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幽州的戰局急轉直下,劉龑當然是惱怒無比的。眼下正是對高麗作戰的關鍵階段,能否將高麗一舉消滅直接關係到絹之國能否順利擺脫兩線作戰的窘境,偏偏在這個時候突契再次發難,而且阿比契力爾沒有朝著他計劃中的攻擊重點太原進軍,而是轉向了幽州方向。這個戰略重點方向性的錯誤讓劉龑後悔不已,當然他也恨幽州防禦使朱天順的無能:接連幾年幽州都飽受突契的荼毒,可是朱天順組建的防禦圈還是和當年楊蓮在位時一樣一觸即潰,每次都讓朝廷麵臨派遣援軍的難題。按理說從太原和遼東出兵是最快捷的,可是之前的多次戰例都表明絹之國軍隊移動的速度低於突契軍,突契人很可能借此圍點打援,甚至轉而偷襲因此而變得空虛的地段,這顯然是絹之國不能容忍的事情。
思來想去始終沒有想到好主意的劉龑,在朝堂之上同樣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文官武將們各執一詞,可是每一個辦法都不能令劉龑感到滿意,偏偏這時候他最信任的智囊伍思成遠在帕斯未歸,華皇後雖然長於計謀卻於軍事上並無太深入的了解,因此劉龑隻能悄悄把薛伯仁招進宮內來問計。
對於這件事情,薛伯仁也是十分為難,當然他和劉龑的觀點有些不同,他認為幽州的危機並不能全都怪在朱天順一個人的身上。這裏麵固然有他的責任,可是也不該忽視為了進攻高麗從幽州調走了鄭夢龍的水軍部隊,這也造成了幽州地麵上缺乏水軍支撐所造成的軍隊機動速度減慢的事實,同時在幽州這個比太原更加寬廣的防禦正麵上,朱天順手頭的兵力卻比劉獻之更少,軍隊素質也差了一截。在這種情況下。朱天順隻能將有限的兵力放在幾個戰略重點上布防,隻不過這一次突契人的行動似乎是獲悉了幽州的虛實,這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麵。此時從遼東和太原派出援兵並不妥當。這很有可能中了對方調虎離山之計,可是不派援兵幽州又有丟失更多城池的危險。因此薛伯仁建議由他親自領兵前去支援幽州。盡管這麽做有遠水難救近火的危險,但是卻可以事先知會一聲劉獻之,讓他用虛兵迷惑突契的視線,以此來爭取一些時間。此外,薛伯仁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如果解除了幽州的危機,請求劉龑同意派出援軍中的一部分精銳前去幫助楊蓮撚平高麗。
薛伯仁說出這話是冒著風險的,因為這一次派出援軍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舉動將會使得京城長安的兵力變得空虛,一旦其他防禦地帶出現問題劉龑幾乎已經無能為力了,在這個時候要分兵去打高麗,這意味著長安的空虛時間將會更加延長。
對於薛伯仁的建議,劉龑遲疑了一下,還是答應了下來。因為他明白薛伯仁的出發點是借著這次不得不拯救幽州的危機作為借口,盡快解決高麗的戰事,這可以省去和朝廷內部反對這種做法的勢力磨嘴皮子的功夫,給他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既成事實,盡管長安會因此空虛。但從長遠眼光來看卻是十分有利的。
最後薛伯仁向劉龑提出了他想到的一個憂慮:現在唯一令人擔心的就是遼東的蘇成棟,如果他因為幽州戰事吃緊而忍不住舉兵南下的話,就有可能被阿比契力爾鑽了空子。因此朝廷應該立即下達一份詔書,嚴令遼東不可出兵救援。劉龑點頭答應了。
君臣商議已定,劉龑下詔書進行安排各項事宜,薛伯仁在南北兩營點齊八萬大軍(這相當於南北兩營近七成的兵力),向幽州進發。
盡管薛伯仁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規劃了一遍,可惜他不能像神仙一樣未卜先知,事情的發展還是超出了他的估計。其中的關鍵性的失誤就是那封寫給遼東都護蘇成棟的信,那是堪稱多此一舉的行動。因為這封信最終沒能送到蘇成棟的手上,由於突契軍的兵鋒已經深入幽州內地。信使不幸被突契軍所俘獲,這封信落到了阿比契力爾的手中。
阿比契力爾得到此信如獲至寶。立即找人仿照筆跡重新偽造了一封,然後著得力之人送去遼東。信中命令蘇成棟立即出兵救援。與太原的劉獻之和薛伯仁的大軍三路合擊,解除幽州的困局。
當蘇成棟收到信以後陷入了沉思,他不是看不出自己貿然出兵的危險,因此盡管朱天順的告急文書不斷送到他的手中,他卻始終不肯出兵相助。他對幽州的危機日益加深也是心急如焚,可是他明白自己的責任是首先要確保遼東的安全,如果因為營救昔日的同僚而使得遼東有失的話,那麽他的罪過就大了。
所以哪怕朱天順接連不斷的懇求他出兵接應,他卻隻是送去了一些輜重物質以助其防守,卻不肯派遣大軍。現在皇上下了聖旨要求自己出兵,這與他的出發點並不相同,心裏不以為然可蘇成棟卻不能違抗皇命,隻能安排出兵事宜。
當然蘇成棟不傻,他雖然組織了南下救援的大軍,卻並沒有放鬆對突契的防禦,他將精兵強將安排在了西線防禦正麵上,這些兵力固然不足以抵擋突契的大軍,卻能拖延相當的時間,這可以為他及時回軍救援贏得時間,但是由此遼東其他地方的防禦力量就變得十分薄弱,同時他所製定的縱深防禦體係也無法完成,蘇成棟帶著滿心的不安和疑慮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當蘇成棟舉兵南下的情報被送到阿比契力爾手上的時候,就連這位突契大汗也忍不住喜形於色,他激動的向手下的將領們宣布,此次幽州作戰已經獲得了成功,接下來就是新的作戰階段——他將親自去指揮早已埋伏在遼東邊境上的五萬精銳部隊,向遼東發起進攻。
