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搖搖頭說:“以貧憎之見,大順軍應停止進攻北京,暫避山區之中,調集二十萬大軍前來,或退回長安,鞏固占領地區發展壯大後方可進攻北京城,才是萬全之策。可惜憑你軍師之力,無法說服闖王和大臣們,而且你回去後千萬別說出,以免闖王不快,對你疑心。”
宋獻策十分佩服和尚的論斷,勸他出山,為大順朝建功立業,而且說李自成謙恭下士,必能以禮相待,言聽計從。
和尚正色道:“你不是讀書人嗎?曾為大明之臣,豈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祿,非我所求,貧憎出家,萬念俱灰,豈能重做馮婦?請軍師不要再說了。”
宋獻策昏頭昏腦回到營地,這一夜輾轉反側,寢席不安。第二天找到牛金星把和尚的話講給他聽,牛金星想了一會說:“和尚所言也是揣測,遼王來不來誰都不知道,再說眾人都盼望進京論功行賞,此時說起陛下斷然遷怒與你我。”
“如果事實如此豈不耽誤了大順朝基業?”
“我看和尚不懷好意,拖延時間,讓南方之師增援,盡君臣之義。你現在去找他,早逃之夭夭。”
宋獻策一想也是,心裏罵道;這個和尚用心險惡。
幾日後大順軍攻占居庸關留下1萬人馬守關,率八萬人馬進逼北京城,再也沒有什麽可阻擋的軍隊和險關,一馬平川。
北京外城由麻貴1萬多人把守,接到情報李自成大西軍已經離北京城30裏了,急忙進宮稟報。
崇禎問:“有多少兵馬?”
麻貴答到:“聲稱50萬大軍,我看最多二十萬。”
崇禎早已知道李自成大西軍東征,沒想到這麽快就到了北京城下,心裏罵:山西這幫廢物,要錢要糧一個比一個催的急,打起仗來都是飯桶,膽小鬼。自己也不想想缺糧少響誰給你賣命,當官的犯一點錯就要殺頭,被逼的唯有投降一途。
“各位愛卿有什麽上奏的嗎?”
首輔周延儒站出來道:“陛下、應立即調薊縣訓練新兵的總兵吳三貴入京勤王,速遣洪承疇、左良玉大軍前來護駕。”
有禦史站出來道:“不可,武人入京隻怕驅狼入虎,擁兵自重,皇上受挾,請皇上移駕到南隸建都,倚南方之兵剿滅反賊。”
兵部尚書陳新甲說:“皇上、禦史之言萬萬不可,河南、山東反賊遍布,南方之路凶險之極,遷都之事,乃關乎國運,軍隊士氣,江山社稷,不可妄聽。”
崇禎本來就是反複無常,毫無主見之人,各位大臣一人一言,沒有統一的思想,不知該聽誰的,隻好說:“讓朕想想,散朝。”回到寢宮問太監王化恩:“大伴、你說該聽誰的?”
