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龑造訪過後,劉獻之用三天的時間把自己複雜而龐大的情報網絡移交給了伍思成,從那天以後劉獻之就拒絕再服用任何藥物或者治療。雖然劉龑下了聖旨讓太醫們全力救治,但是劉獻之似乎已經絕意縮短自己最後被病痛折磨的時間了,如此經過了二十五天以後,劉獻之終於因窒息而亡,其一生無妻無子。
關於劉獻之的死,在曆史上眾說紛紜,理由就是他死的時候太過年輕,而且他最後發病到死亡顯得相當的突然。由此後世的人們演繹出了五花八門的推測,至於導致劉獻之病故的元凶更是詭譎離奇,令人側麵。在罪犯之中相對靠譜的幾個人選裏有他的兄長孝康郡王劉坦之、太後黨的舊部、突契可汗阿比契力爾的間諜、還有繼承了他情報帝國的伍思成和皇帝劉龑本人,至於不靠譜的傳言則無法勝數了。
對於劉獻之的英年早逝,劉龑是悲痛不已,這不光是因為劉獻之是絹之國的一位出類拔萃的軍事指揮人才,更因為他所代表的皇族勢力因此損失了一麵旗幟,從而導致了絹之國政治平衡上的再次失衡。為了紀念劉獻之的豐功偉績,劉龑追封他為尚書令,天策大將軍的職位。
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要知道,在劉姓取得絹之國的皇權以來,雖然沿用舊朝的尚書令官職,卻從來也沒人真正擔任過尚書令這個職務,因為尚書省實際上是控製六部的最高機構,尚書令的身份嚴格意義上來說就等於是丞相的職務,為了確保皇權,自劉家開國以來尚書省就隻設立尚書仆射這個副職來統領尚書省,尚書令隻作為虛銜而已。劉獻之雖然是死後追封,卻也開了劉家開國以來的先例了。至於天策大將軍一職,則是因為開國武皇帝當年曾經拜授此職位,因此自開國武皇帝以後便再無一位皇帝敢封授這個官職了,劉獻之同樣是開了一個先河。
對於劉龑這樣的做法,朝堂之上還是有點反對之聲,比如中書仆射邱逸儒。對此劉龑的解釋是,由於劉獻之生前已經是燕王,從爵位上已經無法再追加了,因此才將這兩個官職受封於他,對於邱逸儒的本朝無此先例的詰問,劉龑的回答是——既然沒有先例,那就從朕這裏開始便是。再說朕封賞的是已經故去的皇族,難道對有功之臣不加封賞是有先例的嗎?
既然皇帝都把話說到了這種份上,那麽即便是邱逸儒也犯不上和一個已經死去的人較勁,而且就連邱逸儒也聽出皇帝這話裏的警告意味,那就是如果自己一味對掌握兵權的武將們橫加幹涉的話,那麽也勢必會引來武將們對自己的強烈不滿。要知道在諸多武將中劉獻之是最有儒將氣質的一位,他在生前一直保持著彬彬有禮的態度。如果不算上門下侍中兵部尚書薛伯仁的話,絹之國目前掌握最大兵權的三位武將中有兩位可是王漢新和高定邊,這兩人是異姓兄弟,而且又都是起於行伍之中,其性情剛烈,行事粗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別說高定邊了,單就一個王漢新就足以讓邱逸儒感到頭痛不已了。因此在追封的問題上邱逸儒最終選擇了讓步。
在給劉獻之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以後,劉龑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王漢新從山南道任上給調換回來,除此之外他還要物色一位能夠勝任駐守飛鷹堡和山南道的人選出來。
對於這個問題,劉龑和伍思成、薛伯仁兩位心腹大臣私下商議了許久。經過與高麗和突契的十幾年戰爭,絹之國可以說湧現出了一大批軍事人才,但是現在麵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高級軍事指揮人才上仍然存在著缺口,尤其是劉獻之過世以後。在曆次的戰爭中,有不少高級將領為國捐軀,其中還包括了恭妃的父親盧清翰。如今蘇成棟鎮守遼東,高定邊將來必定是接任劉獻之成為北地都護,如果帕斯果真出現變故,那麽王漢新出任西域都護也將是必然之事。山南道行軍總管一職雖然不如這三處重鎮那麽重要,可是卻也關係到了絹之國西南一方的戰略安全,並非尋常武將可以勝任。就目前看來,就任兵部侍郎的朱天順在資曆上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他是常邈的舊將,在資曆上與薛伯仁、蘇成棟齊平,但是由於他之前與突契的戰績不佳,劉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此外劉獻之的部將郝曼才、韓健隆、司徒伯通,以及王漢新的部將周嗣義也是堪選之才。
