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梅蘭竹菊
大民一家前一段時間認祖歸宗後,張備戰給張玉華家裏分了地,每人兩畝半,合起來七畝半地。可實際上,梨花塢現在是地多人少,很多人雖然戶口沒遷出去,可已經多年沒回來了,但地還是得給人家留著。前幾年朝廷搞“大農業”計劃,村裏的地重新分配,可村裏就剩下老人,種不了幾畝地,也吃不了多少糧食,大家都是在湖邊分了地,種點莊家蔬菜瓜果,夠吃就行,反正梨花塢從來不旱不澇,生計上沒人願意太辛苦。
所以大民家的地分得很順利,多的是的地沒人種,不過地方就稍微偏了一點,在別人家的田地外圍。好在從西山上流下來一條小溪,水不大,但常年不息,早有前人修好的溝渠,稍稍修整一下就能用,費不了多少力氣。
大民沒幹過農活,但有力氣,修整溝渠、盤整撂荒的田地等等這些出力氣的活兒就全包了,技術活大民爸媽也是在外婆、大姨婆的指點下慢慢做的還像個農民了,他倆以前也沒種過地。
梨花塢今年的麥子已經收割了,張大民一家剛認祖歸宗沒幾天就到了麥收天,不過現在收割麥子不用鐮刀,用的是一種小型的斜掛式收割機,和城裏常見的背帶式割草機差不多,就是多了一塊擋板將割下來的麥子摟到一邊。大民在環衛局的時候也做過打理草坪的活兒,所以上手很快,幾下就學的有模有樣。
可煩人的是往車上裝,那麥芒紮在身上癢得要命,還黏黏的弄不下來。還有小四輪帶動打麥機弄得漫天都是草屑灰塵,讓第一次幹農活的大民受了不少苦頭。可好在大民是有真氣護身的“異人”境界的修真人士,也就惱火了一天,就被阿蘿批的體無完膚,什麽書呆子、蠢貨的大帽子扣了一臉,才明白真氣原來還可以這麽用:稍稍將真氣溢出體表並保持住,那麥芒草屑如何能沾到身上?
於是後來那些天,大民幹活絕對算個超級壯勞力,看上去還輕鬆自在的很,絲毫沒有城裏娃那種嬌生慣養的樣子,到是讓秀才爺等人美美地表揚了一回。
現在,地裏主要是玉米,都半尺多高了,沒什麽農活。其餘的,家家戶戶後麵靠近家裏的田地都種了些蔬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蘿卜、大蔥、薑蒜等等冬天吃的,番茄、黃瓜、豆角早就結果了,梨花塢一年四季溫度都不低,土壤又肥沃,吃的方麵幾乎不靠外麵,完全的純綠色食品。每家院子裏都有一塊兩三分地的玻璃暖房,主要是為了冬天吃青菜,平時幾乎都沒人用,說是那種菜味道不正。
春天的時候大民爸媽種的兩畝地收獲了將近一千斤小麥,外婆、大姨婆的地也是她倆幫襯收上來的,收了4000斤糧食,所以今年大民一家不用為吃的發愁,算是解決了大民爸媽的頭等憂慮。
今年天氣比較旱,入夏以來一場雨也沒有,聽有事沒事兒就往外麵竄的張備戰說,老君鄉因為地處山坡上,今年鄉裏絕大多數村裏收成都不好,甚至有一個村今年機井都幹了,糧食幾乎絕收。