“皇上、奴婢認為各有各的理,不如取其中,先讓湖廣兵馬北上,薊縣兵馬不動看看形勢再說。”
“好、還是大伴忠心,這幫大臣都是為自己打算。”王化恩一番話把戰事如同兒戲,最終斷送了大明朝300年基業,最後一粟稻草壓垮了將要傾倒的大廈。如果聽取周延儒的話,調吳三貴進京守城,李自成七萬人馬不見得能攻下北京城。曆史就是曆史,後人評價;李自成太輕率,崇禎太無能,不相信大臣的話,反倒相信太監的兒戲之說。
無數個巧合造就一個必然。李自成派李過率騎兵先行,抄小路直插薊縣與京城聯係的平穀鎮,切斷了薊縣到京城的道路,親率大軍直奔北京城。當大西軍神機營首領張鼎炮擊北京城時,城中的皇帝、大臣才感到威脅來臨,改朝換代這麽容易。
崇禎這才感到大事不好,急忙下旨調吳三貴進京,當送信的東廠特務回來告訴他,薊縣路上發現反賊時,崇禎呆呆地坐在龍椅上嘴裏念叨:“大臣們害我,大伴害我。”卻沒想過是自己的愚蠢,害了自己,喪失了大明江山。
大西軍炮擊北京城多日後,麻貴的守軍兵力相形見拙,到處出現漏洞。北京百姓早聽說李自成保護平民,殺貪官,殺官吏,放糧賑災,幾個膽大的偷偷打開城東大門,大西軍趁機衝入城中,從後麵攻擊北城守軍,兩麵夾擊,麻貴腹背受敵,戰死殺場。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外城。
東廠提督曹化淳來報:“陛下、反賊攻進外城,我等力死護送皇上出城,輾轉南隸重整河山。”
崇禎這時反倒精神了:“大明江山毀於我手,何麵目見列祖列宗,你們逃命去吧!免的被抓受辱,我要見先皇了。”
曹化成知道崇禎已有必死之心,也不多話返回東廠,命令全部特務們化裝混出城外,到底是東廠提督,真讓他混了出去,利用多年的積展,對北京城的熟悉,官員的眼線,給李斌造成不少麻煩,這是後話。
崇禎發瘋了,回到後宮看見已經是皇後的袁貴妃,上吊自縊,餘下的貴妃、嬪妃嘚嘚瑟瑟不知如何是好,撥出寶劍一陣亂砍,砍著的倒黴,沒砍到的撿個便宜,然後衝進內院看見六歲的長平公主,手顫抖著閉著眼睛刺向公主。
皇宮內所有人看見崇禎就跑,崇禎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後宮,無奈地走向南麵的一顆歪脖樹,回想著他一生所走過的路;殺魏忠賢功高蓋世,天降災荒,也曾救過,陝西、河南鬧災,饑民造反他不以撫,反去打壓,成就了李自成。遼王抗外敵頗有建樹,不去拉攏,反倒視為仇敵。不信能臣,反信無知的太監。妄殺忠臣,輕信小人,唔之過不下於先祖、父皇。
崇禎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吊死在一顆歪脖樹下(這顆樹因**被紅衛兵砍倒),結束了300年的大明王朝,新的曆史、新的氣象將從這裏開始,李斌的時代即將來臨。
宋獻策十分佩服和尚的論斷,勸他出山,為大順朝建功立業,而且說李自成謙恭下士,必能以禮相待,言聽計從。
和尚正色道:“你不是讀書人嗎?曾為大明之臣,豈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祿,非我所求,貧憎出家,萬念俱灰,豈能重做馮婦?請軍師不要再說了。”
宋獻策昏頭昏腦回到營地,這一夜輾轉反側,寢席不安。第二天找到牛金星把和尚的話講給他聽,牛金星想了一會說:“和尚所言也是揣測,遼王來不來誰都不知道,再說眾人都盼望進京論功行賞,此時說起陛下斷然遷怒與你我。”
“如果事實如此豈不耽誤了大順朝基業?”
“我看和尚不懷好意,拖延時間,讓南方之師增援,盡君臣之義。你現在去找他,早逃之夭夭。”
宋獻策一想也是,心裏罵道;這個和尚用心險惡。
幾日後大順軍攻占居庸關留下1萬人馬守關,率八萬人馬進逼北京城,再也沒有什麽可阻擋的軍隊和險關,一馬平川。
北京外城由麻貴1萬多人把守,接到情報李自成大西軍已經離北京城30裏了,急忙進宮稟報。
崇禎問:“有多少兵馬?”
麻貴答到:“聲稱50萬大軍,我看最多二十萬。”
崇禎早已知道李自成大西軍東征,沒想到這麽快就到了北京城下,心裏罵:山西這幫廢物,要錢要糧一個比一個催的急,打起仗來都是飯桶,膽小鬼。自己也不想想缺糧少響誰給你賣命,當官的犯一點錯就要殺頭,被逼的唯有投降一途。
“各位愛卿有什麽上奏的嗎?”
