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對於飛鷹堡問題的關心程度來,大概整個長安城內沒有一個人比邱逸儒更勝一籌的了。
在劉龑的偏袒之下,王漢新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這個打擊對於邱逸儒來說不可謂不大,但是他也不是什麽好處也沒有拿到。通過這一事件的發酵,邱逸儒儼然已經成了長安城內文官們的領軍人物了。凡是認同應當限製武將權力的文官們幾乎都站到了邱逸儒一邊,甚至在他的政敵太子黨內也有了許多認同他的人。
可是邱逸儒還是不滿意,因為他始終認為絹之國的連年用兵使得元氣打傷,如果再不結束戰爭的話,國家的經濟將無以為繼。素來以天下為己任的他自然覺得讓皇上幡然醒悟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以此為出發點,邱逸儒視那些在邊境上掌握兵權的武將為眼中釘,而這些武將中最惹他不爽的就是這個王漢新。
劉龑對於王漢新的袒護和寵愛在邱逸儒的眼裏都是嚴重違反國家法理道統的舉動,這種行為將使得國法混亂,繼而引發社會的動蕩,因此及時排除這個隱患是當務之急。原本他就對王漢新不懷好意,隻是礙於當時官階還不高,沒有太多機會在劉龑麵前說話,現在他已經成了當朝的宰相,終於迎來理想的作戰條件了。可是王漢新平時行事並無大錯,好不容易王漢新自投羅網,連續犯下了幾件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邱逸儒便從中動了些手腳,試圖一舉將王漢新扳倒。誰知事與願違,在薛伯仁和劉獻之的聯手援助之下,事情差點就被這麽擱置下來了。這叫邱逸儒如何肯善罷甘休?因此在整個與吐蕃調停談判的過程中,邱逸儒都密切注意著事態的變化,他就希望能找到一個把柄,再次把王漢新拖進輿論的風口浪尖去。
原先王漢新拖拖拉拉不肯交割飛鷹堡,邱逸儒心中暗自高興,因為隻要吐蕃的格桑怒了把事情搞僵,那麽王漢新絕對脫不了幹係。當然,在主觀上邱逸儒是不希望吐蕃與絹之國開戰的,但是隻要能夠把王漢新拉下水,那他大可以說服皇帝派出朝中的文官前去和吐蕃講和就是了。可王漢新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是邱逸儒做夢也想不到的,王漢新不但交出了飛鷹堡,還立即搞了場兵變又把飛鷹堡給奪回來,更奇怪的是吐蕃的格桑率領二十萬大軍來襲竟然被王漢新給化解掉了,雙方非但沒有刀兵相見,反而最終握手言和,吐蕃竟然連飛鷹堡都不要了,就直接退兵回去了。
得到這個消息的邱逸儒隻覺得一口氣堵在胸口難以平複,他實在不能想象事情最後竟然會發展到對王漢新如此有利的局麵上來。等他詳細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始末之後,邱逸儒不由得長歎了一聲“天意”。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所有對於王漢新不利的因素幾乎全都被解決了:吐蕃的叛將布爾留在了絹之國,他的部下也全都留了下來,飛鷹堡還在絹之國的手中,吐蕃也沒有因此與絹之國發生戰爭或者衝突,雙方的麵子都得以保存。那麽邱逸儒之前指責王漢新的行為幾乎全部都不成立了。更可惡的是王漢新這家夥居然還和吐蕃的讚普格桑結為了兄弟,今後要是再動王漢新,恐怕就不僅僅是和武將們對立了,還會成為一個關乎絹之國外交的問題了。
但是邱逸儒並沒有放棄對王漢新的對立,他在次日陳奏給劉龑的奏章裏還是提出了彈劾——王漢新擅自改變了皇帝與吐蕃定下的協議,在未經皇帝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與吐蕃修改了協議內容。
當然,邱逸儒知道自己的奏章不會對王漢新起到實際的傷害,因為很顯然皇帝劉龑對現在這個結果簡直是求之不得的。邱逸儒甚至懷疑昨晚劉龑接到這份報告時是不是手舞足蹈的和他的心腹伍思成擺酒歡慶了一把。
