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巴爾圖裏的確不是一個等閑之輩,雖然他的計劃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他還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將事情導向最有利於自己的方麵。
首先他利用拉曼德爾部的迪米卡布爾策動了十三部叛亂,雖然最終起兵的數量隻有七千人,但是依然引起了突契左賢王葉兒先的重視。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迪米卡布爾和十三部大多位於天山山脈一線,自從去年被盧清翰襲擊以後從這一帶與突契王庭的聯係就變得時斷時續,如果天山山脈一帶也被叛亂軍控製的話,那麽葉兒先就幾乎被完全孤立起來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十三部進攻的首要目標是高昌國,高昌國王恰拉哈兒曼不但是葉兒先的私人朋友,高昌國也是交通要道,如果失去了這片地方的控製權,那麽通往東方王庭的路就完全斷絕了。
因此葉兒先絕對不能坐視不管,為此他出動了兩萬正規軍前往鎮壓,可這正好給了安巴爾圖裏可趁之機。葉兒先原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兵力一下子去掉了一半,各處的防禦都變得空虛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安巴爾圖裏終於開始了行動,他突然出現號召舊部們起事,響應者多達五萬以上,這個數字完全超出了葉兒先的想象。安巴爾圖裏帶著這些稱不上精良的部隊憑借著突然襲擊接連攻城拔寨,四處開花,很快葉兒先就不得不麵臨兩個他都不願意的選擇:要麽逃亡,要麽滅亡。
雖然這兩者都是葉兒先不想要的,可是顯然逃亡總比滅亡好。盡管他必然會引來阿比契力爾的嚴厲懲罰,但是至少還保留了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且保存有生力量也是統帥的任務之一。最後葉兒先選擇了放棄,他盡可能的集結了剩餘的兵力,帶著不到一萬人往東逃竄。
葉兒先的選擇其實也不能算失算,因為往東可以前去支援高昌王恰拉哈兒曼擺平十三部叛亂,這樣也能多少掩飾一下自己放棄領地的責任,而且還能掌握剩餘的兩萬人,有了這三萬軍隊,至少可以打通道路,為阿比契力爾的援軍開路。
遺憾的是葉兒先的這個選擇並沒有達到他所想要的效果,因為就在他到達高昌的前一晚,恰拉哈兒曼已經向安巴爾圖裏表示了降服,同時聯合十三部的人將葉兒先的兩萬人繳了械。
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高昌王為什麽偏偏在這個時候選擇了降服?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後世的史學家那麽幸運,無法從全局去分析當時的情況,他們都高估了一點,那就是高昌王的節操。
十三部叛亂,高昌國首當其衝,承接了他們大部分的火力,高昌國確實蒙受了不小的損失,如果不是葉兒先及時派遣了援軍的話,恐怕恰拉哈兒曼早就選擇投降了。實際上得到援軍的恰拉哈兒曼一點也不高興,反而覺得這支軍隊有可能趁火打劫,圖謀不軌。為此他將這兩萬人派上了最前線去和十三部的叛軍火拚,自己卻在一邊作壁上觀。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更早一步打聽到安巴爾圖裏複出的消息。
如同這個消息給葉兒先的衝擊一樣,恰拉哈兒曼同樣對這個消息震撼不已,而他最終投入安巴爾圖裏麾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成型的。