首輔周延儒站出來道:“陛下、應立即調薊縣訓練新兵的總兵吳三貴入京勤王,速遣洪承疇、左良玉大軍前來護駕。”
有禦史站出來道:“不可,武人入京隻怕驅狼入虎,擁兵自重,皇上受挾,請皇上移駕到南隸建都,倚南方之兵剿滅反賊。”
兵部尚書陳新甲說:“皇上、禦史之言萬萬不可,河南、山東反賊遍布,南方之路凶險之極,遷都之事,乃關乎國運,軍隊士氣,江山社稷,不可妄聽。”
崇禎本來就是反複無常,毫無主見之人,各位大臣一人一言,沒有統一的思想,不知該聽誰的,隻好說:“讓朕想想,散朝。”回到寢宮問太監王化恩:“大伴、你說該聽誰的?”
“皇上、奴婢認為各有各的理,不如取其中,先讓湖廣兵馬北上,薊縣兵馬不動看看形勢再說。”
“好、還是大伴忠心,這幫大臣都是為自己打算。”王化恩一番話把戰事如同兒戲,最終斷送了大明朝300年基業,最後一粟稻草壓垮了將要傾倒的大廈。如果聽取周延儒的話,調吳三貴進京守城,李自成七萬人馬不見得能攻下北京城。曆史就是曆史,後人評價;李自成太輕率,崇禎太無能,不相信大臣的話,反倒相信太監的兒戲之說。
無數個巧合造就一個必然。李自成派李過率騎兵先行,抄小路直插薊縣與京城聯係的平穀鎮,切斷了薊縣到京城的道路,親率大軍直奔北京城。當大西軍神機營首領張鼎炮擊北京城時,城中的皇帝、大臣才感到威脅來臨,改朝換代這麽容易。
崇禎這才感到大事不好,急忙下旨調吳三貴進京,當送信的東廠特務回來告訴他,薊縣路上發現反賊時,崇禎呆呆地坐在龍椅上嘴裏念叨:“大臣們害我,大伴害我。”卻沒想過是自己的愚蠢,害了自己,喪失了大明江山。
大西軍炮擊北京城多日後,麻貴的守軍兵力相形見拙,到處出現漏洞。北京百姓早聽說李自成保護平民,殺貪官,殺官吏,放糧賑災,幾個膽大的偷偷打開城東大門,大西軍趁機衝入城中,從後麵攻擊北城守軍,兩麵夾擊,麻貴腹背受敵,戰死殺場。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外城。
東廠提督曹化淳來報:“陛下、反賊攻進外城,我等力死護送皇上出城,輾轉南隸重整河山。”
崇禎這時反倒精神了:“大明江山毀於我手,何麵目見列祖列宗,你們逃命去吧!免的被抓受辱,我要見先皇了。”
曹化成知道崇禎已有必死之心,也不多話返回東廠,命令全部特務們化裝混出城外,到底是東廠提督,真讓他混了出去,利用多年的積展,對北京城的熟悉,官員的眼線,給李斌造成不少麻煩,這是後話。
崇禎發瘋了,回到後宮看見已經是皇後的袁貴妃,上吊自縊,餘下的貴妃、嬪妃嘚嘚瑟瑟不知如何是好,撥出寶劍一陣亂砍,砍著的倒黴,沒砍到的撿個便宜,然後衝進內院看見六歲的長平公主,手顫抖著閉著眼睛刺向公主。
皇宮內所有人看見崇禎就跑,崇禎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後宮,無奈地走向南麵的一顆歪脖樹,回想著他一生所走過的路;殺魏忠賢功高蓋世,天降災荒,也曾救過,陝西、河南鬧災,饑民造反他不以撫,反去打壓,成就了李自成。遼王抗外敵頗有建樹,不去拉攏,反倒視為仇敵。不信能臣,反信無知的太監。妄殺忠臣,輕信小人,唔之過不下於先祖、父皇。
崇禎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吊死在一顆歪脖樹下(這顆樹因**被紅衛兵砍倒),結束了300年的大明王朝,新的曆史、新的氣象將從這裏開始,李斌的時代即將來臨。