一旦扛過去了這三板斧,輸的基本就是程咬金了,原因無他,招術太少,變化簡單,被摸清楚了規律,便失去了威脅,不過話雖如此,知道這三板斧和能扛過這三板斧是兩回事兒,因為程咬金這三板斧耍的太熟,已經達到近乎條件反射式的程度,就算你知道他下一招要幹嘛,你也得有足夠的速度做反應才成呀。
而趙孟圖和其爺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招法和力氣上,雙方使用同樣的拳法,而單論力量,正在當年的趙孟圖甚至比其爺爺還要強上一些,之所以三招之間就會敗落,以死相搏甚至撐不過去一招,其差距就是在火候分存的把握上,而這種火候分存的把握很難用語言說的清楚,簡單的講就是一種感覺,就象廚師做菜的菜譜裏常常有鹽少許,油少許之類的說明,少許是多少?誰能說的清楚?可能和使用的材料有關,可能和當時的天氣有關,也可能和食客那時的身體狀況有關,總之,並非是一成不變,今天的少許明天未必就是正確,這個人的少許也不等於那個人的少許,高明的廚師可以因地製宜,隨機應變,而平庸的廚師隻會照本宣科,不懂變化因應,說起來隻是一張窗戶紙,但沒有捅透,你就看不到那一邊的風景。
聽了這些,譚曉天也是大有感悟——趙孟圖所說的是武術,但這又何嚐不能引申到圍棋領域呢?武術裏的流派固然數不勝數,圍棋裏的門派可也同樣不少啊。有的講求大開大合,堂堂正正,有的追求小巧細膩,構思深遠,有的強調勇猛凶悍,有的強調委婉迂回,有的重力不重形,全靠臨場發揮,有的注重傳承,講究平時的積累,無論哪一種流派都是各有長短,但到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一樣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沒有最強的武技,隻有最強的戰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圍棋,而無論是下棋還是練拳,練到後來追求的都是一種境界,拳術又或者招法僅僅是外表的形,其中的感悟體驗才是其根。就好比單以計算而論,很多內弟子的速度和深度未必比那些一流棋士差多少,但真正在棋盤上交手,卻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落於下風,名師未必一定出高徒,有時未必是那些名師不願意把真本事教給自已的弟子,而是那些真正的本事不是老師想教學生就能學的會。
有了收獲,譚曉天學習的興趣更濃了,雖然辛苦度比之前在鄭家時又增加了一倍不止,但他卻是樂在其中,每日裏來學棋習武,苦練不止,所謂付出就有回報,別的不說,十幾天下來後身體強壯的跟個小牛犢子似的,一頓飯能吃五個饅頭,兩碗稀飯,比許多成年人還要多一些,軍體九式練得滾瓜爛熟,虎虎聲風,若不是年紀尚小,肌肉力量不足,一對一對練時連有些入伍兩三年的老兵都贏不了他,此外還有弓箭,現在的譚曉天已經能輕鬆拉開七鬥之弓,二十步內,箭枝不落靶外,如此表現讓趙孟圖大為驚訝,甚至有心勸其棄棋從伍,跟著他在軍隊裏混,有他的照顧再加上小孩子自已的努力,十五六歲時能當上百夫長也不一定,隻是想到人家隻是暫時交由自已管教,等半個月後與爺爺禦前對弈後便會接回鄭家也就隻能歎氣了,想鄭家肯定不會放棄如此一位天才棋童去當大頭兵,更不要說皇上知道後也絕不會同意,所以最終還是無奈的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