但這與梨花塢沒什麽關係,梨花塢幾乎是個封閉的地方,進去難,出去也難,平時就沒人往來,村裏僅有的一些現代玩意兒也都是子孫們孝敬的,比如收麥用的收割機就是在外麵工作的子孫買回來的,全村唯一擁有車輛的就是張備戰,是一輛小四輪的拖拉機,算是他媳婦的嫁妝。可自他媳婦適應不了這裏的環境回娘家後,這家夥的拖拉機就成了擺設,連他自己都懶得弄――開不出村子,當時是被娘家人費了死力氣抬進來的,村裏人從外麵買回來柴油給灌上,用來拉麥子、打場,他也從來不聞不問,反正誰願意去買柴油誰就用,就一條,幫他種地,他隻要麵粉。至於蔬菜、菜油什麽的,那玩意村裏多的很,都是用來當公糧的,村裏沒錢,朝廷也沒辦法,後來朝廷不收農民的公糧了,梨花塢就更沒人管了,十多年沒交一分錢,也沒見出什麽事兒。到是張備戰時不時背著滿滿一壺菜油去賣了換錢,也沒人管。可以說,要不是族長張義山有本家譜,估計張備戰連梨花塢有幾口人都不清楚,那村務的賬本更是十幾、二十年都沒人碰了,再怎麽查也是十幾年前的老賬。
但就這麽一個村務混亂到如此地步的一個地方,幾十年來甚少有人吵架,更別提打架鬥毆了,出個張備戰這種混混,也是這廝自小沒了爹娘,吃梨花塢的百家飯長大,十幾歲跑出去混世界造成的,後來又去當兵,回來後就被大家夥公推為村長,連推辭都不成,成為一位實打實的公仆,按照秀才爺的話,他“正好出力的年紀”。除了宗族的力量在約束大家外,造成這種和諧純樸的民風的,估計就是這裏完全自給自足,也沒什麽油水,張備戰就是想壓榨一下村民也沒什麽油水可撈,不信,你背40斤菜油爬7公裏地的山路就知道了,這事兒張備戰也就實在沒錢了才肯幹。
梨花塢很窮,但窮的很祥和,很愜意,覺得不愜意的人都走了。
扒開小溪的河溝往地裏放水,等差不多了就把河溝堵上,今天就這麽點事兒。
看著小溪水緩緩地流進地裏,大民知道這得一個上午的功夫,中午吃過飯再來堵上水溝就成。帶著黑妞圍著田地轉了一圈,沒什麽事兒,就準備去秀才爺家看書,卻見五個丫頭一窩蜂似地跑來了,劈裏撲通、嘰嘰喳喳的,有抱著西瓜的,有揣著杏子桃子的,反正就沒空手的,一個不慎摔一跤,西瓜就飛出去,然後小嘴兒一咧就準備哭。
五個小丫頭今年都要去上學。本來7歲的那個去年就要上學,可適齡的就她一個,爺爺奶奶怕她一個人受欺負,就推一年,今年和4個6歲丫頭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人多力量大麽。雖然她們都是留守兒童,被父母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但並不意味著遭父母嫌棄,而是梨花塢古老的風俗,總得有個傳宗接代的才罷休。看看她們身上的衣裳鞋子,就沒有不是名牌的,隻是她們太費,好好的衣裳總有一個兩個破洞,不是樹枝掛的就是摔的,連涼鞋都是小牛皮的,隻是浸過水,估計過不了今年就得壞。
梨花塢沒有學校,要上學得去7公裏外的老君鄉,那裏不但有小學,還有初中,高中都得到縣裏去上,也就20公裏路,對老君鄉這個山區的孩子們不算啥,跑著跑著就到了。
怎麽稱呼五個小丫頭讓大民費了些功夫。沒打扮的時候,個個都是蓬頭垢麵的泥猴兒,被大民媽收拾一段時間後,個個麵目清秀,長相都不賴!喊一聲大妮兒,總有三聲答應,讓大民一時間也分辨不出來。有天去秀才爺家裏說到這個事兒,秀才爺到是沒怎麽在意,說那就用“梅蘭竹菊”取個名字吧,大民說還有一個呢,秀才爺看著籬笆上的薔薇花,“那就叫‘采薇’吧。”於是這五個小丫頭的名字就定下來了,至於哪個叫啥,秀才爺不管。
於是,張大民就拿著雞毛當令箭,讓五個小丫頭排隊按個頭站好,說是秀才爺說了,最高的叫張青梅,第二個叫張若蘭,往下是張墨竹、張憶菊、張采薇。沒想到五個小丫頭聽說是秀才爺親自給起的名兒,想都不想就答應了,一窩蜂跑去給秀才爺磕頭,秀才爺可是梨花塢最有學問的人呢。