對於葉兒先目前的軍事力量和麵臨的困境,除了葉兒先本人以外,大概也隻有恰拉哈兒曼最清楚了。他很明白葉兒先給他派來兩萬援軍以後,對於突然出現的安巴爾圖裏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悲慘狀況。憑他對葉兒先的了解,最終一定會選擇逃亡一途。問題就在與葉兒先逃走以後,留下的這片權力真空究竟由誰來掌控?不出意外的話,安巴爾圖裏是唯一的選擇。雖然恰拉哈兒曼對於安巴爾圖裏能不能坐穩這個位子也保持懷疑態度,可是他卻必須考慮在阿比契力爾打回來之前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或許安巴爾圖裏的確不會是阿比契力爾的對手,但是他對於高昌國而言卻是個過於強大的存在。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自己繼續站在葉兒先這邊,那麽在阿比契力爾的援軍趕來之前高昌就會滅國。對於安巴爾圖裏會怎麽對付敢於對抗自己的人,恰拉哈兒曼心裏再清楚不過,所以他麵臨的是讓阿比契力爾震怒,還是讓安巴爾圖裏報複的選擇。對於高昌這樣的小國而言,生存下去是第一要務,阿比契力爾的確會因為自己臨時反水而極度憤怒,但是以他的為人最多把自己流放了然後另立一個高昌王,如果惹惱了安巴爾圖裏的話,那麽高昌國很有可能成為他殺雞儆猴的第一隻雞,高昌國恐怕會從地麵上被徹底抹去的。兩害相較取其輕,對恰拉哈兒曼而言這也算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反倒是葉兒先的到來讓恰拉哈兒曼陷入了痛苦的抉擇之中。從私交方麵來說葉兒先是他的好朋友,這一點從他會選擇從高昌國走就可以知道,可是恰拉哈兒曼已經反水,葉兒先這個時候來高昌讓恰拉哈兒曼左右為難——他的反跡已露,再怎麽掩飾也已經無用;可是要讓他把自己的朋友抓了去投奔安巴爾圖裏他也確實心有不忍。
最終演變出來的一幕是,恰拉哈兒曼盛情招待了葉兒先,在酒席之上將葉兒先抓了起來,並且成功控製了他的部下。但是當天的深夜,葉兒先卻成功逃脫了出去,當然,那是恰拉哈兒曼故意為之,他讓葉兒先給阿比契力爾送去了一封信申辯自己的立場和苦衷,希望阿比契力爾見諒。
隨著葉兒先的單身逃亡,恰拉哈兒曼也順利的把三萬突契俘虜獻給了安巴爾圖裏,由此成了平定西域地區的第一功臣。有了高昌王的舉動,其他商路沿途的綠洲國家也紛紛效仿,安巴爾圖裏不戰而勝,幾乎兵不血刃就再次控製住了西域地區。
安巴爾圖裏的這次突然行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也打亂了絹之國、吐蕃、帕斯以及突契的計劃,一時之間這幾個國家全都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未完待續。)
首先他利用拉曼德爾部的迪米卡布爾策動了十三部叛亂,雖然最終起兵的數量隻有七千人,但是依然引起了突契左賢王葉兒先的重視。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迪米卡布爾和十三部大多位於天山山脈一線,自從去年被盧清翰襲擊以後從這一帶與突契王庭的聯係就變得時斷時續,如果天山山脈一帶也被叛亂軍控製的話,那麽葉兒先就幾乎被完全孤立起來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十三部進攻的首要目標是高昌國,高昌國王恰拉哈兒曼不但是葉兒先的私人朋友,高昌國也是交通要道,如果失去了這片地方的控製權,那麽通往東方王庭的路就完全斷絕了。
因此葉兒先絕對不能坐視不管,為此他出動了兩萬正規軍前往鎮壓,可這正好給了安巴爾圖裏可趁之機。葉兒先原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兵力一下子去掉了一半,各處的防禦都變得空虛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安巴爾圖裏終於開始了行動,他突然出現號召舊部們起事,響應者多達五萬以上,這個數字完全超出了葉兒先的想象。安巴爾圖裏帶著這些稱不上精良的部隊憑借著突然襲擊接連攻城拔寨,四處開花,很快葉兒先就不得不麵臨兩個他都不願意的選擇:要麽逃亡,要麽滅亡。
雖然這兩者都是葉兒先不想要的,可是顯然逃亡總比滅亡好。盡管他必然會引來阿比契力爾的嚴厲懲罰,但是至少還保留了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且保存有生力量也是統帥的任務之一。最後葉兒先選擇了放棄,他盡可能的集結了剩餘的兵力,帶著不到一萬人往東逃竄。