對此薛伯仁表示不建議以朱天順作為山南道行軍總管的人選,理由是朱天順雖然是一位全才型的武將,但是其性格冷靜陰沉,部下們對其心懷畏懼,常常有無過即可,不求有功之念,因此由他作為一線指揮官做短期作戰則為良才,若是長期駐守則難免會讓部隊沾染上消極的因素。而反觀王漢新其人個性張揚,行事果決,又很能得軍心,他帶出來的部隊在性格上就會與朱天順這樣的武將格格不入。之前在幽州指揮使任上朱天順和麾下官兵便有此類情形出現,現在如果讓他去接任由王漢新帶出來的兵將,顯然更為不妥。因此薛伯仁建議讓王漢新的部將周嗣義來接任這一職務為好,周嗣義的帶兵方式必然與王漢新相似,而且目前擔任定州指揮使的陳世傑也是王漢新部將,他們兩個還是結拜兄弟,兩人聯手必定能相互輔助,自可保山南道無虞。
而伍思成卻不讚成薛伯仁的提議,盡管他對於朱天順這個人選也不讚同,可是他卻對於任命周嗣義表示反對。伍思成認為如果讓周嗣義接任的話,那麽實際上就等於由王漢新同時控製了西域和山南道以及定州三處戰略要地。絹之國的西南西北,以及重要的馬匹產地都掌握在了王漢新的手中。雖然伍思成對王漢新的忠誠並沒有任何懷疑,可是這麽做的結果必然會招來朝中反對派的極力阻撓,最終非但不是幫了王漢新,反而有可能給王漢新造成更大的阻力和困擾。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真的要把王漢新放到西域都護的位置上,那麽他更應該有一支屬於自己的中堅力量作為支撐和保障,因此周嗣義和陳世傑這樣的曆戰老將更應該歸在王漢新的統轄之下才好。伍思成認為目前突契對於遼東和北地兩都護府的威脅已經相對降低,不如從劉獻之的舊部中選拔人才擔任此職務,一來可以顯示出皇帝對於劉獻之舊部的優撫,二來也可以免去朝中的非議。
關於劉獻之的死,在曆史上眾說紛紜,理由就是他死的時候太過年輕,而且他最後發病到死亡顯得相當的突然。由此後世的人們演繹出了五花八門的推測,至於導致劉獻之病故的元凶更是詭譎離奇,令人側麵。在罪犯之中相對靠譜的幾個人選裏有他的兄長孝康郡王劉坦之、太後黨的舊部、突契可汗阿比契力爾的間諜、還有繼承了他情報帝國的伍思成和皇帝劉龑本人,至於不靠譜的傳言則無法勝數了。
對於劉獻之的英年早逝,劉龑是悲痛不已,這不光是因為劉獻之是絹之國的一位出類拔萃的軍事指揮人才,更因為他所代表的皇族勢力因此損失了一麵旗幟,從而導致了絹之國政治平衡上的再次失衡。為了紀念劉獻之的豐功偉績,劉龑追封他為尚書令,天策大將軍的職位。
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要知道,在劉姓取得絹之國的皇權以來,雖然沿用舊朝的尚書令官職,卻從來也沒人真正擔任過尚書令這個職務,因為尚書省實際上是控製六部的最高機構,尚書令的身份嚴格意義上來說就等於是丞相的職務,為了確保皇權,自劉家開國以來尚書省就隻設立尚書仆射這個副職來統領尚書省,尚書令隻作為虛銜而已。劉獻之雖然是死後追封,卻也開了劉家開國以來的先例了。至於天策大將軍一職,則是因為開國武皇帝當年曾經拜授此職位,因此自開國武皇帝以後便再無一位皇帝敢封授這個官職了,劉獻之同樣是開了一個先河。
對於劉龑這樣的做法,朝堂之上還是有點反對之聲,比如中書仆射邱逸儒。對此劉龑的解釋是,由於劉獻之生前已經是燕王,從爵位上已經無法再追加了,因此才將這兩個官職受封於他,對於邱逸儒的本朝無此先例的詰問,劉龑的回答是——既然沒有先例,那就從朕這裏開始便是。再說朕封賞的是已經故去的皇族,難道對有功之臣不加封賞是有先例的嗎?