大民一家前一段時間認祖歸宗後,張備戰給張玉華家裏分了地,每人兩畝半,合起來七畝半地。可實際上,梨花塢現在是地多人少,很多人雖然戶口沒遷出去,可已經多年沒回來了,但地還是得給人家留著。前幾年朝廷搞“大農業”計劃,村裏的地重新分配,可村裏就剩下老人,種不了幾畝地,也吃不了多少糧食,大家都是在湖邊分了地,種點莊家蔬菜瓜果,夠吃就行,反正梨花塢從來不旱不澇,生計上沒人願意太辛苦。
所以大民家的地分得很順利,多的是的地沒人種,不過地方就稍微偏了一點,在別人家的田地外圍。好在從西山上流下來一條小溪,水不大,但常年不息,早有前人修好的溝渠,稍稍修整一下就能用,費不了多少力氣。
大民沒幹過農活,但有力氣,修整溝渠、盤整撂荒的田地等等這些出力氣的活兒就全包了,技術活大民爸媽也是在外婆、大姨婆的指點下慢慢做的還像個農民了,他倆以前也沒種過地。
梨花塢今年的麥子已經收割了,張大民一家剛認祖歸宗沒幾天就到了麥收天,不過現在收割麥子不用鐮刀,用的是一種小型的斜掛式收割機,和城裏常見的背帶式割草機差不多,就是多了一塊擋板將割下來的麥子摟到一邊。大民在環衛局的時候也做過打理草坪的活兒,所以上手很快,幾下就學的有模有樣。
可煩人的是往車上裝,那麥芒紮在身上癢得要命,還黏黏的弄不下來。還有小四輪帶動打麥機弄得漫天都是草屑灰塵,讓第一次幹農活的大民受了不少苦頭。可好在大民是有真氣護身的“異人”境界的修真人士,也就惱火了一天,就被阿蘿批的體無完膚,什麽書呆子、蠢貨的大帽子扣了一臉,才明白真氣原來還可以這麽用:稍稍將真氣溢出體表並保持住,那麥芒草屑如何能沾到身上?
於是後來那些天,大民幹活絕對算個超級壯勞力,看上去還輕鬆自在的很,絲毫沒有城裏娃那種嬌生慣養的樣子,到是讓秀才爺等人美美地表揚了一回。
現在,地裏主要是玉米,都半尺多高了,沒什麽農活。其餘的,家家戶戶後麵靠近家裏的田地都種了些蔬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蘿卜、大蔥、薑蒜等等冬天吃的,番茄、黃瓜、豆角早就結果了,梨花塢一年四季溫度都不低,土壤又肥沃,吃的方麵幾乎不靠外麵,完全的純綠色食品。每家院子裏都有一塊兩三分地的玻璃暖房,主要是為了冬天吃青菜,平時幾乎都沒人用,說是那種菜味道不正。
春天的時候大民爸媽種的兩畝地收獲了將近一千斤小麥,外婆、大姨婆的地也是她倆幫襯收上來的,收了4000斤糧食,所以今年大民一家不用為吃的發愁,算是解決了大民爸媽的頭等憂慮。
今年天氣比較旱,入夏以來一場雨也沒有,聽有事沒事兒就往外麵竄的張備戰說,老君鄉因為地處山坡上,今年鄉裏絕大多數村裏收成都不好,甚至有一個村今年機井都幹了,糧食幾乎絕收。
但這與梨花塢沒什麽關係,梨花塢幾乎是個封閉的地方,進去難,出去也難,平時就沒人往來,村裏僅有的一些現代玩意兒也都是子孫們孝敬的,比如收麥用的收割機就是在外麵工作的子孫買回來的,全村唯一擁有車輛的就是張備戰,是一輛小四輪的拖拉機,算是他媳婦的嫁妝。可自他媳婦適應不了這裏的環境回娘家後,這家夥的拖拉機就成了擺設,連他自己都懶得弄――開不出村子,當時是被娘家人費了死力氣抬進來的,村裏人從外麵買回來柴油給灌上,用來拉麥子、打場,他也從來不聞不問,反正誰願意去買柴油誰就用,就一條,幫他種地,他隻要麵粉。至於蔬菜、菜油什麽的,那玩意村裏多的很,都是用來當公糧的,村裏沒錢,朝廷也沒辦法,後來朝廷不收農民的公糧了,梨花塢就更沒人管了,十多年沒交一分錢,也沒見出什麽事兒。到是張備戰時不時背著滿滿一壺菜油去賣了換錢,也沒人管。可以說,要不是族長張義山有本家譜,估計張備戰連梨花塢有幾口人都不清楚,那村務的賬本更是十幾、二十年都沒人碰了,再怎麽查也是十幾年前的老賬。