果不其然,劉龑對於他的這份奏章的態度與預料的幾乎一致,劉龑用一隻手撐著臉,皺著眉頭看著邱逸儒道:“邱愛卿,你太過小題大做了吧。現在這個結果對我國而言是有利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陛下,就結果而言確實如此。但是微臣不得不提醒陛下,王漢新的這種處置手段是在玩火,這期間有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引發與吐蕃的戰爭,其結果必然是生靈塗炭,國家遭殃。我們不能因為他得到了一個較為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忽視了他擅自主張,胡亂行事的過錯啊。”
劉龑咂舌道:“朕知道,邱愛卿說的都是正理。可是朕以為王漢新的處置也不能算是錯吧。如果在當時這種局麵,王漢新不及時改變與吐蕃的協議內容,則勢必造成雙方騎虎難下,難道把吐蕃逼到絕境而不得不與我軍拚個魚死網破會是更好的結果嗎?朕以為王漢新的這個處置還是得當的。”
劉龑的話意圖已經十分明確了,可邱逸儒卻沒有因此退縮:“陛下,微臣以為不能倒果為因。王漢新對於事變的處置方法看似妥當,可是這事變不也是他惹出來的嗎?若不是他故意拖延交割,縱容叛變士兵繼續留在堡內,那麽事情也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這件事情說到底也隻能是功過相抵而已,但他擅自與吐蕃更改協議內容這件事情是不能忽視的,哪怕它的結果是對我國有利,卻不能掩蓋其錯誤的行為,以及由此應該得到的處分。”
劉龑聽了這話,不由得眉頭緊鎖:說實在的,自己的確是有偏袒王漢新的心思,這件事情本來可以一筆帶過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也就算了,可是這個邱逸儒偏偏跳了出來,而且他說的頭頭是道,又不好反駁。從結果而言王漢新是非但無過反而有功的,要是在這個當口給他來個處分的話,恐怕底下的士兵們是不會理解的。可要是不給王漢新個處分的話,恐怕這位邱逸儒又不肯善罷甘休。劉龑對於這一次的事件本來就十分頭疼,事情能夠走到今天這步來對他而言已經是萬幸了。因此劉龑隻想盡快把這件事情給平息下去,他的眼光不由得又往自己的心腹大臣,伍思成的身上瞟了過去。
在劉龑的偏袒之下,王漢新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這個打擊對於邱逸儒來說不可謂不大,但是他也不是什麽好處也沒有拿到。通過這一事件的發酵,邱逸儒儼然已經成了長安城內文官們的領軍人物了。凡是認同應當限製武將權力的文官們幾乎都站到了邱逸儒一邊,甚至在他的政敵太子黨內也有了許多認同他的人。
可是邱逸儒還是不滿意,因為他始終認為絹之國的連年用兵使得元氣打傷,如果再不結束戰爭的話,國家的經濟將無以為繼。素來以天下為己任的他自然覺得讓皇上幡然醒悟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以此為出發點,邱逸儒視那些在邊境上掌握兵權的武將為眼中釘,而這些武將中最惹他不爽的就是這個王漢新。
劉龑對於王漢新的袒護和寵愛在邱逸儒的眼裏都是嚴重違反國家法理道統的舉動,這種行為將使得國法混亂,繼而引發社會的動蕩,因此及時排除這個隱患是當務之急。原本他就對王漢新不懷好意,隻是礙於當時官階還不高,沒有太多機會在劉龑麵前說話,現在他已經成了當朝的宰相,終於迎來理想的作戰條件了。可是王漢新平時行事並無大錯,好不容易王漢新自投羅網,連續犯下了幾件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邱逸儒便從中動了些手腳,試圖一舉將王漢新扳倒。誰知事與願違,在薛伯仁和劉獻之的聯手援助之下,事情差點就被這麽擱置下來了。這叫邱逸儒如何肯善罷甘休?因此在整個與吐蕃調停談判的過程中,邱逸儒都密切注意著事態的變化,他就希望能找到一個把柄,再次把王漢新拖進輿論的風口浪尖去。
原先王漢新拖拖拉拉不肯交割飛鷹堡,邱逸儒心中暗自高興,因為隻要吐蕃的格桑怒了把事情搞僵,那麽王漢新絕對脫不了幹係。當然,在主觀上邱逸儒是不希望吐蕃與絹之國開戰的,但是隻要能夠把王漢新拉下水,那他大可以說服皇帝派出朝中的文官前去和吐蕃講和就是了。可王漢新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是邱逸儒做夢也想不到的,王漢新不但交出了飛鷹堡,還立即搞了場兵變又把飛鷹堡給奪回來,更奇怪的是吐蕃的格桑率領二十萬大軍來襲竟然被王漢新給化解掉了,雙方非但沒有刀兵相見,反而最終握手言和,吐蕃竟然連飛鷹堡都不要了,就直接退兵回去了。
