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布的動作很快,第二天天還蒙蒙亮就展開了行動。這也難怪,因為留給他的時間確實不多了。拜巴斯巴恩的大軍隨時隨地有可能兵臨城下,隻要耶克巴達城被包圍了,那麽就算自己想走也來不及了。
但是比哈布的計劃出現了兩條重大的疏漏。
第一條就是他本能的希望把自己的部下都帶回領地去,但是再怎麽說他的部下數量也超過了四千,想在這座城裏調動四千人馬卻無人知曉是無法做到的事情,更何況這還是有兩個居心叵測,早有防範的盟友在盯著的前提下,所以秘密行動很快就變成了公開行動。
第二條則是更加致命的,按照比哈布的意思,要帶走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現任國王魯達內爾,另一個是被廢黜的前國王珀農卡爾一世。盡管王城裏還有很多比喀留斯四世的王子在,但是這些人並不重要。隻要帶走這兩人,那麽拜巴斯巴恩的目的就無法完成了,他既不能廢黜魯達內爾,也不能重新擁立珀農卡爾,即便他另立新君,比哈布也可以大義凜然的說他是僭越之舉。想得固然是很好,可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當士兵們衝進王宮挾持魯達內爾國王以後,出於本能的開始掠奪宮內的珍寶——既然要逃走,誰不想盡可能撈一票呢?這麽一來就耽誤了去抓捕被軟禁起來的前國王珀農卡爾的時間了,隨著消息走漏,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的人馬迅速趕來救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三方人馬不辨你我的打成了一鍋粥。
眼看局勢失控,比哈布當機立斷,命令希爾門帶兵朝著軟禁珀農卡爾的行宮發動新的攻擊,他自己則帶著魯達內爾國王殺出一條路來立即出城。
希爾門的行動遭到了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的全力阻止,如果不是有些士兵貪戀行宮內的寶物而開了小差的話,希爾門大概會被他們包圍殲滅掉。眼看天色已經大亮,希爾門看清形勢已經無法挽回,及時撤出了耶克巴達城。
事情至此還沒完,得知魯達內爾國王被劫持的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被迫聯合起來,一道追擊比哈布。其實這時候比哈布早已經逃走,於是希爾門就成了他們追擊的對象。可是他們誰也沒有料到他們的部隊剛出城,另一支軍隊就進了城,那正是拜巴斯巴恩的部隊。
三派人馬的混戰早就鬧得舉城不安,拜巴斯巴恩安插在城內的間諜立即點起火來作為信號,一直潛伏在耶克巴達城外的巴丹那先遣部隊達達蘭部隨即悄悄趕到了城外,眼見得有幾股軍隊殺出城來,城門尚且來不及關上,當下立即殺了進去。
就連拜巴斯巴恩也沒有料到天上竟然掉了這麽大一塊餡餅,原先他的計謀隻是試圖用死間離間三派之間的關係,那個所謂的克巴爾多的侍從和那封信全部都是他偽造的,沒想到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引發了三派火並。當下盡起三軍趕赴耶克巴達城。
由於三大派的主心骨人物都不在,突然遭到巴丹那軍襲擊的守城部隊一下子就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本來大部分軍隊都參與了當天夜間的混戰,損失慘重不說,剩下的部隊都不知道究竟誰獲勝,都在為該如何戰隊憂心忡忡,根本無人有心守城,要不然也不會讓巴丹那軍輕輕鬆鬆進了城。在這種情況下當大家得知有一道城門被巴丹那軍攻破的時候,人心頓時就散了。
其實當時達達蘭部來得及趕到耶克巴達城的隻有七百騎兵而已,但是在耶克巴達守軍眼裏這卻是整支巴丹那軍一樣,尤其是想到那個可以殺人於無形的拜巴斯巴恩,任誰都會喪失戰鬥意誌。結果達達蘭進城以後發現城裏竟然沒人反抗,滿城都是亂竄的平民和奴隸,士兵們則忙著在逃亡前最後撈一把。達達蘭見到這個情景,立即下令安民,宣布平民和奴隸隻要躲進屋內就絕不會受到攻擊,士兵隻要放下武器就可以保全性命,貴族隻要主動投降就能保證生命和財產。在他的這個號召下,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合作的態度,結果竟然連內城也主動打開了城門。等到拜巴斯巴恩率領大軍趕到耶克巴達城的時候,不到三千人的達達蘭部已經控製了大半個耶克巴達城,並且已經將驚魂未定的前國王珀農卡爾一世保護起來了。
拜巴斯巴恩一進城,立即指派人手加強耶克巴達城的各處防禦,維持城內治安,收編帕斯的部隊,將投降的貴族們安置在各自的家中不得外出等待國王處置,他自己則一路趕奔珀農卡爾所在的行宮。
珀農卡爾經過這些天的幽禁生活,臉色憔悴了不少,昨晚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惡戰更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幾次想到了服毒自盡,可惜諷刺的是幽禁生活中的他連毒藥都找不到。
拜巴斯巴恩一見到珀農卡爾立即單膝跪地,道:“陛下,微臣拜巴斯巴恩護駕來遲,致使陛下蒙難,微臣萬死莫贖!”