但就這麽一個村務混亂到如此地步的一個地方,幾十年來甚少有人吵架,更別提打架鬥毆了,出個張備戰這種混混,也是這廝自小沒了爹娘,吃梨花塢的百家飯長大,十幾歲跑出去混世界造成的,後來又去當兵,回來後就被大家夥公推為村長,連推辭都不成,成為一位實打實的公仆,按照秀才爺的話,他“正好出力的年紀”。除了宗族的力量在約束大家外,造成這種和諧純樸的民風的,估計就是這裏完全自給自足,也沒什麽油水,張備戰就是想壓榨一下村民也沒什麽油水可撈,不信,你背40斤菜油爬7公裏地的山路就知道了,這事兒張備戰也就實在沒錢了才肯幹。
梨花塢很窮,但窮的很祥和,很愜意,覺得不愜意的人都走了。
扒開小溪的河溝往地裏放水,等差不多了就把河溝堵上,今天就這麽點事兒。
看著小溪水緩緩地流進地裏,大民知道這得一個上午的功夫,中午吃過飯再來堵上水溝就成。帶著黑妞圍著田地轉了一圈,沒什麽事兒,就準備去秀才爺家看書,卻見五個丫頭一窩蜂似地跑來了,劈裏撲通、嘰嘰喳喳的,有抱著西瓜的,有揣著杏子桃子的,反正就沒空手的,一個不慎摔一跤,西瓜就飛出去,然後小嘴兒一咧就準備哭。
五個小丫頭今年都要去上學。本來7歲的那個去年就要上學,可適齡的就她一個,爺爺奶奶怕她一個人受欺負,就推一年,今年和4個6歲丫頭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人多力量大麽。雖然她們都是留守兒童,被父母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但並不意味著遭父母嫌棄,而是梨花塢古老的風俗,總得有個傳宗接代的才罷休。看看她們身上的衣裳鞋子,就沒有不是名牌的,隻是她們太費,好好的衣裳總有一個兩個破洞,不是樹枝掛的就是摔的,連涼鞋都是小牛皮的,隻是浸過水,估計過不了今年就得壞。
梨花塢沒有學校,要上學得去7公裏外的老君鄉,那裏不但有小學,還有初中,高中都得到縣裏去上,也就20公裏路,對老君鄉這個山區的孩子們不算啥,跑著跑著就到了。
怎麽稱呼五個小丫頭讓大民費了些功夫。沒打扮的時候,個個都是蓬頭垢麵的泥猴兒,被大民媽收拾一段時間後,個個麵目清秀,長相都不賴!喊一聲大妮兒,總有三聲答應,讓大民一時間也分辨不出來。有天去秀才爺家裏說到這個事兒,秀才爺到是沒怎麽在意,說那就用“梅蘭竹菊”取個名字吧,大民說還有一個呢,秀才爺看著籬笆上的薔薇花,“那就叫‘采薇’吧。”於是這五個小丫頭的名字就定下來了,至於哪個叫啥,秀才爺不管。
於是,張大民就拿著雞毛當令箭,讓五個小丫頭排隊按個頭站好,說是秀才爺說了,最高的叫張青梅,第二個叫張若蘭,往下是張墨竹、張憶菊、張采薇。沒想到五個小丫頭聽說是秀才爺親自給起的名兒,想都不想就答應了,一窩蜂跑去給秀才爺磕頭,秀才爺可是梨花塢最有學問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