這一次的突契進犯至此開始失控,從而導致了之後一係列的混亂局麵和可怕後果,這是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意識到的。(未完待續。)
思來想去始終沒有想到好主意的劉龑,在朝堂之上同樣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文官武將們各執一詞,可是每一個辦法都不能令劉龑感到滿意,偏偏這時候他最信任的智囊伍思成遠在帕斯未歸,華皇後雖然長於計謀卻於軍事上並無太深入的了解,因此劉龑隻能悄悄把薛伯仁招進宮內來問計。
對於這件事情,薛伯仁也是十分為難,當然他和劉龑的觀點有些不同,他認為幽州的危機並不能全都怪在朱天順一個人的身上。這裏麵固然有他的責任,可是也不該忽視為了進攻高麗從幽州調走了鄭夢龍的水軍部隊,這也造成了幽州地麵上缺乏水軍支撐所造成的軍隊機動速度減慢的事實,同時在幽州這個比太原更加寬廣的防禦正麵上,朱天順手頭的兵力卻比劉獻之更少,軍隊素質也差了一截。在這種情況下。朱天順隻能將有限的兵力放在幾個戰略重點上布防,隻不過這一次突契人的行動似乎是獲悉了幽州的虛實,這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麵。此時從遼東和太原派出援兵並不妥當。這很有可能中了對方調虎離山之計,可是不派援兵幽州又有丟失更多城池的危險。因此薛伯仁建議由他親自領兵前去支援幽州。盡管這麽做有遠水難救近火的危險,但是卻可以事先知會一聲劉獻之,讓他用虛兵迷惑突契的視線,以此來爭取一些時間。此外,薛伯仁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如果解除了幽州的危機,請求劉龑同意派出援軍中的一部分精銳前去幫助楊蓮撚平高麗。
薛伯仁說出這話是冒著風險的,因為這一次派出援軍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舉動將會使得京城長安的兵力變得空虛,一旦其他防禦地帶出現問題劉龑幾乎已經無能為力了,在這個時候要分兵去打高麗,這意味著長安的空虛時間將會更加延長。
對於薛伯仁的建議,劉龑遲疑了一下,還是答應了下來。因為他明白薛伯仁的出發點是借著這次不得不拯救幽州的危機作為借口,盡快解決高麗的戰事,這可以省去和朝廷內部反對這種做法的勢力磨嘴皮子的功夫,給他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既成事實,盡管長安會因此空虛。但從長遠眼光來看卻是十分有利的。
最後薛伯仁向劉龑提出了他想到的一個憂慮:現在唯一令人擔心的就是遼東的蘇成棟,如果他因為幽州戰事吃緊而忍不住舉兵南下的話,就有可能被阿比契力爾鑽了空子。因此朝廷應該立即下達一份詔書,嚴令遼東不可出兵救援。劉龑點頭答應了。
君臣商議已定,劉龑下詔書進行安排各項事宜,薛伯仁在南北兩營點齊八萬大軍(這相當於南北兩營近七成的兵力),向幽州進發。
盡管薛伯仁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規劃了一遍,可惜他不能像神仙一樣未卜先知,事情的發展還是超出了他的估計。其中的關鍵性的失誤就是那封寫給遼東都護蘇成棟的信,那是堪稱多此一舉的行動。因為這封信最終沒能送到蘇成棟的手上,由於突契軍的兵鋒已經深入幽州內地。信使不幸被突契軍所俘獲,這封信落到了阿比契力爾的手中。
阿比契力爾得到此信如獲至寶。立即找人仿照筆跡重新偽造了一封,然後著得力之人送去遼東。信中命令蘇成棟立即出兵救援。與太原的劉獻之和薛伯仁的大軍三路合擊,解除幽州的困局。
當蘇成棟收到信以後陷入了沉思,他不是看不出自己貿然出兵的危險,因此盡管朱天順的告急文書不斷送到他的手中,他卻始終不肯出兵相助。他對幽州的危機日益加深也是心急如焚,可是他明白自己的責任是首先要確保遼東的安全,如果因為營救昔日的同僚而使得遼東有失的話,那麽他的罪過就大了。
所以哪怕朱天順接連不斷的懇求他出兵接應,他卻隻是送去了一些輜重物質以助其防守,卻不肯派遣大軍。現在皇上下了聖旨要求自己出兵,這與他的出發點並不相同,心裏不以為然可蘇成棟卻不能違抗皇命,隻能安排出兵事宜。
當然蘇成棟不傻,他雖然組織了南下救援的大軍,卻並沒有放鬆對突契的防禦,他將精兵強將安排在了西線防禦正麵上,這些兵力固然不足以抵擋突契的大軍,卻能拖延相當的時間,這可以為他及時回軍救援贏得時間,但是由此遼東其他地方的防禦力量就變得十分薄弱,同時他所製定的縱深防禦體係也無法完成,蘇成棟帶著滿心的不安和疑慮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當蘇成棟舉兵南下的情報被送到阿比契力爾手上的時候,就連這位突契大汗也忍不住喜形於色,他激動的向手下的將領們宣布,此次幽州作戰已經獲得了成功,接下來就是新的作戰階段——他將親自去指揮早已埋伏在遼東邊境上的五萬精銳部隊,向遼東發起進攻。
這一次的突契進犯至此開始失控,從而導致了之後一係列的混亂局麵和可怕後果,這是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意識到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