既然皇帝都把話說到了這種份上,那麽即便是邱逸儒也犯不上和一個已經死去的人較勁,而且就連邱逸儒也聽出皇帝這話裏的警告意味,那就是如果自己一味對掌握兵權的武將們橫加幹涉的話,那麽也勢必會引來武將們對自己的強烈不滿。要知道在諸多武將中劉獻之是最有儒將氣質的一位,他在生前一直保持著彬彬有禮的態度。如果不算上門下侍中兵部尚書薛伯仁的話,絹之國目前掌握最大兵權的三位武將中有兩位可是王漢新和高定邊,這兩人是異姓兄弟,而且又都是起於行伍之中,其性情剛烈,行事粗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別說高定邊了,單就一個王漢新就足以讓邱逸儒感到頭痛不已了。因此在追封的問題上邱逸儒最終選擇了讓步。
在給劉獻之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以後,劉龑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王漢新從山南道任上給調換回來,除此之外他還要物色一位能夠勝任駐守飛鷹堡和山南道的人選出來。
對於這個問題,劉龑和伍思成、薛伯仁兩位心腹大臣私下商議了許久。經過與高麗和突契的十幾年戰爭,絹之國可以說湧現出了一大批軍事人才,但是現在麵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高級軍事指揮人才上仍然存在著缺口,尤其是劉獻之過世以後。在曆次的戰爭中,有不少高級將領為國捐軀,其中還包括了恭妃的父親盧清翰。如今蘇成棟鎮守遼東,高定邊將來必定是接任劉獻之成為北地都護,如果帕斯果真出現變故,那麽王漢新出任西域都護也將是必然之事。山南道行軍總管一職雖然不如這三處重鎮那麽重要,可是卻也關係到了絹之國西南一方的戰略安全,並非尋常武將可以勝任。就目前看來,就任兵部侍郎的朱天順在資曆上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他是常邈的舊將,在資曆上與薛伯仁、蘇成棟齊平,但是由於他之前與突契的戰績不佳,劉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此外劉獻之的部將郝曼才、韓健隆、司徒伯通,以及王漢新的部將周嗣義也是堪選之才。
對此薛伯仁表示不建議以朱天順作為山南道行軍總管的人選,理由是朱天順雖然是一位全才型的武將,但是其性格冷靜陰沉,部下們對其心懷畏懼,常常有無過即可,不求有功之念,因此由他作為一線指揮官做短期作戰則為良才,若是長期駐守則難免會讓部隊沾染上消極的因素。而反觀王漢新其人個性張揚,行事果決,又很能得軍心,他帶出來的部隊在性格上就會與朱天順這樣的武將格格不入。之前在幽州指揮使任上朱天順和麾下官兵便有此類情形出現,現在如果讓他去接任由王漢新帶出來的兵將,顯然更為不妥。因此薛伯仁建議讓王漢新的部將周嗣義來接任這一職務為好,周嗣義的帶兵方式必然與王漢新相似,而且目前擔任定州指揮使的陳世傑也是王漢新部將,他們兩個還是結拜兄弟,兩人聯手必定能相互輔助,自可保山南道無虞。
而伍思成卻不讚成薛伯仁的提議,盡管他對於朱天順這個人選也不讚同,可是他卻對於任命周嗣義表示反對。伍思成認為如果讓周嗣義接任的話,那麽實際上就等於由王漢新同時控製了西域和山南道以及定州三處戰略要地。絹之國的西南西北,以及重要的馬匹產地都掌握在了王漢新的手中。雖然伍思成對王漢新的忠誠並沒有任何懷疑,可是這麽做的結果必然會招來朝中反對派的極力阻撓,最終非但不是幫了王漢新,反而有可能給王漢新造成更大的阻力和困擾。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真的要把王漢新放到西域都護的位置上,那麽他更應該有一支屬於自己的中堅力量作為支撐和保障,因此周嗣義和陳世傑這樣的曆戰老將更應該歸在王漢新的統轄之下才好。伍思成認為目前突契對於遼東和北地兩都護府的威脅已經相對降低,不如從劉獻之的舊部中選拔人才擔任此職務,一來可以顯示出皇帝對於劉獻之舊部的優撫,二來也可以免去朝中的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