珀農卡爾顫抖著雙手將他扶了起來,道:“愛卿說哪裏話來!若非愛卿之力,帕斯帝國的江山都有易主的危機,愛卿之功足以載入史冊,為後世傳頌。”
“微臣不敢貪天之功,隻伏請陛下立即重登王位,向天下宣示您的威儀!”拜巴斯巴恩道。
“如此有勞愛卿了。”珀農卡爾說完便在拜巴斯巴恩一行人的護送之下重新來到闊別許久的王宮,重新步入大殿,接受群臣的朝拜。可惜的是原來的臣子如今都被看管了起來,所謂的群臣隻不過是巴丹那軍的各位將領而已。
當下珀農卡爾一世宣布打開府庫,賞賜此次出征的將士們;在耶克巴達城內張貼安民告示,說明自己已經複位,讓百姓不必驚慌,並且每戶可以得到一百二十斤糧食;同時下詔宣布財務大臣鬆格瑞斯,國務大臣克巴爾多,軍務大臣比哈布及其黨羽為反臣,褫奪他們的一切封號,爵位,領地和財產,號召全國上下共同討伐叛逆。至於留在王城內的貴族和這三派的殘黨們,珀農卡爾接受了拜巴斯巴恩的建議,隻要願意效忠王室的,除了罰沒部分領地和財產以示懲戒外,一概不予追究,冥頑不靈者全部處死,家產充公。
這三條詔命一出,舉城稱頌珀農卡爾的賢明。拜巴斯巴恩的軍隊其實有一多半都是帕斯的降卒,不但沒有追究他們扈從叛逆的罪名,還得到了賞賜;各級貴族們也鬆了一口氣,領地和財產的損失總好過丟掉性命,雖然今後自己不會再掌握權力,但其實之前權力也在三大派首腦們的手中,自己也一樣是聽命於人,對這些貴族而言並無太大區別;對於百姓來說非但沒有性命之虞和財產被掠奪的危險,反而能拿到糧食;對珀農卡爾本人而言雖然大肆賞賜讓府庫和糧倉為之一空,可是卻能夠從貴族們的罰沒財產中找補回大部分的損失,可是說是借著別人的東西買了自己的人情,重登大寶還能夠奪回被權臣們拿走的權力,這簡直是峰回路轉。
但是造就這一切的拜巴斯巴恩公爵,如今軍隊已經全部掌握在拜巴斯巴恩的手中,三個反賊還需要他去加以討伐,自己究竟該如何賞賜他才能報答這樣的豐功偉績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國王的自己究竟能夠掌握多少實權呢?想到這些珀農卡爾的心頭猶如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未完待續。)
但是比哈布的計劃出現了兩條重大的疏漏。
第一條就是他本能的希望把自己的部下都帶回領地去,但是再怎麽說他的部下數量也超過了四千,想在這座城裏調動四千人馬卻無人知曉是無法做到的事情,更何況這還是有兩個居心叵測,早有防範的盟友在盯著的前提下,所以秘密行動很快就變成了公開行動。
第二條則是更加致命的,按照比哈布的意思,要帶走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現任國王魯達內爾,另一個是被廢黜的前國王珀農卡爾一世。盡管王城裏還有很多比喀留斯四世的王子在,但是這些人並不重要。隻要帶走這兩人,那麽拜巴斯巴恩的目的就無法完成了,他既不能廢黜魯達內爾,也不能重新擁立珀農卡爾,即便他另立新君,比哈布也可以大義凜然的說他是僭越之舉。想得固然是很好,可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當士兵們衝進王宮挾持魯達內爾國王以後,出於本能的開始掠奪宮內的珍寶——既然要逃走,誰不想盡可能撈一票呢?這麽一來就耽誤了去抓捕被軟禁起來的前國王珀農卡爾的時間了,隨著消息走漏,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的人馬迅速趕來救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三方人馬不辨你我的打成了一鍋粥。
眼看局勢失控,比哈布當機立斷,命令希爾門帶兵朝著軟禁珀農卡爾的行宮發動新的攻擊,他自己則帶著魯達內爾國王殺出一條路來立即出城。
希爾門的行動遭到了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的全力阻止,如果不是有些士兵貪戀行宮內的寶物而開了小差的話,希爾門大概會被他們包圍殲滅掉。眼看天色已經大亮,希爾門看清形勢已經無法挽回,及時撤出了耶克巴達城。
事情至此還沒完,得知魯達內爾國王被劫持的鬆格瑞斯和克巴爾多被迫聯合起來,一道追擊比哈布。其實這時候比哈布早已經逃走,於是希爾門就成了他們追擊的對象。可是他們誰也沒有料到他們的部隊剛出城,另一支軍隊就進了城,那正是拜巴斯巴恩的部隊。
三派人馬的混戰早就鬧得舉城不安,拜巴斯巴恩安插在城內的間諜立即點起火來作為信號,一直潛伏在耶克巴達城外的巴丹那先遣部隊達達蘭部隨即悄悄趕到了城外,眼見得有幾股軍隊殺出城來,城門尚且來不及關上,當下立即殺了進去。