葉兒先的選擇其實也不能算失算,因為往東可以前去支援高昌王恰拉哈兒曼擺平十三部叛亂,這樣也能多少掩飾一下自己放棄領地的責任,而且還能掌握剩餘的兩萬人,有了這三萬軍隊,至少可以打通道路,為阿比契力爾的援軍開路。
遺憾的是葉兒先的這個選擇並沒有達到他所想要的效果,因為就在他到達高昌的前一晚,恰拉哈兒曼已經向安巴爾圖裏表示了降服,同時聯合十三部的人將葉兒先的兩萬人繳了械。
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高昌王為什麽偏偏在這個時候選擇了降服?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後世的史學家那麽幸運,無法從全局去分析當時的情況,他們都高估了一點,那就是高昌王的節操。
十三部叛亂,高昌國首當其衝,承接了他們大部分的火力,高昌國確實蒙受了不小的損失,如果不是葉兒先及時派遣了援軍的話,恐怕恰拉哈兒曼早就選擇投降了。實際上得到援軍的恰拉哈兒曼一點也不高興,反而覺得這支軍隊有可能趁火打劫,圖謀不軌。為此他將這兩萬人派上了最前線去和十三部的叛軍火拚,自己卻在一邊作壁上觀。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更早一步打聽到安巴爾圖裏複出的消息。
如同這個消息給葉兒先的衝擊一樣,恰拉哈兒曼同樣對這個消息震撼不已,而他最終投入安巴爾圖裏麾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成型的。
對於葉兒先目前的軍事力量和麵臨的困境,除了葉兒先本人以外,大概也隻有恰拉哈兒曼最清楚了。他很明白葉兒先給他派來兩萬援軍以後,對於突然出現的安巴爾圖裏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悲慘狀況。憑他對葉兒先的了解,最終一定會選擇逃亡一途。問題就在與葉兒先逃走以後,留下的這片權力真空究竟由誰來掌控?不出意外的話,安巴爾圖裏是唯一的選擇。雖然恰拉哈兒曼對於安巴爾圖裏能不能坐穩這個位子也保持懷疑態度,可是他卻必須考慮在阿比契力爾打回來之前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或許安巴爾圖裏的確不會是阿比契力爾的對手,但是他對於高昌國而言卻是個過於強大的存在。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自己繼續站在葉兒先這邊,那麽在阿比契力爾的援軍趕來之前高昌就會滅國。對於安巴爾圖裏會怎麽對付敢於對抗自己的人,恰拉哈兒曼心裏再清楚不過,所以他麵臨的是讓阿比契力爾震怒,還是讓安巴爾圖裏報複的選擇。對於高昌這樣的小國而言,生存下去是第一要務,阿比契力爾的確會因為自己臨時反水而極度憤怒,但是以他的為人最多把自己流放了然後另立一個高昌王,如果惹惱了安巴爾圖裏的話,那麽高昌國很有可能成為他殺雞儆猴的第一隻雞,高昌國恐怕會從地麵上被徹底抹去的。兩害相較取其輕,對恰拉哈兒曼而言這也算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反倒是葉兒先的到來讓恰拉哈兒曼陷入了痛苦的抉擇之中。從私交方麵來說葉兒先是他的好朋友,這一點從他會選擇從高昌國走就可以知道,可是恰拉哈兒曼已經反水,葉兒先這個時候來高昌讓恰拉哈兒曼左右為難——他的反跡已露,再怎麽掩飾也已經無用;可是要讓他把自己的朋友抓了去投奔安巴爾圖裏他也確實心有不忍。
最終演變出來的一幕是,恰拉哈兒曼盛情招待了葉兒先,在酒席之上將葉兒先抓了起來,並且成功控製了他的部下。但是當天的深夜,葉兒先卻成功逃脫了出去,當然,那是恰拉哈兒曼故意為之,他讓葉兒先給阿比契力爾送去了一封信申辯自己的立場和苦衷,希望阿比契力爾見諒。
隨著葉兒先的單身逃亡,恰拉哈兒曼也順利的把三萬突契俘虜獻給了安巴爾圖裏,由此成了平定西域地區的第一功臣。有了高昌王的舉動,其他商路沿途的綠洲國家也紛紛效仿,安巴爾圖裏不戰而勝,幾乎兵不血刃就再次控製住了西域地區。
安巴爾圖裏的這次突然行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也打亂了絹之國、吐蕃、帕斯以及突契的計劃,一時之間這幾個國家全都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