得到這個消息的邱逸儒隻覺得一口氣堵在胸口難以平複,他實在不能想象事情最後竟然會發展到對王漢新如此有利的局麵上來。等他詳細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始末之後,邱逸儒不由得長歎了一聲“天意”。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所有對於王漢新不利的因素幾乎全都被解決了:吐蕃的叛將布爾留在了絹之國,他的部下也全都留了下來,飛鷹堡還在絹之國的手中,吐蕃也沒有因此與絹之國發生戰爭或者衝突,雙方的麵子都得以保存。那麽邱逸儒之前指責王漢新的行為幾乎全部都不成立了。更可惡的是王漢新這家夥居然還和吐蕃的讚普格桑結為了兄弟,今後要是再動王漢新,恐怕就不僅僅是和武將們對立了,還會成為一個關乎絹之國外交的問題了。
但是邱逸儒並沒有放棄對王漢新的對立,他在次日陳奏給劉龑的奏章裏還是提出了彈劾——王漢新擅自改變了皇帝與吐蕃定下的協議,在未經皇帝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與吐蕃修改了協議內容。
當然,邱逸儒知道自己的奏章不會對王漢新起到實際的傷害,因為很顯然皇帝劉龑對現在這個結果簡直是求之不得的。邱逸儒甚至懷疑昨晚劉龑接到這份報告時是不是手舞足蹈的和他的心腹伍思成擺酒歡慶了一把。
果不其然,劉龑對於他的這份奏章的態度與預料的幾乎一致,劉龑用一隻手撐著臉,皺著眉頭看著邱逸儒道:“邱愛卿,你太過小題大做了吧。現在這個結果對我國而言是有利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陛下,就結果而言確實如此。但是微臣不得不提醒陛下,王漢新的這種處置手段是在玩火,這期間有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引發與吐蕃的戰爭,其結果必然是生靈塗炭,國家遭殃。我們不能因為他得到了一個較為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忽視了他擅自主張,胡亂行事的過錯啊。”
劉龑咂舌道:“朕知道,邱愛卿說的都是正理。可是朕以為王漢新的處置也不能算是錯吧。如果在當時這種局麵,王漢新不及時改變與吐蕃的協議內容,則勢必造成雙方騎虎難下,難道把吐蕃逼到絕境而不得不與我軍拚個魚死網破會是更好的結果嗎?朕以為王漢新的這個處置還是得當的。”
劉龑的話意圖已經十分明確了,可邱逸儒卻沒有因此退縮:“陛下,微臣以為不能倒果為因。王漢新對於事變的處置方法看似妥當,可是這事變不也是他惹出來的嗎?若不是他故意拖延交割,縱容叛變士兵繼續留在堡內,那麽事情也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這件事情說到底也隻能是功過相抵而已,但他擅自與吐蕃更改協議內容這件事情是不能忽視的,哪怕它的結果是對我國有利,卻不能掩蓋其錯誤的行為,以及由此應該得到的處分。”
劉龑聽了這話,不由得眉頭緊鎖:說實在的,自己的確是有偏袒王漢新的心思,這件事情本來可以一筆帶過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也就算了,可是這個邱逸儒偏偏跳了出來,而且他說的頭頭是道,又不好反駁。從結果而言王漢新是非但無過反而有功的,要是在這個當口給他來個處分的話,恐怕底下的士兵們是不會理解的。可要是不給王漢新個處分的話,恐怕這位邱逸儒又不肯善罷甘休。劉龑對於這一次的事件本來就十分頭疼,事情能夠走到今天這步來對他而言已經是萬幸了。因此劉龑隻想盡快把這件事情給平息下去,他的眼光不由得又往自己的心腹大臣,伍思成的身上瞟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