就連拜巴斯巴恩也沒有料到天上竟然掉了這麽大一塊餡餅,原先他的計謀隻是試圖用死間離間三派之間的關係,那個所謂的克巴爾多的侍從和那封信全部都是他偽造的,沒想到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引發了三派火並。當下盡起三軍趕赴耶克巴達城。
由於三大派的主心骨人物都不在,突然遭到巴丹那軍襲擊的守城部隊一下子就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本來大部分軍隊都參與了當天夜間的混戰,損失慘重不說,剩下的部隊都不知道究竟誰獲勝,都在為該如何戰隊憂心忡忡,根本無人有心守城,要不然也不會讓巴丹那軍輕輕鬆鬆進了城。在這種情況下當大家得知有一道城門被巴丹那軍攻破的時候,人心頓時就散了。
其實當時達達蘭部來得及趕到耶克巴達城的隻有七百騎兵而已,但是在耶克巴達守軍眼裏這卻是整支巴丹那軍一樣,尤其是想到那個可以殺人於無形的拜巴斯巴恩,任誰都會喪失戰鬥意誌。結果達達蘭進城以後發現城裏竟然沒人反抗,滿城都是亂竄的平民和奴隸,士兵們則忙著在逃亡前最後撈一把。達達蘭見到這個情景,立即下令安民,宣布平民和奴隸隻要躲進屋內就絕不會受到攻擊,士兵隻要放下武器就可以保全性命,貴族隻要主動投降就能保證生命和財產。在他的這個號召下,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合作的態度,結果竟然連內城也主動打開了城門。等到拜巴斯巴恩率領大軍趕到耶克巴達城的時候,不到三千人的達達蘭部已經控製了大半個耶克巴達城,並且已經將驚魂未定的前國王珀農卡爾一世保護起來了。
拜巴斯巴恩一進城,立即指派人手加強耶克巴達城的各處防禦,維持城內治安,收編帕斯的部隊,將投降的貴族們安置在各自的家中不得外出等待國王處置,他自己則一路趕奔珀農卡爾所在的行宮。
珀農卡爾經過這些天的幽禁生活,臉色憔悴了不少,昨晚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惡戰更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幾次想到了服毒自盡,可惜諷刺的是幽禁生活中的他連毒藥都找不到。
拜巴斯巴恩一見到珀農卡爾立即單膝跪地,道:“陛下,微臣拜巴斯巴恩護駕來遲,致使陛下蒙難,微臣萬死莫贖!”
珀農卡爾顫抖著雙手將他扶了起來,道:“愛卿說哪裏話來!若非愛卿之力,帕斯帝國的江山都有易主的危機,愛卿之功足以載入史冊,為後世傳頌。”
“微臣不敢貪天之功,隻伏請陛下立即重登王位,向天下宣示您的威儀!”拜巴斯巴恩道。
“如此有勞愛卿了。”珀農卡爾說完便在拜巴斯巴恩一行人的護送之下重新來到闊別許久的王宮,重新步入大殿,接受群臣的朝拜。可惜的是原來的臣子如今都被看管了起來,所謂的群臣隻不過是巴丹那軍的各位將領而已。
當下珀農卡爾一世宣布打開府庫,賞賜此次出征的將士們;在耶克巴達城內張貼安民告示,說明自己已經複位,讓百姓不必驚慌,並且每戶可以得到一百二十斤糧食;同時下詔宣布財務大臣鬆格瑞斯,國務大臣克巴爾多,軍務大臣比哈布及其黨羽為反臣,褫奪他們的一切封號,爵位,領地和財產,號召全國上下共同討伐叛逆。至於留在王城內的貴族和這三派的殘黨們,珀農卡爾接受了拜巴斯巴恩的建議,隻要願意效忠王室的,除了罰沒部分領地和財產以示懲戒外,一概不予追究,冥頑不靈者全部處死,家產充公。
這三條詔命一出,舉城稱頌珀農卡爾的賢明。拜巴斯巴恩的軍隊其實有一多半都是帕斯的降卒,不但沒有追究他們扈從叛逆的罪名,還得到了賞賜;各級貴族們也鬆了一口氣,領地和財產的損失總好過丟掉性命,雖然今後自己不會再掌握權力,但其實之前權力也在三大派首腦們的手中,自己也一樣是聽命於人,對這些貴族而言並無太大區別;對於百姓來說非但沒有性命之虞和財產被掠奪的危險,反而能拿到糧食;對珀農卡爾本人而言雖然大肆賞賜讓府庫和糧倉為之一空,可是卻能夠從貴族們的罰沒財產中找補回大部分的損失,可是說是借著別人的東西買了自己的人情,重登大寶還能夠奪回被權臣們拿走的權力,這簡直是峰回路轉。
但是造就這一切的拜巴斯巴恩公爵,如今軍隊已經全部掌握在拜巴斯巴恩的手中,三個反賊還需要他去加以討伐,自己究竟該如何賞賜他才能報答這樣的豐功偉績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國王的自己究竟能夠掌握多少實權呢?想到這些珀農卡爾的心頭猶如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